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2021-03-22 05:45李衛華
清風 2021年4期
關鍵詞:行為習慣法治道德

文_李衛華

現在有的學校更重視知識和做題技巧的傳授,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夠。學知識前要先學做人,一個人的素質體現在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上,這實際上要比知識更重要。教師要從小抓起,在學生剛進入小學時就利用道德與政治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小學生初進校園時,是嬌嫩的樹芽,未經過風雨。在小學階段,他們是一張張無瑕的白紙,處于習慣最容易養成的時期。這既讓人喜悅,又讓人擔憂,因為習慣有好有壞,如果學校不重視素質教育,會讓一些學生養成亂扔垃圾、不寫作業、頂撞教師、語言粗鄙等惡習。由此可見,在育人為本的宗旨下,小學生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學校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對學生的重要性,將學生培養成遵紀守法、懂文明、講禮貌、尊敬師長的學生。道德與法治課中有許多關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這有利于教師教給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也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生活實例參考,有利于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

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是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的表現。人們常說知識決定命運,但是我覺得并不盡然,我認為一個人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更有利于學習和今后的發展。假設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總是走神,考試后不及時總結和反思,那么如何能學好、做好?身邊的故事告訴我們,天才的成就源于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而努力中就有習慣的“身影”。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好、更快地提高各方面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

從學生的身邊出發,借助榜樣的力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中出現在學生身邊且對學生有教育引導作用的首先是父母,其次是教師。教師對學生而言就像燈塔,是前進的指揮官。教師要從孩子進入小學起就以身作則,成為學生良好的榜樣。教師要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不說臟話,遇事冷靜穩重,不隨意批評學生,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例如,在教學《家中的安全與健康》這一單元時,教師在課堂上用圖片展示、讓學生講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發現自己身邊良好行為習慣的興趣。教師可以對學生講述自己的孩子或自己兒時正確的小習慣,起到正面示范的作用;還可以分享自己以前不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后來的改正方法和過程。這種方式不僅能教給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還能側面培養學生知錯就改的良好素質,一舉兩得。再如,某一節課的主題是“吃飯有講究”,正確的吃飯習慣是飯前飯后洗手,等長輩先吃,不含著飯說話,吃多少要多少、不剩飯、不浪費糧食等。對這些內容,教師都可以通過讓學生講小故事的方法啟發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方面,通過講小故事的方法練習小學生的口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讓他們不怯場;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彼此之間的了解。教師要學習舉一反三,通過教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給學生更多重要的知識。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用實例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教師應該查閱更多資料,搜集更多生活中有趣的行為習慣方面的素材,制成多個小視頻、圖片,然后讓學生說出視頻或圖片的意義,表達自己的看法。生活中的良好行為習慣如在馬路上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在商場里不亂跑亂跳、亂摸亂碰,在公園里不破壞公共財物、不隨意私摘花朵,在公交上不嬉鬧、不大聲說話,等等。例如,道德與法治課程有一節內容是《上學路上》,小學生來學校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肯定會遇到紅綠燈,需要遵守交通法規。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以交通方面的行為習慣為主題制作小視頻,導入課程,激發學生興趣,教育學生遵守交通法規,一點一滴地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也許有時我們并不會留意生活中的細節,但是這些小細節中往往蘊含著大道理。教師要做的并不只是教會學生怎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從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并且能夠約束自己,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細節,領悟做學問前先學做人的道理。

基于小學生喜歡游戲的天性,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自我約束行為。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利用做游戲、開展活動等方式,從他們的天性入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目的。在教學《校園生活真快樂》這一單元時,可以基于“課間十分鐘”的內容,讓學生模擬課間十分鐘的活動,可以自由發揮。一些學生可能會選擇聊天,借此,教師可以教授一些文明禮貌用語,并延伸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跟長輩說話要用什么稱呼?接著,教師可以教學生一些文明用語,如“您好”“謝謝”“對不起”“不客氣”等。又如,在教學《上課了》這一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小比賽規范學生上課行為。教師可以先觀察每個學生上課前的狀態,表揚坐得直、認真看老師、認真聽老師說話的學生,達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自信心的目的,同時也為其他同學樹立了榜樣。等到學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后,教師再規范學生上課紀律:上課前集體說老師好,上課時不可以吃零食、不可以交頭接耳、不可以與同桌打鬧、不可以開小差等。在平時,教師應該積極了解學生的課后生活,定時、定點家訪或打電話給家長,了解學生生活中有沒有不好的習慣,方便因材施教。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會讓學生在學習上領先,還會給學生將來的為人處事、工作交流帶來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都應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同時,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以更好地教給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規劃,并且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行反思與改正,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

猜你喜歡
行為習慣法治道德
走實“1+6法治同行”黨建之路
——更正——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法治素養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識
多動癥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策略
道德
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