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小學書法教育對當下的啟示

2021-06-09 19:40胡嘉彬
書法教育 2021年6期
關鍵詞:書寫書法語文

民國時期是中國書法教育史上的轉折時期,一方面,西方教育體系傳入中國,對中國當時的教育體制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書法作為新式學校教育的內容之一被納入現代課程體系,有了新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影響著課堂教學。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排斥過程中,小學書法教育也緊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斷煥發新的活力。探究民國時期小學書法教育的特點對于當前小學書法教育的改革有借鑒的作用。

一、民國時期小學書法教育的特點

(一)書法教學與語文教學相聯系

《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薄傲鶗睘闈h字構成和使用的方法,也是古代幼童語文學習的基礎,而在學習“六書”過程中也必然涉及部分字的寫法與讀法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古代,書法教育與識字教育是密切聯系的。民國時期的小學書法教育繼承了傳統的書法學習方法,將書法設置在語文課程之中。

從教育政策上看,自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教育部公布的《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中并未將書法列為專門學科,只是在國文科中提出:“教授國文,務求意義明了并使默寫短句短文,或就成句改作,俾讀法書法作法聯絡,以資熟習?!盵1]此后,歷年的《國語課程大綱》中都將寫字作為與說話、讀書、作文并列的重要項目,并在其中明確規定:第一、二學年說話、讀書、作文、寫字應混合教學。第三、四學年起,說話、讀書、作文、寫字仍可混合教學。如分別教學時,也應互相聯絡。[2]

從具體教科書上看,多數經教育部審定的國文教材中每一課都涉及對重點字的書法教學,并對教學步驟和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如中華書局出版的《新制中華國文教授書》中,教授“人”字的寫法采用的是先讀后寫,將讀寫聯系起來。在教授寫法時講到 :“更寫人字于黑板,以示寫法。說明自左而右者為一撇,自右而左者為一捺。同時使學生仿寫,而留意其不能者,或執其手教之?!盵3]在葉圣陶主編的《開明國語課本》中更是將手寫體文字印入低年級課本之中,以適應學生學習。此外,在專門的習字帖中,也體現出了書法課程與語文課程相聯系的特點。據蔣維喬回憶習字帖的編寫過程:“初等小學之習字帖,重在與國文教科書聯絡。其原則即每冊所習之字,必取教科書已讀過之字是也?!盵4]各書局在出版的部分經典碑帖之中也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需要,將字帖內的字由易到難排列,這與小學國文課本對生字難易的安排也是一致的。

(二)書法作業評價體系量化

中國傳統書法以氣韻為上,講究整體藝術效果,對于書法作品的評判往往以物象作比擬,缺乏一套成熟、客觀的教育評價體系。清末的教師只在作業中加圈或叉,或批甲、乙兩個等級。但是在實際評價中教師受到主客觀方面的影響容易對書法作業做出“誤判”。

民國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交流,西方量化的教育測驗傳入中國。俞子夷在1918年仿照桑代克的書法量表,編制了我國第一個自編量表《小學國文書法量表》。此表分正書中字、行書中字、正書小字、行書小字四類。中字以“我等見樹及表”作書寫內容,小字以“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共和紀念上午九時我等與先生對國旗行禮”作為書寫內容。收集了共800余份初二年級以上的兒童書寫作品,并邀請經過訓練的教師對這些作品進行分級,最后得出一個與作品對應的分數表。教師批改成績只需要拿學生作業與量表中作品相對比,找出相近的作品再根據量表打分即可。后俞子夷又另外編制了《小學書法測驗量表及說明書》。在考慮了實際情況后,新的書法量表分正書小字和行書小字兩類,速率與質量都可以測量。書寫內容考慮了常用的筆劃和結構,所以選定了“四只小鳥他們在園中飛好像一個人字”為書寫內容,正書測驗時間為4分鐘,行書為2.5分鐘。

此量表在公布后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教育家湯鴻翥對小學正書小字成績的實驗進行研究時,選用了俞子夷的這一量表,認為它更適合中國國情。在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小學國語》的學習最低限度中也明確提出:能用行書寫普通的書信,依照俞子夷氏書法測驗,快慢能達到T分數48,優劣能達到T分數45。[5]

(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清末《奏定學堂章程》提到書法學習時說道:“至于書法乃專門之藝,無論真草隸篆,秘訣妙旨,罄牘難窮。聽有志書家者自為之,非學堂教習之事也?!盵6]可見民國時期的書法教育一開始便確立了以實用為目標的教學宗旨。

