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區域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理路

2021-05-31 03:08陳杰
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 2021年4期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

【摘 要】“立學課堂”既是對原有教改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又是對當下教改實踐理論的創生、豐富。南通以立學課堂建構為抓手,引領區域課堂教學改革,重塑區域課堂改革的實踐理路:理念先導是起點,流程再造是基礎,追求靈動是關鍵,知識共創是核心。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立學課堂”;實踐理路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8-0007-04

【作者簡介】陳杰,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南通,226001)院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南通“立學課堂”用“立人之學”“立根之學”“立身之學”三個教育隱喻巧妙回應了“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等教育基本問題。這一表達源于區域教改實踐,又高于區域教學實踐:一方面是對原有教改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另一方面又是對當下教改實踐理論的創生、豐富。南通以“立學課堂建構”為抓手,引領區域課堂教學改革,重塑課堂改革的實踐理路。

一、理念先導: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理路的起點

課堂教學改革,固然離不開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方式的改進、教學組織的變革,但如果缺少教學觀念更新,那也只算得上是徒有其表、缺乏內涵的“運動”。人們常說“觀點是行動的指南”,鮮明的觀點會讓行動的方向更明確、立場更堅定、力度更強勁。2019年南通市教育局下發了《南通市深化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要求區域課堂教學改革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的課改理念。相較于2013年提出的“12字12條”課堂教學基礎要求而言,課堂教學改革理念更加明晰、更加自信,并發揮著區域課堂改革行動的引領與統攝功能。

立學課堂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一方面,順應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培育的教學改革形勢要求;另一方面,把重塑課堂改革實踐理路出發點定位在“學生主體”課改理念的確立上。南通“立學課堂建構”在總結既有教改經驗的基礎上,堅持理念先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思考:其一,把教學理念更新作為區域課堂教學改革再出發的基礎。有研究者認為,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以后,教學關系的調整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和核心。[1]因此,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課改理念,試圖通過思想認識的轉變,實現教與學關系的調整。其二,試圖用“學生主體觀”,揭示隱含在“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這一“12字”教學要求的基本內涵、本質特征及教育主張,以便于一線教師能更好地理解內隱于教學要求背后的行為哲學。其三,試圖用“學生主體”核心理念建構起“12字”課堂教學要求的解釋框架,尋找立學課堂中“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三者的價值尺度、內在邏輯和操作策略,以避免立學課堂推進中出現“形似”而“神非”、“拘泥于一格”而又“不得法”尷尬局面。

立學課堂倡導的課改理念的后半句是“以學習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度。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建構,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因此,“學生主體”與“學為中心”可謂是“一體兩面”。辨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會讓我們更加明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的本質,我們既可將兩者理解為“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學為中心”是達成“學生主體”目的的途徑、方式與手段;也可理解為“成因”與“結果”的關系,有“學習中心”之因,才有“學生主體”之果;還可理解為“闡發”與“補充”的關系,課堂中“學生主體”的確立,需以“學為中心”為標志,做到了“學為中心”,“學生主體”地位才能得以鞏固,兩者相互闡發、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體現出立學課堂的基本屬性,即把學生的學習作為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核心、主線和本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活動性是立學課堂的關注點。

二、流程再造: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理路的基礎

“流程再造”一詞出自企業管理學,原指企業以業務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和行為準則,以便獲得全局最優。[2]立學課堂實行的“流程再造”,特指“以學生學習流程為中心”的教學流程的設計。立學課堂的學習流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先學”階段,二是“后教”階段。我們把這種教學流程的變革視作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理路的基礎。

在“先學”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前運用導學案中的“預學單”進行自覺“先學”。教師要做好“預學單”的設計,在遵循“以課標為統領,以學情為基礎,以任務為驅動”原則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以下三對關系:一是“先學”與“后教”的關系?!跋葘W”的目的在于“凡學生能獨立學會的就一定要讓他自己去學會”,同時也為“后教”時“教什么”“如何教”作出判斷?!跋葘W”為“后教”做準備、服務于“后教”,立學課堂提出的“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教學要求,離開了“先學”環節,那只能是空談。二是“問題解決”與“問題發現”的關系?!邦A學單”給學生呈現預學中應解決的問題,學生的“先學”,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是在問題解決中新問題發現的過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學習、能動地學習,讓學習走向深度、走向創造,這也是立學課堂“立身之學”的關鍵所在。三是“預設”與“留白”的關系。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和個別化是“以學生為主體”理念內涵之一,因此,學程設計既要有預設性,也要有生成性?!邦A學單”的生成性,除了給學生布置一定開放性學習任務外,還要適度“留白”,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兩個預學環節,設計一兩個“屬己性問題”,這也為“后教”階段更富創意的討論、更為多樣的呈現打下伏筆。

“后教”階段,重點還是在“學”上,一定要說“教”的話,有教師的“教導”,更有學生“自教”,即學生運用導學案中的“活動單”學習。在設計“‘后教活動單”時,我們要以研究、吃透學生先學基本情況為前提,以學生的現實(學生的問題、興趣、現有知識、生活經驗、思維方式與能力等)及其制約的學習可能性作為教學決策的依據[3],緊扣“南通市中小學立學課堂教學評價表”評價指標,進行學生的自主建構、合作學習、交流研討等活動板塊設計,保證學生的課堂活動有針對性、實效性和能動性。

