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壁畫色彩語言的裝飾性特點研究

2021-03-13 23:23吳桐
藝術科技 2021年19期
關鍵詞:色彩語言敦煌壁畫裝飾性

摘要:敦煌壁畫色彩語言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象征性,體現出了獨具中國韻味的典型性藝術風格。文章以分析敦煌壁畫色彩的裝飾性來源為基礎,論述構成其色彩語言裝飾性特點的因素,旨在幫助當代藝術家更好地開展對民族美術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

關鍵詞:敦煌壁畫;色彩語言;裝飾性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3

1 敦煌壁畫的美學價值

敦煌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佛教壁畫最多的藝術圣地,敦煌壁畫是敦煌石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其風格隨著我國的歷史進程不斷改變,同時其也不斷吸收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精神面貌。敦煌壁畫作為中國民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根植于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其表現形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敦煌壁畫作為民族藝術的代表為世界所共賞,是傳播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橋梁,也是建設民族自信的強勁引弩。此外,敦煌壁畫在繪畫語言、繪畫技法、繪畫材料等方面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典型性特征,這些表現形式和工藝技法在當前社會語境下已經逐漸演變為某種蘊含著民族內涵的獨特的語言符號,這種符號的表現形式所引發的對社會風俗和民族文化的獨特聯想已經根植于每一位中國人的內心,并且對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是中國民族藝術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基石。另外,從敦煌符號中提取出的視覺元素,也對與藝術相關的交互學科的發展有很大的借鑒和啟發價值。因此,對敦煌壁畫形式語言的研究和對其工藝技法的繼承,是當代每一位藝術工作者的必修課。

2 色彩語言裝飾性來源

2.1 明暗的調節

在繪畫中,“明”“暗”分別指色彩的亮度和暗度。藝術家組織畫面色彩語言時,色彩通常被概括進某個特定的界限或者輪廓,不同輪廓色彩間的明暗差異可以迅速被視覺捕捉,并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明暗對比關系,這樣的關系經過想象和聯想的加工,使二維的畫面產生空間感。明暗對比關系可以大致分為單一顏色的亮度對比和不同色彩之間的暗度對比。形成明暗對比關系的輪廓和形狀在藝術家的經營下,在空間感或裝飾性上可以給予觀者直觀的視覺感受,從而產生精神層面的愉悅感受,最終達到欣賞的目的。

敦煌壁畫在色彩上十分重視對明暗對比關系的運用。因其題材多為尊像畫、經變畫、佛傳故事畫等,故其在明暗對比關系的經營上并不一味強調視覺沖擊,而是意在營造一種端莊醇厚的畫面氛圍(見圖1)。相比之下,背景與主體之間的明暗對比往往是整個畫面最突出的部分。拉開主體與背景間的明暗差不僅有助于凸顯畫面的空間感、層次感,還可以在構圖上達到強調主體的效果,使觀者一目了然地捕捉到畫面內容。如莫高窟第445窟北壁的《彌勒變》(見圖2),淺灰調的底色和畫面中天女、彩女深色的服飾形成了強烈的明暗對比,在突出空間感的同時,還強調了主體人物的存在感。人物衣著上大量使用的朱砂和鉛丹,不僅具有較深的明度,還真實地再現了盛唐時期奢華的女性服飾,從側面表現出了唐朝繁盛的社會景象和崇尚富貴華麗的審美趣味。除此之外,敦煌壁畫有時也會利用同一顏色色度變化而形成的明暗對比來塑造畫面。這種技法通常用于打造畫面的立體感,如早期繪制人物時采用的暈染法,以及后期出現的凹凸法等。

2.2 補色對比

在繪畫中除了因顏色深淺差異而形成的明暗對比之外,還有因三原色調和比例不同而形成的其他色彩對比。上述對比可以同時存在于一幅作品之中,可以說,一幅優秀藝術作品的產生有賴于其畫面中變化豐富而巧妙統一的色彩對比關系。

