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視角下群眾文化工作的實踐和探索

2021-03-13 14:23管日
藝術科技 2021年19期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非遺十四五

摘要: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承接單位。在“十四五”新的歷史起點上,公共文化服務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文章結合福州市群眾藝術館近年來的工作經驗,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鄉村文化建設、打造區域特色等不同的角度,對群眾文化工作進行思考并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鄉村振興;非遺;區域特色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4

1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群文工作新變化

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的主要工作包括文藝演出、美術展覽、藝術培訓、文藝創作、理論調研、志愿者服務等,重要特征就是人群聚集。新冠肺炎疫情給群眾文化活動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就是人們足不出戶,線下文化活動全面叫停,人們轉而投向電影電視、直播、手游等線上娛樂方式。而同時群眾文化活動此前一直被忽視的缺點也被放大了。一是受制于時間與空間,群眾文化活動大多以廣場舞比賽、晚會表演、美術館、博物館展覽等為主要形式開展,一些節假日或紀念日文化活動形式十幾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1]。二是群眾文化活動同新技術融合速度偏慢,線上“無接觸”文化服務內容偏少。雖然有些地區也開展了生動的實踐,例如,廣州市文化館在嗶哩嗶哩平臺采用“5G+4K”的多視角進行了直播,帶來了70萬+的觀看量[2],但總體來說依舊沒有文化領域的爆款產品。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后疫情時代,抗疫也隨之進入常態化,新冠病毒或將與人類長期共存,這是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科學界的基本判斷。文化工作者要見微知著,用更敏銳的眼光看待疫情帶來的挑戰,提高群眾文化工作的影響力。

1.1 打造群文活動品牌

對于群眾需求強烈、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承的活動要持續開展,逐步打造成本地群眾文化工作的名片,塑造深入人心的品牌。

福州市群眾藝術館近年來深入打造并形成了激情廣場大家唱、文化惠民“七進”活動、新福州人歌手大賽、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文化志愿手拉手、藝術公益大課堂、“相約九日臺”周末音樂會、合唱音樂節、非遺校園行、群文“一碼通”十大品牌,滿足各年齡段、各階層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以新福州人歌手大賽為例,該賽事誕生于年輕人從四面八方融入福州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群眾文化活動向外來務工群體的延伸,打造出了一個講福州故事、寫福州品格、演福州風情的“新福州”大舞臺,榮獲文化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項目類“群星獎”和“全國農民工文化服務示范項目”。

下階段應更加注重群眾文化活動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創新。一是從“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搭建舞臺鍛煉和培養人才,讓群眾成為文化的創造者,激活基層文化細胞和造血能力。二是從“坐等服務”向“上門服務”轉變,通過政府牽頭實現多部門協同,進一步做好文化惠民“七進”、農村電影放映、非遺進校園等活動,采取流動博物館、圖書館等方式將文化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避免文化部門單打獨斗,從而擴大受眾群體。

1.2 加強新技術在群文活動中的運用

新媒體的普及讓信息獲取方式泛在化、碎片化,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發展應該同步。福州市群眾藝術館建立完善“兩站兩微一平臺”體系(官方網站、非遺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數字文化公共服務平臺),微信公眾號年點擊量達50萬次。在平臺系統方面,設有品牌文化、預約預訂、全市聯動、志愿風采、文化地圖、聚焦非遺六大版塊,大大提升了服務效率。場館信息化方面,“非遺”展示館線上展廳采用720°VR全景語音導覽系統,打造沉浸式游覽體驗。

在下階段工作中,需要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轉型。一是要實現文化資源數字化,完善本地特色云端資源,加快公共文化云平臺的互聯互通。二是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智慧應用場景,依托場館實體和活動現場,積極應用新技術。三是要運用好數字資源,為基層農村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提供優秀數字(云)資源,克服偏遠鄉村數字鴻溝。四是要探索利用數字資源推動文旅行業發展的方法,引入社會力量實現自我造血、良性循環。五是嘗試建立專業化的新媒體運營團隊,在創意設計、視頻圖像、聲音處理等方面達到主流商用水平,抓住年輕一代。

