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格什溫前兩首《鋼琴前奏曲》音樂旋律的分析與比較

2021-04-15 09:39劉晟欣
黃河之聲 2021年24期
關鍵詞:前奏曲爵士樂和弦

劉晟欣

引 言

音樂在歷史長河中始終扮演著一個記錄者的角色,記錄著不同時代的特色,同其他音樂語言一樣,進入到二十世紀,爵士樂作為新型音樂語言,在身處北美洲的美國國內得到了充分地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和對比格什溫的三首《鋼琴前奏曲》中的前兩首,來進入格什溫的鍵盤爵士樂音樂世界。

一、《鋼琴前奏曲》的創作背景

喬治·格什溫,1898年出身于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中,他天資聰慧,對樂曲的感知力極高。早期的他學習古典音樂,學習過包括莫扎特、肖邦和德彪西等在內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但是沒有受過正規音樂學院的培養。從他所創作的音樂從體裁上來看,更偏向古典體裁,卻又深受當時黑人爵士樂的影響,在很多作品中,都體現出古典語言形式和爵士樂語言形式的完美融合。他從叮砰巷的杰羅米·H.雷米克公司找到第一份工作開始,到百老匯劇院,再到位于紐約“上城”的古典音樂廳,創作了大約三百五十首歌曲。其中,鋼琴作品比較少,大多數作品是為音樂劇創作的歌曲?!朵撉偾白嗲愤@部作品首演于1926年12月4日,原作品包含了6首鋼琴小品,非常不幸地是,有三首作品因為種種原因遺失,最終只剩下現在我們常見到的這三首作品。

二、從三個方面簡析前奏曲之第一首

先以這三首《鋼琴前奏曲》中的第一首來作為主要分析對象。

(一)主題旋律的特色

格什溫所創作的這首作品的主題旋律有明顯的兩個特征:

其中,第一個特征是:不斷重復主要樂思。這首前奏曲的主要動機從第一小節開始就清晰地告訴了聽眾。這兩小節作為主要樂思,在樂曲中共有變化地出現了四次。盡管整篇樂曲體量小,但是隨時點題,可以將聽眾的思緒隨時拉回主要樂思當中。

第二個特征是旋律管樂化。作品本身是由鋼琴演奏,但是,鋼琴由敲擊發聲,類似于一種打擊樂器,是由固定的十二平均律為樂律所制作的樂器,有絕對音高。這篇樂曲中的旋律有時故意模仿一些吹奏類管樂器的滑音,例如:作品第2小節第二拍中的長音降A,其演奏出的音響效果像是在模仿薩克斯管的音色,追求一個介于A與G之間的音,并不一定是追求降A這個音的準確音高。

(二)和聲支撐下的旋律

筆者發現格什溫常用爵士樂作曲的經典和弦:大和弦與屬和弦。

第一個是大七和弦,例如ъBmaj7和弦及其變化。此類和弦多次出現,如:在呈示部A段的第8小節,是降B大調的主七和弦ъBmaj7;呈示部A段的第13-14小節,依舊為降B大調的主七和弦ъBmaj7;第30小節,是Dmaj13和弦等。

第二個是屬七和弦,出現次數較多,多次出現,如:在第23-24小節,是C大調的主七和弦且降低七音所構成的大小七和弦——C7和弦;第25-28小節的下聲部,依舊是C7和弦;第29小節的第一拍,依舊是C7omit5和弦;第36小節,是C9和弦;第41小節,是ъB9和弦;第56-60小節,是ъB7和弦等。

(三)旋律的節奏與力度

節奏是爵士樂區別于其他音樂體裁的重要特征之一,因為它擁有自己的節奏體系——格拉泰姆節奏風格,這些節奏大多來源于黑人的舞蹈節拍。這一篇前奏曲的節奏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運用大量的切分音符將強弱規律打破。在這篇樂曲中的好幾處都有體現,共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用切分本身來改變強弱。比如:第11小節處。在這里第一拍的后半拍與第二拍的前半拍連為一體(低聲部)且上方有標記的重音記號,使得這一拍的音符從時值和演奏技法兩方面都變成了拍強。而真正是強拍的第一個音符卻被弱化了,變成了弱拍。第二種是在原有強弱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演奏技法,將強弱顛倒,比如:第54小節的低聲部(之后的五小節都是如此),譜子上所顯示的節奏型為前八后十六。正常來講,第一拍的強弱規律應該是:第一個音強,第二個音和第三個音弱。但是,作曲家在第三個音的上面添加了一個重音記號,使得原有強弱規律發生改變,變成了:強、弱強、空、弱強,具有一種奇特的搖擺感與韻律感。

