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人民獲得感的現狀及增強路徑

2021-04-06 04:12張青衛崔億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獲得感

張青衛 崔億久

摘 要:當前我國人民總體生活處于“獲而有感”的良性循環狀態,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面臨一定困難,黨領導人民不斷增強獲得感的奮斗之路依然艱巨。人民心理預設獲得與實際獲得之間存在著落差,這種落差極易導致人民對實際享有的改革成果感知力不足,進而淡化了人民群眾的心理獲得感、幸福感。這一獲得感知能力“鈍化”現象已經影響到新時代人民獲得感的進一步增強。只有通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糾正人民思想偏差;尊重主體需求層次客觀規律,努力滿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需要;緩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重視人民關心的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才能不斷排除干擾人民獲得感知力的消極因素,促使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落地有聲。

關鍵詞:獲得感;獲得感知力;鈍化現象;全面深化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05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1-0024-05

作為物質與精神涵義疊加的復合性概念,獲得感一方面強調物質利益即人民實在所得,另一方面內含主觀意識即人民心中所感。因此獲得感的進一步增強需要對人民需求進行物質與精神雙向度關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著重關注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習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盵1]因此,近年來我國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齊頭并進,獲得感顯著增強。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基本物質生活追求已經得到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谶@一社會背景,人民期待的更高、盼望的更多就更容易衍生預設獲得與實際獲得之間的心理落差。這種落差將會干擾人民對實際獲得做出正確判斷,隨之產生人們獲得感知力下降的情況。正是這種對實際獲得反應的相對遲滯心理狀態,妨礙了人民獲得感的進一步增強。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分析新時代人民獲得感現狀,積極應對獲得感知力“鈍化”這一現實,努力提升人民對當前獲得的現實感知力,確保我國人民總體生活始終處于“獲而有感”的良性循環狀態。

一、新時代人民獲得感現狀

分析新時代人民獲得感現狀,是進一步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對當前人民所獲、所感進行準確度量,才能夠明確未來人民獲得感的提升空間與發展方向。進入新時代,人民的獲得感(特別是在物質層面的)較之以前,尤其是社會主義建設伊始時期而言已經有了質的進步,但是獲得感提升工作遠遠沒有止步,也不會止步。

1.人民從實處有所“獲”

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的,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從最突出的民生難題出發,解決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既不放過一件大事也不忽視一件小事,因此人民能夠從最“實”處有所獲。從收入水平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趕超經濟增速,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3萬元;從就業狀況看,就業緊張的現象得到持續性改善,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達135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僅3.62%;從社會保障條件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基本全面覆蓋,人民健康有了全方位立體式保障;就教育發展看,中西部教育條件顯著提高,教育不公平的問題正在逐步消除;從脫貧工作看,“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得到解決,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以共同富裕為落腳點的優越性。鄧小平同志就曾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盵2]就收入水平、就業環境、健康保障、教育條件等多項關鍵民生狀況衡量指標而言,廣大人民正在充分地享受改革成果,于最“實”處有獲,于最“真”處有得。

2.人民自心底有所“感”

所謂人民獲得感,就是指人民對實際利益所得的心理感知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多次強調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近年來“獲得感”一詞逐漸為大眾熱議,并且已成為從官方到民間的重要民生衡量標尺。2015年中共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3],首次把“獲得感”作為重要的民生尺度提出,并賦予它極強的政治意蘊。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以新時代的民生發展為站位再次強調: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盵4]并將獲得感置于“三感”之首,說明在國家總體安全形勢下,擁有“更多獲得感”是增強人民幸福感的前提,已然成為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這也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鮮亮主題和重要內容。在黨和政府持續發力的情況下,人民實際獲得“感知力”呈逐年遞增的總趨勢。例如:在思想方面,群眾對國家政策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增強、社會認同度不斷提升,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更高。在經濟方面,全國新設市場主體2179萬戶,活躍度達到70%左右,人民有干勁同時也有信心有決心在黨的帶領下實現中國夢,這正是獲得感提升的真實寫照。在政治方面,人民主人翁意識明顯提高,十分關注國家改革發展,參與國家管理的熱情被最大限度激發??傊?,只有人民有真切的獲得感,才會對黨的領導真心擁護,對社會主義制度認同,對共產主義社會充滿向往。馬克思就共產主義問題曾明確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盵5]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在不斷增強滿足人民獲得感的現實的運動中推進,并向著共產主義社會的遠大目標邁進。人民自心底有所感的現實昭示了共產主義社會從不是也絕不是海市蜃樓、黃粱美夢,而是我們正在追求的目標、可以實現的理想。

