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船浦“課黎”大屋

2021-05-03 10:52
閩都文化 2021年3期
關鍵詞:閩江福州

蔡 林

引 子

“課黎”即為耕海獲漁的水上居民,又稱“疍民”“漁家”“蜒戶”,民間也稱“郭倪”或“科題”等,清以降貶稱其“曲蹄”。

各種稱謂且不細說,看似方言諧音的“曲蹄”稱呼,直覺是不正常的。雖有言其常年以船為家,腳步變形,上岸不能平步,似乎有些道理,但其實這是牽強附會,腿內彎或外翻,陸居者也不少見。

近來查閱民國時期資料,《華報》1931年3月18日有一則相關的辨誤文章。作者陳天尺曰:“天尺作客歇浦時,曾舉以質諸嚴幾道先生?!毕壬唬骸胺恰恪?,乃‘課黎’也?!保ㄗⅲ簢缼椎?,即嚴復先生)文中論述了“課黎”一詞的由來:“宋元間別其族為蜑戶。因其以水為家,以漁為田,官吏乃課其魚稅,命為‘課黎’。黎之取義,為其面色黧黑,而又為剝奪公權之民族也?!n黎’二字習見于宋元明及清初公文間,民間苦于不知,輾轉稱號,遂誤其音為‘曲蹄’耳?!?/p>

這樣說來,“課黎”即是“課稅的黎民”,在宋元明及清初公文中有記載,方言諧音“曲蹄”是誤讀。

1

閩江流經福州懷安分流,南派烏龍江,北派白龍江。白龍江南岸有個稱為“泛船浦”的地段,明朝時期劃為番船錨地?!胺捍帧睘椤胺帧敝C音。這一帶西起大嶺東的舍人廟,東接菖蒲墩,岸線約2公里。隨著灘涂淤積,閩江下游的疍民在此泊船、聚集。

明信片上的閩海關舊影

五口通商,泛船浦沿岸洋行林立,直面洋務。19世紀中葉,英國在泛船浦設立閩海關(洋關),不久閩江邊海關樓前建成了第一個“海關埕”碼頭。

“海關埕”碼頭東邊是一個很有實力的洋商的“義和埕”碼頭,緊挨著的寬大平坦向北墜入江水的石鋪道頭,稱為“新街道頭”。貨船進出頻繁,上下船的勞作夾雜在洗衣、挑水間,岸上木材加工小作坊在道頭東邊江面上留存著上游來的“柴排”,夏季總有泅入柴排的游泳者溺亡,少年居多。

忙碌的人們從道頭帶上來的閩江水水跡,濕漉漉地灑在長約200米的石板路上,延伸至南端,自西向東通往菖蒲墩的新民街。石板路兩側擠擠挨挨住著陸地原住民與依托江海為生上岸陸居的“課黎”等。有富裕人家中西合璧的大屋,也有原住民傳統柴欄厝,更有上岸船民落腳的干欄式吊腳樓、架船屋。雖繁雜,倒也豐富多彩、錯落有致。

2

“疍民”這個群體的相關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年,閩越國被漢武帝滅后,余部遷往江淮地區,閩被“盡虛其地”。遺民中不甘離去者,或隱入山林,為畬族;或泛舟水上,成疍民。廈門大學歷史系傅衣凌教授在《福建畬姓考》中分析稱,“在福建特殊部族中,畬與蜒實推巨擘,此兩族其先蓋同出于越……以其有居山、居水之異,爰分為二,實則一也?!本铀摹把选弊迦盒雄櫛榧皷|南沿海,遠至東南亞,甚至遷徙到南太平洋諸多島嶼上。

歷經2000多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融入了百越遺族“蜒”世界的有起義兵敗的吳越先民,有走投無路的戍邊將士,也有落難后向往“往若飄風,去則難從”的漢族大姓,漢人帶來的血脈和習俗弱化了閩越“蜒”族種群的特征。

宋元以降福建海上貿易發達,水上人家經濟得以拓展,朝廷向“課黎”征收船家魚稅。至近現代,疍民在社會的幫助下上岸陸居,有了土地,進入農耕生活,他們多以農耕文化自認,尋找來自中原的祖先,延續了大族的族譜,融為漢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泛船浦的唐姓大多自稱祖上來自南嶼堯沙。唐氏溯源可追至西周,年幼的周成王“言出必行”桐葉封弟,弟弟叔虞受封為唐姓一世祖。至唐末,河南光州固始縣的唐綺隨王審知兄弟入閩繁衍,后人多聚南嶼堯沙。千余年來,入閩唐后裔幾經遷徙。據唐氏族譜記載,清順治十八年(1661),一支源自堯沙的唐氏落難,遁入水上,泊船閩江下游“遠洋鼓山邊”,開創了福建水上人家中的唐氏家族。

