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院校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研究

2021-05-10 14:42李立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1年4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高職院校

李立

摘 要: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內容之一,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村人才的重中之重。隨著農業現代化內涵的不斷增加,高職院校加入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主體中,本文從背景、內容、特點和實施四個方面分析了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三育人雙證書一體化”的培育模式,以期加快農村優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建設步伐。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它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方面。人才是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產要素,因此培育優質的新型職業農民成了鄉村振興的基本要務。

一、背景分析

我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模式必須符合中國國情,不能照搬東亞模式、北美模式和西歐模式?!丁笆濉比珖滦吐殬I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確立了“三位一體、三類協同、三級貫通”的培育制度框架、“一主多元”的培育體系和“一點兩線、全程分段”的培育模式。在教育培訓環節上主要是依靠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同時利用農業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培訓機構等優勢資源。隨著現代化農業內涵的不斷拓展,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經營管理、農村建設理念、農民全面發展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僅僅依靠短期培訓、下鄉技術指導和涉農中職、涉農高校已不能滿足。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將新型職業農民列入擴招重要群體。高職院校以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等技術技能人才為己任,在師資、育人模式、職業技能鑒定、政策信息等方面具有優勢,能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發揮作用。高職院?!叭穗p證書一體化”培育模式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下面將對其內容、特點和具體實施進行分析。

二、“三育人雙證書一體化”模式的內容

(一)三育人

培育主體為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高職院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府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支持主體、認定管理主導,能夠權威、全面、及時地傳達國家的政策方針,能夠指導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發展規劃;高職院校是學歷職業教育的主體,能夠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完善的課程體系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系統的、高水平的技能訓練和素質培養,使其崗位知識、技能、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等方面都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載體,能夠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性。

(二)雙證書

學生畢業時獲得兩個證書,畢業證代表學歷水平,職業資格證書代表職業資格和業務水平。2015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統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認定工作的通知》,對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進行認定管理和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發放管理,鼓勵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參加國家職業技能鑒定。

(三)一體化

一體化包括培育主體協調合作、培育內容的系統安排,尤其在培育方式上,防止一刀切。根據專業特點和農民的實際情況,線上線下相結合,集中授課和分散指導相結合,農民進學校和老師進農村相結合。同時,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和手機移動終端,使整個培育過程一站式開展。

三、“三育人雙證書一體化”模式的特點

(一)持續性和階段性相結合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是一個長期過程,這是由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和人的全面發展規律決定的。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自上而下、立足長遠規劃,通過推行試點、制定指導性制度、實施導向性政策等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體現這一模式的持續性。高職院校在加快推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中發揮學歷職業教育的優勢,依據不同行業、專業的特點,提供??茖W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培養,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體現這一模式的階段性。

(二)規范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根據培育對象的特點,培育工作既要符合職業證書的認定計劃和考試安排,又要遵循人才培養方案和進度,還要配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計劃,體現這一模式的規范性。各地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受各地區農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影響,必定遵循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各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職院校和具有當地特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也要因地制宜,體現這一模式的靈活性。

(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

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一般都生活在農村或集鎮。高職院校大多建在大中小城市,與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生活的區域有一定距離,為授課、學習帶來了不便??衫镁W絡技術建立網絡教學平臺,開辟“空中課堂”,打破時空局限性,增加即時互動的實效性。

四、“三育人雙證書一體化”模式的實施

(一)完善培育機制

當前,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多功能作用的過程,面對現代化農業的新變化,與單個農民相比,政府、高職院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更強的適應性。首先,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導小組。由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牽頭,以高職院校為主導,落實責任人,建立相關培育制度。其次,在招生、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評價體系建設、監督檢驗等方面進行完善。最后,定期研究來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用人反饋,總結培育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健全完善培育制度。

(二)整合培育主體

作為培育主體,政府繼續在選拔培育對象、認定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高職院校方面要發揮非涉農高職院校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培育作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要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培育優勢。但是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情況必須改變,在不強制農民的前提下,各培育主體引導農民認清變化、適應變化、融入農業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是城鄉融合發展,是一條以工哺農的道路,需要自上而下的規劃、引導、支持,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動力、努力和奮斗。

(三)創新培育方式

在培育方式上防止一刀切,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創新。開展培育計劃創新,對于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制訂不同的培育計劃。細化分類創新,按照年齡、工作經歷、受教育程度、創業意愿等細化各類培育對象,在分散授課、課后指導中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為每個受教育者提供可持續的幫助。借助信息化平臺,一方面可以利用已有的國家級教育平臺,加快培育工作的進度;另一方面,可以自己打造特色教育平臺,圍繞本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等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課程體系、師資庫、教材庫和資源庫。

(四)遴選培育對象

根據產業、行業、農民的基礎水平等進行分類、分層、分級,細分培育對象,有利于實現“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標。以河北省為例,培育對象主要是年齡在18到55周歲的務農人員,包括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骨干、返鄉創業大學生、中高職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和退伍軍人等。培育對象起點較高,屬于農村中有一定知識水平、經濟能力和創業意愿的人,對國家政策的變化更敏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

參考文獻:

[1]何曉瓊,鐘祝.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78

[2]彭亞雄,高職院校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研究[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10

[3]李月.城鄉融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20(1):47

[4]肖瑤,陳曉文.鄉村振興戰略下山東省海洋小鎮空間布局與結構優化[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1):121-127

課題來源:秦皇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0年度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研究”,課題編號為2020-177

(作者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戰略高職院校
他山之石,來自日本的“鄉村振興戰略”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淺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和思考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