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詩重讀“詩圣”的平民情懷

2021-06-20 15:58吳懷東
名作欣賞 2021年6期
關鍵詞:詩圣杜甫詩人

眾所周知,《登高》是代表杜甫近體詩創作最高成就的詩作,明代學者胡應麟就贊美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保ā对姅\·內編》)其實,宋代學者最為推崇的唐人七律詩并非如此,嚴羽就認為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滄浪詩話·詩評》),由此還產生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模仿崔顥《黃鶴樓》并與爭勝的傳說(《唐才子傳》卷一“崔顥”條)。后代學者進一步研究,竟然發現崔顥《黃鶴樓》實模仿了沈儉期《龍池篇》。從《龍池篇》到《黃鶴樓》再到《登金陵鳳凰臺》,三首詩的關聯恰恰顯示出唐人七律創作具有相對公認的標準,而嚴羽對崔顥《黃鶴樓》的推崇,表明他對唐人標準的認可。周勛初先生注意到胡應麟和嚴羽詩歌選擇標準中內涵的觀念差異及其時代性背景:“嚴羽與明人雖然都推崇盛唐詩歌,但實質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嚴羽推重的唐詩,是指那些保留著很多漢魏古詩的寫作手法而呈現出渾樸氣象的篇什;明人推重的近體詩是指那些技巧全然成熟而表現為精工的作品。因此,這兩種學說之間雖似一系相承,然而隨著時代和創作潮流的演變,內涵已有不同。這是探討我國詩歌發展史時應當注意的地方。到了清代,明人的意見更是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大家的看法差不多已趨一致,論詩注重格律,強調的是詩體之正?!雹倏裳a充的是杜甫此詩之所以被明清學者推崇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僅有詩歌藝術層面的考慮(如“四聯皆對”),也還有詩歌思想內容層面的選擇。因為自從《新唐書·杜甫傳》以來,杜甫與儒家思想的關聯(“詩圣”)、杜詩對“時事”的反映(“詩史”)成為宋人推崇杜甫的主要依據,而以書寫個人悲慘遭遇、抒發個人悲哀之情的《登高》詩并未表現出前述社會性內容,因此,胡應麟對《登高》的推崇從一定意義上反映出明代詩論家與宋代詩論家價值觀念的重大差異。然而,盡管明清學者推崇《登高》,古今學者中卻并非沒有異詞,比較集中的意見集中于末兩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明代學者許學夷云:“第七句即杜體亦不免為累句?!保ā对娫崔q體》卷十五)清初學者黃生云:“結聯宜略放松,始成調法,今更板對兩句,通體為之不靈?!保ā抖旁娬f》卷九)沈德潛云:“結句意盡語竭?!保ā抖旁娕荚u》卷四)紀昀贊同其說:“歸愚謂‘落句詞意并竭,其言良是?!保ā跺伤杩`》)這些意見,看起來是批評詩句語言問題,如用語臃腫——既說“艱難苦恨”,又說“潦倒”,用語相復,對仗板滯——律詩尾聯宜用散句,方才詩意婉轉,而根本上還是批評詩句內容“意盡語竭”,即結句沒有蓄余之意,缺少象外之旨,“此詩最后二句,沒有結束上文,表達新的意旨”②,“結句終究給人一種氣力不足之感”③。其實,按照律詩章法,此詩開頭寫景、中間敘事抒情,“前景后情,自是杜詩常格”(黃生:《杜詩說》卷九),“前四句景,后四句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七)。如杜甫名篇《春望》即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寫景,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即轉入敘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最后“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是觸景抒情、感時敘事的當下反應,因此,《登高》最后一聯兩句正是杜甫當時處境與感受的真實寫照。如胡應麟所云:“此篇結句似微弱者,第前六句既極飛揚震動,復作峭快,恐未合張弛之宜,或轉入別調,反更為全首之累。只如此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似未為不稱也?!保ā对姅\·內編》)胡應麟的辨析還只是著眼于這個細節本身的敘事抒情效果,其實,這個細節的出現乃至整首詩的內容、感情都與特定的節日風俗即重陽節有關④,而這種關聯也細微而深刻地折射出杜甫人格思想的重要特點。

