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彝文碑刻的孝文化內涵分析

2021-05-05 05:18沈崢
今古文創 2021年8期
關鍵詞:社會功能

【摘要】 孝文化是倡導人們修養品行、和睦家庭、和諧社會的中華文化精髓之一,千百年來在中華各民族間傳承和發展著。云南彝文碑刻作為一種實物史料,記載了諸多的孝道行為,通過對這些史料的探究,分析孝文化內涵,包涵孝之以聚、孝之以德、孝之以禮等,并具有促進社會和諧、培養感恩教育及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 彝文碑刻;孝文化內涵;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K89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8-0043-0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云南少數民族文字碑刻及其數字化保護與利用研究”(14XTQ007)。

中國提倡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維系家庭關系、保證人與人和諧相處的作用,代表著中國社會的倫理標準,是千百年來所倡導的道德修養。云南彝文碑刻記載著大量的彝族祭祖、喪葬等孝道活動,雖然這些活動有愚昧之處,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彝族的倫理道德及價值觀念。碑文所記載的孝文化有利于個人道德素質培養、家庭和睦、社會穩定。

一、彝族孝文化產生與發展

彝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孝文化作為傳統美德,內容極為豐富,恪守孝道不僅是維系家族關系的紐帶,更是一種社會規范。

彝族孝文化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祖先崇拜,并通過祭祖來表達對祖先敬仰與緬懷。祭祖是全宗族集體舉行的最隆重、最盛大的宗教祭祀,目的在于祭奠和超度先人亡魂。他們懷著虔誠之心對待祖靈,每逢有重大事件發生,都要舉行祭祖活動,對祖先表達敬意和感恩,這是彝族“孝”產生的根源。祭祖活動被視為子孫后代應盡的任務,也是衡量子孫是否盡孝的標準。

云南彝文碑刻中記載著大量彝族祭祖事件,如《羅婺賢代銘》,該摩崖是我國現存較好的長篇彝文碑刻之一,記述了武定彝族鳳氏土司政績碑。碑文四次提到祭祖活動,可見祭祖的重要性。碑文所記載的其中兩次祭祖與繼位有關,如:“普角矣根繼,祖佑子裔盛,吉年擇吉日,備足諸獻禮,恒吐取福水,祭祖舉盛典……阿慈普矣承,不失其基業,政通創盛史,裔昌賴祖恩,碩作取福水,盛曲祭祖靈?!雹俦闹兴涊d羅婺部兩位土司繼位時舉行的祭祖活動,是為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及感恩,同時祈求祖先保佑和昭告所屬部子民等目的。另外兩次祭祖與慶祝戰功相關:“普嘎阿杜繼……甲堅聲威壯,戟利告捷歸。功成業更興,全托祖庇佑。恒吐取福水,盛典報祖恩……阿杜益弄承,沿襲盡忠心,吉日奉征戰……籌辦舉盛典,珀來取福水,眾族齊歡聚,諸物皆齊備,犧牲祭禮全,祭典盛空前?!雹诒闹械膬晌煌了驹谖黄陂g,先后奉朝廷之命出征取得勝利后,為了表達感謝,告慰先祖,決定進行大規模祭祖活動,既感謝祖先,又告慰亡靈。

彝文墓碑是最能反映彝族孝文化的實物史料,這些碑刻多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其原因是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對云南實施的移民和“改土歸流”政策,使漢文化在彝族地區得到廣泛的傳播。這一時期,儒學作為中央政府思想統治工具,伴隨著漢文化的推廣,使彝族孝文化得到發展。在漢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彝族的風俗也在漸變,其中喪葬制度變最為明顯,由原來的火葬被改為土葬并產生了大量的墓碑。這些彝文墓碑都記載了彝族孝祭祀祖先、禮葬父母的事件。如《己梯彝族鳳氏祖塋墓碑(道光六年)》中記載:“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精心修建座父母福墓?!雹蹚谋目闯?,在漢文化的影響下,彝族孝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總之,彝族孝文化的產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敬畏自然與鬼神,表現為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平安的一種尊祖敬宗活動。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隨著漢文化的傳播,彝族孝文化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使其從對祖先的敬畏、追念等發展到維系家族團結與和諧、奉養父母等倫理行為。

二、彝族孝文化內涵

彝族的孝文化增強了血緣家族成員的認同感和社會內部的凝聚力,從而規范著人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準則、情感表達、道德標準、社會秩序及人際關系等。

(一)孝之以聚的文化內涵

彝族有著濃重的家支觀念,祭祖是增強感情交流、促進家支和諧的重要活動。彝文碑刻記錄了彝族在家族分支、定居等重要事件中舉行祭祖活動,舉行這種盛大活動既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又祈求祖先的祝福,同時能增強家支的凝聚力。