“課黎”大屋的主人,正是閩江下游北岸“遠洋鼓山邊”水上“奉教唐”這一支的后裔。

同治五年(1866)教會派意大利傳教士Gentili往臺江和南臺島一帶傳教,他先在泛船浦對岸“臺江鰲峰洲上搭建一間木屋,通過施舍義診、泛舟講道,吸引泊居于閩江兩岸的水上漁民、船民信教”(《倉山宗教文化萃編》,福州倉山區政協委員會編)。除了以醫療、教育吸引疍民信教外,傳教士Gentili還親隨疍民船,用帶著洋腔的閩東方言解說信條。這些洋腔方言讓閩江下游疍民產生不少聯想,以身邊熟悉的人和事來理解高鼻深目人口中吐出的語音。意大利文名字Gentili在福州語中傳成了Hendili,“很得理”——“宏治李”,依照的是洋人姓氏在后的習慣,“宏治李”變成李宏治。

自此,福州疍民天主教信徒人數迅速增長。1868年李宏治獲得教會的撥款,在閩江下游“灘涂淤泥之地”的泛船浦,建起可容納大約500人祈禱的木構泛船浦教堂與神父樓。

1866年的某天,“課黎”大屋的太祖爺爺唐春蓮接受了神父李宏治親手用閩江水做的洗禮,取圣名“伯多祿”,意為“堅如磐石”的人。五口通商,福州茶港興盛,泛船浦直面洋務。這位“堅如磐石”的父親不甘于祖輩歷盡困苦的水上生活。為了改變命運,他帶著唯一的兒子唐天德來到南岸的泛船浦,憑著勇氣和祖祖輩輩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航行經驗,加入為洋行打工的行列。

此時的泛船浦時過境遷,閩江水從上游裹挾來的泥沙在下游淤積。明朝劃出的番船錨地“泛船浦”已無法泊大船,“外國輪船只能停泊在離福州16公里外的閩江下游的馬尾港”(盧公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這為閩江下游的水上人家帶來了機遇,他們“善于行舟”的優勢得以發揮。

翻開福州“大橋”的老照片,橋下江面上,擠擠挨挨的疍民船在晨曦中隨波漂蕩。他們在等候著召喚,把泛船浦沿江碼頭貨物運往16公里外的閩江口,供給等候在那里的遠洋輪船;再等候著,將到港的大輪船上的貨物化整為零地運回泛船浦碼頭倉庫。

老照片中的萬壽橋

貿易興盛的福州茶港

當年,福州是世界最大茶港,疍民成了不可或缺的勞動力。這一長期處于社會最底層的群體,適逢西方傳教士的宗教滲透,漂泊不定的生活似乎有了精神寄托,接受了天主信仰的教化,竭盡全力地為東西方商貿服務。由此,他們之間部分人獲得洋人的青睞,成為搭上洋行商務快車崛起的浮江討生活的一代。

照片中的老太爺唐天德出生在同治八年(1869),他隨父來到泛船浦時,正值海關樓前的海關埕建起第一個機動船碼頭不久。緊挨著海關埕東邊的義和埕,屬于一個有實力的洋商,沿江建了多座倉庫和配套建筑,當地人稱之為“義和倉”。

唐天德自幼聰明,在教會里學了簡單的英語口語,十二三歲跟著父親學習洋人輪船上的標識。成年后,憑著血液里征服浪濤的勇氣和熟悉的航路,在水上運輸繁榮之時,供職義和洋行,成為開輪機的“大車”(相當于輪機長)。當時洋行根據疍民群體的技能、語言等特殊性,認可父傳子家族式培訓,唐天德經過考試獲得從業證書。唐天德的二兒子唐木銀與四子唐木財少年時代就是隨父學開輪機,子承父業進入了義和洋行。唐木財的孫子唐慶平說他爺爺是開機動緝私船的輪機,雖然不甚理解義和洋行為何有緝私權、任務,但是月俸大洋8元,這在當時已是非常體面的職業了,至今家人仍引以為豪。

