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蕩滌心靈陰霾 迸發生命光彩

2021-03-24 04:34蔡婷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9期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貧困學生

摘要:輔導員工作中常會遇到學生親人去世的情況,大學生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遭遇家庭變故時往往表現出較高的風險性和脆弱性,需要輔導員在處理過程中尤其注重科學性和合理性。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位貧困女大學生因父親意外去世導致心理危機為案例,重點論述如何從輔導員工作角度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幫助學生順利渡過難關。

關鍵詞:家庭變故;貧困學生;心理危機干預

一、案例背景

周曉(化名),女,大二學生。該生來自農村單親家庭,父親常年在外務工,由祖父祖母撫養長大,性格內向,不喜交流。2020年2月中旬,其父親在工地上突發腦淤血進入ICU搶救,不幸去世。開學以來,班委干部向輔導員反饋她多次不上線學習,作業也不按時提交,聯系起來十分困難。后經過多方協作,輔導員終于聯系上她,周曉回復是家里遇到急事,暫時無心學習,需要請假消化處理。而當時國內疫情形勢嚴重,學生居家學習,輔導員線上管理,工作開展難度大。5月底返校后,寢室同學反饋她很自閉,對很多事情漠不關心,沒有參與感,有時候連寢室衛生也不做。期末考試下來,周曉的學習成績陡轉直下,掛科數門,綜合測評排名倒數第二。

二、破解思路

1.原生家庭導致的人際關系障礙問題

原生家庭是個體生理、心理、情感形成的最初場所。研究表明,家庭背景、父母婚姻關系、父母教育方式都會對大學生心理適應水平、人際交往能力產生影響。父母離異、關愛缺失、長期留守、家庭貧困的原生家庭現狀,是造就周曉性格孤僻、心理自卑、適應環境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如何幫助她克服人際交往障礙,提升心理適應水平,獲得更優的發展與成長,是本案例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2.家庭變故后心理危機干預問題

據了解,家庭發生變故或遭受重創的青少年,在認知、情感、生理、行為等各個層面都有明顯的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有的會出現災難傷害在心理上重復再現,有的會產生“回避反應”,有的會出現對相關情形“高敏感”,有的甚至出現極端的傷人、狂想、自殺傾向。周曉的情況涉及到家庭變故后心理危機干預問題,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幫助其走出陰霾,重新調適好心理狀態,避免出現極端后果,也是本案例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問題

事情發生后,周曉家里失去了主要勞動力和收入來源,祖父母年事已高,生活陷入困窘,周曉的情況還涉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問題。在開展工作時,輔導員要把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不是重物質解困、輕思想育人,不是重經濟資助、輕精神關愛,不是重外部救援、輕自助教育,而是精神幫扶、經濟幫扶、學業幫扶、就業幫扶四位一體。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不僅要扶貧,還要扶志;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三、做法步驟

1.積極營造和諧友愛的外部環境

打破周曉與外部的隔膜和藩籬,讓其真正感受到關愛和溫暖至關重要。具體而言:一是密切關注學生,調動一切外部力量和資源,關心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態,如主動與任課老師、宿管老師、寢室學生建立聯系,形成三方聯動機制;二是加強家校聯系,加強與學生祖父母、姑母等親密親人之間的聯系,充分了解學生心理,互通有無,形成干預合力;三是以團輔訓練為載體,積極構建互幫互助的集體氛圍,如以寢室、班級為單位進行心理團輔訓練,通過朋輩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分享,讓其感受到和諧有愛的環境。

2.加強心理疏導與干預

針對周曉在平時生活中表現出的不喜交際、自我封閉,過度自尊、過度敏感及缺乏學習動力的問題,輔導員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加強交流談心力度,使她逐步打開心扉,學會直面現實情況;二是主動親近學生,多用實際行動表達關懷,樹立安全感,學會分享與信任;三是幫助完善自我認知,逐步建立強大的自我調適系統,引導其面對不可抗力要珍惜生命,堅強面對人生磨難,學會利用自身積極心理抵御各類挫折與逆境帶來的消極效應。

3.精準經濟幫扶與精神幫扶齊抓共管

輔導員開展周曉的幫扶工作時要堅持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相結合,既要幫助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也要積極關注學生精神貧困和心理貧困的深層次問題。一是進一步落實好“獎、貸、助、勤、補”多元化助學政策,按照規定程序資助她完成學業;二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其深刻認識到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家庭、社會乃至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三是充分利用各項資源向學生提供了更多鍛煉的平臺和機會,促進其在新的環境中不斷成長,激發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

4.精準學業幫扶與就業指導齊推并進

從根源上解決周曉所面臨的困難,還需建立長效應對機制,即有意識地引導她掌握必備生存技能,提高風險抵御能力。一是合理規劃大學生涯,確定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不斷夯實專業,提升技能,為未來求職就業打好基礎;二是充分利用校內行政部門的勤工助學崗位、兼職崗位鍛煉溝通協作、籌備策劃、傳達執行等方面具體能力,增加學生和外界交流的機會,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三是進行精準就業指導,加強國家就業方面政策的宣傳和解讀,積極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鼓勵其將自身擅長的知識和能力運用到實踐中,不斷塑造開拓進取、敢于擔當的品質。

四、成績效果

目前周曉無論是心理、生活,還是學習、工作等方面都有明顯變化。心理上,周曉基本走出陰影,談及家里發生的事情時,不再刻意回避,能以平和心態面對;生活中,愿意敞開心扉與人交流,性格也漸漸表現出更開朗更活潑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她學會了自立自強,學會了擔當責任,會利用周末時間做兼職賺取生活費;學習上,周曉掛科現象大為改觀,越發上進勤奮,化被動為主動,學習目標越來越明確。

五、經驗啟發

1.加強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是出發點

發現苗頭、心理疏導、幫教管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需要輔導員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刻不容緩的緊迫感,以及不可推卸的責任意識。尤其是家庭遭遇突發變故學生,積極加強心理安撫和調適,引導學生走出家庭重創后的心理困境,推進其不斷汲取精神與心理正能量,更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是開展工作的出發點。

2.落實解決實際問題是關鍵

深入貫徹落實“獎、貸、助、勤、補”多元化資助政策,將國家扶持、學校資源用到最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著眼實處、解決后顧之憂是最切實有效的辦法。只有通過切實行動來解決此類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尤其是經濟困難,才能幫助其更快渡過難關,轉化危機,增強生活下去的勇力和自信心。

3.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智是根本

當代大學生“精神貧困”、“心理貧困”現象依然存在,“扶志”和“扶智”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要積極在學生中開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自立自強教育,培養他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打消“等、靠、要”的念頭,引導他們樹立堅定的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4.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終極目標

社會主義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均衡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積極開展心理教育、輔導與咨詢工作,培育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心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申艷婷,鄭舒.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與原生家庭相關性研究[J].教育與教育研究,2018,4:53-57.

[2]李鶴,高蕾.家庭變故學生的心理及行為特征研究[J].心理教育,2014,12:68-69.

作者簡介:蔡婷(1987.09-),女,漢,湖北荊州人,本科,重慶財經學院會計學院專職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歡
心理危機干預貧困學生
東莞市常平鎮行業協會為曲江老區貧困學生頒發助學金
日本將每年投入7600億日元資助職業與高等院校貧困學生
陜西全省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
南明區離休干部黨支部慰問嘉潤學校貧困學生
高校輔導員針對需要危機干預學生的幫助技巧
高校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培養研究
人文關懷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探索
試論我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構建的有效途徑
澳門愛心人士吳少芬、釋會明等赴興仁縣看望貧困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