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社會積極抗逆力思維視角下的社會創新設計

2021-03-30 22:04李文嘉張再瑜張莎莎
藝術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風險社會設計

李文嘉 張再瑜 張莎莎

摘 要:如何針對未來風險社會進行高預見性工作與強韌社會構建已成為當下的重要議題??鼓媪λ季S視角立足于風險社會的危機管理與預防維度,通過對新冠疫情防控中主動抵抗逆境的“動態能動性”的社會創新積極舉措進行梳理,具體包括社會距離下的社會共情“勢能”、社會創新設計協動“效能”、工作方式變革“動能”等方面的新的認知觀念與行為實踐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抗逆力思維的社會創新干預結構性反思。從系統抗逆力、行動抗逆力、組織抗逆力和社會抗逆力等方面的社會創新設計風險干預機會窗口,對于強化風險理性認知、風險應對觀念以及提升創新思維轉變與設計適應能力具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意義,對創造更為公平、更具彈性和可持續性的社會形式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風險社會 抗逆力思維 社會創新 設計

社會創新是開發和部署有效的解決方案的過程,以解決具有挑戰性的且往往是系統性的社會和環境問題,以支持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社會風險的緊迫性創造了思想溫床,同樣也加快了變革的速度。新型冠狀病毒2019(COVID-19)是一系列傳染病緊急事件中的最新事件,COVID-19大流行增加了對社會創新的需求,社會資源在快速進行重組以幫助最脆弱的人群,社會創新展現了非常清晰的優先級意識和強烈的相互依賴性意識,呈現出超出我們日常對脆弱、相互聯系和珍貴生活理解得更為智慧的社會圖景,在此種形勢下社會行動引發著社會創新的“知識、觀念與行動迭代”。未來社會需要有能力控制風險、排除故障以及承受壓力的能力,社會創新設計與行動需要運用更多的知識儲備進行高預見性工作,地域、社區、家庭、個體等主體如何抵御風險,如何整合各個利益相關方以解決人類可能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復雜性,如何強調設計師、家庭、社區等主體通過積極互動的開放性網絡主動應對風險成為重要議題??鼓媪λ季S作為風險管理的驅動力,社會創新設計可以借助具有前瞻性的抗逆力思維重新思考技術、公平、彈性、協作的未來可能性,并立足生存與發展建立系統的風險辨識與應對,使得社會生態更加健康與永續。

一、風險社會與抗逆力思維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嗽谄渲鳌讹L險社會》中指出現社會已從工業社會轉為風險社會,其具體表現為全球性的風險分布、平等性的風險分配以及開放性的風險治理參與,風險社會日益呈現出被大眾感知到的存在①。影響社會公共安全的各類風險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F代社會災害具有漣漪效應、破窗效應、蝴蝶效應和多米諾骨牌效應等特點,呈現出風險高頻率、群發性、高度擴張性、高損失性等一系列特點。

抗逆力研究主要涉及經濟、心理與社會系統等領域,抗逆力主要強調事后的響應、補救、抗擊、恢復的行為過程②??鼓媪λ季S的概念已應用于戰略和運營層面的各個領域,從企業管理到醫學領域(Gómez-Baggethun,2012;Linenluecke,2015)。人們對科學和政策的抵御能力的興趣急劇增加,并且對抵御能力的實踐指導需求不斷增長,例如在環境管理,城市規劃和氣候適應等方面(Baggio et al,2015; Davoudi,2012;Robins和Kanowski,2011;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14)。斯德哥爾摩彈性中心(The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簡稱SRC,2013)將抗逆力定義為:“抗逆力為個人、城市、經濟體或者生態系統應對變化并持續發展的能力,涉及風險下系統的刺激更新和創新思維的能力”③??鼓媪λ季S作為系統論演化思維倡導理性行動者范式,除了狹義的產品的“恢復”或“適應”能力及產品壽命的“工程彈性”外,在設計層面表現為基于風險管理視角強調立足系統能力置身于風險情境,用積極逆行的正面架構與預防思維應對壓力的動態過程,包括如何規避未來風險,降低減緩風險,抵御與適應社會和自然方面的危機與風險,具體表現為設計的應對能力、干預能力、適應能力、轉換能力、重建能力、預防能力,是設計廣義的抗逆力。設計不僅是針對危機進行補救工作,而是對吸收風險影響對設計進行升維思考,思考如何從增量到存量、從剛性到韌性以提高設計的服務效用、防范風險、自適應過程并建立有復原力的社會,使得“風險”與“常態”共存。

