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視域下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分析

2021-04-13 00:32蔣兵兵
課程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關鍵詞:三全育人課程思政高校

【摘要】文章第一部分對“三全育人”的理論內涵做出簡單說明;第二部分對“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進行了簡單分析;第三部分針對高?!罢n程思政”研究現狀展開解讀,強調了展開高?!罢n程思政”調查的必要性與現實價值;第四部分選取高校從事各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依托調查分析等方式展開對高?!罢n程思政”的調查,明確“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罢n程思政”的現實展開情況;第五部分結合前期調查結果,提出了強化認知、持續展開教育等一系列“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 “三全育人”? 高校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研究——以《PLC 應用技術》為例”(XJK21CGD070)。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054-02

一、“三全育人”的理論內涵

“三全育人”是在黨的十六大上提出的,是全過程、全方位培養人的一種大德育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三全育人”,指出“讓各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強烈反響和共鳴。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高校要扎根“三全”教育思想?!叭恕逼淅碚搩热莸暮诵氖侨秩轿坏膰@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負責管理制度,學校各部門必須統籌協調,參加整個育人體系制度中去,讓思想價值深入到學生生活的過程和每個角落。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三個要素,分別是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和教育載體。教育主體是教育者,從“三全育人”的角度看,教育者不是思考課堂的教師和導師,而是學校全體教職員工。教育客體是受教育者,是學校培養的對象。教育事業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傳遞信息的媒體,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校園環境和氛圍、學生組織建設與管理、學風教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這三個要素在思想政治的教育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教育主體的分散化,合作育人的機制還不明顯,教育客體專業化、理性鑒別能力還不成熟。

三、高?!罢n程思政”研究現狀

(一)高?!罢n程思政”的理論研究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實證研究成果匱乏

為了了解高?!罢n程思政”研究的現狀,搜索了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精確”字數,并搜索了到2021年設定了期限的知網論文15000余篇, 此外,并以此為主題,將字數定為“準確”,到2021年設定了篇段,選擇并檢索了“核心”和“cssci”期刊類型,結果在數篇核心期刊論文中,有33篇與“課程思政”直接相關。此外,這些論文的發表量呈逐年增加趨勢。

因此,高?!罢n程思政”理論的研究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此外,還廣泛提到了嚴肅研究的范圍,研究“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和背景,探討了其在概念上的價值與內容問題,關鍵包括實現途徑、教學模型等宏觀層面的研究、理工科課程、英語課程、醫學課程等“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然而,這些研究偏偏于宏觀理論研究和實現模型的探索,缺乏相應的具體實證研究數據和成果。

(二)高?!罢n程思政”的試點工作成效顯著,但由點及面尚不明顯

從2010年起,上海市將實施“整體規劃高校與高中、初中、小學德育課程”項目,通過“縱向連接”“橫向連接”和“三位一體”,實現高校德育課程的一體化。從2014年起,上海逐步探索“課程思政”,課程思政首先是“中國系列”課程,其中一系列“大國方略”課程,部分高中的考試,形成了專業政治思想教育資源,挖掘課程和專業,學校三種模式的經驗,這個標志“課程思政”正在全面展開。上海市相繼開出的“中國系列”品牌課程植根于各高校辦學優勢,各高校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授課,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從全國高校來看,上海是獨樹一幟,再就是南方的一些高校,如湖南省內的高校,全面推行“課程思政”,而體現立德育人觀的現象在大多數高校中尚未形成。

如上所述,高?!罢n程思政”的理論研究越來越深入,實踐探索也具有十分廣闊的實踐空間?;谶@種分析,對高校的“課程思政”進行了調查研究。

四、“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罢n程思政”調查

(一)研究方法和調查對象

1.研究方法。就“高校課程思政”這一主題,結合大量文獻閱讀與總結、前期調研結果,落實對調查問卷的設計,并依托互聯網向湖南省內部分高校教師發放調查問卷。本次研究中,發放問卷共計300份,回收問卷299份,其中包含著297份有效問卷,整體問卷回收效果理想,符合統計要求。在該調查問卷中,除了設置基本信息填寫之外,主要針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理解、對“課程思政”的態度、展開“課程思政”時設置的內容、在推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對適合落實“課程思政”的課程內容認識等方面展開調查與結果統計分析。

2.調查對象。本次研究中選取的調查對象為湖南省內部分高校教師,不限定專業與教授科目,數量為300人。其中,對被選取教師的年齡分布情況展開總結,發現31~50歲教師在被選取教師中的數量占比最高,達到86%(40~50歲教師占比50%)。對被選取教師的教授學科情況展開總結,得到如下結果:專業課教師的數量占比最高,達到54%;綜合素養類課程教師的數量占比次之,達到44%;思政類課程教師的數量占比最低,達到2%。對被選取教師的任教年級分布情況展開總結,發現在大一、大二任教的教師數量占比最高,達到75%;大三任教的教師數量占比25%。對被選取教師的工作年限情況展開總結,發現擁有6~25年任教經驗的教師數量占比最高,達到81%。對被選取教師的政治面貌展開總結,發現包含中共預備黨員在內的黨員教師數量占比57%。對被選取教師的學歷情況展開總結,發現擁有碩士學位的教師占比最高,達到66%;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數量占比10%。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研究中,主要依托調查問卷中的數據進行結果統計,以此明確被選取教師(調研對象)在高?!罢n程思政”方面的理解認識,以及對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態度;分析其在推行“課程思政”方面的意識,了解在推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確定高?!罢n程思政”與專業課程之間現實存在的關系。