在中國傳統繪畫色彩規律的影響下,敦煌壁畫大多以補色為色彩對比的主體。補色在心理學中指人為達到色彩的視覺平衡而產生的一種現象。人的大腦在觀察到純度較高的顏色時,會自動形成其色彩的補充色彩[1]。補色的運用可以給人帶來視覺上穩定的平衡感,但這種對色配置的缺點就是不容易形成統一,很容易造成刺激和雜亂,進而造成視覺疲勞[2]。所以,藝術家在創作敦煌壁畫時,會主觀降低補色對比關系中至少一種顏色的純度,并提高或降低其明度。這么做不僅可以保持觀賞的舒適性和畫面色彩語言結構的穩定性,還有助于打造典雅神圣的畫面氛圍。如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圖》(見圖3),就運用了紅色和藍色的補色對比關系。其中紅色的純度較高,在明度和純度上接近濃郁的土紅色,大面積的土紅色背景,使整個畫面呈現出大氣磅礴、莊重典雅的氛圍,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藍色則用于刻畫人物衣著飄帶和背景山石,藝術家在創作時有意降低藍色的純度,提高明度,以藍靛色和寶石藍為主要面貌。小面積的藍色調中和了土紅艷麗的觀感,不僅在視覺上達到了平衡,也為原本鮮艷的畫面賦予了更多精巧神秘的氣質。對形成補色對比的色塊在明度和純度上的經營,無疑是中國古代藝術家的一項偉大發明,也是敦煌壁畫色彩裝飾性的重要來源之一。

除了降低色彩明度以彌補補色對比的固有缺陷這一手段外,藝術家有時還通過經營構圖完善補色對比在觀感上的缺陷,即有意識地突出形成補色對比的色塊在面積和位置上的差異,或者使其他色塊參與到形成補色對比的色塊的位置關系中,在視覺上起到調和的作用。如用大面積的紅色配以小面積的綠色或青色,或者在形成補色的顏色之間用黑色或白色等與三原色無關的顏色進行分割。

3 構成色彩語言特點的因素

3.1 底色

敦煌壁畫在真正開始創作之前,需要在石窟巖壁上制作地仗,一個完整的地仗表面覆蓋著底色層。早期的底色層多以紅泥為底,顏色呈土紅色,后來則多以粉泥做底,顏色呈明度較高的灰粉色。地仗的存在要求畫師在創作壁畫時必須把底色作為創作的考慮因素,畫面中的其他色彩須與底色形成協調關系。這既是敦煌壁畫因其自身地理環境和古代工程技術而面臨的創作限制,也是構成敦煌壁畫裝飾性語言特點的因素之一。敦煌壁畫常在粉底上以紅、綠為主色,其搭配色的選擇多為色相環上兩個主體色中間的黃或藍[3]。紅、綠、藍這三種顏色不僅成分單純、最貼近三原色,可以達到直接純粹的觀感,還能夠在明度、色相和純度上形成豐富多變的協調對比關系(見圖4)。如粉泥底配以明度不同的藍色,可以形成或深沉或明快的色彩節奏,且粉色和藍色可以形成較柔和的補色對比;紅泥底和綠色或深藍又可以作為補色對比出現,起到突出主體的裝飾效果;藍色和綠色之間柔和色相的差異又可以營造出寧靜優雅的視覺感受,配以與之形成補色對比的紅底或粉底,則可以營造出華麗富貴的氛圍。

3.2 特定顏色的固定搭配

敦煌壁畫的創作技法經歷了各朝歷代的流傳和演變,不同時期的壁畫受到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世界潮流的影響,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但是,有一些繪畫語言的運用是相對固定的,如平面化和對稱均衡的裝飾法則,同一畫面中重復出現的人物形象,或某些顏色與特有身份、場景、題材的固定搭配。敦煌壁畫的色彩體系是建立在中國畫論體系之上的,所以色彩語言并未一味追求再現現實世界,而是更注重色彩本身的符號性內涵的體現。色彩的符號性內涵與藝術家和觀賞者的主觀審美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壁畫中的某種色彩往往具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這樣的象征意義建立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大眾對色彩產生的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之上,可以幫助觀賞者快速直接地了解壁畫內容,有助于宗教故事和教義的傳播。比如金色,金色是敦煌壁畫中常用的顏色,繪制金色的技法主要有涂金、貼金、描金、瀝粉堆金等。金色因其原材料昂貴,且具有反射效果,故多用于菩薩的衣著文身上,以此強調佛教題材的神圣(見圖5)。朱丹則大多用來暈染人物的膚色,或加白色調和為肉色大面積使用,或結合凹凸法用于暈染人物膚色的明暗。而佛教降魔題材則多用黑色作為主題顏色,意為營造出恐懼、獰厲的畫面氛圍。

