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背景下濟南市鄉村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策略初探

2021-03-13 23:23亓逸晨
藝術科技 2021年19期
關鍵詞:轉型升級鄉村旅游共同富裕

摘要:近年來,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濟南市依托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升級、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新形勢下,研究探索濟南市鄉村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當地鄉村經濟發展,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共同富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03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的重點是低收入群體。我國低收入群體的主體是農民,我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超過5億人,在總人口中占比較高(約占36.11%),因此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農業發展、農村脫貧、農民增收。而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有助于帶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結構升級,還能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增收提供條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1 濟南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濟南市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山、水、泉、林、寺、古村、民俗等諸多旅游元素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近兩年來,濟南市挖掘出了很多歷史人文資源,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發展瓶頸,不同市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比如,現有的很多3A級景區,同質化較為嚴重,相應產品迭代比較慢,鄉村旅游供給嚴重過剩。目前,比較成熟的高端旅游產品幾乎沒有,旅游淡季明顯,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部分區域鄉村旅游產業雖然已初具規模和檔次,但仍然走不出觀光旅游的局限,存在許多急需調整與改進的地方。

1.1 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靈魂依托

濟南市的鄉村旅游發展仍然處在依賴原有的景區景點的輻射帶動上,以采摘、觀光、餐飲或住宿接待為主,“農家樂”產品業態居多。對本地傳統的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尚處于較淺層次,對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鄉村旅游產品層次低,缺乏文化內涵,眾多文化元素沒有展示出來。多數鄉村旅游休閑方式主要停留在觀花、摘果、釣魚等初級簡單項目上,缺乏參與性,不能讓游客沉浸式融入其中。由于休閑性較差,缺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設計獨到、互動性強的參與性體驗產品,導致缺乏吸引力,留不住人,游客普遍停留時間短,人均消費低。和江浙等發達地區相比,缺少休閑度假等高端旅游產品,旅游產品體系不健全。

1.2 資源整合度偏低,缺乏集聚效應

濟南市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但分布相對分散,各景區、項目之間缺乏合作意識,各自為政,資源整合度偏低,不能形成集聚效應。就發展現狀來看,缺乏集研學、商務會議、游覽、體驗、度假、養老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且主觀開發上核心內容不突出,缺乏獨到性,缺少形象整合,導致區域特色和主題不突出,加之功能分區模糊,項目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同質化傾向較為普遍,規模集聚效應較差。目前,垛莊旅游聚集區、雪野房干片區等少數區域初具旅游集聚效應,但有待進一步整合提升。

1.3 鄉村旅游融資難,整體發展乏力

鄉村發展需要人才,只有鄉村完成了現代化建設,人才才會來,資本才會來。鄉村旅游開發的主體大多是當地農民或者創業返鄉人員,濟南市也不例外。開發者自身資金投入有限,有實力的跨行業投資又相對較少,多數鄉村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呈現乏力狀態。特別是旅游項目不同于一產、二產項目,前期投入大,投資回收相對滯后,對投資者的耐心極具考驗,導致鄉村旅游融資更加困難。

1.4 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制約旅游業發展

濟南市鄉村旅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鄉村旅游公共配套和服務設施不完善,主要有四方面表現。一是交通方面。雖然濟南市鄉村旅游交通狀況近幾年明顯改善,可進入性大幅提升,但“大旅游”“全域旅游”的格局尚未形成。旅游專線不夠多、不夠配套,交通線路、交通引導標識、旅游信息等方面的設置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二是住宿與服務設施。初具規模的旅游住宿占比較小,總體上還存在規模偏小、檔次偏低的情況,沒有形成規模效應。與硬件配套的軟件、服務以及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也有待提高。三是人力資源。濟南市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大多為當地就近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還有較大差距,服務意識與能力不強,高端或有一定高度的管理人才更是缺乏。四是旅游商品。以土特產品為主,缺乏有地方代表性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缺少形象包裝和品牌商品。

2 共同富裕背景下濟南市鄉村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策略

2.1 濟南市鄉村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策略

旅游產業涉及面很廣,是一個綜合性開發行業,鄉村旅游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可以帶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穩妥、有序推進鄉村旅游與文化、農業、體育、醫療等關聯性產業和行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實現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業態,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形成各種新型業態和產業集群,推動濟南市鄉村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業、文化、體育、醫療等關聯性產業和行業的發展,完善鄉村產業體系,提高發展質量[1]。

2.1.1 鄉村旅游與第一產業的融合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不可能與鄉村這一大環境脫節,鄉村旅游與農業產業的合作發展是必然趨勢。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挖掘歷城核桃、章丘大蔥、龍山小米、鮑家芹菜、萊蕪生姜、長清柿子、平陰玫瑰等本地產品賣點,將農村符號融入文化元素與現代氣息中,既符合人們內心認定的鄉村、鄉味,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進而對游客產生吸引力。

2.1.2 鄉村旅游與第二產業的融合發展

鄉村旅游與第二產業融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精加工。例如,可以通過打造農業品牌、改進包裝設計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依托歷城核桃、章丘大蔥、明水香稻、鮑家芹菜、萊蕪生姜、長清柿子、平陰玫瑰等地理標志和地方傳統農產品,在創意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與包裝,打造濟南特色旅游商品體系,在景區和旅游路“驛站”建設相配套的旅游購物場所,規范管理,促進旅游購物消費快速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二是對農村的舊房、老街、古村進行改造,將其轉化為旅游資源,為農民增收拓展渠道。

2.1.3 鄉村旅游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鄉村旅游與第三產業融合,一是有助于推動自身發展,如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產品與商品的層次。二是有助于發揮旅游業的服務功能,做大做強農村服務業。如與養老產業等的融合,能夠為農民在家鄉就業與增收提供更多渠道。

