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發展趨勢探析

2021-04-01 05:30郭柱
中國民族博覽 2021年2期
關鍵詞:民族器樂嗩吶民族文化

【摘要】民族器樂嗩吶在我國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變革,對我國公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傳統民族器樂的發展日趨穩定,青年嗩吶藝術家相繼崛起,一批批優秀的嗩吶作品如雨后春筍一樣展現,推動者嗩吶的教學與傳承可持續發展。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嗩吶的傳承慢慢由傳統的拜師學藝向著學院派專業化方向發展,各大音樂院校逐漸都開始設立嗩吶教學專業,嗩吶的藝術形態逐漸由民間藝術向世界性轉變,逐步走向了世界舞臺,得到世界嗩吶愛好者的喜愛?,F階段,嗩吶的發展在嗩吶的表演形式、嗩吶的設計創新以及教學傳承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因此有必要對嗩吶的教學發展趨勢進行整理研究,形成系統化的理論學習體系,促進民族器樂嗩吶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國的民族文化傳承添磚加瓦。

【關鍵詞】民族器樂;嗩吶;音樂教學;民族文化;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078-03

【本文著錄格式】郭柱.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發展趨勢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78-80.

伴隨著我國民族器樂嗩吶的《百鳥朝鳳》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成功演奏,引得了國內外音樂愛好者的廣泛認可,為我國的民族器樂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提供了路徑,展示了我國民族器樂的獨特魅力。這也說明中國民族器樂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上獲得了新的聲譽和地位,同時也引領著民族器樂的持續穩步發展。但是由于我國民族器樂之間的傳承方式大多都是以拜師學藝的方式為主,不利于嗩吶在我國多樣化的音樂模式當中廣泛地發展,雖然現階段部分音樂院校已經開設了專業的嗩吶教學課程,但是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深入影響,嗩吶的教學成效難以滿足現代發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文章首先研究了民族器樂嗩吶傳承歷史,然后分析了嗩吶教學方式的發展歷程,最后提出了嗩吶現代化教學的發展策略,以期能夠促進民族器樂嗩吶教學的可持續穩定發展,提升嗩吶教學的效率,推進民族器樂的傳承與發展。

一、民族器樂嗩吶技藝的傳承

民族器樂嗩吶的技藝傳承過程與曲藝等其他民間藝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有著自身獨特的發展特征。在傳統的民族器樂傳承過程中,往往都需要得到名師的指導,講究正規化師門傳承,在師門中有著系統的學藝規則,即使是自學成才有著一定表演技藝的嗩吶表演者,如果缺乏出名的師承關系,也往往難以在大型的舞臺或者茶館內進行表演。良好的師門傳承會為民族器樂表演者提供豐富的演出資源,同時得到廣泛的受眾。傳統的嗩吶技藝的學習與現在的音樂學院課程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在學習過程中一般沒有教師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活動,如果民間藝人想進行嗩吶的學習,只有通過家傳或者師承兩種方式進行求學。家傳,指的是通過家族進行傳承,就是家族中的長輩或者有著優秀技藝的同輩人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藝傳給后面想要學習的藝人,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嗩吶技藝的教學與傳承。師承指的是通過拜師學藝進行傳承,主要是指缺乏家族傳承的藝人,如果想要進行嗩吶的學習只有通過拜師的方式得以實現。隨著所拜的教師名氣越大,教師所收的學生就越多,最后就延伸出名師辦班進行教學的模式,這種模式也可以進行嗩吶學習。

民族器樂嗩吶的學習過程和其他民間藝術行業一樣,都是從基礎開始逐步向復雜轉變的學習過程。在嗩吶的學生中一般是進行梆子、小镲等等節奏型器樂的練習,先打好節奏型器樂的基礎才能進行嗩吶的練習。傳統的嗩吶教學過程一般都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教師不進行樂譜的傳授,也有大部分的教師自身也不懂得識別樂譜,通常都是等學生練好了曲子以后同傳授學生練習嗩吶的指法。有些教師直接使用樂器進行教學,也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先使用其他類似的東西進行練習,比如用木棍做手勢,通過在木棍上面熟練以后再用嗩吶進行練習。一般情況下,教師傳授的練習曲目都是“大埂”,也就是現階段所說的主旋律,然后隨著技藝的提高逐步在主旋律上面添加其他部分形成完整的曲目。

二、嗩吶藝術的發展歷程

嗩吶藝術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嗩吶的傳承方法的轉變。民族器樂嗩吶的發展與其他事物的發展規律差不多,都是循序漸進的。雖然現代的嗩吶曲目被嗩吶愛好者以曲譜的形式進行記錄傳承,轉變了傳統的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使得嗩吶曲目得以完整地記錄發展。但是由于嗩吶的記錄過程不夠系統化,導致曲譜僅僅只記錄了旋律的結構,沒有記錄具體的指法,導致同樣的曲目在不同的演奏者表演中存在較大的差異。指法的缺失嚴重影響著嗩吶的傳承與發展。