二、COVID-19抗逆力思維下的社會創新動態能動性

隨著COVID-19危機考驗世界能力的極限,在個人、組織、部門、社會乃至世界層面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行為改變,促成了人類應對危機的策略與行動的革命性。設計行為展現出其獨特的緊急屬性與積極力量,在病毒之外同時激活了技術、資源、組織并產生了新的認知觀念與行為實踐。社會創新行動正在積極尋求與他人互動、促進福祉的新方法,以及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社會變革擺脫這場危機。目前階段正在看到和經歷的轉變未來將作為新常態的一部分,其尋找確定性與轉化不確定性的創新過程將產生巨大的行動力和變革力。

1.社會距離下的社會共情與支持“勢能”

世界上數十億人的日常生活以物理層面上逆社會化的“社交距離”方式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將對社會、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產生深遠和長期的影響。社會創新在社會距離下關注如何幫助人們擺脫孤立進行資源動員、快速應對,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自組織行動者網絡與趣緣群體。

以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臺和whatsapp、slack等線上通訊工具為基礎,美國許多州的民眾很快自下而上搭建了社區互助自組織的互助小組,提供置辦采買、幫忙遛狗、為別人照顧小孩等服務,以及為因疫情而焦慮困惑的人提供聊天、電話咨詢。由溫哥華當地組織者和藝術家組建的互助團體Vancouver Mutual Aid在互聯網社區Coda上建立了本地社區資源站點VancouverSupport.ca,當地居民能夠在這個站點上登記自己的個人信息和能夠提供的幫助,以便需要幫助的人們及時與他們取得聯系。意大利Insegnanti 2.0成為供大家交流“創新式教學、新技術輔助的教學手段、數字教學、學校&課堂2.0”等信息的平臺。哥倫比亞的Fundación Capital利用數字技術,重新調整了其聊天機器人和虛擬助手的功能,根據政府的官方信息向最脆弱的人群提供幫助和信息、危機管理、身心健康方面的實用建議以及在危機時期如何管理財務。國內產生了“NCP生命支援網絡”、“社區互助防疫計劃CAN”、“大魚營造SEEDING社區花園鄰里守望互助計劃”、“EM幸福創造社大學生關愛計劃”等公益行動平臺。這些均為自下而上、點對點式的分布式社會創新行動,通過整體協作干預提供幫助并建立集體安全網,在混亂中提供指導并創造集體知識,提供友好的對話來抗擊社會孤立,并拓展產生組織間的橫向與縱向連接共享有形資源與社會資源,匯集力量不斷壯大產生良性循環。

社會創新行動尤其致力于為最脆弱的人帶來希望,關注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無家可歸者、殘疾人以及家庭暴力、殘疾正義、反種族主義等弱勢群體的生存危機。老年人居家安全協會(SCHSA)是香港的一個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和慈善組織,為老年人等高風險人群以及需要幫助的其他人提供24小時個人護理和緊急援助服務。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SCHSA向無家可歸的老年人捐贈并提供口罩和相關清潔材料,并向那些獨居的老人提供電話咨詢,以幫助獨居的老人因孤獨而產生的焦慮和抑郁等精神困擾。致力于變革產生貧窮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消除貧困的非營利組織RemarSOS為無家可歸的人籌款,幫助在疫情中受到影響最大的社會邊緣人群。日本Food Bank兒童支援項目旨在向企業或個人募集各種因包裝破損等原因而需廢棄但品質尚好的食品,發放給需要救濟的群體。上述新協作組織的行動已創造出新的混合型社會形式與意識體系,其“社會”概念將在社區、組織、和政策與COVID-19后世界中得到嵌入、延展與繼續進化。

2.社會創新設計協動“效能”

COVID-19病毒影響下世界已經產生改變,這些改變將創造新的可能性。人們在公共場所下“觸摸”和“暴露”的任何物件,以及公共衛生領域的減輕公共層面的傳染行為與出行防護裝備(圖1)等環節都面臨再設計。針對這些新的以需求為導向的機會進行戰略研究,創造性地執行產品和體驗解決方案的工作現在在世界范圍展開,全世界的創新設計機構都在嘗試為COVID-19大流行帶來的問題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凸顯“生活防疫時代”的新紀元驅動力。

