?

中華文化浸濡活動課程開發

2021-03-11 06:02
未來教育家 2021年10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基地課程

課程開發背景

2005年,新智讀書會開展《走在行知路上》新書導讀,并邀請楊瑞清校長赴新加坡講學,由此行知教育在新加坡廣為傳播。受其影響,2005年5月,新加坡南洋小學王梅鳳校長帶領46名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行知小學開展17天的文化浸濡課程。這給了新加坡學生深刻的文化體驗,新加坡培群學校退休校長陳經源全程親歷,盛贊“這是令新加坡學生大開眼界的真正意義的文化之旅”。

此后,行知小學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形成了目前比較成熟的“融進行知文化、親近鄉土文化、觸摸南京文化、領略長江文化”的課程架構,吸引了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的青少年來此開展文化浸濡活動。

課程開發理念

(一)讓教育回歸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應回歸生活。中華文化體驗課程其服務群體主要為境外學生,在中國學生除學習常規課程外,還要生活在行知基地,因此,衣食住行的安排與保障尤為重要。陶行知說過,“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學生在基地的衣食住行皆是課程,生活即教育。

(二)注重體驗,文化浸濡

中華文化體驗課程,不僅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提升實踐能力,更要用中國文化的精神去影響和感染學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中國文化之博大與深遠。

(三)弘揚主體,自主建構

強調把受教育者當作主體,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向,激發受教育者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浸濡活動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成為主體自主建構的實踐活動。

課程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目標

中華文化體驗課程,緊扣“三維目標”,根據課程要求及學生學情,設置合理恰當的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和感知中華文化,提升漢語口語表達和寫作水平;

過程與方法:完成課程提出的各項任務;學習小組合作、實踐創新等探究方法,學會自理生活的技能。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境外學生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改變對中國固有的、片面的印象;感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享受小組合作的成果,分享快樂;感知和平的意義,促進國際交流。

(二)課程結構與內容

中華文化浸濡課程,立足于中華文化,以“融進行知文化”“親近鄉土文化”“觸摸南京文化”“領略長江文化”為課程開發思路,共分為傳統技藝、傳統游戲、文化體驗、校本課程四大模塊二十余門課程。

中華文化浸濡活動課程

1.傳統技藝類

《篆刻》:制作一枚屬于自己的印章。

《再生紙》:學習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動手制作一張再生紙。

《捏面人》:學習中國非遺項目之一——捏面人,了解其歷史及基本技法,并捏出自己的作品。

《剪紙》:學習對折剪紙的方法,剪一副作品。

《葫蘆畫》:學習中國非遺項目之一——葫蘆畫,通過在葫蘆上作畫,了解其歷史及基本技法,制作一個創意葫蘆畫。

“尋根之旅”夏令營在行知苑舉辦留影

《畫臉譜》:了解京劇臉譜的人物代表及特征,根據自我特點為自己畫臉譜。

《風箏》:學習風箏的制作,自主涂鴉并放飛。

《書法》:了解中國書法藝術,學習毛筆的握法和使用,練習簡單的漢字書寫。

2.傳統游戲類

《滾鐵環》:感受中國學生的傳統游戲,學習滾鐵環的方法。

《陀螺》:感受中國學生的傳統游戲,學習陀螺的花式方法。

《功夫扇》:感受中國功夫的魅力,學習功夫扇的標準動作,打一套功夫扇。

《翻花繩》:感受中國學生的傳統游戲,感受一根繩子的花式變化。

3.人文景觀類

古韻江蘇:前往距離行知基地20多公里的烏江霸王祠堂,了解2200多年前楚漢爭霸的歷史風云, 再前往無錫三國城,置身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的情景之中,感受1800多年前的三國文化。

古都南京:(1)偉人足跡——中山陵;(2)探秘之旅——南京博物院;(3)和平之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4)考場風云——夫子廟科舉博物館。

浩瀚長江:走近長江,漫步長江邊;撿一枚鵝卵石,留下對長江的記憶——《石頭上的長江》。

大美浦口:(1)青奧文化——漫步南京眼。(2)美麗鄉村——探秘不老村。

4.民俗文化類

荷文化:《砂紙畫荷花》——藝蓮苑賞荷花——品讀葉圣陶先生的文章《荷花》。

陶文化: 制作青瓷、紫砂陶藝。

茶文化:茶園采茶、觀看人工炒茶、學習茶藝、品茶。

節日文化:《“粽”情端午》學習端午節的歷史來源,體驗包粽子、制作香囊,體驗南京端午的“五紅”飲食文化。

漢語言文化:(1)《成語故事》:學習成語故事的由來,根據成語制作服飾道具,編一出故事??;(2)《生活漢語》;針對漢語水平低的學生,從每日活動及生活中中提取出詞語,每日學習。

