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平臺網文創作的機制研究

2021-03-16 02:47王顥臻
新媒體研究 2021年22期
關鍵詞:網絡文學

王顥臻

摘 要 以知乎開辟的網絡文學創作路徑為例,借助類社會互動理論與趣緣群體理論闡述知乎文學創作的交互形態,并總結其類社會互動特點,以期為網絡文學社區內部機制的分析拓展思路。

關鍵詞 知乎創作;網絡文學;類社會互動;趣緣群體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22-0111-04

近年來,網絡文學逐漸成為大眾休閑娛樂的主要選擇之一,對網民的日常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亦有越來越多的普通網民以多元的方式參與到不同類型的網絡文學創作之中。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國內網絡文學創作者已達1 936萬,簽約作者數量達到77萬[1]。

網絡文學市場規模的急劇擴張吸引愈來愈多的年輕創作者加入其中,他們活躍在各個網文平臺,發揮自身的奇思妙想。除去閱文集團、阿里文學等常規的網文創作平臺,基于趣緣關系相連接的知乎社區也涌現出一批致力于網文創作的用戶。知乎以用戶間的“提問—回答”為載體,鼓勵用戶分享知識、經驗與見解,滿足大眾獲取知識的需要。它對于回答問題的用戶沒有任何門檻的限制,任意一個用戶都可以在某一問題下暢所欲言,構成了一種典型的用戶生成內容形態。

用戶為何選擇知乎來發表自己的文章而非大眾習以為常的網文閱讀平臺?其網文生產機制與常規網文平臺有何不同?知乎創作者在網文創作的過程中,與讀者存在怎樣的互動關系?知乎創作有何特點?為回答這些問題,本文借用類社會互動的概念分析網文中作者、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進而分析這種互動對網絡文學的創作產生什么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霍頓與沃爾首次將類社會互動引入社會學中,通過研究電視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提出了類社會關系概念,定義其為“單邊的、由演員控制的并且不易于雙向發展的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親近的、面對面的、類似于人際關系的關系”[2]。與正常的社會互動不同,類社會互動中觀眾對關系的發展缺乏主動權,而演員卻可通過營造自己的形象或改變觀點影響觀眾對關系的感知,如觀眾對這種關系不滿意,他們沒有權力要求演員改變當下的關系狀態,只能選擇停止觀看節目來結束這種關系。

類社會互動關系廣泛存在于傳媒形象與受眾之間,如電視劇人物與觀眾、小說角色與讀者、主持人與觀眾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內外學者開始針對互聯網環境下的類社會互動進行研究。吉爾斯認定一旦受眾與媒介人物建立了類社會互動關系,他們就更有可能轉變為消費者,購買該媒介人物的周邊產品[3]。我國學者田曉麗認為因互聯網與傳統媒介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以“參與性類社會互動”來解釋網絡文學中作者、讀者、作品之間的類社會互動,并總結兩者的區別:1)類社會關系的建立不依靠純粹個人的想象,而是一種群體行為;2)打破不可干預性原則,讀者的“干預”成為網絡寫作不可或缺的因素;3)網絡文學類社會互動中,帶入性變得更加強烈[4]。具體到本文的研究對象,針對社會化問答社區衍生出來的文學創作平臺的研究較少,其提問者、回答者與瀏覽者三者之間的互動研究仍存在空白。

與類社會互動的理論脈絡有著類似出發點的,包括所謂網絡社群研究、趣緣群體研究等,這些概念盡管在面向和側重點上有著差異,但卻共享基礎的理論資源。帕特南在《獨自打保齡球:美國下降的社會資本》中指出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上個人之間的相互聯系——社會關系網絡和由此產生的互利互惠和互相信賴的規范,以興趣為紐帶形成的俱樂部及其成員之間的社會交往是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5]。格蘭諾維特研究社會網絡關系影響經濟行為中提出著名假設——“弱關系的力量”——“強關系是群體內部的紐帶,弱關系是群體間的紐帶”[6],該觀點也是研究社交網絡的重要理論基礎。

從國內來看,由市場化引發的社會轉型,同樣推動了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連接形式的變革,城市化與社會流動的便利使個體生活沿循“原子化”方向發展,基于地理位置、職業和傳統親朋關系的社交方式受到沖擊,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個人興趣的交往,而互聯網則加速了這一進程?;ヂ摼W技術賦予了個體自由表達和平等互動的權力,網絡虛擬社區的去中心化使趣緣圏子內部彰顯出豐富多彩的參與式文化,而趣緣文化的形成更是群體智慧的結晶[7]。國內虛擬社區的興起引起我國學者對網絡虛擬社區趣緣群體的關注與研究,較多集中于具有代表性的趣緣社群的個案研究,如豆瓣、抖音等,但總體而言,趣緣群體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以基于趣緣關系結合的知乎用戶為研究對象,以類社會互動為基礎理論工具,從網絡文學創作的角度分析其趣緣群體的互動特征以及網絡文學創作的獨特機制。

