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后不同時間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對比研究

2021-04-07 01:16孫璐許長存侯玉萍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21年2期
關鍵詞:前壁冠脈溶栓

孫璐,許長存,侯玉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奈V仡愋?,其病理生理機制在于不穩定粥樣硬化斑塊突然破裂,引起急性血栓形成,其血栓為紅色血栓。對于STEMI患者其救治的關鍵在于早期、快速開通罪犯血管,最大程度挽救存活心肌,進而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而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因其供血區域面積大,對心功能的影響更大,更應引起關注。對于STEMI患者再灌注治療方法包括溶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和冠狀動脈(冠脈)旁路移植術。因PCI可快速開通梗死相關動脈(IRA),臨床效果確切,被公認為是首選再灌注治療的方法。急診PCI中慢血流/無復流的發生率在5%~25%,術后仍有5%~15%的患者遠端心肌組織不能獲得有效灌注[1,2],增加其遠期死亡率[3],加上我國偏遠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具備PCI條件,因此溶栓成為再灌注治療的另一重要手段。目前指南推薦溶栓后建議3~24 h行PCI[4],但對于溶栓術后未能早期行PCI的患者來說,其最佳的再灌注治療時間與再灌注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不清楚。本研究試圖探討發病12 h內急診行PCI、溶栓后3~24 h PCI患者與溶栓后48 h行PCI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臨床預后的影響及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與分組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診于朝陽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明確診斷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156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56例,年齡42~70歲(54.8±12.3)歲。納入標準: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首選急診PCI治療,對于發病在12 h內,拒絕急診PCI的患者行溶栓治療,如患者之后同意PCI則溶栓后3~24 h行PCI;對于溶栓后轉運至我院錯過3~24 h PCI事件窗的患者行普通肝素抗凝至48 h行PCI。排除標準:有溶栓禁忌癥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75歲患者;拒絕行介入治療患者;嚴重血管病變需搭橋患者;病變較輕不需要支架植入患者;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因其他疾病口服抗凝藥物患者;預期壽命小于1年的;拒絕參加隨訪研究的。最終依據再灌注策略的不同,分為溶栓成功早期行PCI組(TE-PCI組)46例(患者首次就診于無 PCI條件的醫療機構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后,或就診于我院暫不同意急診PCI,先行溶栓治療,之后如患者同意PCI則于溶栓后3~24 h內行冠脈造影檢查);溶栓后延遲PCI組(TL-PCI組)32例(溶栓后轉運至我院錯過3~24 h PCI事件窗的患者行普通肝素抗凝至48 h行冠脈造影檢查);急診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PCI)組78例(患者直接就診于我院或由當地醫院轉運至我院,發病12 h內且患者同意行冠脈造影及PCI)。該研究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均在手術前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對于直接就診我院且發病12 h內患者急診行PCI;對于溶栓后轉至我院患者如在3~24 h內則行PCI,如超過24 h則使用普通肝素充分抗凝48 h后行PCI,如患者出現持續性胸痛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則急診行PCI?;颊呓槿胧中g入路常規采用橈動脈,如有必要術者決定手術入路。術中使用標準劑量普通肝素抗凝治療(100 IU/kg),每過一小時補充肝素1000 U,根據手術情況術者決定是否使用糖蛋白Ⅱb/Ⅲa抑制劑(GPI)。溶栓患者使用的是重組人尿激酶原。

1.2.2 評價指標詳細記錄三組患者入院基線資料。比較PCI中慢血流/無復流的發生率;PCI術后心肌微灌注的差異,微灌注指標為:梗死相關動脈(IRA)校正的TIMI幀數、心肌染色分級。住院期間及隨訪1個月心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住院期間及隨訪1個月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事件的差異。MACCE定義為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運重建、急性左心衰、支架內血栓形成、非致死性卒中。出血定義依據BARC標準[5]。小出血定義為:皮膚青紫、皮下瘀斑、牙齦出血、鼻出血等;大出血定義為: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血色素降低≥3 g/dl、需要輸血的明顯出血、致命性出血。