第二個特點是:連用十六分音符同音音群。例如:第16-17小節、第25-26小節、第32、37小節,上聲部演奏地是同音進行及其模進,采用地是十六分音符的等時值節奏,此處應該是在模仿鼓類打擊樂器的聲音,給予音樂節奏感。

三、從三個方面簡析前奏曲之第二首

整體這三首《鋼琴前奏曲》也叫做《大熔爐》,其中第二首也被稱為“藍調搖籃曲”。

(一)主題旋律的特色

這一首曲子的主要旋律獨具特色,從兩點來做具體分析:

1、初始樂思旋律重復多次

初始樂思旋律重復多次(如圖1):初始樂思為第4小節后兩拍到第5小節前兩拍,緊接著又重復了一次,之后又是一次延長的變化重復。第12小節后半拍和第13小節前半拍是對初始樂思上方純四度的變化模仿,緊跟著的第15、16小節是對第12小節下方兩個八度的模仿。第18小節后兩拍與第19小節前兩拍是對初始旋律樂思完全模仿,只是加了八度的音響,豐滿了音響效果。隨后的第20、21、22小節再次與第一句旋律相同。對比段落B加入了新的音樂要素進入,旋律有所不同,但因為篇幅占比很小,后面再現部接踵而至。

圖1 《第二前奏曲》第4-6小節

2、旋律線條的搖擺方向

旋律線搖擺的方向十分平和。以第一段的開頭為例(如圖2):第一小句a的旋律是以升G與B兩個音為邊界音來作起伏流動,第二小句b的旋律在最高音升A與最低音升F這一區間進行上下流動。整體來看流動的幅度非常小,聽起來比較舒展緩慢。

此外,下方低音譜號中左手演奏的部分所展示出來的流動感和其所營造的音樂環境也十分富有特色。以前四小節(如圖2)為例,將第一個雙音稱之為“低”、第二個雙音為“中”、第三個雙音為“高”、第四個雙音為“中”。這些雙音按照格什溫所排列的順序,為:‘低、中、高、中、低、中、高、中……’。像上下規律的波浪一樣,十分具有上下回旋,波動起伏的性質。

圖2 《第二前奏曲》第1-4小節

(二)和聲支撐下的旋律

該曲子和聲的運用極有特色。整體調式調性經過E大調——#F大調——#c小調的過程,最后結束在#c小調的I級和弦上。①這首曲子既然被叫做“藍調搖籃曲”,就說明創作的和聲與音階使用地是爵士樂中常用的“藍調音階”(如圖3)。以C大調音階1 2 3 4 5 6 7為例,布魯斯音階在原有的C大調的基礎上依次降低第3音“E”、第5音“G”、第7音“B”。因此,C調布魯斯音階為:1 ъ3 3 4 ъ5 5 ъ7 1。

圖3 布魯斯C調音階

在此樂曲中,常出現一些非本調的變化音。以中段B的第一句為例,這一段處于#F大調地控制之下,但是卻出現了還原A和#A同時出現的情況,以及還原E音,這些音是原有調式:#4 #5 #6 7 #1 #2 #3中所沒有的音,但是卻存在于#F調布魯斯音階中:#4 6 #6 7 #7 #1 3。

(三)旋律的節奏與速度

此曲速度為中板Andante,節奏為四四拍,以四分音符=88來定速度②。下方織體都為和弦或者音程形式的柱式織體所構成的低聲部旋律,這類柱式音響一分鐘之內會被演奏88下,也就是一分鐘可以演奏22小節。而正常成年人的心跳次數一分鐘介于60-100下之間,取中間數85(對比演奏次數88),呼吸次數介于16-20次左右(對比共22小節)。這也說明了樂曲中每一小節的每一次“回旋”,都會隨著聽眾正常地一次呼吸與四次心跳進行,不是極端的慢板或者極端的快板。正因如此,這種適合人生理反應的舒適感正是這首樂曲的很迷人之處,適合表現抒情達意,情意綿綿的意境。