本文研究對象是知乎上有關網絡文學接續寫作的相關回答,此類回答下涉及提問者、回答者(創作者)與瀏覽者(讀者)的三方互動。有別于常規網絡文學平臺的文學創作,知乎網絡文學創作的伊始不是創作者本身的主動行為,而是基于提問者的問題進行回答,較為常見的提問方式有“如何以×××為主題寫一個故事”“如果×××,你會怎么辦”等,字數與更新時間沒有任何限制,任憑創作者的意愿回答。知乎創作存在兩層面的互動,創作者與提問者以及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用戶身份的自由切換使其具備多種身份,創作者筆下人物的誕生一定程度上受到提問者問題的影響,這點也正是知乎創作異于常規網文創作的主要原因,他人的語境設置是創作者創作的前提,進而影響創作者發揮想象寫文。

在觀察知乎相關創作行為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此類網文創作主體大致可分為三類:業余作者、職業作者與機構作者。本文分別在這三類創作主體中各選擇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用戶進行深入觀察,具體用戶為:業余作者南風,職業作者吾玉以及機構作者宮墻往事。另外筆者以用戶身份注冊了閱文和阿里文學等網文平臺的賬號并進行了大量的網絡文學閱讀和對比分析。本文所有資料全部來自知乎公開的網絡文本,采用文本分析和網絡民族志的方法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展現知乎有別于常規網絡文學平臺的創作特點,樣本的選擇基于推薦欄目的隨機推送。

3.1 提問者語境設置

提問者語境提出的緣由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官方主要欄目“圓桌說”所舉辦的寫文活動,另一類是知乎用戶的個人提問。知乎“圓桌說”即圍繞某個特定主題,吸引用戶討論產生更多的問題與回答,并特邀專業人士點評分析,解答疑惑,增強話題專業性?!皥A桌說”通過設置語境吸引用戶進行網文創作,如現在正在進行的言情故事欄目“如何以我是琴棋書畫樣樣不行的公主為開頭寫一個故事?”,優質內容有機會入選“知乎鹽選”,意味著普通用戶只有成為付費用戶才能觀看全部故事,創作者成功實現知識變現,知乎平臺提升用戶黏性。另一種語境的設置則是由普通用戶自主設置,提問的意圖部分出于想與大家一起探討某方面看法,如“若鈕祜祿甄嬛穿越,回到了故事初期,她接下來會如何做”“為什么后宮中嬪妃一定要爭寵”;部分則出于滿足自我的情感需求或娛樂需求,如“想看文了”“寫個故事兒吧”。依照提問者設置的語境分析可知,提問者傾向于對言情類通俗化的網絡文學感興趣,在俏皮有趣的文字中尋找慰藉,釋放生活壓力。

3.2 創作者答題分析

受問答社區自身特征的影響,知乎允許用戶暢所欲言,提問者的語境設置天馬行空、簡單明了,創作者有充足的想象空間和發揮余地。創作者答題動機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概括:一是出于興趣與愛好的業余創作,并獲得一定經濟收益;二是職業作家的寫文謀生,在知乎上與粉絲保持一定的互動關系;三是機構賬號的寫文運營,已授權情況下大量轉載原創作者的文章,以機構的名稱統一運營。

第一,熱衷于寫文的業余愛好者在知乎找到創作的宣泄口,盡情發表所思所想,不受平臺條條框框的規則約束。常規網文平臺對作者發文字數和頻次要求嚴格,這對僅僅出于興趣寫作的用戶而言是一種壓力,容易打擊用戶創作熱情。知乎為致力于網文創作的用戶提供了便捷的接觸渠道,不必注冊作者身份,直接以用戶身份進行提問者、創作者與讀者身份的自由切換,他們既是社區中的知識生產者同時也是知識消費者。知乎創作的自由性遠超傳統網文平臺,用戶的心血來潮可以實現其身份從瀏覽者至創作者的轉變,將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奇特幻想描繪出來。知乎上大多數的作者屬于此類群體,他們擁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或學業,利用空閑時間創作,業余作者南風就是一名醫學生。

第二,職業作家出于金錢等物質利益或提升聲譽的動機寫文,此類作者大多出版過自己的作品甚至實現影視改編,在知乎上擁有大批擁躉。吾玉在知乎保持高頻率的更新,部分作品被選錄鹽選專欄實現數字出版,但達到紙質出版或更進一步的知識變現還有待時間的積累。職業作者因其前期的名氣積累,知乎創作更像是遇見感興趣問題的即興發揮,筆耕不輟,保持創作水平。