3.人民對未來有所“盼”

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盵6]超越了單一溫飽追求之后,公眾的利益訴求變得多元多樣。漲不漲價、開不開張、征不征稅、拆不拆遷,基于同樣的事實與政策,不同社會群體往往得出相反的結論。這就影響著人民整體獲得感的進一步增強,易誤導群眾進而使其產生相對“剝奪感”的心理反應。人民的期盼更高,對實際獲得的感知度就會相對下降,呈現出反我性與反他性并存的社會現象,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獲得感的“鈍化”。人民獲得感的鈍化表現在個人物質、精神等多個生活維度,是獲得狀態的一種消極的具體表現形式。由于受當前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群眾對于實際生產生活所得的心理感知能力下降,隨之產生誤判,在社會關系上外顯為“鈍化”這一化學式的反應。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物質精神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獲得感知能力“鈍化”與個體對美好生活渴望的矛盾日益突顯。這已經妨礙了人民獲得感的進一步增強,“得而無感”或者是“得而少感”將成為廣大群眾全力投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阻力。因而,我們需要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背景,認識人民“得而無感”或者是“得而少感”的心理錯位,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人民獲得感“鈍化”現象的主要成因

如前所述,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現實中確實“有所獲”,心中確實也“有所感”,但也確實出現了人民獲得感知力“鈍化”的現象,這一情況已然影響著新時代人民獲得感增強。只有深入分析“鈍化”這一社會現象的主要成因,從思想動因、需求規律、經濟動因多個角度出發,才能正確理解人民獲得感“鈍化”的本質,為探索人民獲得感增強的現實路徑提供可靠依據。這也是我們通過對人民獲得感現狀的認識,真正把握新時代增強人民獲得感問題的重要著力點。

1.個體價值觀發生偏差的影響

價值觀影響著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用于外在世界又反饋到人的自我意識之中。因此,歪曲的價值觀對人民獲得感知必然起著錯誤的導向作用。當前,部分群體存在價值觀有所偏差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奮斗精神,幻想不勞而獲,甚至向往資本剝削的腐朽天堂;即使認同勞有所得的價值邏輯,也仍然希望能夠“少勞多獲”。在這樣錯誤價值觀的引導下,已然偏離了“勞動——獲得”的自然邏輯,人民因期待所得高于勞動所獲導致體會不到勞動的快樂,進而對現實生活的所獲感受不深。馬克思說過:“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盵7]只有人的本質力量得到確證,人才能夠真正滿足。但是,當前某些西方國家隱藏的意識形態滲透和文化輸出導致美化西方國家、刻意丑化我國的現象仍舊存在,這對普通民眾的思想造成了一定干擾。部分人對我國的社會發展所處階段認識模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設置的理解陷入誤區,最終致使人們對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實際獲得感呈現“鈍化”狀態。西方國家并沒有放松對中國的滲透和侵蝕,反而由于科技發展,采取包裝不那么露骨、形式更為隱蔽的手段,潛移默化地對我國進行著精神污染。借助突發社會事件有組織地煽動民意,制造熱點話題,過分渲染我國人民內部矛盾,最終擾亂了個體主觀上對實際獲得的判斷。