1.對“課程思想政治”概念的認識?!澳懔私庹n程思想政治嗎?” 針對這一問題,78%的被調查者選擇“同意”和“非常同意”。這表明許多教師對“課程思想政治”有認識和理解。然而,27名教師回答說,他們“不確定”,對“課程思想政治”的概念知之甚少。

2.對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關系的認識。在“您認為當前的高校教學中存在著‘重專業教學、輕思政教育’的現象嗎?”這一問中,存在7%的教師認為“存在”這一現象;存在22%的教師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中選取了“不確定”選項。結合這一結果能夠了解到,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確實有著“重專業教學、輕思政教育”的問題,思政教學內容與專業教育內容的融合程度不理想,且部分教師已經明確認識到這一問題。

3.對思政政治教育功能的認知。如果73%的教師回答“政治思想教育是教師在思想課上的責任”,而不是在這個問題上持否定態度,那么很多教師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是教師參與教育的人均責任,不僅僅是思想學科教師的責任。此外,90%的被調查者認為,思想政治素養可以促進學生的成長。

4.對教師本人在思政教育方面能力認知。調查結果表明,高校教師在強化學生思政素養方面的重視程度表現出較高水平,在教學中有意融入思政教育內容的教師數量占比達到80%。這表明大多數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強。

5.發展“課程思想政治”的意愿。 80%的教師希望在自己的班級中展開“課堂思政”,并認為在課堂上,知識的傳授和價值的領先者可以找到一個匹配的突破口。但是,當問“您擁有的課程有進行課堂思政的條件”時,受訪者回答“是”的比例較低,與上述問題不匹配。這表明我們不明白“課程思想政治”的含義,也不明白在專業課上“課程思想政治”的含義。

6.對適合“課程思想政治”的課程的認可。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課程思想政治”最難的科目是自然科學學科,最合適的科目是普通教育學科,是“課程思想政治”最合適的學科。

7.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難點。 50多名被調查者認為“課堂思政”最大的難點是找到“課程思政”和“課程思政”之間的聯系點,這證實了預測,即“教師并不真正認識和理解課程思政”。此外,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政治理論能力限制了“課程思政”的發展。

8.“課程思政”對于公共基礎學科的思考。調查了教師對五大公共基礎學科(大學語文、大學英語、大學體育、大學數學、大學物理)的“課程思政”的看法,這些科目的學生興趣廣泛,上課時間長,90多名受訪者認為大學語文有利于高校的“課堂思政”。41名受訪者還表示,與其他三個共同基礎科目(大學體育、大學數學和大學物理)相比英語更有利于課程思政。

五、“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啟示

首先,要提高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和內在內容的認識。在前面的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其中一些調查者對“過程思維”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層面,其真實內容和功能的含義不清楚,他們對“課程思政”只有淺表的概念,并沒有深層次的了解。為加強宣傳“課程思想政治”,通過更多的不同渠道,讓教師了解“課程思想政治”,克服課堂交流,對課外和校外教學和派遣教師進行“課程思想政治”的部署,對上海、江蘇等高校進行考察等,進行推廣課程思想政治。

其次,高校教師必須接受必要的政治邏輯素養教育。在問卷調查中回答“課程思政最大的難點”的問題時,排在第1位的選擇是“找不到思政和課程的相契點”,第2位是“自身的政治邏輯素養不足”,所以如果真的實施“課程思政”,就必須對教師進行思想政治的邏輯教育和培訓。具體說來,高校應當定期在全校范圍內組織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展開政治理論學習,強化對教師的思政培訓教育,提升教師個人的思想政治素養。教師每周都積極參與職場政治理論學習,黨員要過黨組織生活,利用“學習強國”的平臺學習。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思政”意識和政治理論素養,為有效部署“課堂思政”作好充分準備。

第三,普通教育課程具有發展“課程思政”的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由于課程的性質和受益條件,普通教育課程適合“課程思政”,按大學語文、大學英語、大學體育、大學數學和大學物理的順序排列。由于這些課程的課時數眾多,并且涵蓋學生的廣泛方面,因此必須開展“人人”教育,成為“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

六、結語

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務,脫離育人就偏離了教育的方向。高校只有繼續挖掘、擴展、傳承各學科的思政元素,發揮該?!皩W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社會服務”的定位功能,才可將“四回歸”付諸實踐,培養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光彥.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大學教學,2017(10):4-7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作者簡介:

蔣兵兵(1986年-),男,湖南新寧人,實驗師,研究方向:教育學。

猜你喜歡
三全育人課程思政高校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教師課外育人長效機制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