1.分支祭祖。根據《西南彝志》記載,彝族在六祖分支時舉行了盛大的祭祖活動,意為表達對先祖的尊敬與緬懷,走到何方都不忘祖先。這個活動流傳了下來,以后每次家族分支時必然舉行祭祖儀式,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對家支血緣的認可。如《安姓籍貫源流碑》記載道:“安娥從官渡到湯丹祭祖分支,子孫發達興旺……一支到施布戈來村,做過一次分支祭祖,分出一支拖得祿嘎居(多素村),也做過一次分支祭典;普榮斯姆子孫在擺木到高山下取白海福祿水,做一次一支祭祖,普赫多素木后裔在濤聶高山南邊取福祿水,做一次分支祭祖,期促目苴后裔。我們在翁所山山坎下取福祿水,做一場分支祭祖,因報效祖妣恩情,子孫發達興旺。到翁所山核桃樹下取福祿水,祭祖分支為止,這是戈氏族的族譜分支情況?!雹茉摫闹杏浭隽税残找妥逶诜种r,舉行七次祭祖活動,以虔誠的態度表達了對祖先的尊敬與緬懷,并為之盡孝的心愿。

2.定居祭祖。彝族認為能夠遷居一個好的居住環境,是祭祖盡孝后,得到祖先保佑的結果。如元謀縣涼山鄉巴士者村的《元謀巴士者阿申夫婦墓碑》記載:“福地在月出方,可觀猴雞(西方)地。左為馬蛇(南)地,右為豬鼠(北)地。黑栗樹以汲福祿水,七代共一齋?!雹菀馑紴樵谧嫦鹊谋佑酉?,阿申家族七代人能共同生活在一個好地方,因此特祭祖活動,表達對祖先的感激之情。

從以上碑刻中可以看出,分支與定居的祭祖活動既是追憶先祖、盡顯孝道,又是加強家支間團結的一種儀式,它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了民族凝聚力。

(二)孝之以德的文化內涵

《孝經》有云:“孝者,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毙⑹侵腥A民族傳統道德規范的核心,盡孝是人應該有的自然的行為;孝也是一個人自我道德修養的表現。彝族有著厚重的家族觀念,其孝文化的核心便是家族倫理,認為孝是為人之道,其中孝敬、奉養父母是最為重要的。

在《木的黑彝族高氏祖塋墓碑》記載著:“自古人之道,以孝為先;緬懷和報答父母恩德,特選吉穴遷建此墓?!?⑥碑文包涵兩層意思,首先,以孝為先是千百年來的做人之道,這與儒家所倡導的百善孝為先不謀而合。其次,彝族認為替父母建墓立碑是盡孝的表現之一,目的是緬懷和報答父母的恩德。

在《法土窩彝族李氏祖塋墓碑》記載道:“父母雖然去世了,靈魂在天,隨時庇祐著兒孫,父母的養育恩、庇祐情,真是永遠報答不完的。作為兒孫,要永遠切記?!?⑦碑文以通俗易懂的話和淺顯的道理,告誡子孫盡孝是道德培養的重要內容。

彝文碑刻中還反映出將盡孝視為道德修養,將會得到祖先庇護?!缎麓逡妥鍡钇沾跻臀哪贡酚浭龅溃骸安煌洑v代的祖先,子孫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者壽命長?!?⑧該碑文教導人們要有孝的品德,不要忘記祖先,要孝敬父母,這樣能使家庭和睦、家族興旺,盡孝道的人還能得到祖靈的保佑,生活美滿、健康長壽。

從這些彝文碑的記述中看出,彝族將盡孝作為道德標準來對人們進行道德培養,并將德行教化彝族百姓。碑文將“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乳”的道理灌輸到彝族的意識中,把對父母的盡孝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低的標準,倡導人品道德修養。這種孝文化傳遞著的正能量,為加強人品修養,處理家庭關系、樹立良好家風,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孝之以禮的文化內涵

儒學提倡孝與禮相結合,《論語》中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痹谝妥宓膯试嵛幕?,非常講究“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當雙親去世之時,有著各種儀式,表現對父母去世的哀思。

彝文墓碑中記載了大量的喪葬禮儀,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送靈歸宗”。彝族有繁縟的喪葬儀式,他們不僅要請威望極高的畢摩念誦“指路經”,為死者魂靈返回發祥地指引指路,而且還要禮葬先輩,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表達孝心,這種禮節便是孝的一種表現形式。如《己梯彝族鳳氏祖塋墓碑》,碑中記述道:“尊老守祖業,做事依祖規,祭祖求潔凈,祖山取福水……報恩建新墓,祭奠與建墓兩事一齊做全?!?⑨碑文敘述鳳氏家族能遵循祖規,敬業守住祖產,不忘祖妣恩德,依時舉行祭祖,賢孝子女不忘父母恩情,為報恩合力新建父母福墓,依照禮節完成了祭奠和建墓兩件大事。

彝族在安葬逝者時注重各種禮節,如《花園彝族王氏祖塋墓碑》記載道:“慈母享高壽,逝去飾物全,遷居廣闊地,為右成地母,為右管地,天地福道通,福降長悠悠,子媳吉居裔綿綿;畜興谷豐長悠悠來佑?!?⑩碑刻記述了王氏母親壽終正寢,子孫依照禮節將各種殯葬飾物準備齊全,舉行隆重祭奠活動。這樣做能使其母化為神靈,保佑子孫繁榮昌盛,年年六畜興旺,獲得豐收。這里要指出的是過去彝族喪葬過于繁縟、勞民傷財,既造成沉重經濟負擔,又影響了社會風氣。這與今天所提倡的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相悖。