(三)開發校本教材

1.出版文化讀本《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

2.策劃編輯出版《中國尋根之旅活動課程指南》,楊瑞清任執行主編,江蘇少兒出版社2020年出版。

3.編輯印刷《接龍成語三千條》《中華成語經》《最常用漢字成語經》文化系列讀本。

課程資源整合與利用

(一)資源整合

1.自然資源: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人文薈萃,名勝古跡眾多,是學習中華文化的優勢資源。行知基地周邊5公里范圍內的藝蓮苑、農戶、長江、老山等是頗具特色的校域資源;南京周邊的城市,如蘇州、無錫、安徽和縣等地,也是課程的區域資源。

2.社會資源:行知基地與周邊九華茶廠、西江村社區、藝蓮苑、星甸青瓷文化體驗基地保持長期合作關系,是中華文化體驗課程的社會資源。

3.基地資源:行知基地園內,行知幼兒園、小學、中學也為不同年齡段的國外學生提供了華文交流的資源;基地內部環境優美,8畝茶園、15畝果園以及陶藝、書法、篆刻等教室為課程實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保障。

4.教師資源:行知基地教師來自不同專業且多才多藝,基地根據教師特點和興趣,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和考核?;剡€外聘中華文化傳統工藝傳承人、非遺傳人、民間藝人等作為教師進行授課。

(二)資源利用

1.分析學情

中華文化體驗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境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等境外學生。大部分學生可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對于中國的印象都來自非親身經歷,可能存在片面的認識,學生的漢語水平也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前準備,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開展不同的活動。例如,新加坡五六年級學生漢語水平較好,多增加實踐類和探究類課程;澳洲學生漢語水平較弱,多增加語言類課程。

2.資源合理配置

中華文化體驗課程,針對不同的學生,每期體驗時長7-23天不等?;乇局浞掷觅Y源的原則,根據時間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恰當的課程,以達到課程的最優效果。例如新加坡卍慈學校體驗期為23天,便以深度浸濡中華文化課程為主。

3.持續開發課程新內容

中華文化內涵豐富,浸濡課程還有極大的開發空間。持續整合和挖掘基地內外的課程資源,以及中華文化相關的課程資源,我們可以不斷開發出新的課程內容,如2017年開發了《“粽”情端午》《石頭上的長江》和《我是小藥童》等。

課程實施與管理

(一)團隊保障

1.基地共20多位教師,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4名教師為碩士學歷,具有堅實的教科研素養。

2.由外聘專家團隊手把手教教師寫文章、做科研,安排教師參加各類培訓,以此提升教師上課水平、論文撰寫能力。

(二)規范實施

根據課程模塊的不同,在教學形式、課時安排、課程要求和課程保障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范要求。

(三)課程管理

1.三級分層管理模式

第一級:行知集團

行知集團成立對外交流中心,主要負責與新加坡等國家教育部、國際友好學校、省僑辦等單位對接,確定本年度來行知學校進行中華文化體驗的學校名單。

第二級:行知基地、行知小學

行知基地活動部和對方學校共同商定活動計劃。確定計劃以后,由行知基地后勤部根據學校要求,負責學生宿舍安排和管理、就餐服務、車輛管理等。

第三級:各學校負責教師

基地教師負責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切事宜,包括課程安排、生活所需等。對方學校教師協助基地教師做好學生生活管理,紀律管理等。在體驗中國課堂等課程上還有行知小學的教師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課程小組管理模式

成立課程小組,確定負責人,定期開展教學經驗總結分享、研課磨課、課程開發等教科研活動。

(四)科研引領

1.行知集團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當代生活場景下的“教學做合一”新探索》為中華文化體驗課程建設和評價提供了理論指導。

2.與境外學校開展課程方面的交流與研討,探索教學方式革新。洪楠楠、朱云勇撰寫的《中澳文化碰撞下的“教育火花”——兼談基地活動教學方法革新》榮獲江蘇省教學改革案例一等獎,并在《綜合實踐研究》雜志發表。

3.改變以往所有教師集體教研的模式,根據教師特點和興趣,劃分若干課程小組,由課程組長負責、以課程小組形式,定期開展教科研活動。鼓勵一線教師深度挖掘課程內涵,多總結,多反思,加深對課程的理解,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內容、方法等多方面的革新。

(文字整理:張文佳)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基地課程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流翔高鈣為黨建示范基地錦上添花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我的基地我的連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建構
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