2.主體需求層次客觀規律的作用

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揭示出人們首先要滿足吃、穿、住等等基本物質需要以維持生存,然后才能從事政治、法律、科學、文化、宗教等一系列精神活動。而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與生產力的發展程度相聯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闡明:“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盵8]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需求由基本的生理需求層次開始不斷向自我實現需求層次邁進。新時代人民獲得感“鈍化”意味著更高品質的生活質量和更高層次的生活追求與現實物質基礎乃至社會環境之間的匹配度仍有待提升。其一,人民需求類型呈現個人發展型態勢,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對精神生活質量要求更高從而導致心理預估獲得與實際獲得之間的落差增大。其二,人民的需求層次不斷攀升,民眾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更為迫切,對應個體尊嚴滿足的需求逐漸成為剛性需要,人們希望被社會接納得到社會尊重。其三,隨著人民需求類型的改變以及需求層次的拔高,人們對于基本生存環境的要求也就更高。換言之,更高層次的生活追求,自然需要更加穩固的基礎。當然這其中不僅包括對自然生存環境的感知,人民更多的提出了對社會生存環境的要求。

3.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9]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來的落后社會生產已經發生了新的階段性變化。但是人民物質生活的基本滿足并不意味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戛然而止。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剛剛開始,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將更進一步。人民對完善的社會治理體制的要求逐步提高,對公平正義等問題的感知能力更為敏銳。具體而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對人民獲得感鈍化現象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一方面,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經濟方面,收入不平衡仍然存在,城鄉地區、中西部地區收入水平有一定差距;教育方面,城市地區的教育條件仍然優于廣大鄉村。另一方面,發展的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尚不充分,難以完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達到物質與精神雙重飛躍。尤其是要滿足14億人民對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結構質量的要求仍然需要進一步努力。人民獲得感鈍化正是這些有待化解的人民內部矛盾積聚而成的正常社會現象。

三、進一步增強人民獲得感的依據

獲得感“鈍化”現象表面上僅僅是人們對現實“獲得”感知力的相對遲鈍,但現實中一定程度干擾了人們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同,影響了廣大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馊嗣瘾@得感“鈍化”現象,以進一步增強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既是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堅守,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之源。

1.堅守“初心”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階級性、革命性和人民性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中,是指導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建設改革各項工作的根本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10]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初心之一就是為人民謀幸福。進一步增強人民獲得感,是對黨的奮斗初心的堅守。細數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歷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繼承并發展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堅持傾聽群眾呼聲甘當老百姓的小學生,問政于民心系于民。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以人民利益為根本指向促改革搞發展,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改革成果的最重要標準。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一次系統闡述了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胡錦濤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人民情懷與科學發展模式統一起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民生幸福觀不斷豐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結合新時代特色不斷深化,越來越重視群眾切實的獲得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在全面深化改革偉大斗爭中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是黨在新時代繼續堅守為人民謀幸福初心的生動表現和根本要求。

2.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需求

獲得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衡量指標。只有真正實現“獲而有感”、“獲”“感”相應,才能夠完成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雙向度豐富,最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我國人民早已告別短缺經濟時代,由對溫飽生活的渴望轉向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簡單的物質文化需要也已經遠遠不再能表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豐富內涵。與單一的物質文化需要相比,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容更加多樣。除滿足基本生活的“硬需要”在內的全部內容外,還包括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友愛等為主要代表的生活“軟需要”。當前,黨和政府只有堅持不斷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加穩定的就業環境、更加優美的生存環境、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加多樣的參政議政時機、更加公平的發展機會……才能夠既穩固人民“硬需要”,又能滿足新生的“軟需要”,幫助最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增強人民的獲得感。

3.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動力之源

人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源泉在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皻v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盵11]不斷增進人民生活福祉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又是其落腳點,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人民群眾對所享有改革成果的感知力,以便堅定信心投入深化改革。自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改革力度空前加強。從開局之年到關鍵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向深水區又邁進一步,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腳下必然是險灘溝壑、暗礁激流,這一關鍵時刻更應該重視改革成果“落地有聲”。面對待解難題,面臨急難險灘,只有著力提升人民獲得感,讓人民真正作為推動改革的主體力量、中堅力量來發力,才是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抉擇與解題關鍵。改革成果“落地有聲”強調的就是將發展福利實實在在落實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進一步增強人民獲得感,不斷消除人民心理落差,從而才能走出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向著更高階段的社會主義邁進。

