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空間體驗的空間構形設計策略

2021-05-28 13:08蔡嘉奕梁帆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1年3期
關鍵詞:商業空間設計策略

蔡嘉奕 梁帆

摘 要:巴塞羅那德國館是現代建筑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由建筑大師密斯設計,他采用了“自由靈活的空間組合”,開創了流動空間的新概念,在建筑空間劃分和建筑形式處理上創造了成功的新經驗,充分體現了“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文章以巴塞羅那德國館為調研對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空間體驗的空間構形設計策略。

關鍵詞:德國館;設計策略;商業空間

一、德國館建筑實體前期調研

(一)巴塞羅那德國館概述

作為現代建筑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國國家館的選址最初并不在西班牙民俗村坡下的角落里,而是與法國館共享場地。密斯于1928年6月7日與9月19日先后兩次到訪巴塞羅那才選定了如今所在的位置。從新場地的確定到場館建成開幕,密斯和他的團隊只用了短短9個月,而根據密斯檔案館的記錄,德國國家館的實際建造時間更是只有短短3個月。時間和經費的限制使得德國館的設計、選材、施工、收尾等工作都異常緊張、意外頻出,開幕時仍處于一種“未完成”狀態,記錄性資料也不夠完整。即使如此,該作品在現代建筑史中里程碑意義依然無法撼動。

然而德國館僅僅是一座臨時性場館,以至于在世博會結束之時,它的去留一度成為當時的問題。在博覽會的后半階段,德國政府對其進行了拍賣,然而直到最后,買家并沒有出現,與此同時,世博會組委會并不愿意出資購買這座建筑。無奈之下,1930年,在距離建造完成不到一年的時間后,德國政府只能將它拆卸并運回德國。所幸1980年巴塞羅那市議會決定重建它。

(二)選取原因

密斯的大部分作品中,鋼結構和大片玻璃墻的表現是最精彩的亮點,忠實于結構和材料,特別強調簡潔嚴謹的細部處理手法的建筑,形成“密斯風格”。

和普通的展館不同,德國館充分體現了他在1928年提出的“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德國館除了一座雕塑和幾件專門設計的家具(巴塞羅那椅)之外,展館內沒有任何展品。這樣一來,密斯可以將展館設計為連續的空間,使得展館內外沒有明確的界限,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達到豐富的藝術效果。密斯設計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采用的是“自由靈活的空間組合”,開創了流動空間的新概念。

展館的平面非常簡單,東西向輪廓近似矩形。它由天然石灰石貼面,其中設置了一個主展館、一個輔助用房和一大一小兩個水池。小水池中豎立著由格奧爾格·科爾貝(Georg Kolbe)創作的雕塑作品。在主展館中,建筑師使用了8根鍍鉻十字形截面的鋼柱,并由他們支撐起整片輕薄的屋面,使得主體覆蓋部分的結構和圍護能完全分開,起隔斷作用的墻體自由穿插于十字形的鋼柱支撐起的矩形屋面下。

(三)演變思路

文章以巴塞羅那德國館建筑實體為研究對象,它是現代建筑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在2008年,日本建筑事務所SANAA在德國館中央放置了一個由亞克力材料制成的圓弧形裝置。妹島和世表示,他們不想破壞場館原本的空間,因此決定把裝置做成透明的。透過這個裝置,人們所看到的景象會產生輕微的反射與扭曲,與建筑原本的意象產生了微妙差異。這也是材料的一種嘗試,但是它是在不影響現有建筑飾面基礎上進行的改造。而這一次,筆者想直接大面積替換原有的石材,改變現有的整體風格,做一個不一樣的嘗試。

二、巴塞羅那德國館空間改造的原因

中國古代建筑的白墻青瓦在京、蘇、晉、閩、川、皖的六大派別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東方園林中還有日本的枯山水。用東方元素去碰撞西方現代經典建筑會有怎么樣的一個效果?于是有了白墻灰邊的德國館。格奧爾格·科爾貝(Georg Kolbe)的雕塑作品《黎明》被巧妙地放置在小池塘的一端,雕塑不僅在水中反射,而且在大理石和玻璃中反射,從而產生了在空間上倍增的感覺,其曲線則與建筑物的幾何純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巴塞羅那德國館改造空間設計表達

方案一采用鄉土材料去營造空間。德國館是西方建筑,是簡約派的代表,提倡少即是多,而中國古代建筑的整體特征也是簡約極致,那當西方建筑形態遇上東方元素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催生了第一個粉墻灰漿勾邊的方案。其中一個水池運用了日本的枯山水元素,與格奧爾格·科爾貝的雕塑和諧相融,孤立的人形雕塑與白墻砂石營造了一種冷冽的空間,“空”帶有禪意的味道,建筑外的秋色與建筑內部的蕭條也形成對比。方案二是在室內空間中增加了垂直綠化墻、暖色調木質天花、冷色調磚墻,垂直綠化給本身比較單調的室內空間增添了生機,不同的材質與搭配除了讓人感知到不同的材質本身的性質與功能以外,更讓人覺得,其實空間的營造比材料更重要,兩者相輔相成,方為上策,用材料,不能本末倒置,它自身的功能、性質應該與構造相結合。