1.3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之間臨床基線資料的比較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糖尿病、高血壓、目前吸煙、入院血壓、入院心率、腎功能、術前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他汀使用等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均>0.05)(表1)。

2.2 三組患者之間手術相關資料的比較TL-PCI組患者S2T時間顯著長于其余兩組(6.9±3.8 vs.4.2±1.9 vs.4.2±1.9,P=0.018)。TL-PCI組和TEPCI組患者造影提示血管再通(81.3% vs.84.3%vs.15.4%,P<0.001)和心肌染色分級3級比例(88.4% vs.87.0% vs.51.3%,P<0.001)顯著高于PPCI組,但是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TL-PCI組和TE-PCI組患者慢血流/無復流比例(9.4%vs.6.5% vs.21.8%,P=0.043)和術后校正TIMI幀數(21.3±9.2 vs.22.1±9.3 vs.32.7±10.5,P=0.012)顯著低于PPCI組,但是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表2)。

表1 三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的比較

2.3 三組患者住院及隨訪1個月心功能比較TLPCI組患者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數(LVEF)低于其余兩組(37.3±7.6 vs.39.8±7.1 vs.38.2±8.0,P=0.215),但是無統計學差異。TL-PCI組患者出院前左室舒張末容積(LVEDV)(135.4±29.1 vs.129.7±27.5 vs.131.2±28.9,P=0.281)和左室收縮末容積(LVESV)(84.6±15.6 vs.80.1±14.4 vs.81.3±15.5,P=0.147)高于其余兩組,但是無統計學差異。隨訪1個月,TL-PCI組LVEF顯著低于TE-PCI組(39.8±9.5 vs.43.2±11.2,P=0.026),與PPCI組無統計學差異(39.8±9.5 vs.40.2±9.1,P=0.892)。TL-PCI組LVEDV顯著高于TE-PCI組(124.2±21.3 vs.102.8±15.9,P=0.032),與PPCI組無統計學差異(124.2±21.3 vs.117.3±20.3,P=0.782)。TL-PCI組LVESV顯著高于TE-PCI組(74.7±16.2 vs.58.4±11.3,P=0.017),與PPCI組無統計學差異(74.7±16.2 vs.70.2±12.4,P=0.252)(表3)。

2.4 三組患者住院及隨訪1個月缺血及出血事件的比較三組患者住院期間及隨訪1個月MACCE無顯著差異(P>0.05)(表4)。TL-PCI組患者住院期間小出血事件顯著高于其余兩組(40.6% vs.17.8% vs.12.8%,P=0.004),但大出血無顯著差異(P>0.05);隨訪1個月三組間大出血和小出血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表5)。

3 討論

本研究首次探究溶栓術后未能早期行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48 h延遲行PCI可改善心肌微灌注,降低慢血流/無復流發生率,不帶來MACCE和出血事件的增加。

表2 三組患者手術相關資料比較

表3 三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4 住院期間及隨訪1個月MACCE

表5 住院期間及隨訪1個月出血事件的比較

目前對于STEMI患者的救治策略是早期行再灌注治療,因冠脈造影可直觀的判斷IRA病行介入治療,所以PCI成為STEMI最主要的再灌注治療的方法。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因前降支直接參與50%左心室的血供,其供血面積大,因此盡早行PCI對于挽救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STEMI因其急性血栓形成,高血栓負荷狀態,介入手術導絲通過和球囊及支架擴張會引起血栓破碎,其血栓碎屑隨著血液循環至冠狀動脈末梢小血管、微血管,引起末梢血管阻塞,導致慢血流/無復流現象。既往研究表明,PPCI術中慢血流/無復流的發生率在5%~25%[1,6,7],慢血流/無復流影響左心室重構和心功能的恢復,增加患者遠期死亡率[3],降低PCI的臨床獲益。有研究證實PPCI術后僅35%的患者TIMI3級、心肌染色2~3級并且ST段回落>70%,也就是說僅僅35%的患者得到了最佳的心肌微灌注,因此,PPCI術后STEMI患者多數仍存在心肌水平的再灌注障礙[8]?;诟哐ㄘ摵珊偷托募」嘧?,目前國內外學者積極探討優化心肌灌注的方法,包括冠脈內溶栓和靜脈溶栓和PCI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證實STEMI患者冠脈內溶栓可降低慢血流/無復流發生率,改善心功能,不增加出血風險[9,10]。也有學者指出溶栓后3~24 h行PCI可改善心肌微灌注,進而改善心功能[11,12]。