四、進一步增強人民獲得感的現實路徑

應我黨對自身建設的要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需要,我們必須積極應對人民的獲得感“鈍化”現象,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知力。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糾正個體人生觀的偏差

糾正個體人生觀的偏差,單純對錯誤價值觀進行批判還遠遠不夠。這就需要依靠正確價值觀教育,掃清個人錯誤思想的障礙。在我國,真正實現“勞動——獲得”自然邏輯與主體滿足意識的高度契合,就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主要依賴教育與宣傳這兩種手段:第一,重視教育方法“發揮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科學理論宣傳普及中的重要作用,力求讓深刻的內容通過豐富的載體得到生動的呈現”[12],增強正確價值觀引導的靈活性趣味性。第二,尋找人民群眾容易接受的宣傳著力點,注重區分宣講對象選擇有針對性的宣講方法,真正做到宣傳引導潛移默化,以增強人民對所屬政治、文化系統情感上的歸屬。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侵蝕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工作,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僅僅從內部入手往往收效甚微,應當“內外兼修”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在另一方面,針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慣用伎倆我們必須仔細甄別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行的西化分化手段,做好社會主義遠大理想和共產主義堅定信念的教育工作,使我國普通民眾都能夠認識到西方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的雙重標準及普世價值觀的虛偽性。雙管齊下剔除偏離正確思想軌道的個人價值觀,處理好當前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獲得感知力相對下降的困惑。

2.遵循人民需求層次變化的客觀規律,力爭滿足人民各種不同層次的需求

“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盵13]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這一歷史科學規律,努力營造適合人民更高層次精神追求的環境和條件。力爭滿足人民各種不同層次的需求:第一,要進一步突出公平建設。這就要求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著眼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進更加充分的就業,大力發展各項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揮社會保障體系兜底作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發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全體人民,時刻關照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公平正義問題。第二,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不僅要重視人民物質基礎的鞏固,同時也要保障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因此要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尤其是對高壓作業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問題人群更要加強心理疏導?;鶎诱畱撘陨鐓^及村民委員會為基本單位建標立卡,便于心理咨詢師有針對性的展開高效率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第三,增強人民主人翁意識,不斷提升其政治參與感,這也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共商共建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共享的價值和意趣。因而應當特別重視人大代表聯絡站的建設,守好廣大人民積極參與國家發展規劃的主陣地。

3.深入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不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人民獲得感“鈍化”是事關我國民生發展的基礎性問題。應當深入把握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依靠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而對準確把握生產力要素提出了客觀要求。生產力中包含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但歸根結底在于人的要素。生產力主要體現人類自身發展能力以及改造自然(作用于物)的能力。所以實現發展的平衡與充分:首先要重視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尤其要在生產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投入高素質人才,帶動整體生產能力的提升,從而解決生產帶來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次,促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貫徹落實勞動者創新發展理念。創新思維是創造性活動的先導,在發展不平衡的地區尤其依賴創新打開生產發展的大門。再次,認識到改革的性質,全面提升社會生產力也需要有制度保障。這就要求積極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敢于在改革中破除沉疴,最終達到為生產力的全面提升掃清障礙的目標。奮力緩和、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從而完成人民獲得感知力與實際改革成果的契合,進一步增強我國人民獲得感。

參考文獻

[1][4][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社,2017:45,10,14.

[2]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0.

[3]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76.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0.

[7]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54.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3.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161.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12] 王娟.試析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的思維向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44-48.

[1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3.

[責任編輯:龐 達]

收稿日期:2020-06-30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學習觀研究”(HB18MK008);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研究”(18BKS015)

作者簡介:張青衛(1972—),男,湖南永州人,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特聘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工業大學) 責任教授;

崔億久(1997—),女,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全面深化改革獲得感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路徑選擇
“獲得感”大盤點,你的2016有收獲嗎?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構建 推動江蘇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澤東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及其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啟示
從改革開放歷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洛陽老城:群眾“獲得感”的黨建元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