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武王伐隨路線考證

2021-06-08 01:33姜敏琦
炎黃地理 2021年1期
關鍵詞:漢水江陵楚軍

姜敏琦

前人對楚武王伐隨路線的考證較少,隨著出土文獻的逐漸豐富,特別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楚居》的公布及辛德勇先生先后發表的《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冊的性質和擬名問題》和《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冊初步研究》兩篇文章中的披露,對此問題的考證具有極大的幫助,基本上可以進行一個粗略的復原。下面本文便對楚武王伐隨路線進行簡單的考證。

漢汭與夏汭所在

得益于辛德勇先生在《初步研究》中的披露,有幾條有關“漢汭”的簡文,基本可以確定“漢汭”的確切所在,簡文如下:

江陵水行=夏水,到漢=內=,上到淯口,千六百六【里】。(04-219)

江陵水行到漢內(汭),六百五十里。(04-087)

漢內(汭)到夏內(汭),四百八十六里。(04-230)

漢內(汭)上到楊口,二百七十四里。(04-207)

“汭”作為一種地貌形態,《說文·水部》云:“水相入也”,意即河流匯合之處。那么,“漢汭”“夏汭”就當是漢水與某水匯合之處、夏水與某水匯合之處。據簡04-070與簡04-210記載“夏內(汭)度江到沙義(羨)三里”,說明“夏汭”與“沙羨”距離很近且分在長江兩邊,而“沙羨”地名由來已久,《漢書·地理志》載江夏郡轄有沙羨縣,位于今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在漢水入江處的長江南岸,而“夏汭”與之隔江而望,那么簡文中所見的“夏汭”就應當位于漢水入長江處的長江北岸,即杜預所說“夏口”,也就是今天的漢口一帶。

上文所錄簡04-087與簡04-230分別記錄了“江陵到漢汭”及“漢汭到夏汭”的水路距離,顯示從江陵到夏汭的水道中,“漢汭”是一個重要的節點,而簡04-219則說明從江陵到漢汭所走的水道正是“夏水”,夏水是長江的一條支流,《漢書·地理志》云:“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里”“沔”就是漢水的別名,《水經注·夏水注》載:“夏水出江津于江陵縣東南”,可知夏水在江陵縣東南從長江分流,東行五百里后,與漢水相匯合。整個從江陵到夏汭的水道,應當是從江陵出發,沿夏水下行進入漢水,再沿漢水下行到達夏汭,這一條水道中的關鍵點就是夏水與漢水的匯合處,也就是“漢汭”所在,其在文獻中被稱為“堵口”,根據張修桂先生的校注與復原,堵口當作?口,意為潴匯之口,即夏水匯入沔水之口,大約在今仙桃市區的漢江南岸?!皾h汭”則應當在漢水的北岸,與堵口隔漢水相對,在今仙桃市區的漢江北岸。

綜上所述,“漢汭”當指夏水與漢水匯合之處,大約位于今仙桃市區的漢水北岸,“夏汭”位于漢水與長江匯合之處,大約位于今武漢市漢口區。

楚武王時楚都及隨都所在

傳世文獻中有楚武王徙郢、楚文王徙郢兩種說法,據清華簡《楚居》,我們可以認為楚國首次將都城稱“郢”應該自楚武王開始,而楚武王伐隨是在他在位最后一年進行的,且他在伐隨過程中去世,那么此時楚國都城一定已經是楚武王遷徙之后的“郢”了,也即簡文中的“免”“疆郢”“免郢”。

《左傳·莊公四年》所云“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于漢汭,而還。濟漢而后發喪”,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信息:其一,“漢汭”位于楚軍返回的路線上,即楚軍回國要經過“漢汭”;其二,“漢汭”可能位于楚、隨的交界地帶。由于楚武王在進軍途中已經去世,因而楚軍必然追求速戰速決,所以在隨軍戰敗后,楚大臣立刻接受了隨軍的求和,并要求在“漢汭”與隨侯會盟,防止隨侯得知楚王去世的消息乘機進攻楚軍,一旦會盟結束,楚軍可以隨即渡過漢水進入楚國控制范圍。故“漢汭”位于或接近楚隨邊界的地理位置才比較合乎當時的政治形勢。