四、前兩首《鋼琴前奏曲》旋律的對比分析

作為同一個作曲家相同類型的鋼琴小品,這兩首作品各自的藝術風格和特色有相同點也有區別。

(一)相同點

1、旋律重多次

從巴洛克時期開始,就要有一定樂思的重復,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肖邦的一些圓舞曲,樂思的重復是比較普遍的創作手法。格什溫卻將旋律大面積地進行重復,在第一首和第二首《鋼琴前奏曲》中,主旋律在篇章中占據重要位置,沒有過多擴展,可以讓人對主要樂思記憶深刻。

2、旋律富有即興性

這一點在格什溫的這兩首鋼琴作品的譜面上看似無法體現,因為我們所拿到的譜子都是有記譜、有指法、有明確的出版商等各方面都很完備的作品,但還是可以通過作品的一些蛛絲馬跡看出即興之處的存在。例如:這兩首前奏曲每首樂曲最后的尾聲部分都存在音流持續地上行爬行。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演奏地即興之處所在:以炫技式的音階來結束樂曲。

3、旋律的節奏善用切分音音型

切分音型是那個時代爵士樂中善用的一種節奏模式,是一種夾雜黑人音樂中特殊節奏音型和敲擊性音響的節奏。格什溫將這種格拉泰姆節奏普遍運用于這兩首前奏曲當中,尤其以第一首前奏曲的節奏最為突出,全曲左手織體都為切分音形式。

(二)不同點

1、旋律的速度情緒

兩首曲子的速度的對比非常明顯。第一首曲子節拍為四二拍,速度為allegro,四分音符=100,演奏速度較快,中間夾雜著很多跨度較大的三和弦與七和弦,整體渲染一種大氣歡樂愉快的音樂氛圍。而第二首的速度為中板Andante,節拍為四四拍,四分音符=88,音樂呈現比較舒緩的氛圍。

2、旋律的力度運用

整體來看,第一首曲子的演奏力度較強,第二首曲子所用演奏力度則較弱,兩首曲子之間的強弱對比顯著。其中,第一首曲子的演奏中的強弱記號依次為:f -ff - f - pp - f - p - mf - p - f - p - mf - mf -f - p - f - p - f - ff - p - ff(忽略漸強和漸弱、重音符號、控制單聲部的強弱記號)。整首曲子由強開始,由強收尾,中間強弱對比明顯,最強是ff最弱是pp。第二首曲子的演奏中的強弱記號依次為p - p - p- pp - p - f - p,以弱開始,以弱結尾,整體處于弱的控制下,只有一個f記號,強弱對比不明顯。這兩首曲子一強一弱,前者炙熱而激烈,后者優雅而慵懶。

結 語

以上分析和對比了格什溫所創作的前兩首具有爵士樂風格的《鋼琴前奏曲》。它們擁有引人入勝的旋律、抓人眼球的演奏力度、與眾不同的節奏節拍,其流傳廣泛,運用豐富。對于這兩首作品的作者——喬治·格什溫本人來說,他不僅僅是這兩首鋼琴小品的創作者,同時也是叮砰巷的作曲天才,是美國爵士樂發展的推動者,更是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百老匯輝煌音樂劇時代的見證者。不僅如此,在當今時代,我們依舊可以從很多著名的迪士尼電影或者動畫中聽到格什溫所創作的音樂。時至今日,即便作曲家故人已逝,他仍能給予后人無限的精神財富與創造活力?!?/p>

注釋:

①② 鄒瑾.格什溫三首鋼琴前奏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猜你喜歡
前奏曲爵士樂和弦
重屬和弦構成方法研究
徐昌俊手風琴獨奏《兩首前奏曲》和聲研究
常用的六種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現代音樂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圖表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樂二人組
德彪西鋼琴前奏曲《霧》之音樂分析
前奏曲
淺談爵士樂
Music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