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服視野下的禮儀文化

2021-06-06 23:29陳博張亞瀟高晶晶盧海燕鄭曉龍
錦繡·中旬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民族服飾漢服傳承

陳博 張亞瀟 高晶晶 盧海燕 鄭曉龍

摘要:漢服是近幾年隨著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而逐漸復蘇的一個文化現象,是漢民族服飾的簡稱。漢服樣式豐富多彩,歷史起源悠久,發展完善。其主體風格以寬博修長,穩重端莊為美,和其他民族的服飾具有明顯區別的特征[1]。本文以官服為例,從文化和審美的角度賞析漢服的基本形式、服飾特點以及與之對應的禮儀文化制度;品味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漢服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延續。

關鍵詞:漢服;民族服飾;禮文化;傳承

引言

從古至今,服飾始終是每一個時代重要的話題之一。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中國傳統服飾的回歸,因此國內曾掀起過一股“漢服熱”。然而“漢服熱”引起我們關注的并不僅僅是其色彩圖案與款式,古往今來,漢服文化源遠流長,每一次歷史的更迭,留下的都是千百年的文化沉淀。我們通過對漢服進一步的研究后,能夠發現悠悠幾千年的漢服其背后蘊含了極其豐富的物質特征和文化底蘊。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地位相對薄弱,但在黨的十九大以來,復興傳統文化被提上日程。漢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同時也承載著華夏禮儀文化。在文化發展多元化的今天,加深對傳統漢服文化的認識和研究,有益于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1 漢服的起源

漢服三千年,曾驅狼煙舞過劍,沉淀下來的是歷史的變遷。

漢服,又稱華夏衣冠,是公元1840 年之前的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它并不是僅僅指某一件衣服,而是包括衣,冠,面飾,發式,鞋子等組成的系統整體,是一系列的服飾體系[2]。

“黃帝垂衣而天下治”,漢服始于夏、烈于商、禮于周、霸于秦、強于漢、亂于晉、雄于隋、盛于唐、富于宋、蠻于元、剛于明、奴于清,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在漢服發展的過程中,其流行風尚、品種款式、習慣穿法、在不斷的演變與傳承。

2 漢服的發展

商朝時期,漢服的基本特征已經大致明確: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樣,右衽、系帶、交領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冠服也初步形成,分為下裙和上衣;上衣的袖口比較窄,因為沒有設置紐扣,在腰部兩側會形成較寬的腰帶;下裙遮住膝蓋。到了周朝后期,禮樂文化昌盛,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此時開始產生明顯的差異。

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戰亂紛爭不絕。趙國君主為了適應軍事發展的需要,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服飾改革運動,被稱為“胡服騎射”。為了滿足兵種和戰爭的變革,漢族服飾效仿胡人窄衣短袖,長褲革靴的服裝形式,不利于騎兵作戰的漢族服裝形式被代替。這次服飾改革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服飾文明和民族文化交流,為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漢時期的服飾主要可以分為曲裾和直裾。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穿上后下,行不露足,大致呈喇叭狀。大襟窄袖是秦朝男女的日常服飾,不同的地方是男子腰間系革帶,女子腰間系絲帶。除此之外,以冠帽作為主要標志用作區分等級的漢代冠服制度基本確立。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方面出現了明顯的差異,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清秀灑脫、自然清晰為特征。服飾風格追求寬松舒適。不管男女,都均以大袖為主要特征,盡顯飄逸灑脫的特色。

唐朝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達到空前的規模,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之一,國家穩定。服裝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革:種類增多、風格趨于高調奢華、色彩艷麗,且元素豐富。服飾形制大致分為四類:半臂坦領、圓領袍、齊胸襦裙、齊腰襦裙。