既然知道“漢汭”為楚軍回國必經之地,那么楚武王所居之“免”就只能是在江陵。如果“免”位于今湖北宜城雷河鎮郭家崗一帶,楚軍要從今宜城抵達今隨州一帶,不管是進攻還是返回,都完全沒有必要繞仙桃一個大圈,直接橫渡漢水,一路向東就可以了。鐘祥說也是同樣,只要向東北進軍就可以到達隨都,沒有繞道仙桃的必要。至于沔陽說(仙桃說)也不太可能,如上節所述“漢汭”本身就已經位于楚、隨的邊界地帶。如果沔陽說成立,那么“免”就位于漢水南岸,而北岸就是屬于隨控制范圍的“漢汭”,那就表示“免”也位于楚、隨的邊界地帶,這顯然不合邏輯。綜上所述,楚武王所居之“免”應當位于江陵一帶。

楚武王時隨都所在,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在今安居古城一帶?!蹲髠鳌でf公四年》云:“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梁”為架橋之意,“除道梁溠”的意思是開辟道路、在溠水上架橋。楚國攻打隨國,需要在溠水上架橋,《水經注·涢水注》云:“有溠水出縣西北黃山,南逕?西縣西,又東南,?水入焉?!瓬阉謻|南逕隨縣故城西,《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隨,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于隨,謂此水也?!瓬阉帜狭髯⒂跊??!?楚軍既然需要“梁溠”,表明隨都當在溠水之東,“營軍臨隨”也表明隨都當距離溠水不遠,很可能就在溠水東岸不遠處。

楚武王伐隨路線復原

在明確了楚武王伐隨的起點、終點及途中所經的地點之后,我們便可以對楚武王伐隨路線進行一個粗略的復原。

首先,楚軍的還軍路線應該是比較明確的,既然要“請為會于漢汭”,那么楚軍還軍必然要經過漢汭,楚軍選擇經過漢汭,是因為水路的便利。隨向楚行成之后,楚軍隨即撤退至漢水,并沿漢水南下,抵達漢汭,在漢汭與隨侯訂盟,在這個過程中,隨侯可能與楚軍同行,文曰“請”實則是迫不得已。在與隨侯定下盟約之后,楚軍便渡過漢水,進入夏水水道,通過夏水水道返回江陵,此即文中“濟漢而后發喪”之意。

楚軍伐隨的進軍路線與還軍路線不同,不會通過夏水水道進軍。其原因:第一,經夏水水道進軍,路途過長,行軍效率低下;其二,夏水冬春水流甚少甚至經常斷流,根本不適合大規模地行軍?!端涀ⅰは乃ⅰ芬龖俊妒萦洝吩唬骸敖瓌e入沔為夏水源。夫夏之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笨芍乃妹挠蓙砭褪且驗槠洹岸呦牧鳌??!蹲髠鳌酚洺渫醴ルS云“四年春王三月”是周正三月,正值冬春交際之時,夏水冬春少水而夏秋多水,因而楚武王在“王三月”伐隨不可能通過夏水水道。既然進軍之時夏水水道不可行軍,那么楚軍只能通過陸路從江陵出發北上到達位于今鐘祥的漢水西岸,在此渡漢水到達樠木山,武王卒于此,楚軍秘不發喪繼續向東北進軍抵達溠水西岸,架橋渡溠水以攻打隨都,此即楚軍的進軍路線。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 歷史學院

猜你喜歡
漢水江陵楚軍
成語名場面
秋思
江陵東周楚墓出土青銅兵器中的吳越文化因素分析
春來漢上
立春日抗疫有感
庸國的滅亡
慶奪金
三十六計之拋磚引玉
梁季江陵政治駢文的文學書寫
從江陵“金堤”的變遷看宋代以降江漢平原人地關系的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