COVID-19暴露出設計的短板與不足,例如口罩的適人性與全適性進入設計師的視線,許多口罩不能緊貼臉部,既不舒適又存在潛在危險,醫院傾向于根據成本而不是根據其安裝和性能的好壞來選擇口罩。設計師正在重新思考口罩遮蔽設計的基本原理,重新反思口罩的貼合與過濾功能,并在開發解決方案時嘗試使用不同的制造技術,以及考慮使用更具貼合性、透氣性、柔軟性和吸濕排汗性的材料。(圖2)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的成員快速響應為醫護人員進行激光切割和3D打印面罩。斯坦福大學建立了Prakash Lab COVID-19響應小組專注于通過結合3D打印的零件和現成的潛水裝備來制造用于改裝呼吸機的零件。普林斯頓建筑學院通過3D打印技術幫助DIY個人和醫用防護設備并公開開源文件包。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UFRJ)的DESIS實驗室通過其3D打印機為這項計劃做出了貢獻。意大利3D打印公司Issinova發明浮潛面罩式呼吸設備。美國鞋業公司OESH使用用于制造鞋子的柔性和彈性材料制造3D打印柔性面罩(圖3),使得鼻子和嘴更加舒適與貼合,同時可以用于洗碗機清洗并可以材料回收,同時網絡提供開源數據可以下載進行3D打印的STL源文件。3D打印擁有快速的創新研發周期與交付能力,可以高效落地并緩解供應鏈的壓力,3D打印引領制造業變革與大規模商業運用的可持續生產的新時代已經到來。除此之外,世界范圍的創新機構在此情境下正尋求多樣化的行動模式與框架工程推動創新。麻省理工學院(MIT)正在舉辦一項健康安全與大流行病挑戰賽,該挑戰旨在尋求技術創新以減緩COVID-19的傳播以及未來爆發的預防性解決方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工程創新與設計中心(CBID)正在邀請團隊申請參加為期五天的由學生主持的完全在線設計挑戰賽。世界設計組織(WDO)呼吁全球設計師提出新冠肺炎設計解決方案,對世界影響做出積極貢獻。

全球奢侈品消費領域公司從制作精致的香水、精美的葡萄酒和漂亮的衣服轉移到提供洗手液和個人防護設備(PPE)給一線醫務人員,例如 LVMH、Burberry、Brooks Brothers等,蘋果和特斯拉等科技巨頭還利用其現有的專業知識和供應線,在美國提供采購和生產急需的醫療設備。公司超越了組織界限與角色設定,迅速進行能力匹配與重組,并根據社會創新思維的“跨學科協作”原則來匯集經驗和資源。

3.工作方式變革“動能”

在實踐“社會距離”的非常時期,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呈現出特殊的開放性,并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方式進行虛擬化在線活動。隨著物理空間計劃的取消、變更以及流動性的減少,世界范圍內都在克服數字技術的實踐和心理困難的門檻,模糊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界限,生活在一個真正的數字世界中,產生了數字空間創造性和建設性的回應與行為塑造。

在COVID-19下通過新的虛擬和遠程方法來完成任務,隔離變成合作的重要形式,協同創新和集體思想分享模式將在此階段被永久修改。我們看到了在線教學的巨大轉變,同時遠程辦公減少了辦公室事務工作以及通勤壓力。通過利用miro、mural等創新工具進行用戶旅程地圖、遠程頭腦風暴等設計思維分享,(圖4),可以使創新團隊高效的以視覺方式進行思考、溝通、創新和協作,通過zoom等在線會議工具使得社會成員以創新方式進行合作與啟發思考,協作者間的溝通方式改變了信息與方式的互動與發展動力。云辦公既能減少辦公的空間資源,同時兼具傳統聚集形式下的工作效率。未來遠程辦公、遠程教學等將會是未來社會新的常態,數字技術正在推動新思維方式并提供標準化支持的平臺,全球將進入優勢資源互通共享生態系統。

三、風險社會下的社會創新機會窗口與新常態反思

社會創新設計作為新興的組織模式可以幫助社區、企業、決策者從長期將重點轉移到社會影響上,通過運用由個體轉向生態、由問題轉向優勢的抗逆力思維結構性反思,創造更為公平、更具彈性和可持續性的社會形式,這些需要培養思維和行動的變革性和再生性方式,用批判性和系統抗逆力進行分析與綜合思考④,具體表現為系統抗逆力、行動抗逆力、組織抗逆力和社會抗逆力等多樣性價值。