2.2 濟南市完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的策略

按照“一村一品”,深度發掘特色種植養殖、農業示范園區等農業觀光旅游資源以及自然山水資源,針對不同人群和需求進行產品設計和功能細分,開發地方特色鄉村旅游產品,構建形成多層次的產品結構和業態,杜絕復制,避免同質化、低層次的競爭。如五彩山村,以“花山·石村·清泉·鄉居·綠林·原野”為特色,將十八盤等六個自然村打造成省會都市圈鄉村休閑養生的“微度假”目的地。再如平陰玫瑰小鎮,通過“玫瑰+旅游”,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休閑度假玫瑰風情小鎮,填補濟南市中高端休閑度假產品的空缺,推動濟南市鄉村旅游產品由單一旅游觀光型向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參與教育綜合型轉變,逐步形成品類完整、結構合理、深受游客歡迎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

2.3 濟南市鄉村旅游品牌培育策略

2.3.1 差異發展

從農家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普遍存在主題不突出、特色不明顯、市場形象趨同化等問題。鄉村旅游轉型升級需要順應市場需求,立足本土文化和資源特色,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培育本土鄉村旅游品牌。

以濟南長清區為例,其顯著特點是境內山地旅游資源較多,既有山水自然景觀,又有原汁原味的鄉土鄉情,特別適合打造鄉村觀光和鄉村度假旅游目的地。目前有東部佛道文化旅游片區、西部古文化旅游片區、齊長城人文自然風景片區等,以及馬套村等一批特色村。這些旅游片區地貌相似、文化同源、環境相同,旅游資源高度同質化,在旅游規劃開發過程中,須遵循錯位開發、彰顯個性、差異化發展的原則。各個片區的旅游產品開發需要找準側重點,如靈巖寺,應突出文化性,以佛教文化為主,在觀光旅游的基礎上,開發高端禪修度假產品,打造靈巖寺禪文化體驗區;而五峰山的獨到之處在于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唯美的鄉村景觀,以“回歸自然”旅居理念為基礎,開發集養身、養生、養心于一體的康養旅游[2]。

2.3.2 個性彰顯

立足本土文化和資源特色,培育本土鄉村旅游品牌,必須彰顯個性。如平陰的玫瑰小鎮,坐落在該鎮圣母山區域,規劃面積3平方千米,是平陰玫瑰的主產區,種植歷史悠久,玫瑰產業一直是玫瑰鎮的特色產業。平陰玫瑰品種獨特,花大、瓣厚、色艷、味濃、質優、出油率高,是我國傳統玫瑰的典型代表。該項目的開發可借鑒日本北海道富田農場、浙江莫干山裸心谷度假村的思路和做法,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2.4 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完善策略

2.4.1 完善交通體系

濟南市各縣市區、鄉村旅游重點鄉鎮(街辦)要規劃開通從市區到景點、景點到景點的點對點快捷公交專線,將市內和鄉村景區景點通過旅游公交直通車串聯起來,方便游客出行,同時也能拉動消費。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旅游交通標識引導系統,實現邊界無縫對接,構建可進入性強、引導功能明確、規范的公路旅游交通導引網絡系統。

2.4.2 完善住宿與服務設施

一是硬件設施,按照“布局合理、高中兼顧、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原則,建立與消費需求相適應的多元化住宿接待體系。二是服務、環境等非物質設施也需要同步改進和提升。

2.4.3 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

通過“請進來講、請過來干、走出去看”等途徑和方式,快速改善旅游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提高其整體素質,以適應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在引進部分高級管理人才的同時,注重培養本土旅游專業人才,全面提高鄉村旅游帶頭人和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促進鄉村旅游轉型升級。

2.4.4 開發旅游商品

以區域地理標志和地方傳統農產品為基礎,依托包括歷城核桃、章丘大蔥、龍山小米、鮑家芹菜、萊蕪生姜、長清柿子、平陰玫瑰等發展農旅文化產業,根據這些特色產品打造屬于自己的豐裕的旅游文化以及產業[3]。例如,開展文化與藝術展示體驗、科普研學、田園豐收等主題活動,建立生態、健康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打造濟南市特色旅游商品體系。同時,重視旅游商品的包裝設計,力求外在的包裝形式與內在的商品內容高度關聯,在注重商品的商業性的同時挖掘其文化性。

3 結語

鄉村旅游產業的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是一種新型旅游業,講究創新,要科學規劃、合理引導,堅持宜發展就發展,不要盲目發展和惡性競爭。首先,要深入凝練在地特色,要發揮鄉村旅游原有的優勢,規避其不足。只有通過這種方式,鄉村旅游產業才能實現開發多樣化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次,要依托當地鄉村文化,將風水習俗文化做透做精、耕讀采摘文化做專做活、休閑娛樂文化做細。最后,需要好的設計師設計優秀的作品。好的方案總會涉及方方面面,開發利用的需求點也不同,這也需要專業設計師進行解讀。應堅持以特取勝,促進鄉村旅游產業多維度發展。

參考文獻:

[1] 仰葉齊.對潛山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農業文摘,2021,33(6):55-57.

[2] 任彬毓.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路徑[J].鄉村科技,2021,12(2):50-51.

[3] 是麗娜.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互動發展模式構建[J].生態經濟,2013(11):106-109.

作者簡介:亓逸晨(1991—),女,山東濟南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3478501908263

猜你喜歡
轉型升級鄉村旅游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范式
鄉村旅游供應鏈優化探析
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升級路徑
鄉村旅游環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護措施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