從以上彝文墓碑記載可以看出,彝族在祭祖、葬親等方面,將孝與禮融為一體,有利于規范孝的行為,并將這種規范從家庭輻射到家支到整個彝族社會,形成尊長愛幼的社會風俗禮儀,促進社會和睦相處。

三、孝文化的社會功能

彝文碑刻作為實物史料,真實地記載了彝族祭祀祖先、善事父母、禮葬先輩的事件,反映了彝族孝文化的內涵,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社會和諧、教育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社會功能。

(一)促進社會和諧

千百年來,孝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倫理道德中,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維系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彝族有著厚重的家族觀,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會注重以血緣關系為主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會更加注重群體價值和人際和諧。這種提倡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愛護, 強調個體對家族、對社會的責任,造就了豐富的彝族孝文化。

彝族認為自古之道“以孝為先”,孝的核心是尊敬祖輩、善待父母,彝文碑刻的記載有助于把這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營造出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使人際關系和諧。彝文碑刻中孝文化的記載反映出彝族感恩之心,這些記載有助于維持彝族家庭、家族和睦相處。孝文化有著維護社會安定,促進和諧社會的功能,彝文碑刻所記載的彝族分支、定居、喪葬等彝族的社會活動中的各種盡孝事實,教育著后代,傳播于社會各階層, 成為一種道德共識和行為準則。懷感恩之心,行孝悌之道,成為一種民族意識和社會規范,有助于維護了社會穩定和諧。

(二)培養感恩教育功能

《孝經》強調一切道德的本源是孝,孝是一種基于人最原始的對父母的愛與敬,并由此而衍生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父母賦予了生命、父母養育子女,為子女的成長嘔心瀝血,所以子女要有感恩之心,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和修養。因此,感恩教育是孝文化之始,彝文碑刻就具有這樣德育培養的功能。

彝文碑刻記錄了彝族先民的祭祖、喪葬等事件,表達他們祖先、對父母的感恩之情,碑刻用通俗的語言,淺顯的道理來教育后人要有感恩之心。這些記載時刻教育著后人要心存感恩、孝敬前輩,是中華民族孝文化的結晶。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中華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本源。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期發展中,部分人將利益置親情之上,不知孝為何物,不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他們覺得父母應該為子女傾其所有,而子女不把贍養父母作為自己的責任。更有甚者竟喪失人性、遺棄了老人或以怨報德、傷父弒母或干涉父母婚姻等。今天孝道的缺失,不僅是道德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到“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因此,要學會感恩,應大力弘揚孝文化,促進家庭和諧,以利于社會發展。

彝文碑刻包涵了豐富的彝族孝文化資源,是民族精神的特別體現,有著彝族傳統精神家園的重要內涵。借鑒利用這些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拓展孝文化教育內容,提高感恩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開發利用彝文碑刻資源的孝文化的教育功能,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三)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功能

彝文碑刻作為文化的載體,不僅具有記錄歷史資料的作用,還起到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功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碑刻的材質為石質,具有堅固耐久,較紙質等載體不易毀壞及篡改的特性,其記錄史料真實可靠。其二,碑刻多置于戶外,具有開放性傳播的功能,同時受眾人群多,傳播廣泛。正是由于碑刻的這些傳播特質,承擔著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傳播與傳承作用。彝文碑刻中所記錄的彝族孝文化,對培養個人品德、樹立良好家風、構建和諧社會起了很大作用。

四、小結

通過對彝文碑刻的考察,可以感受到彝族有著厚重的孝文化,利用這些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發掘孝文化內涵,提高孝文化教育,培養以孝為本的道德修養,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當然彝文碑刻中所記載的孝文化有一定愚昧性和時代的局限性,但更多蘊含著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意義,我們應該去糟粕取精華,發揚孝文化的現實意義與指導作用。

注釋:

①②③⑥⑦⑨⑩朱琚元編:《彝文石刻譯選》,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頁,第9-11頁,第96頁,第108頁,第74-78頁,第110-113頁,第125頁。

④張純德、朱琚元、白興發:《彝文古籍與西南邊疆歷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96頁

⑤⑧張方玉:《武定探秘》,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頁,第131頁。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張盈盈.彝族喪祭文獻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5,20.

[3]李翔.試論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歷史變遷及其價值[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5.

[4]劉雪蓮.中華孝文化的歷史嬗變與時代內涵[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5,5.

作者簡介:

沈崢,女,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歷史文獻保護。

猜你喜歡
社會功能
淺析音樂的美育作用
基層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探析
壯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會功能探微
淺談愛德華·邦德《李爾》中的“布萊希特式”
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探討
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
當前我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社會功能分析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以數據新聞獲獎作品探析數據新聞特征
淺析維吾爾族樂器獨它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