1.系統抗逆力——關注技術系統的多樣性和設計冗余性

創新變革驅動應對災變場景需要運用系統彈性思維,設計需要提前置入風險情境下進行審視,以超越傳統考驗的思考和行為方式進行思考。那些依靠可靠的事實和結構化經驗的傳統推理模式(即演繹和歸納)通常會在穩定的條件下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但往往并不適用于不確定性。設計需要盤點現有資源和功能以支持快速應對突發事件和不穩定挑戰的解決方案,建立并完善多樣性、適應性、可轉換性、冗余性和連通性等技術系統特性,通過必不可少的通用彈性增加其必要儲備,評估顯性、隱性與次生風險,觸發系統的戰略性重組,以確??梢栽谛枰獣r激活關鍵功能。例如許多日本防災包內的口罩不僅可以應用于日常防護,還適用于火災等特殊情境。日本學生課桌底部存放應急食物并在椅背存放防災頭巾等⑤。設計需要升級技術的多樣性并產生基于不同原理的技術解決方案,功能冗余強調可以執行相同功能的多組件與多角色的存在,這確保了系統的某些元素可以補償由于干擾而導致的其他元素的損失或故障,使得系統具有優秀的適應力與前瞻性,設計能夠應對當前和未來的干擾或動蕩。制定冗余策略來管理設計可能應對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可以促進系統適應性和因應力,增加彈性系統與不確定共處的能力,有效緩沖并免疫風險,在突發事件中有助于快速實現應急轉換⑥。

2.行動抗逆力——風險動態管理與積極生活方式倡導

風險視域下極端的天氣和災難在世界各地的嚴重性不斷增加,社會需要重新定義“危機防范”的含義,建立多元的預警體系并升級決策機制。我國的應急醫學提出了“三分公救、七分自救;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的管理模式,設計在引導人們行塑行為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責任。借助設計的“勢能”發揮設計傳播力,風險動態管理從家庭、區域到城鄉各層級均需要引起重視與關注,將安全意識、危機意識以及風險管理轉化為文化堅守,充分注重災難預警系統的搭建⑦。城市需要增加社區醫療箱、急救燈桿等提質公共設施,家庭及辦公室需要建立防災自救儲備系統,社會需要建立社會風險隱患的大數據靶向分析,建設各類彈性基礎設施并增強地理抗災能力,以提升風險應對能力。美國的PrepareAthon組織基于網站ready.gov/prepare開展了一項基于全國社區的運動,提供免費的易于使用的各類災害的指南、清單和資源,以使更多的人每天采取行動進行風險管理應急準備。美國Youngalfred網站用于區域各類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如圖5所示。

日本開發了一系列家庭防災包、“PARTS-FIT”辦公室防災儲備系統(圖6)、災區道路導航信息共享系統、東京防災交互式地圖、東京防災手冊、以及智慧防災系統等系列防災產品。未來教育領域必須認真考慮重新設計課程和教育活動,采用前瞻性設計和分析方法進行救災救生物品設計,以訓練學生掌握復雜性思維,將風險知識與行為應對納入課程計劃,整合多種風險和適應力因素來增強結果預測,與此同時增強后資本主義經濟知識和合作模式等方面的技能。

3.組織抗逆力——穩定社區抗逆力結構的場景規劃構建

社區具有行動和自組織的能力和知識,可以賦予社區民眾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提高社區組織體系的凝聚力、韌性和集體效能。設計可以面向未來的集體創新的方法,將“設計師”與跨組織工作的“解釋者”和“社區網絡”聯系起來,以社交網絡為中心圍繞價值觀與社會服務的愿景進行聯合探索新的組織和合作方式,這些社交網絡往往會產生共享的規范、價值和理解,這些方法可以幫助組織擺脫僅植根于歷史經驗的思維,處理這些結構化場景所提出的特定問題和挑戰,進而對當前情況以及未來場景進行更開放的思考,試圖聯合與協調促進性方案及精細項目對社會技術體系產生影響⑧?!澳艽傩蜕鐓^”立足與社區的設計可以充分產生集體價值,滿足社會需求同時觸發新的社交關系。例如日本公益組織Hitotowa組織社區居民設計許多寓教于樂的防災減災活動供不同年齡段參與,探討社區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各類防災主題教育,強化社區公共意識、鄰里關系與信任關系。利用社區工作坊,鼓勵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每個風險步驟中擴大對公民角色的考慮范圍,激發公民的主觀能動性,在理性和情感層面上將社區與這些場景以及個體或集體代表的挑戰和機遇聯系起來,思考自身的角色,強化感官體驗與災難情境行為體驗⑨,通過質疑假設并從不同角度考慮風險挑戰,考慮社區如何組織自己、人們如何回應以及使社區運轉所需條件的場景中,通過組織互動更積極地應對未來。穩定的社區抗逆力通過建立社區風險互助網絡與應急體系,組織共建常態化鄰里互助平臺,制定適應性管理計劃與未來手冊,協調不同參與者并動員集體行動,通過熟人互助組織、地方混合社區建立社區適應力,通過內部和外部參與者的參與,進一步加強協作內部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建立合適的社交環境來共享知識,最終活化為日常的公共屬性事件。