3

這是一張攝于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唐氏家族合影,祖孫三代26人,中間端坐著老太爺唐天德和太奶奶江木香。這是一個上岸陸居的“課黎”家族,確切地說,他們擺脫了疍民子女成家分船居住、成婚后基本不侍奉父母的習俗,如漢人般聚族而居。

20世紀20年代中期唐氏家族合影

從照片上不難看出義和洋行的“高薪酬”,讓老太爺得以維持如此興盛的一大家子。由于信奉天主教一夫一妻的信條,家族關系在照片上很好辨認。孩子們按男左女右分立,老太爺的左手邊一溜的七個兒子,從大到小排列(這家共有八子二女,老三木俤英年早逝,兩女已出嫁),對應的家眷分立在老爺老太的右邊,排列整齊一一對應。

照片背景是一棟外廊式建筑,建在離地面約50厘米的臺基上。四面為紅磚砌成的三大拱兩小拱交替的外廊,拱線和腰線裝飾造型簡約卻不失精細。這是模仿西方建筑改良而成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建筑。仔細辨認即可發現,這是一棟穿“洋衣”的柴欄厝。聰明的本地工匠在熟悉的柴欄厝建造基礎上,將西方建筑的時尚表現在外觀上,并注重運用磚的規整性砌出連續圖案的裝飾細部,磚木的結合成就了這種中西合璧大厝。

老四唐木財的孫子唐慶平很認真地畫了這棟“課黎”大屋的平面圖。中軸對稱趨正方形朝東的大厝,長超16米,寬約14米,樓高8米,如洋樓般的四坡屋頂。東面迎著泛船浦教堂的十字西出的部分。20世紀20年代,大屋依著當年李宏治主教建成的泛船浦木構教堂西邊而建。1933年老木構教堂被拔地而起的哥特式教堂取代,唐氏大厝被遮障在教堂十字之下,不過,大厝在新民街一帶依然有很高的知名度。

透過正中敞開的外廊,可見中間的“六離門”。這是中式柴欄厝特有的矮門,雖然閩劇《六離門》賦予六離門忠君的寓意,但實際上這是順應福州氣候的一種建筑結構,在南方很多地區都可見。半截的“六離門”有利于通風,上部的菱形花窗和人的視線等高,便于廳內的人觀察外面的動靜;而外邊的人由于視線和光線的原因則看不清屋內。這扇“六離門”用材考究、工藝精細。唐慶平說,對稱的兩邊門高大,門所依附的兩大柱,可媲美福州傳統“三落透后”大厝構件。

“六離門”后的“廳中”是家人活動、聚聊、議事的地方。廳與過廳兩側各設兩個臥室,過廳設上二樓的木梯。同樣拱形外廊式的磚柱立于樓梯間和天井之中,安裝著高大的拱形木門。穿過拱木門來到采光天井,天井兩側披榭是兩大廚房兼餐廳,全家每天吃飯的人口多時超過30個,除家人外還有從孤兒院認領的孤兒4-5人,分桌用餐。買菜做飯是各房輪值,遇到大節日,老太爺親自出馬采購。唐慶平的姐姐碧回憶小時候陪爺爺唐木財去買菜,那個菜籃子巨大無比,需兩個勞力跟抬。

上二樓,三面寬約1米的“走馬”(走廊)繞著天井。走馬也是柴欄厝標配,可采光、可晾曬。正中連著一廳,左右各五臥,穿廳設一臥,除樓梯間外都是臥室。

這樣看來也是夠擠的,各房之間竟然相安無事??渴裁淳S系這多“房頭”和諧的關系?一是傳統的儒家思想確立的老太爺威嚴,二是日誦的“不罵天不罵地”等宗教信條下的信徒隱忍,中西文化交織成泛船浦一帶的人文精神。

4

照片上亮眼的要屬唐家人的著裝。老太爺穿戴傳統,長衫馬褂瓜皮小帽。他的左邊,一排男人著極富特色的黑衣,這叫“企領文裝”,是介于漢裝和中山裝之間的過渡款;頭戴的禮帽也有名堂,看似雷同,卻有如黑幫教父的霍姆堡氈帽,還有平檐、鴨舌等東南亞風格帽飾。這該是當時當地最時尚的行頭了。