從教育政策上看,民國時期公布的《國文(語)課程綱要》中涉及書法教育的要求是以實用主義為主導的,是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像布告、標識等日常書寫格式在傳統的書法教育中本無固定要求,俗體、破體字更是不被看成書法正統,而在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小學國語》中要求:“第一、二學年專門練習布告、標識、書信、柬帖等的書寫,第三、四學年學習俗體、破體、帖體字的認識?!盵7]這都體現了當時的教育部門將學校學習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觀點。此外,自1912年《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公布以后,民國時期的《小學國文(語)課程綱要》對書法學習的要求都包對括楷書、行書的學習,其目的如同黃炎培所說:“小學校應習之書體宜限定楷書行書,行書尤宜注重。其他草隸等體,社會不甚通用,毋庸濫習?!盵8]這種考慮也是立足于民國時期社會通用狀況而定,考慮的是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從具體教學上看,多數教師教授書法時也倡導應用,如朱成碧所言:“兒童學習書法,無非欲求應用,然徒習楷書,平時書寫,甚不便捷,致多費時間?!盵9]在家庭作業中也注意書法的實用性,如《實用主義小學教育法》一文中指出“家庭實習:1.代寫便條明信片等。2.各種簿記。3.代寫日記。4.各種包裹物件之標面。5.于標記器物之姓名年月等?!盵10]

(四)注重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民國時期書法教育不僅注意書寫內容而且注意培養學生的書寫習慣?!秾τ趪駥W校書法教授的意見》一文提到:“譬如我們叫兒童習字,終要使他注意紙上面的清潔,位置的整齊,字形的正確……這種種和兒童的道德性,實很有關系,兒童在習字的時候,養成了清潔,整齊,正確……等的善良習慣,那么對于他的品性和行為,自然有很深的印象,也就潛移默化了?!盵11]可見,在民國時期的學者眼中,兒童書寫習慣的養成對于品性和日常行為都有重要作用。

考察民國時期的書法教材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毛筆字寫法》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習字教授法》都涉及寫字姿勢、執筆法、磨墨、用筆以及各書法用具的放置位置。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毛筆字寫法》一書更是將握筆與坐姿放在書首,并指出:“我們一生中寫字的機會很多,如果從小講究姿勢,長大起來就不容易矯正,大家應該特別注意!”[12]這是因為兒童身體處于發育階段,壞的書寫習慣不利于學生身體發育。中華書局出版的《習字教授法》更是告誡教師:“若座椅高低不合度或身體不正坐,則脊漸成彎曲形……教師當告以頭宜正,胸宜直?!盵13]握筆姿勢自古以來就有不同握法,像何紹基的“回腕法”,每寫幾字便大汗淋漓,亦有違人的生理。民國時期的書法教材一般采用“五字執筆法”,以規范學生握筆姿勢,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在磨墨和染筆方面都有詳細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避免學生書寫時弄臟衣物。

三、對當下小學書法教學的啟示

(一)加強書法與語文教學的聯系

自2013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來,小學書法教育逐漸體系化,眾多學校開始在語文課程外單獨開設書法課程。然而從目前的書法政策、書法教材、書法教師的安排來看,書法教育與語文教育開始走向獨立化,二者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小。

從書法教育政策來看,《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雖然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為主,也可在其他學科課程、地方和校本課程中進行。但是對小學階段的要求是臨摹經典碑帖,并未提及與語文教材相聯絡。語文教育政策與書法教育政策脫離會造成低年級學生負擔加重,高年級學習內容重復。而民國時期的書法教育政策由于規定在語文教育政策之中既避免了重復,又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讀法與寫法的認識,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從書法教材來看,雖然在教育部的提倡下出版了多種書法教材,有利于書法教育的多樣化,但是多數書法教材的用字、選材與語文教育沒有聯系,導致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如北師大版《書法練習指導》(三年級下冊)一開篇便是斜鉤、臥鉤的寫法,所采用的范字也不是三年級語文課上所學的字。而民國時期的教材則有效減少了語文與書法之間的距離,特別是葉圣陶的《開明國語課本》直接采用手寫體,值得當下書法教材編寫者借鑒。

從書法師資的安排上來看,目前小學書法教學一般由語文教師或者美術教師擔任,也有一些專職書法教師,但是目前的語文教師或美術教師與民國時期兼任書法教師的人員有很大區別。民國時期各科的教師多由晚清的知識分子培養,晚清知識分子由于科舉需要,多數能寫一手秀美的館閣體,這也決定了他們所培養的學生多數精通書法。而目前的語文或美術教師由于缺少書法學科專業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見許多問題。而專職書法教師則對語文教學缺乏了解,難以將二者聯系起來。要解決這一難題可以借鑒民國時期書法教育經驗,一方面提升語文教師書法專業素質,另一方面加強書法教師與語文教師的溝通。

