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質量調查:區域性統考的轉型
——區域學習質量調查機制的實踐探索

2021-04-06 06:38曹建軍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21年8期
關鍵詞:江干區校本區域

□曹建軍

(杭州市江干區教育發展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

一、相關概念與實踐概況

學習質量調查是指借鑒教育質量監測技術,將之應用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診斷分析和改進優化,以促進區域性教學質量管理轉型的探索,即以學習質量調查為載體,逐步實現從“管理立場”向“學生立場”的轉型。

杭州市江干區對學習調查機制的探索始于2003 年,主要經歷了體系建構、機制形成、機制優化、機制下沉四個發展階段。2003—2014 年期間,逐漸從關注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習環境與關注學習結果并重;2014—2017年,進一步關注學習結果與學習環境的關系;2017—2020 年,重點關注學習質量調查的分析診斷;2020年開始又進入新的一個階段,重點關注校本的反思改進。通過以上四個發展階段的探索,江干區逐步形成了基于學習質量調查的“一環四階”診斷改進機制(如圖1)。

二、體系建構過程

“一環四階”診斷改進機制的形成過程也是體系建構的過程,以“數據采集”“數據表達”“調研反饋”和“反思改進”四個階段為載體,形成了基于實證的學習質量調查與改進的閉環,相關內容如下:

(一)數據采集:工具改進

在“三全”質量觀“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教育全過程”的引導下,從“學業水平、實踐性學習、學習狀態和成長環境”三個維度優化評價體系。

1.學業水平“五級增量”評價——從結果到增值,促優質均衡發展

由于區域校際生源的差異大,如果用平均分、合格率、優秀率等常規指標去評價各校的教學質量顯然不公平。江干區實施了學業水平“五級增量”評價?!拔寮壴隽俊痹u價只與學生的入學起點水平比較,計算不同階段的增量,體現學業水平進步的幅度,學校之間不作橫向比較,以此調動不同層次學校的積極性,鼓勵學校和教師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圖1 基于學習質量調查的“一環四階”診斷改進機制

2.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出臺實施政策,關注學生綜合素質

針對非考試學科被邊緣化的問題,江干區出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意見》,定期抽測體育、音樂、美術、信息的指定項目,英語人機對話和科學實驗操作。我們以行動、表演、展示、操作等表現性方式來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校、教師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3.學生學習狀況和成長環境評價——關注成長環境,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為推動評價從“管理立場”向“學生立場”轉變,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本。區教研院進行了“學生學習狀態及成長環境”問卷調查,參照各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選擇部分重要維度進行調查研究,引導學校教師關注教育的全過程、全要素。經過十余年的時間,區域學習質量調查評價體系基本形成。這一體系既包括了各地都比較重視的文化課紙筆測試的平均分、優秀率、后進率等的統計,又加強了容易被忽視的實踐性學習評價,特別是借鑒教育質量監測的問卷調查方法,開展學生學習狀態與成長環境的調查,利用基于學生學習狀態的大數據來幫助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從而使區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發生取向的改變。

(二)數據分析:主體拓展(區域主導→區校聯動→學校主導)

得到調查數據后,區教研院還要分析數據背后的現象及其原因,充分發揮數據的價值。同時,為了推動學校的分析能力,將調查分析的主體從區域整體拓展到區域、學校備課組和教師個人。

1.區域主導,給出建議

每學期,組織區域質量分析會,各學科及測評團隊根據數據形成對區域與重點學校的改進建議。

2.區校聯動,商議對策

區教研院除了給出學校、學科數據與原始報告,還通過平臺,分別以區域學科、學校備課組和教師個人為主體,形成針對區內各校學科、針對本校抽測的年級和學科和針對班級的分析報告。調查分析的主體從區域整體拓展到區域、學校備課組和教師個人。

3.學校主導,區校協同

強調診斷的校本化,將分析、反饋與應用的主動權交給學校,區校攜手,共同尋找學習質量調查結果應用的最佳路徑。結合學業水平抽測和學生學習狀態及成長環境的問卷調查,學?;谡{查數據和學校實際進一步開展校本分析,利用區教育評價數據平臺,結合區域學科分析報告,從各個角度進行數據分析,了解現狀及成因,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

(三)調研反饋:結果使用

每次學習質量調查之后會呈現各級各類的分析報告。若將這些結果束之高閣或只作為考核學校、備課組、教師的依據,也便失去了數據本有的意義和價值。因此,需要強調調研反饋和結果使用。

1.開展基于調查結果的二次調研

針對區域層面的學習質量調查結果,在學校自我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調研意向,聚焦基于調查結果的需求,為學校、學科甚至教師個人“量身定制”調研方案。同時,不斷優化調研方法和技術,開展實證調研。這些基于事實數據的測量分析成為教與學過程研究的實證依據,有效促進了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

2.開展基于調查結果的各類反饋

根據不同分析主體產生的分析報告,采用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結果的反饋。對于區域共性結果,會利用質量分析會等方式,精準歸因,尋找對策,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進提供專業支持;對于個性問題,實施點對點的反饋活動,各學科和教育測評大組基于調查結果,將主要發現“送”到學校、學科組或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校進行監測數據應用的指導工作;對于關乎學校改進的關鍵問題,我們還采用跟進性調研來持續跟蹤。

(四)反思改進:行動跟進(區域分析→校本反思)