嗩吶藝術發展的第二階段,是跟隨傳統名師學習的嗩吶藝術家出師以后。他們有效地融合的傳統的嗩吶思想與正規的音樂素養,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改變了傳統的嗩吶創作風格,促進了嗩吶創作的蓬勃發展。例如,范國忠教授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唐山皮影調為素材創作的《勝利秧歌》,描寫了人們為慶祝黨的勝利而載歌載舞的歡樂,反映了人們對創造美好未來的希望和信任。陳家齊教授以川劇為基調創作的《天府好》,寄托著四川人民為了美好生活努力奮斗的精神。

嗩吶藝術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青年嗩吶藝術家的崛起引領了嗩吶音樂創作的不斷發展,為民族器樂的傳承注入了新的血液。例如周東朝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創作的《黃土情》。整個曲目可分為三個部分:引子、慢板和快板。引子具有典型的西北風格音樂,節奏輕松、自由,讓人聯想到西北高原的廣闊景觀。第二部分是慢板。作者運用了相應的商業模式和推廣模式的編輯技巧,具有典型的西北民俗和地方特色。在快板的第三段,作者用嗩吶的共同對話來表達人們的幸福。其次,旋律復制了主旋律,快速的雙軸音樂分割將整首歌推向高潮,表達了西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構建幸福生活的信心。這些曲目的廣泛流傳引領了民族器樂嗩吶的蓬勃發展,為嗩吶教學堅定了藝術基調。

另外,還有很多專業的作曲家開始為民族傳統曲目進行編曲創作,促進民族曲藝的發展。

例如朱毅以京劇音樂為素材創作的嗩吶協奏曲《霸王別姬》,整首曲目由敗陣、夜嘆、虞姬、大戰、別姬、尾聲六個部分組成。用嗩吶堅強、勇敢、柔美、委婉的特質,對楚霸王項羽與虞姬在困境中的形象與心境進行詳細的刻畫,有嗩吶傳達出了豐富多彩的畫面感。朱踐耳學者融合了西洋管弦樂與現代嗩吶創作了一首《天樂》,解決了現代嗩吶與西洋管弦樂在音色、音準以及音量上的差異,有效地將兩者組合在一起,促進了民族器樂嗩吶的多樣化發展。

民族器樂嗩吶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作品以及優秀的嗩吶演奏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強化了對于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加深了對于優秀民族器樂演奏人才的培育,隨著民族音樂演唱會在不同地區的頻繁舉辦,促進了我國民族音樂的蓬勃發展。一批優秀的嗩吶藝術家在這些比賽中表現出色,為民族器樂嗩吶進入我國的音樂院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嗩吶現代化教學發展策略

(一)因材施教,注重差異化教學

因為不同的學生直接存在的一定的差異性,在嗩吶的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天賦與性格學習進度有很大的區別,同時由于成長環境以及社會閱歷的差異也會對于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存在不同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差異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有效地教學課程。例如,被音樂學院錄取的學生有一部分已經接受過良好的職業訓練或者存在一定的天賦。對于這類學生,在針對其嗩吶演奏技術規范化的同時,應適當增加嗩吶訓練內容,并相應提高難度和深度,以加快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另外還存在著一些學生有一定的嗩吶基礎知識,可塑性強,但是缺乏系統的訓練,專業知識不足,在嗩吶的演奏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針對此類學生,需要在錄取進學校以后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系統化的培養,強化他們的基礎知識點,糾正他們在演奏過程中存在的錯誤,補充他們的專業知識并進行強化訓練,促進他們鞏固基礎的同時進行有效地加強。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基礎較差,但是訓練與學習都非??炭?,針對這類學生,可以引導他們發揮自身優勢,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靈活的學習和訓練方法,增加作業量,長此以往,這類學生也可以取得有效地進步。在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進步,一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熱情,但是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教師的教授方式,只有根據學生自身的實踐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在嗩吶學習過程中快速提升嗩吶演奏技巧,提高嗩吶曲目的音樂樂感。

(二)強化基礎訓練,注重學生的基本功

民族藝術的表達離不開扎實的基礎功,良好的基本功可以幫助嗩吶演奏人員應對舞臺表演過程中出現的意外狀況,保障舞臺表演的順利進行。民族器樂嗩吶的核心競爭力是指嗩吶演奏配套工具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舞臺實踐能力,兩者必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在嗩吶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培養基本技能和深入學習的能力。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廣泛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掌握規范的表演技能,不僅要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以身作則,為學生進行示范表演,講解嗩吶演奏過程中難點。教師必須確保在學生的初始教育期間進行正確的示范,因為嗩吶的初學者都是從模仿教師的演奏技巧開始,教師的所有行動都將對保持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習慣產生重大影響。通過不斷提高學生的意識,逐步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教師將運用理論知識及時指導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嗩吶演奏水平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理論結合實踐,有效結合舞臺實踐教學