宋代,恢復了漢族舊有傳統服飾制度,禁止胡服的穿著。受當時程朱理學的影響,這一期間的服飾崇尚質樸、莊重、包容,形成了宋代獨特的“理性之美”。

明朝的服飾制度非常嚴格,不同階層穿著的款式、顏色都有明確規定,不可僭越。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在外國侵略者轟開中國國門后,使得中國此時受到西洋的影響,服飾開始發生演變,傳統服裝形制進行了大變革。滿漢交融,中西融合,舶來洋裝和長袍馬褂同時存在。此時,服飾第一次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西洋文化。后來滿清統治者為了削弱漢族文化,頒布禁止穿戴漢服服飾,隨后,漢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3 漢服中的禮文化

(一)禮文化下的服飾表現形式

封建制度中自下而上的等級制度,在服飾表現形式上的體現就是色彩、圖案、款式和面料等的差別。這種區分是自原始社會開始就一直存在的,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用裝飾和標志來區分氏族。到了階級社會,服飾則表現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意義,統治者意欲以最直觀的方式,也就是利用服飾中色彩、圖案、面料、款式等的差別,將各階級的意識形態施加在服飾系統之中,來創建出符合統治者思想的社會等級制度。這種封建等級觀念下的服飾等級體系被歷代統治階級繼承并發揚,構造出特定社會文化結構下的民族服飾和民族審美觀念。

(二)禮文化下的服飾配色

“以色服禮”這一宗旨在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中可以說是貫穿始終的。自商代起,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作為上層配色,規定只有奴隸主等貴族階層才能夠使用。而到了西漢,有《后漢書·輿服志》記載“通天冠,其服為深衣制。隨五時色,近今服袍者,下至賤更小吏,皆通制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為朝服?!蔽鍟r色即為當時所講究的五行五色,最早在《尚書·洪范》提及:“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睂崉t起源于上古時期的紋身文化,一開始紋身只是被用于狩獵防身,具有圖騰崇拜和隱蔽的寓意,后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紋身的概念被上升到審美層次,并與其他事物相聯系,一直到周代才發展成了五行學說。而五時色朝服,即按照季節的不同,分別為春穿青,夏穿朱,季夏穿黃,秋穿白,冬穿黑。雖有這樣的區別,但實際中,上朝時的朝服配色,還和當朝國德相關,夏朝崇尚青色,商朝崇尚白色,周崇尚赤色,秦崇尚黑色,在了東漢時期,不同時期的君王想法不一,漢高祖劉邦隨秦之制,以黑為主,以水為德。王莽則認為漢的衰若是缺火的原因,所以應火德,崇尚紅色,從此朝廷官員也就改穿紅色的官服了。與此同時,按季節換款式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了西晉。到了宋,《宋·輿服志》中關于文武官員的服飾色彩規定: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緋,五品淺緋”。明朝時期, 規定八九品官員穿綠色官服、五至七品為青色、四五品官員為紅色,而三品及以上則為紫色。到了清朝時期,明黃變成皇帝的專用色。

(三)禮文化下的服飾圖案

服飾圖案是中國服飾文化體系中最能夠象征等級地位的標志,其中象征統治階級的重要的服飾圖案有“十二章”。十二章紋是將幾種自然景物賦予了特殊寓意,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價值,其紋樣因官階的不同而章目不同,真正的體現了貴賤有級,服位有等,成為等級區分的一個重要標志。這時,中國古代服飾制度基本確立為:天子服飾使用十二章紋,諸侯使用龍以下八種紋樣,大夫用藻、火、粉米紋樣,士用藻、火紋樣,平民禁止使用紋飾,稱為“白廠”。上一階層的人可以穿戴使用下一階層的紋飾,但下一階層的人不可以穿戴上一階層的紋飾,賈誼《新書·服疑》中道:“等級既設,各處其檢,人循其度?!庇纱宋覀兛梢钥闯?,中國古代服飾有著等級嚴明的體系,象征著尊卑貴賤。