2 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十四五”規劃指出,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農村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品質還有待提升。福州市群眾藝術館歷來重視農村文化建設,自2005年啟動“藝術扶貧”工程以來,在35所貧困邊遠農村學校開設了聲樂、器樂、舞蹈、美術、語訓等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的藝術課程,受益師生達10萬人次,保障廣大農村居民享有公共文化的權利。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將在以下三個領域重點發力。

2.1 加快總分館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

農村人口少,居住分散,各村情況千差萬別,是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最大難題。福州市群眾藝術館牽頭起草《福州市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成立市縣兩級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福州市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標準》,逐步實現基礎設施標準化、文化資源共享化、人員管理互通化、服務系統網絡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傾斜和延伸。

在具體落地執行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經驗:一是核心城區通過統一招聘公益性崗位的模式,由縣區一級招收文化專職人員下派到街鎮文化站,進一步充實基層文化骨干隊伍,形成上聘下用的人才交流機制,解決總分館中最關鍵的“人的問題”;二是建立“總分館+聯盟館”的運營架構,縱向以區文化館為總館,鄉鎮(街道)文化站為分館,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基層服務點,橫向引進各類文化專業協會作為聯盟館進行文化嫁接,以社會力量為補充,合理布局統籌管理;三是提高標準,對作為分館、基層服務點的綜合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進行統一規劃、提升改造,讓其在硬件設施、服務標準、特色品牌等方面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2.2 多種力量辦文化,激發群眾主體文化新活力

邊遠農村人口外流量大,僅有少量老人留守,文化館組織和開展文化活動的難度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政府承擔支持文化建設的主體責任,由政府組織文化活動有資源優勢,可更好地彰顯品牌、提高效能、示范帶動。文化館要當好配角,配合政府組織文化活動[3],同時要注重同其他單位聯合開展工作。

福州市群眾藝術館長期以來注重公共文化的社會參與。一是積極開展文化志愿活動。全市文化館站系統注冊志愿者近1.5萬人,建立服務基地超260個,形成了參與廣泛、形式多樣、活動經常、機制健全的志愿服務體系。二是與傳媒公司、媒體合作開展演出賽事與宣傳,擴大鄉村文化服務的覆蓋面,逐步形成“文化部門單打獨斗”向“社會力量參與”轉變的局面。

2.3 助力鄉村振興,文化精髓成為經濟新引擎

“十四五”規劃提出以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建設既是鄉風文明的基礎,也是解決好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重要抓手。文化工作者要善于挖掘農村優秀文化和傳統手藝,組織力量將民間藝人的技藝傳承、發揚下來,通過農創日等活動將傳統與現代創新創業結合起來,培養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青年人才隊伍,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用得好就是一種資源,可以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以茉莉花茶為例,福建省福州市作為茉莉花茶發源地已有1 000多年的歷史,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國家的外事禮茶。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舉辦的第二屆全球減貧案例中,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開發減貧模式案例獲獎。據悉,全省涉茶人員達300多萬人,茶文化和茶產業與鄉村振興及農民增收息息相關,通過文化帶動產業,讓農村變得更美麗。

文化館要善于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帶動鄉村旅游和宣傳鄉村特色產品。福州每年春節、元宵節舉辦的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上,邀請了多家臺灣旅游和航空公司,推介宣傳兩馬尋根之旅等特色旅游產品和兩岸海上快速交通等內容。同時,組織文化振興鄉村集市等活動,邀請了軟木畫、牛角梳、油紙傘等一批地域特色濃厚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到現場展示技藝,以拓展非遺銷路,探索實施鄉村振興和文化精準扶貧的新模式。

3 區域特色文化打造與傳承

文化厚度是一座城市最持久、最動人的魅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市的形象、氣質、性格都依賴于文化涵養。對一個城市的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暴露承載城市文化記憶和情感的載體,就是守護歷史的“脈”,留住文化的“魂”。