第三,機構賬號的寫文運營,在其背后則是網絡文學產業催生的全新職業/零工群體——網絡文學寫手,即在網絡文學平臺上創作、發布并獲取收益的創作者[8]。原創作者授權機構作者轉載文章獲得額外的經濟收入,避免了因自身流量不夠文章無法獲得關注的窘境,機構作者則通過這種方式積累自己的受眾群體從而獲利。

無論創作者屬于以上三類中的哪一類,其最終目的是通過答題吸引粉絲的關注、點贊與收藏,提升自己在相關領域的影響力,文章吸引一定流量后有機會入選知乎鹽選,成功完成知識變現。粉絲數眾多的達人用戶們通常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實現一文多平臺分發,進一步提升個人的知識變現能力。

電子媒介時代為所有人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寫作自由”,確保作品的優質性就有機會被讀者看到,任何作品都有可能成為談論的焦點。知乎高贊回答《宮墻柳》不僅成功數字出版同時實現紙質出版,增強了熱衷網文創作用戶的創作信心,也激發了知乎用戶的創作熱情。伴隨著蓬勃發展的網文產業以及知乎平臺推出的“鹽選專欄”等激勵措施,極大吸引了用戶從讀者轉為作者,知乎創作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網絡小說中普遍存在讀者與作者、讀者與虛擬形象的類社會互動,由于身份不同,在創作過程中其類社會互動也存在相異點。

4.1 讀者與作者的類社會互動

讀者與作者的類社會互動因作者類別的不同有所差異。相同點在于作者大多在首頁添加個人標簽,豐富且詳盡的標簽揭示作者的寫文特征,有助于作者在趣緣群體中展現自己的風格與定位,方便志同道合的讀者添加認可與關注,從而一步步建構自我身份認同。業余作者南風其自我介紹中寫到“寫小說的醫學生”,其本身還在校就讀,考試周出現斷更的情況讀者也紛紛表示理解并祝作者考試加油。讀者對業余作者生活狀況的關心有限,更像催文時的禮貌問候,但是作者本身并不過問讀者的現況,屬于單向性互動。業余作者與讀者有關作品的互動性較高,尤其是粉絲數不多的作者面對負面評價都會慎重對待,面對重復的贊賞性評論則會忽視。

職業作者相較于業余作者,其自身的知識儲備豐富,論述嚴謹性高,日積月累的創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擁躉。讀者了解職業作者的時間長,清楚作者之前的作品,在評論區中筆者明顯感覺出職業作者積蓄的粉絲對其的喜愛與忠誠。熱心粉絲不僅在評論區積極夸贊作者,而且瘋狂安利作者的其他作品,補充作者的額外信息,為新讀者創造了深入了解作者的途徑。老粉感激作者在知乎的堅持創作,但是作者對讀者并不了解,對讀者的回復也是一般性的回復,且回復數量有限,相較于業余作者的回復數量大大減少。

機構作者更新速度快,容易吸引粉絲關注,然而機構作者僅代表運營機構,讀者無法知其背后的運營人員,因此也不存在讀者與機構作者的類社會活動。相反,偶爾會有原創作者現身評論區回應讀者的評論,如轉載的問題“有哪些男主表面溫潤如玉實則陰狠的古言?”的原創作者評論到“謝謝大家喜歡呀,過段時間會出番外的~”。機構作者選擇只允許付費用戶評論,并非所有讀者都可暢所欲言,類社會互動十分有限,因此也限制了機構作者群體認同的建構。

4.2 讀者與虛擬形象的類社會互動

讀者與虛擬形象的類社會互動體現于讀者在評論區發表自己對作者筆下角色的看法,與這些虛擬形象進行單方面的互動。讀者根據作者已有的描述,發揮對虛擬形象的想象,猜測故事走向,傳達自己對虛擬人物結局的看法。業余作者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有限,在創作過程中因創作風格與知名作者類似,可能會受到讀者的質疑。讀者也會因為作者描述的人物性格不符合自身的預設,選擇棄文或者干預。觀察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交流,筆者發現作者會部分考慮讀者的意見,與本身文章框架基本相符下,行文思路會按照讀者期望的情境進行。

作者在描寫虛擬形象的人物對話中采用現實生活中的網絡熱詞容易與讀者產生共鳴,讓讀者產生一種虛擬人物也是異時空下真實存在的人物的感覺,讀者與虛擬人物形成某種聯系,更好代入個人情感。但因知乎創作的作品多為中短篇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短小而精煉但同質性較高,人物生命周期短以致較少形成出圈的網文作品。讀者與虛擬形象的類社會互動充分體現單向性特點,但當大量讀者在評論區分享他們對虛擬形象的看法,使得這種類社會互動成為一種群體行為,兩者關系發生變異。