(四)官服體現的禮文化

在等級制度嚴格的封建中國古代王朝,等級專制觀念逐漸滲透進國家衣食住行的各個層面,而衣冠作為最能體現出等級制度的利器,上至皇帝諸侯,下至黎民百姓;大至祭祀祭祖,簡至日常出行,在每朝每代都存在著精細嚴格的穿戴系統。在其衣服的配色、圖案、掛件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以明朝為例,為區分官員的官職品位,規定八九品官員穿綠色官服、五至七品為青色、四五品官員是紅色,而三品以上則是為紫色。至于平民百姓的服飾主要以白衣為主,因為白衣造價十分便宜,又不需染色,最適合相對貧窮的老百姓。紫色官服作為最高官員專用配色,原因也是如此,在古代紫色的染料是最難調配的,產量稀少,所以就顯得穿的人高貴?;谶@種原因,使得不同朝代的官服配色制度大致相同,比如在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江州所作《琵琶行》中的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币痪?,其中詩中所寫青衫便是詩人白居易當時所穿的官服顏色,而時他的職務是江州司馬從九品,所以只能穿青衫。

為了更好的區別官員的級別與職務,在明清的官衣之上,一般在胸前或背后刺一塊方形的圖案。這個方形圖案,名為“補子”,用來作為區分的標志。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鳥的圖案,武將是用野獸的圖案,而且不同的品級和與之對應的補子,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亂用。

在衣服上的花紋圖案確定好后,由于官服種類居多,在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便顯得十分重要。對此禮部也頒布了相關的規章制度,每個朝代參差不齊,但大致相同。而隨著歷史的更替,在清朝則演化出較為系統詳細的穿衣規定,清朝官服,大致可以分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幾種。例如朝服,只在重大典禮或祭祀時使用,其等級最高,要求也最為嚴格;吉服則主要用于一般的喜慶儀式、典禮以及祭祀,與朝服相比用于規模較小的活動;其他之類的服裝則主要在辦公、出行時使用較多,在開始設計時也主要以輕便、快捷為主要出發點。

4 漢服對現代服飾的影響

二十世紀初,“漢服”這個概念被重新拾起,華夏衣冠在神州大地重現,越來越多的人們嘗試去接觸漢服,欣賞漢服,繼承發展漢服文化。漢服的回歸,是一種歷史使命,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了解好漢服從哪里來、又該走向何處。漢服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以后的發展中,漢服不僅會因為它悠久的歷史而具有歷久彌新的感染力,更會因為一代代人們的創新改良而散發獨特的魅力。

華夏有衣,與子同袍。厚重的歷史,不變的初心,漢服歸來,不僅僅是服飾歸來,更是引導我們走進歷史縱深。漢服之韻,還看今朝。

結語

中國的美和文化是多元的,但漢服所詮釋的不僅是一種東方美感的打開方式,它更多是一種文化,以及中國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一種情懷,同時也是對生活、藝術以及自然意境的呈現。而漢服中所滲透的禮儀之道,更是現代的我們所應繼承并弘揚的。無論是形制、圖案、還是配色,無一不透露著華夏兒女對于禮儀制度的重視。千百年來,更是于不同服飾間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敬畏或尊重。于此也可見我國“禮儀之邦”的風范。

漢服文化歷史悠久,伴隨了整個中華文明的千年發展,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并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3]?,F代服飾也巧妙地將漢服飾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全球文化碰撞交融的今天,能夠保有我們的民族特色,并在時代的進步中不斷創新,開創我國獨具特色的服裝設計新局面,這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參考文獻

[1]鮑懷敏.漢服的美學研究[J].濟南紡織服裝,2010(4):1-3.

[2]尹文君.漢服之美,風雅一身——淺析漢服文化現狀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7(14):284.

[3]馬勝亮. “服”以載道—漢服的文化內涵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華北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2020076)

(華北理工大學 唐山 063000)

猜你喜歡
民族服飾漢服傳承
Viral Revival
留學生創辦漢服社讓外國人愛上漢服
歡歡喜喜購物記
上臺說漢服
傳統民族服飾與現代服飾設計
意象油畫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審美意義研究
湯鵬作品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