三、追求靈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理路的關鍵

美國后現代課程論專家小威廉姆·E.多爾認為,今日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統,將讓位于更為復雜的、多元的、不可預測的系統或網絡。這一復雜的網絡,像生活本身一樣,永遠處于轉化和過程之中。[4]立學課堂認為,教學活動并非呈“線性的、序列的”狀態,課堂中各教學環節間具有互聯特征,因此,立學課堂的實踐旨趣不在于教學模式建構,而在于對教學過程靈動的追求,在于區域范圍內縣域化、校本化及不同學科對立學課堂的多元表達和個性追求。因此,我們把追求靈動視作立學課堂實踐理路的關鍵所在。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靈動”意為“靈活不呆板,富于變化”。由此引申開去理解立學課堂的“過程靈動”內涵,應突出三個關鍵詞:一是“靈魂”。靈動并不意味著隨意而為、盲目而動,而是有其固守的教學信條,可謂之因有“靈”而“動”,這里的“靈”可喻為“靈魂”。因此,立學課堂的靈動是“有魂”的靈動,這個“魂”可歸結為“立德樹人”的使命、“核心素養”的導向、“學生主體”的理念、“在學中立”的初心。二是“靈活”。靈動意味著不僵化、不機械,也不會走向模式化,強調課堂教學活動與具體課堂情境相適應,構成兩者間的良性互動,具體而言,教師的教學行為受課堂情境的激發、約束,從而作出調整、變通,使教學過程更加符合學生學習需要,讓學生“順己而學”“立身而學”。三是“靈性”。課堂是具有鮮活生命性的有機體,充滿靈性是課堂的應然樣態。讓課堂有靈性,表現出對師生生命靈性及生命價值的尊重,表現為能夠讓每一個生命體主動參與、積極體驗、激情四射,表現為課堂能夠煥發出生命活力、燃放出靈性光芒。

追求課堂教學靈動,教師教的活動與學生學的活動應按照立學課堂的目標、原則,實現教學程序的躍動、互動,使教學活動合目的、合規律地生成。因此,立學課堂的靈動過程彰顯出這樣的特征:一是活動板塊的互聯性。教學活動超出傳統教學模式中對教學流程的線性規定,強調突出教學的動態性、生成性,堅持從學生的學習狀態、現實的課堂情境出發,以學定教、隨學而教,實現不同教學活動板塊間多向度的互聯互通。二是教學資源的生成性。教學并不是簡單的學案執行活動,而是一個不斷的生成過程,教學活動既有預先設計的,更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捕捉相關信息加以過濾、把持與整合,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環節,從而服務于學生的學習。三是合作互動多維性。合作學習是立學課堂教學的基礎性要求,當小組活動融入班級教學活動之中,學生的獨學、對學、共學、群學等大大地豐富了課堂組織形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活動中合作互動的維度、頻次與深度,也必然催生出立學課堂的靈動厚重、豐富多樣。

四、知識共創: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理路的核心

日本教育家佐伯胖說過,知識最大的謬誤是將知識當作理解的對象,將其從人類的理解活動中分離出來,并把它當作一種事物來看待。[5]立學課堂以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基于知識、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自身素養的提升。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活動不是單單記住事實或單單記住語言表達,而是從原有的認知出發,通過知識學習形成新觀點,這樣的學習充滿著探究性、創造性。知識學習作為一種創造過程,又是由師生、生生共同完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知識共創”?!皩W習即知識創造”這一教育命題被稱為“21世紀課程改革兩大新理念之一”[6],立學課堂將其視為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理路的核心。

基于“學習即知識創造”的觀點,我們力求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創知識的樂園。立學課堂采取了三大舉措:一是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生過程。將直接經驗作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源泉,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將課本中的抽象知識融入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之中,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豐富經驗與課堂情境互動,通過直接體驗分享、師生多維對話、小組合作探究、實踐應用知識等多種途徑,實現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聯結、轉化,從而發現知識、創造知識,建構起烙有個體經歷印痕的、屬于自己“發現”甚至“創造”的知識。這也是將“自覺先學”列為立學課堂評價首條指標的原因所在。二是讓學生在知識應用、遷移中學習。學習是一個從“已知”到“未知”,運用“已知”去求解“未知”的過程,“知識運用與遷移”是這個過程中的關鍵。因此,立學課堂認為,知識的學習必然依賴于知識運用、遷移,甚至可以說,知識運用、遷移本身就是知識的學習。立學課堂把知識運用、遷移作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通過項目式學習、任務式學習、真實性學習,發揮知識的“學”“用”結合、“學”“做”交互作用,使學生個體知識與實踐能力雙向建構,從而促進知識發現與創造。三是讓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吧疃取蓖ǔV改苡|及事物本質的程度。大凡“觸及學生作為人的根本部分,更能觸及知識的本質部分,更能觸及學習的本質屬性”[7]的學習可稱之為“深度學習”。用這種顧名思義的視角解讀深度學習,其必然是指向知識創造的學習,“學習即創造知識”。立學課堂正是通過注重學科育德、突出學為中心、激活高階思維、強化問題解決、突出運用遷移等舉措,在回應立學課堂“立根之學”“立人之學”“立身之學”價值訴求的同時,促進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知識共創。

【參考文獻】

[1]田慧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9,35(1):3-8.

[2]王巍.“企業流程再造”:美國管理理論與實踐的新突破[J].世界經濟,1996(1):48-50.

[3]陳佑清.建構學習中心課堂——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轉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35(3):96-105.

[4]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5]佐伯胖.解讀教與學:對教學改革原點的思考[M].紀曉晶,邵艷紅,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19.

[6]潘蕾瓊,黃甫全,余璐.學習中心與知識創造——21世紀學習學術發展彰顯課程改革兩大新理念[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2-19.

[7]李松林,楊爽.國外深度學習研究評析[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9):87.

猜你喜歡
課堂教學改革
網站建設課堂教學改革及考核思路
幼兒教師職前科學教育活動能力培養初探
微課模式支持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及反思
大規模開放課程的發展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分班教學在高職英語課堂上的應用
基于CBET模型教學效果調查
公安院校計算機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初探
民間舞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方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之我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