隨著區校聯動的加強,區域測評團隊的建設要求顯得愈加迫切,江干不斷通過反饋機制的優化,促進評價團隊基于實證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同時,從關注結果的使用助力學校改進教育教學。

1.第一階段:全區一案,整體反饋,大組成員快速成長

區域機制形成的初期,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大組成員全員參與,通過同伴互助、分工合作,開展問卷命制、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等研討活動,并選派團隊中的代表,在區域組織的培訓活動中作問卷分析反饋。在過程中,作為教育測評區域種子的教師得到了鍛煉,獲得快速成長。

2.第二階段:一校一案,個性反饋,區校成員共同成長

伴隨著學習質量調查的深入推進,僅有第一階段的反饋研討已經無法滿足團隊成員的成長,也無法滿足更多學校校本分析的需求。在區域整體分析反饋的基礎上,增加區校聯動項目“學習質量調查點對點反饋”。測評大組成員分工完成全區各個學校的分析,形成一校一案,然后帶著方案到學校開展點對點的反饋研討。學校進一步解讀數據,根據數據尋找教育教學的增長點,并通過協商、討論,制訂教育教學的改進策略。過程中,區測評團隊的每個成員都經歷了數據收集、分析、反饋、引導研討的全過程,基于實證的教育教學改進意識和能力得到了發展。同時,區域評價的意識又進一步輻射到學校層面的骨干教師,為學校的測評工作培育了種子。

3.第三階段:一校兩案,雙向研討,教師、學校全面成長

為進一步畫好測評團隊的同心圓,激發學?;趯嵶C的教育教學改進意識,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又優化了點對點研討的內容和形式。區域統籌建立大組成員和學校結對機制,在區測評團隊的協助下,學校測評團隊關注縱向變化,分析結果,反思前一階段的行動跟進,進一步制訂教育教學改進措施,形成校本方案。同時,測評大組帶著學校分析個案到學校開展點對點的研討活動,改變原來大組成員的單向輸出為大組、學校雙向研討,共同制訂校本改進方案。這樣的研究過程,既提升了測評團隊成員自身的研究水平,又幫助學校培養了一大批有志于教育測評研究的種子教師,還引導學校切實關注學習質量調查之后的校本反思改進,為學校自主開展校本調查和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主要成效

2011 年以來,江干區已分四個批次培養區域層面的測評骨干教師30 余人,這些骨干絕大多數都成長為中小學的校級領導,并帶領自己學校的測評團隊開展校本測評研究。同時,結合相關工作推進、定期種子培訓,江干區先后有300 余名教師參與并成長為校本測評的骨干教師。區域內的中小學切實感受到了數據驅動教育教學改進的實際效果,產生了自主開展校本研究的愿望。許多中小學在區域學習質量調查的基礎上,與區測評研究團隊合作,開展二次問卷調查,對一些重要數據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部分學校根據本校的需求,自主研發校本檢測工具,開展校本調查和研究。目前,已有30 余所中小學在學校種子教師的帶領下開展校本調查和研究。其中,10余所中小學成為數據驅動教育教學改進項目的基地學校。江干區將區域性學業測試轉型為學習質量調查后,評價成為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促進教育教學“肌體”良性運轉的重要機制。

(一)關注學習品質成為學校的自覺,區域呈現出理想的教育新生態

實踐證明,區域學習質量調查的實施促進了學生學業水平的提升,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從整體上看,江干區初中教育呈現出快速發展、優質均衡的態勢。在杭州市初中學業水平抽測(統計后三分之一學生的成績)和浙江省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情況水平監測中,江干區均名列前茅;2014年以來,在杭州市教育局組織的學生藝術素養監測中,江干區均位列全市前茅。由上海市教科院作為第三方評估單位對杭州市所有初中進行的調查中,高滿意度、低學業負擔學校排名前5 名學校,江干區占2所,學業負擔輕的前10 名學校占5 所,家長滿意度高的前10名學校占4所。在2018年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小學監測、2019年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初中監測中,江干區的學業均衡指數均處于全省前列,過程型質量和結果型質量均為全省最高,呈現出理想的教育生態。

(二)基于數據成為研究的主要工具,實證改進成為區域新常態

區域學習質量調查的持續開展,尤其是學習質量調查結果反饋與應用機制的改進,逐漸推動了區域內教研與調研范式的轉型。我們通過深入分析國家、省、市教育質量監測數據,聚焦區域教育教學的亮點和薄弱環節,開展區本學習質量(學業、學習環境、研修狀況等)調查,建立多層級全面深入分析機制,讓學校、學科、備課組和教師個人都成為數據分析、數據解讀和數據應用的主體,協助學校開展基于實證的教育教學改進,并成為一種新常態。2016年以來,區域內教師參與測量與評價相關研究的積極性逐漸增長,提交的論文和案例從2016、2017年的100多篇增加到2019年近400篇,累計市級以上獲獎或發表200 多篇,獲省級及以上榮譽44人次。在全國、省、市教育評價改革交流會上,江干區先后有40 余人次作經驗交流。測評團隊多次應邀組團,先后為全國30多個省、市、區的教育測評單位開展教育測評的培訓工作,分享江干區學習質量調查及測評團隊建設的理念、經驗和技術?!酲?/p>

猜你喜歡
江干區校本區域
可愛的馬
分割區域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春暉社區舉辦夏日游園會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江干區全市首創減負新舉措
區域發展篇
江干區:擴大街道人大監督范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