5.1 公域流量的先聲奪人

知乎作為公域流量平臺,流量池內聚集了大量的潛在用戶,尤其以“趣緣”為紐帶聯系起來的用戶,彼此之間有更強的黏性。以上述圓桌說的言情故事欄目為例,一共有6.3億的瀏覽量,可知其受眾廣泛且具有一定影響力。面對如此巨大的流量,率先發表作品進行回答無疑是獲取讀者注意力的關鍵一步。知乎的網絡文學創作有別于其他網絡文學網站,后者的作者時常面臨催更壓力,為使發文順利,作者通常列好文章框架并完成部分作品,但知乎恰恰相反。面對提問者的語境設置,答題者為搶占先機,通常將所思所想及時發表在回答里,這也為之后讀者與答題者的交互促使行文變化提供鋪墊。

5.2 多向度的趣緣吸引

作為社會化問答社區的知乎并不僅僅提供知識問答,它憑借個人節點與知識節點的多向度傳播吸引趣緣群體的聚集與交流。知乎以弱關系為紐帶,連接了接觸不頻繁的人群,促進了不同群體之間的信息流動,使得人們原本無法接觸或容易忽視的信息傳遞開來,其廣泛的話題討論將一個人與工作、事業、興趣愛好等緊密聯系起來。提問者設置的語境吸引相關創作者以及讀者的關注,創作者與讀者的評論區互動鞭策創作者繼續寫文。弱關系維系的“趣緣”路徑,能夠將具有共同興趣的人吸引到同一話題下,互聯網社會化問答社區的“趣緣文化傳播正是人們在現代社會中尋找聯結紐帶的一種嘗試”[9]?;谌ぞ夑P系連接的知乎用戶彼此之間具備更多的共同語言,評論區的討論促進信息交互,討論話題的不斷疊加實現知乎推薦頁的精準傳播。

5.3 變異的類社會互動關系

基于趣緣關系連接的知乎讀者不是單獨的內容消費者,他們在社區中互相評論形成緊密的群體,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與影響力,對文章產生干預,這種現象在業余作者中尤其明顯。最先讀者的評論成為后來讀者是否選擇閱讀這篇文章的重要因素,方便讀者迅速對該篇文章做出判斷,該文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偏好,評論逐漸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導致作者不得不重視讀者的看法,尤其是出現大量一致的負面評價時,作者必須做出謹慎的回復。

讀者對文章的干預主要體現在行文邏輯與人物關系上。當行文邏輯、人物性格的演變不符合讀者的預期,作者會對此做出一定讓步,聽取讀者的意見修改情節,但是面對整體行文仍保留自己的看法,體現出作者對文章的把控權,彰顯自己的寫文態度,與此同時為了安撫讀者會做出一定程度的補償,譬如增加讀者想要的番外情節,若故事以悲劇性結尾重新創造一個喜劇性結尾的番外滿足讀者的愿望。讀者的干預性在職業作者與機構作者的文章中并不明顯,原因在于讀者與作者的交互不頻繁,筆者未能觀察到有效的互動交流,他們之間的互動更符合類社會互動的單向性與非互惠性。

總結來看,知乎平臺本身的偏好推薦設置可能限制了筆者的樣本選擇,加之樣本的數量過少,結果可能略片面和主觀,進一步的研究還有待加大樣本量和長時間的深入探究。社會化問答社區的網絡文學創作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文學創作模式,對常規的網絡文學平臺產生沖擊,也為有志于網絡文學創作的用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ヂ摼W技術的更新迭代帶來信息的泛濫,在大眾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內容質量依舊是作品價值的衡量標準之一,獨特創新的情節才能進一步促進讀者與虛擬形象的類社會互動。

參考文獻

[1]張毅君.2019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R/OL].(2020-09-05)[2021-05-01].http://news.ynet. com/2020/09/05/2846091t70.html.

[2]HORTON D,WOHL R.R.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Observation on Intimacy at a Distance[J].Psychiatry,1956,19(3):188-211.

[3]Giles D C.Para social interac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J].Media Psychology,2002(2):279-305.

[4]田曉麗.互聯網時代的類社會互動:中國網絡文學的社會學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1):173-181,193.

[5]羅伯特·帕特南.獨自打保齡:美國社區的衰落與復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Granovetter M,Mcguire P.The making of an industry:electri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Sociological Review,1998,46(S1):147-173.

[7]蔡騏.網絡虛擬社區中的趣緣文化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1(9):5-23,126.

[8]張錚,吳福仲.創意流水線:網絡文學寫手的勞動過程與主體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20(12):5-13.

[9]蔡騏.網絡虛擬社區中的趣緣文化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9):5-23.

2966501186308

猜你喜歡
網絡文學
調查
我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困境與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達到4.6億元
中國網絡文學闖蕩海外江湖
基于媒介革命視野下我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路徑探究
中國網絡文學讀者超四億
熱詞
2017網絡文學論壇在京舉行
2017網絡文學論壇在京舉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