4 現代語境下敦煌壁畫裝飾性色彩的運用

作為民族美術代表的敦煌壁畫,是中華民族藝術理論的結晶。我國自古講究對應,認為金、木、水、火、土與宇宙相互對應,而它們又分別對應五種顏色,這就形成了中國傳統五色體系。敦煌壁畫色彩受到傳統五色體系的影響,感性的色彩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意義[4]。敦煌壁畫根植于中國繪畫理論體系,在色彩的裝飾性特點上遵循五色體系,因此其色彩特征對當代延續中國畫論體系的藝術家的實踐創作仍具有參考和引導的意義。如工筆重彩畫,工筆重彩畫是傳統壁畫在長時間發展后產生的重要分支,它繼承了敦煌壁畫充滿裝飾性的色彩語言,從補色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效果這一裝飾性特點出發,創造了墨骨畫法,即淡化輪廓線,以色彩為組織構圖的主要形式語言。這種技法具有鮮艷明快、變化豐富、細膩柔和的視覺特點,是當代中國畫創作的重要技法之一。與此同時,敦煌壁畫中所運用的顏色豐富且不易掉色的礦物顏料也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許多材料上的新思路。除此之外,敦煌壁畫的色彩裝飾性語言也可以為像油畫這樣源自西方畫論體系的畫種注入新的活力。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各民族經濟、政治、文化交往都愈發頻繁,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也具有越來越強的相似性。在形式語言上吸收融合敦煌壁畫的色彩裝飾性特點,可以加速油畫的本土化進程,為當代油畫藝術家結合我國社會環境,創作出符合我國民族精神的優秀藝術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代語境下,敦煌壁畫的裝飾性色彩可以被提取為單純的視覺元素。元素的傳播和接受相對于藝術作品和藝術符號更為快捷方便,與其他學科產生交互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在服裝設計、產品設計、游戲動畫領域使用這種色彩元素,是敦煌壁畫藝術價值在當代語境下的新發展。

5 結語

敦煌壁畫被稱為中國傳統色彩藝術的博物館,其色彩藝術的裝飾性特色已成為某種借用民族情感概念的符號性形象,這樣的符號在不斷變化的思維體系和社會潮流下是可以不斷革新的。在新時代藝術工作者的努力下,敦煌壁畫色彩語言的裝飾性特征可以融入民族生活的每個角落,并逐漸發揚其中蘊含的深厚民族文化內涵,最終起到加快民族文化自信建設步伐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琳昭.敦煌壁畫的色彩語言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1(4):52-53.

[2] 李依萱.敦煌壁畫的色彩表現方法[D].保定:河北大學,2012.

[3] 陳江曉.敦煌石窟壁畫色彩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4] 原詩淇.寓“意”于色:淺析敦煌壁畫中的色彩[J].大眾文藝,2020(4):115-116.

作者簡介:吳桐(1994—),女,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

3164501908202

猜你喜歡
色彩語言敦煌壁畫裝飾性
黎潔儀“裝飾性泥沽沽”主題創作
論克里姆特的裝飾性繪畫風格
裝飾性鍍鉻用低紋波可調控高頻開關電源設計
敦煌圖案色彩規律研究及推廣
品牌包裝設計中的色彩研究
淺析馬蒂斯繪畫作品的形式語言
從反彈琵琶伎樂看敦煌壁畫人物在現代工筆人物繪畫中的借鑒
論敦煌舞對敦煌壁畫樂舞藝術的繼承和發展
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