3.1 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同時作為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和表現形式,與群眾生活密切聯系。近年來非遺工作日臻完善,成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0年,福州市群眾藝術館加掛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牌子,開展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一是定期做好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申報評審工作。全市現有184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有16項,市級以上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有297名,包括14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二是建立專門的非遺展示館(廳),位于市中心的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占地面積超1 500平方米。場館充分承接古厝的自然人文環境優勢,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三是記錄非遺資源。出版《尋脈——福州非遺探秘》等多本非遺書籍,持續記錄福州重點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發展現狀與制作技藝,大范圍保存與展示非遺文化。

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應加強非遺工作與傳統群眾文化工作的融合,擴大影響力和受眾面。一是要深入開展《非遺法》的普法宣傳,加深群眾對非遺的理解。二是強化非遺隊伍建設,通過舉辦非遺專干培訓班等方式助力傳承人更科學、規范地傳承非遺項目。三是強化非遺校園傳承,在大學和大中專院校開設專業,開展以科普和培訓課程為主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四是打造宣傳展示平臺。持續舉辦海絲國際旅游節、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等重大文旅節慶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的氛圍。五是活態保護帶動文旅融合,文創研發帶動可持續發展。

3.2 文物老建筑迸發文化新活力

文化設施是把城市文化品位具象化的平臺,是凝聚城市文化力量,并使其不斷發散的重要載體。福州市加快推進“三坊七巷”等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展示歷史文化底蘊,服務市民群眾,積極開展民俗文化活動,打造亮麗的文化名片。

“三坊七巷”自晉朝以來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晚清至近代更是涌現出林則徐、冰心、林覺民等具有影響力的人物。這里不僅有大量明清古建筑,還保留了許多民俗、宗教、藝術、手工業、商業等方面的技藝和作品,是傳統文化的寶庫。經過梳理,“三坊七巷”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近百種,其中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十番音樂、壽山石雕、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等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結合福州民俗節日,積極開展特色民俗活動,如元宵燈會、陳靖姑民俗文化旅游節、福州拗九節等,周末還有民間折子戲、周歲祈福典禮等,由此逐漸成為福州傳統文化的交流展示中心。

用活老建筑資源,為群眾提供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古建筑、古民居的修復、整合與利用,如遍布鄉鎮的古厝和祠堂,賦予它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

3.3 繼承發揚傳統民俗和文化特色

福州是一座建城歷史長達2 200多年的文化名城,在這2 200多年間,閩都人民創造了地域色彩濃厚又蘊含多樣文化形態的精神財富。例如,陳靖姑民俗文化信仰就是福州傳統文化的代表。據《福州府志》記載,陳靖姑出身于唐大歷二年,她少年學法矢志降妖伏魔,留下了舍身祈雨、保護婦幼的傳說,民眾感其德建宮紀念,福州現有1 000多座臨水夫人宮觀,這一民俗信仰也流傳到了臺灣省和東南亞。文化工作者們深入挖掘陳靖姑神話傳說,整理歷代戲曲資料、話本小說,參與編創陳靖姑文化題材的閩劇、評話等藝術。陳靖姑民俗文化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張動態名片。

福州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榕臺交流歷來是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的亮點。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自2008年創辦以來,每屆文化節都邀請多支臺灣優秀表演團隊參與演出,現場演職人員近千人,表演涵蓋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技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類別,現場氛圍歡樂祥和,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也被國臺辦列為年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每年吸引市民、游客20余萬人次,是福州市新春期間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群眾性民俗活動之一。

4 結語

群眾藝術館應積極迎接“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的機遇和挑戰,從多個角度總結工作經驗,思考在工作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區域文化特色,以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加快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香花.疫情防控下的群眾文化工作[J].參花,2021(5):119-120.

[2] 賈娜.新媒體時代文化館數字資源創新宣傳路徑思考:以廣州市文化館為例[J].參花,2021(9):133-134.

[3] 肖英奎.新時代對文化館的再認識[J].新長征(黨建版),2021(8):27.

作者簡介:管日(1984—),女,福建福州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

3394500338233

猜你喜歡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非遺十四五
高?!笆奈濉币巹澲袑W科建設要處理好五對關系
“十四五”規劃研究的新坐標新方位
中輝大鵬數字電視公司“十四五”發展規劃
淺談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貢獻
如何補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
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探析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