老太太和右邊的成年女子身著一襲黑衣(或許為色度極為飽和的深藍、大紅等色,黑白照片效果如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服裝五花八門,有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學生裝,以及歐洲風格的裙子。而這群女子與同時代城里女人著裝有明顯差別。雖然她們都上了岸過著陸上人家的生活,發型也不像傳統疍民女梳“田螺髻”,未婚女子留“齊眉”,不留側眉,然而,她們一律著黑色的大腿“攏褲”,這是福州疍民婦女的著裝特征。

照片前排一位約莫5歲的小女孩,穿著面料考究、眼下看來依然時尚的童裝A裙。她是老三唐木俤的女兒,此時唐木俤已不在人世。唐木俤的孫子唐慶光說他的爺爺自幼聰明勇敢,考取了馬尾港引水員,月薪13塊大洋,是家族中收入最高的。

閩江水道處處暗礁,流網漫纏,又受潮汐影響,這片水域的水深、水流,外輪船員不熟悉,因而,本地的引水員對于閩江口航道的引導極為重要。然而,引水員工作也危機四伏。年輕的老三唐木俤雖身體健壯,機敏過人,卻也逃不了英年早逝的命運。民國十年(1921),因所引航的輪船螺旋槳被流網纏繞,他潛入排除,再沒上來,時年23歲,留下寡母和年幼的孤女。好在聚族生活,女兒成年招婿,延續了老三唐木俤的香火。

奶奶心疼失去父親的小孫女,把她帶在身邊。女孩原本是坐著,正要站起來的瞬間,被奶奶拉住了,一只腿伸出了裙裾,這般可愛定格了近百年。

全家福合影背景的外廊上陳列著水仙花和金橘盆栽,按福州習俗看正處于春節期間??梢韵胂螽斈赀@家人是如何充滿儀式感地穿上中西合璧的服飾,在中西合璧的建筑前,用洋人能“攝走魂魄”的照相機,拍下中國傳統節日全家福的珍貴瞬間。

5

老四唐木財是唐慶平和碧的爺爺,曾隨父唐天德和二哥在義和洋行做“大車”,碧說親眼見過爺爺的外文上崗證書,它和這張全家福照片等資料一并壓在五斗柜鏡框后面。

姐弟倆還看過爺爺的洋文彩色圣經故事書,書上留著劃痕筆跡?!拔母铩敝薪愕軅z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資料書籍被點燃在燒桶里,直至旺火熄滅。這張全家福照久久攥在爺爺手里,最終又回到五斗櫥鏡框后面。

慶平和爺爺唐木財相處時間最長,曾聽爺爺說他年輕時習洋文,學跳舞,還到洋人開辦的舞會上跳過交誼舞。哦,這群“課黎”藍領是否穿著“企領文裝”跳交誼舞呢?在姐弟倆輕松談笑中,深感時間的磨礪,發生在大屋里的人和事,哪怕是刻骨銘心的歷史大事也猶如閩江浪花,瞬間跳躍后沉落東逝。

站在錯位的海關巷與南江濱交界的濱江堤岸上回望,新民街那一帶洋厝、棚屋、船居合著海關埕、義和埕、新街道頭,均成為南江濱大道的一部分。堤岸下消失的“義和倉”處,幾株大榕樹愈發茂盛,那曾是孩子們夏季捉迷藏和爬上岸換泳裝的地方。江心水中石圍堰依舊,那是記憶的坐標。曾記得趴在小舅或表兄的背上,推著木盆游向江中石壩,在航標燈下的石縫中掏出大把的“蜆子”,滿載而歸。

如今,寬敞的南江濱大道東西延伸。泛船浦教堂矗立于道旁,挺拔的鐘樓依然引人注目,神父樓轉身東移了幾十米。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城市建設者的智慧。在加快城市建設的同時保留老建筑,使之成為一個地界的定位標識,也成了這一帶人的“鄉愁”所依?!罢n黎”大屋里的唐氏子孫與街坊們喬遷到泛船浦教堂以東不遠的社區,周末禮拜堂里依然可見他們虔誠的背影……

泛船浦教堂

猜你喜歡
閩江福州
閩江雨情
生態文明背景下閩江流域綠色發展路徑探索
我認識的幾位福州女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羅漢灘上打票船 威震閩江破敵膽——閩浙贛游擊縱隊截擊敵運輸船紀實
以人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簡介之一
以愛之名 和諧至美——福州十中簡介之三
逐夢福州 只為“她”
“暢”響福州
尋味福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