目前對于STEMI溶栓后建議3~24 h內行PCI[4],但既往溶栓后PCI的臨床試驗多為歐美人群,且使用的多為半量的溶栓藥,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在溶栓后PCI領域進行積極地探索,何奔等[13]在2011年使用半量的阿替普酶3~24 h內行冠脈造影,結果發現溶栓后PCI有較高的TIMI3級比例,有些患者甚至不需要支架植入。接下來何奔教授開展的EARLY-MYO納入低危STEMI患者,使用半量阿替普酶溶栓后早期PCI與急診PCI相比,結果發現溶栓后3~24 h行PCI可顯著改善心肌灌注水平[14]。近期中國學者發現使用全量尿激酶原溶栓后PCI與PPCI相比起臨床獲益相當,并可使植入支架數目降低[15]。與國內學者研究相似,本研究發現全量的重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3~24 h早期行介入治療可顯著降低慢血流/無復流發生,改善心肌微灌注,進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并且不帶來大出血事件的增加。

但是對于溶栓后超過24 h的患者其最佳PCI時間窗指南沒有做出明確推薦?;?016年我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合理用藥指南推薦溶栓后使用普通肝素抗凝至48 h[16],對于溶栓后超過24 h患者先進行充分的肝素化和強效的抗血小板治療,包括術前使用替羅非班,48 h后再行冠脈造影檢查,研究結果發現對于溶栓后超過24 h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充分抗栓48 h后行PCI可顯著降低慢血流/無復流發生,改善心肌微灌注,雖然住院期間小出血事件增加,但是未帶來大出血事件的增加。溶栓后延遲行PCI患者心功能較3~24 h行PCI患者顯著降低,但是與PPCI患者相當,可見溶栓后早期行PCI能更好的改善心功能。當然也可能因為溶栓后延遲行PCI患者癥狀發作到首份心電圖時間(S2T)時間更長,且心肌酶峰值高于其余兩組,雖然無統計學差異,但這也可能是該組患者心功能較3~24 h及時行PCI差的原因之一。

我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氣溫寒冷,居民以高鹽飲食為主,是心血管病的高發地區。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遼北地區縣級醫療機構STEMI住院再灌注治療比例僅為22.0%,而溶栓的比例低至3.9%[17],超過四分之三的患者錯過了早期再灌注治療的機會,嚴重影響預后。因此,在PCI時代基層醫院普及溶栓治療依然至關重要。我市許多基層醫院或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地區,不具備PCI的條件,溶栓后轉運PCI應為其最佳的再灌注治療策略。溶栓后早期行PCI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但對于溶栓后錯過PCI時間窗的患者,強化抗栓48 h后行PCI其臨床獲益不亞于PPCI。因此,溶栓僅是STEMI治療的開始,可延長接受PCI的時間窗,為患者爭取早期再灌注治療的機會,溶栓不應是個替補,而應成為前鋒,臨床上強調急診PCI的同時也應重視溶栓治療。鑒于本研究是單中心、小樣本、回顧性分析,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此結論。

猜你喜歡
前壁冠脈溶栓
小切口擴張后氣管前壁穿刺切開術在危重病人中的應用與探討
兩種64排GE CT冠脈成像信噪比與劑量對比分析研究
心肌缺血預適應在紫杉醇釋放冠脈球囊導管擴張術中的應用
陰道前壁脫垂的相關研究進展
冠脈CTA在肥胖患者中的應用:APSCM與100kVp管電壓的比較
動靜脈聯合溶栓及機械取栓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觀察
選擇性靜脈溶栓藥阿替普酶治療早期腦梗死的臨床觀察
冠脈CT和冠脈造影 該怎樣選
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治療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陰道前壁反橋式修補術28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