(二)改善書法作業評價體系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對于書法作業的評價重點是:“小學低、中年級重視對基本筆畫、結構的正確把握;關注認真的書寫態度和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高年級關注書寫的美觀與流利……評價過程中要綜合采用自評、他評、互評等方式?!盵14]但是《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中對基本筆畫、結構的把握究竟應該達到哪種程度和書寫的美觀與流利程度都未進行說明。而部分學校則直接采用各種書法賽事的入展率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

面對目前社會整體書法審美還有待提高、教師書法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民國時期量化的書法評價體系對于設立一個統一書法評價標準有借鑒意義。俞子夷的書法量表提供了書寫的一個規范,收集整理了不同分數段的書法作品,使教育工作者可自行對比打分,減少主觀臆斷。雖然時代不同,但當下的教育研究者可根據時代的要求,按照此方法重新制定書法量表,以保證書法作業評價體系客觀化。

(三)加強書法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學以致用本應該是書法學習的目標。書法雖然經過幾千年以來的發展,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美感,但是融入現實生活、將書法美融入生活美仍應該是小學書法教育的追求。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雖然提及了“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盵15]但是在具體內容與實施中并未提及如何將書法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在目前也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民國書法教育政策中規定的布告、標識、書信、柬帖等在當今依然流通于日常生活之中,這些練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把握書法中字形結構,而且能夠幫助學生體會書法作品中對章法的處理,對學習書法很有幫助。此外,民國書法教育政策中要求學習俗體、破體、帖體字的認識對于目前小學的書法教學依然有借鑒意義。

從具體教學來看,民國時期小學書法教學中已經開始教授行書。而當前的小學書法教學將行書視為小學學習書法的禁忌,認為兒童學習行書易養成不良的書寫習慣,因此,即使學生課業壓力再重也要求必須用正楷書寫作業,最后迫使部分學生為了完成作業往往將字寫得亂七八糟。但是從民國時期的教學成果來看,小學高年級的同學是可以將行書寫得很好的,而且也有利于日常的書寫。我們應當從中借鑒有價值的教學方式,改革目前的書法教學體系,以促進學生書法水平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書法本屬藝術之一種,和文學、美術、工藝、音樂、舞蹈等有類似的性質,對于字帖的選擇、用具的整理、書寫的姿態,均足以引起學生審美的觀念。[16]目前書法教育對于學生書寫習慣的重視明顯不夠,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并未提及書寫姿勢和書法用具擺放的問題,通行的教材雖有基本書寫姿勢和握筆的講解,但對于書寫過程中如何蘸墨,書寫完成后如何整理書法用具等問題也并未涉及。在具體的教學中,低年級學生在上書法課時也往往不知所措。民國時期的書法教學則對于書寫的各步驟都有詳細解釋,力求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以涵養其個性。如《國文科書法之研究》一文,對于書寫時硯臺的擺放位置、磨墨、書寫后的洗筆等都有詳細介紹,這些內容可作為目前書法教學的補充。

結語

通過對民國時期小學書法教育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在教育現代化浪潮的推動下,民國小學書法教育呈現出新的面貌,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其中既包括書法與語文學科的聯系、書法與生活的聯系,也涉及書法教育評價體系和書寫習慣等問題。在現如今的小學書法教學中,只有與古為徒、以古鑒今,書法教育才能發展得更好。

胡嘉彬/重慶大學

注釋:

[1][2][5][7]《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頁,第16-39頁,第21頁,第18頁。

[3]屠元禮:《新制中華國文教授書》,中華書局,1913年,第2頁。

[4]蔣維喬:《蔣維喬自述》,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第21頁。

[6](清)張之洞:《奏定學堂章程》,文海出版社,1999年,第294頁。

[8][10]黃炎培:《實用主義小學教育法》,《教育研究》,1914年臨時增刊,第64頁,第65頁。

[9]朱成碧:《兒童學習書法以行體最切實用應自何年級起》,《南匯縣教育會月刊》,1922年,第3卷,第2期。

[11]潘文源:《對于國民學校書法教授的意見》,《紹興教育界》。1922年,第2期,第2頁。

[12]沈亦芳:《毛筆字寫法》,商務印書館,1917年,第8頁。

[13]屠元禮:《習字教授法》,中華書局,1917年,第11-12頁。

[14][15]《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8頁,第3頁。

[16]朿樵如:《小學書法教學之研究》,《教育實驗》,1932年,第2期 ,第19頁。

猜你喜歡
書寫書法語文
Unwritten 尚未書寫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用什么書寫呢?
離婚起訴書寫好之后
書法欣賞
書寫春天的“草”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