民族器樂的理論基礎知識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不能表明教學活動的終止,嗩吶的教學活動必須是一個從理論教學到舞臺實踐的綜合過程,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對于民族器樂人才的需求。教師需要在嗩吶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將民族器樂的理論知識結合舞臺實踐,強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及舞臺表演自信心,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身的嗩吶演奏技巧。教師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舞臺自信心,鍛煉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提升學生的作品表達能力,消除學校階段理論知識過于寬泛的局限性。

1.技能型向知識型轉變

音樂表達的基礎是向聽眾傳達自身的情感以及動聽的美感,通過悅耳的聲音引起聽眾的共鳴,促使聽眾能夠感受到演奏者的真情實感。嗩吶的表達如果脫離了傳統和民族音樂土壤就失去了所要表達的靈魂,表達者也難以在嗩吶的演奏中傳達自身的真情實感,把握嗩吶曲目的內涵。在傳統民族音樂的表達過程中,如果缺乏專業的文化內涵就難以成為真正的民族音樂大家,演奏出具有靈魂的嗩吶曲目,保障民族器樂的傳承。在現階段的嗩吶表演中,青年演奏家表演非常靈巧,但是缺乏文化底蘊,不知道曲目所傳達的歷史文化背景、當地風俗習慣和音樂創作的起源。音樂表演的完美無缺是集中運用的結果,它反映了對于嗩吶理解的整體素質,缺乏靈魂的演奏,只是將不動的音符進行動態整合運用,難以讓聽眾深入其中,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傊?,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活動必須消除重能力、輕文化知識的陳規定型觀念,摒棄發展現代性、忽視傳統的觀念。讓每堂課都把文化知識融入日常課程,學習歷史、文化、時代語境、地理環境、風格、哲學、心理學、音樂美學等,包括作者的文化內涵。運用美學知識和音樂理論進行能力建設,使學生在職業培訓中接受適當的文化教育,在豐富的文化環境中接受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

2.操作型向引導型轉變

在最初的狀態下,每一種樂器都只是一種可以發出不同聲音的工具。只有融合人們的思想感情,運用純粹的表演技巧,才能為公眾提供優美的音樂場景、激動人心的節奏和激動人心的歌曲。不管音樂本身的美,漸進的機械修改只能變成無聊的音符。這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阻礙他們學習民族器樂嗩吶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教學生如何利用自己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在學習嗩吶演奏的過程中勇于表演與創作。一個優秀的民族器樂嗩吶教師,不僅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傳授給學生基礎的樂理知識以及演奏技巧,還要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以及舞臺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勇于創作,表達自身的情感。

在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中,同樣適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傳授學生的嗩吶技巧過程中,需要杜絕沒有思想的機械式訓練,需要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模仿型向主動創造型轉變

嗩吶樂曲的創作是一般嗩吶演奏者轉變為嗩吶演奏大家的基礎。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電化教育機構等不同技術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舒適感,也為他們的懶惰和依賴提供了一個平臺。在學習過程中,如果缺乏思考,僅僅是將課堂上面所學的知識加以模仿,缺乏創新精神,就無法學習到民族器樂嗩吶的精髓。雖然說優秀的嗩吶演奏技巧值得學生進行模仿與借鑒,但是機械式的模仿會阻礙學生拓展精神的培養,使得學生對于嗩吶曲目的表達變得生硬。勇于創作才是嗩吶演奏的靈魂,如果民族器樂嗩吶的演奏技巧與曲目創作僅僅局限于對傳統曲目的模仿上,會制約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讓嗩吶的表達難以引起聽眾的共鳴,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傳承的日益重視,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逐步受到音樂院校的重視,為嗩吶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極大地機遇。在民族器樂嗩吶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自身對于傳統民族器樂傳承的義務,提升嗩吶教學效率,優化嗩吶教學方式。雖然我國現階段的民族音樂教學還處在發展初期階段,但是我們需要勇于探索,整合民族器樂相關的理論教學知識,建設一個系統化型嗩吶教學體系,保障我國傳統民族器樂教學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強.淺談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發展趨勢[J].黃河之聲,2015(16).

[2]楊秀勇.民族器樂嗩吶的教學發展趨勢[J].劇影月報,2009(5).

[3]高長春.淺談嗩吶的傳承與發展[D].天津音樂學院,2011.

[4]丁巖.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現狀之研究[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8).

[5]徐佳.談民族器樂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9(23).

作者簡介:郭柱(1978-),男,漢族,河北安平人,碩士,講師,從事嗩吶演奏與教學研究。

猜你喜歡
民族器樂嗩吶民族文化
民族器樂嗩吶的未來發展趨勢探析
嗩吶
嗩吶放光芒
試論當代中國民族器樂作品的旋律創作
探討如何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作曲技術理論在民族樂器及鋼琴伴奏教學中的應用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
論仡佬族作家王華小說中的鄉村鏡像與民間想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