4.社會抗逆力——文明與角色邊界的新價值共創

伴隨著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間的張力增加,當前的世界正面臨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挑戰,未來設計議題需要社會各利益組織建立全球的對話、協商機制,立足為社會變革而設計的背景進行重組,通過全球思維方式“重新編碼”過程解決應對復雜挑戰的主題,積極參與實現重大變化來承擔責任,借助促進負責任的生產和消費來創造環境價值,應對未來的社會和環境福祉方面的復雜挑戰。

森林面積減少、氣候環境變化等問題正以層累的“極化式”態勢推進,社會創新設計需要充分進行價值觀導引,采取積極主動的行動已具有不可回避的高度緊迫性。設計作為強大的變革推動者需要思考其作為協作和適應性領導者的角色,需要在社會脆弱性凸顯與秩序解構的群體生存焦慮中重新反思設計的價值哲學與話語邏輯。在COVID-19的疫情背景下,伴隨著空空蕩蕩的街道和飛機航班數量的減少,空氣污染明顯降低,全球碳足跡顯著減少,危機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社會創新設計需要反思并糾正本來有缺陷的全球體系,重新設計現有的生態系統,充分考慮設計的環境價值及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設計順變力,重新審視慈善與人道、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貢獻,使得設計向更綠色、更平衡的方式過渡,促進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職業德性,減少人類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福祉的負面影響的制造過程,通過有效預測、適應性和彈性手段的價值共創來塑造繁榮的社區和城市。

結語

社會創新行動可以創建更有支撐力的環境與社會體系,制定有意義且切實的戰略與可持續性構想,采取行動解決或軟化一些社會問題。社會創新行動一定程度將會影響社會創新設計的能動性與組織原則,以及如何進行社會創新視野下的觀念、組織、行動及策略的激活,通過風險管理與價值觀重塑等多維度方式審視與思考未來,立足“行為、關系、意義”的生活方式維度,將風險意識、健康習慣、環境資源、自然關系重建等非物質視野置入設計優先級,對“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更深入思考,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姿態保持更加積極以及謙遜的姿態與心靈,培育復雜的設計適應性系統思維,增強抗逆力思維下彈性的創造力探索并持續優化與迭代升級。

注釋:

{1}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2}朱華桂.論社區抗逆力的構成要素和指標體系[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3,50(5).

{3}M.M.Sellberg, P.Ryan, S.T.Borgstro¨m, A.V.Norstro¨m, G.D.Peterson.From resilience thinking to Resilience Planning: Lessons from practi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8(217).

{4}Casarejos Fabricio. Casting Long-Term and Regenerative Perspectives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Systems and Resilience Thinking[J].Sustainability,2020,12(3).

{5}薛生健.日本“災害文化”理念倡導及家用應急避險產品設計應用[J].裝飾,2014(6):104-106.

{6}吳翔,許桂蘋,夏雅琴.突發事件應急產品現狀及趨勢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8).

{7}楊雨時,胡書可.肺炎疫情背景下服務設計思維的救災安全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12).

{8}埃佐·曼奇尼.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9}周月麟,高強.基于知識轉移的體驗設計—以坂田消防安全體驗館為例[J].裝飾,2016(12).

注:本文系上海市教委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國外訪學項目;上海理工大學2020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風險社會設計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強制個體化的風險:女性自我認同危機與生活困境
全球治理下的外層空問國際環境法治問題
風險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安全意識及防范能力調查
風險社會理論范式下中國“環境沖突”問題及其協同治理論
論風險社會下生態文明建設中新聞媒體角度的塑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