這也響應了密斯“少即是多”的理念,且他認為博覽會不應該是富麗堂皇的,應該放棄競技角逐的設計思想,跨進文化、哲學領域。因此筆者認為這一次的簡單、價廉的材料嘗試能夠達到這一深度。

四、巴塞羅那德國館空間

設計策略

用鄉土材料進行建造十分和諧,鄉土植物本身就更易與自然相融,雖然德國館的支撐結構是鋼柱,隔墻主要起隔斷作用,但筆者還是在入口處用瓦爿墻來做間隔,其粗糙的表面與周邊光滑的石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石爿墻即用磚瓦手工砌成的墻,體現了江南特色和節約的理念。傳統的瓦爿墻由兩部分組成,外墻是由碎磚、碎瓦、石塊、鵝卵石等砌成,內墻也叫托墻,就是在瓦爿墻的內側面抹上草筋泥和麻筋石灰,起到保溫作用。由此看來,傳統的瓦爿墻既是承重結構,又是圍護結構,同時有著別具一格的風格。室內用了立體植物墻,給整個比較清冷的空間增添了生機。垂直綠化能起到裝飾作用和改善室內氣候,有“綠墻”的室內溫度能比無“綠墻”的室內溫度降低3℃-4℃,而濕度相應地增加20-30%。

在方案二中,為了創建一種新型的可持續材料,筆者嘗試了廢棄材料蘆筍殼。在德國,白蘆筍在春季成熟,為了吃它,人們去掉了硬殼,并且通常把硬殼扔掉。用堅固的纖維制成的外殼可以作為大面積背景墻,同時也是啟動該項目的完美起點。首先,筆者收集了大量的蘆筍殼;然后,在陽光下將其曬干,提取水分使其更耐用,借助天然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膠水,創造出一種用途廣泛的、堅固的材料;最后,通過熱成型,創建了不同的表面與形式。由于僅使用天然材料,因此生產周期中的所有程序都是健康無害的。這一小空間就更加彰顯了禪意,建筑外的秋色與建筑內部的蕭條形成對比,如圖1所示。

方案打破了建筑網格,并使用照明器反射器和綠色規劃來創建共享的公共平臺,以增加和改善建筑之間的公共空間。為了增強高密度混凝土建筑的采光,使用光纖照明器反射和散射屋頂的陽光,使人們即使在中庭也能享受自然光。這些相同的照明器可以用作太陽能電池板,幫助提高對太陽能的利用率,還可以帶來視覺節奏感,創造一個更舒適的空間。

該設計采用了被動式建筑的標準。天窗和窗戶由傳感器進行監控,確保室內擁有適宜的交叉通風。緊湊的嵌入式體量很大程度地減少了立面的熱損失。以日照的方向為依據,隔熱層被選擇性地置入建筑的外立面。建筑中設有氣動加熱系統,能夠收集熱量并用于生產熱水。照明方面則安裝了根據自然采光狀況而調節的能源控制系統。屋頂平臺上覆蓋著光伏板,能夠生成建筑所需的90%的能量。

五、結語

巴塞羅那德國館于1980年進行重建。雖時隔50年,但是置身于現場和通過圖文資料去觀察建筑是大有不同的。筆者之前在文章中就有分析學習過這個建筑,但是感觸并沒有這一次親自進行德國館空間設計這么深刻。在這一次的賦予新材料于經典建筑的過程中,筆者也領悟到,經典就是經典,經典建筑的經典之處在于其絕妙的建筑空間、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互動、每一個節點構成的巧妙處理方式,而建筑材料更多的作用是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金杰.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理論對德國建筑風格的影響[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3):15-16.

[2]李敏,張乘風,孫琦.流動空間:凡·杜斯堡對密斯·凡·德·羅建筑設計的影響[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2(8):50-51.

[3]樊佳爽,胡志剛.解析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的理念在產品包裝設計中的運用[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6):334.

[4]賀雷.淺析密斯·凡德羅對現代建筑的影響[J].美術大觀,2012(5):122-123.

作者單位:

澳門科技大學

猜你喜歡
商業空間設計策略
氣氛營造下的商業空間與展示策略有機結合——商業展示空間設計專輯
淺談農村普通高中數學作業的設計策略
贛鄱生態水產品包裝設計策略研究
淺析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藝術
基于光環境下的新商業空間光氛圍研究——概念書店照明設計
電子商業影響下社區商業空間發展趨勢及策略分析
深圳華強北將建成國內最大地下商業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