“節日是社會文化所設置的時間單位,以歷日和季節等組成的歷年作為循環的基礎?!澣帐潜毁x予了特殊的社會文化意義并穿插于日常之間的日子,節日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歷日,就在于這期間包含著特定的風俗、習慣。節日的組成要素可以劃分為下列三項:(l)特定的日期;(2)祭祀或紀念的對象,包括相關的神話、傳說、俗信、禁忌等觀念性因素;(3)人們相沿成習的儀式性的、社交性的以及娛樂性的活動。當這三項要素有機地結合的時候,一定的歷日就成其為節日?!雹葜仃柟澥侵袊赜械闹匾袼谆顒?,其來源頗不可考,《荊楚歲時記》記載“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世以來未改”,同時又引《續齊諧記》中東漢人桓景隨費長房學仙避難事,并云:“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薄段骶╇s記》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莫知其由?!笨梢娋旁戮湃罩澦?,在西漢之前已出現,其活動內容包括登高、配茱萸、飲菊花酒、食糕等⑥,目的是避難、求長生。到了魏晉南北朝,重陽節登高飲酒漸漸成士人的風雅聚會,如西晉周處《風土記》載:“以重陽相會,登高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痹谶@種聚會中,因佩茱萸,故又稱“茱萸會”。佩茱萸乃是因其氣味有“辟惡氣,御初寒”(周處:《風土記》)的功用,而飲菊酒則有“令人長壽”(《荊楚歲時記》)之效。陶淵明《九日閑居》詩明確說:“酒能祛百律,菊解制頹齡?!逼湓姼杳洹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之采菊,并不如宋代以來學者所理解的僅僅強調菊花的氣節象征意義,其實更強調了“菊解制頹齡”的實際藥用效果。唐代“大大地發展了由魏晉人起始的親近自然乃至回歸大自然之傾向,而使其祈求避災免禍的原初主題削弱到最低限度”,“形成重九之初的種種實際考慮,對于唐人來說,已經變得相當遙遠,相當無所謂了——他們并不真的希求通過登高來避災免禍,說到底,只是樂此一游罷了”。⑦唐代詩人對此節日的描述甚多,如李白《九日龍山飲》名篇:“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庇谇锔邭馑H登高望遠,飲酒賞花,暢游賦詩,確實是一種現實的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節日活動都是親朋好友相聚一起進行,求長生的重陽節當然更重視親人的相聚,如盛唐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薄毒褒埼酿^記》記載“景龍三年九月九日,中宗臨渭亭登高賦詩,學士皆屬和”,“九月九日中宗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獻菊花酒稱壽,昭容賦詩”⑧,可見唐代九月九日活動之盛況。

根據徐國能先生的考察,現存杜集中以“九日”為主題的詩歌有10題14首,是唐代詩人中最多的。杜甫入蜀前有《九日曲江》《九日寄岑參》《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九日藍田崔氏莊》,盤桓蜀中有《九日登梓州城》《九日奉寄嚴大夫》《九日》,離蜀到云安后作《云安九日鄭十八攜酒陪諸公宴》,到夔州后則先后創作了《九日諸人集于林》《九日五首》以及《登高》。這些詩顯示,杜甫在九月九日節日活動內容與同時代人并無差異——歡聚、登高、賞花、飲酒等。

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三日辭幕府,居草堂,五月攜家離草堂南下;九月,至云安縣(重慶云陽),因病,遂留居云安,館于嚴明府之水閣。代宗大歷元年(766),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作《九日諸人集于林》。秋后,柏茂琳為夔州都督,公頗蒙資助。大歷二年(767),春,自西閣移居赤甲;三月,遷居瀼西草屋;秋,因獲稻暫住東屯。是年秋,杜甫復動東游荊湘之意。一般認為,杜甫于大歷二年(767)九月九日創作了《登高》這首名作,時杜甫因暫住東屯。次年,即大歷三年(768),正月中旬,杜甫即攜家帶口乘舟去夔出峽。

杜甫在夔州創作的九日詩也反映了杜甫當時生活處境與心理狀態的變化,以及出峽的原因。大歷元年作《九日諸人集于林》:“九日明朝是,相要1日俗非。老翁難早出,賢客幸知歸。舊采黃花剩,新梳白發微。漫看年少樂,忍淚已沾衣?!痹谶@個節日里,還有朋友歡聚,杜甫由此聯想到自己歲暮年老,情不自禁,黯然傷懷。相對于大歷元年《九日諸人集于林》所展示的節日朋友相聚,大歷二年的《九日五首》以及《登高》,則表明杜甫是孤獨度過重陽節,心情更加悲傷?,F杜集中有詩題《九日五首》而實存詩4首,宋人編輯杜集以來,《登高》詩就被編排在《九日五首》之后,因此,一種觀點就認為《登高》是《九日五首》之第五首⑨,而從內容上看,《登高》與《九日五首》其他四首詩確實密切相關,清代學者盧元昌說:“五章為一時之作,隨興所至,體各不同。首思弟妹,次思君,三思故友,四思故國,末(按,指《登高》)總結?!保ā抖旁婈U》卷二十七)

此詩題作“登高”,正是重陽節最基本的活動。登高所見與所感者何?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闭琴缰菟妼嵕?。這里山高峽深,秋風浩蕩,詩歌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歷來贊美此詩者都認為這四句寫景生動傳神地刻畫了秋江的無邊蕭瑟。其實,寫景之佳是含蓄地象征著詩人之遭遇和感受——“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边@一聯備受后代詩論家贊美,不僅對仗精工,而且內涵豐富,充分揭示了杜甫處境之艱難。如宋代學者羅大經之分析:“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保ā耳Q林玉露》)“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這個本應登高歡會、游目騁懷、把酒暢飲的美好節日里,卻是憂時傷世、離鄉背井、窮困潦倒的詩人一人登臺,既無菊花可賞,且因多病,亦不能飲酒取樂,詩人才感到格外的孤獨、凄涼:“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導致詩人“艱難苦恨繁霜鬢”,并在此基礎之上增加當下遭遇的書寫——在節日里不得不“潦倒新停濁酒杯”的痛苦,寫盡了詩人的艱難,可見結尾一聯兩句用詞與語意并不重復,表達效果確如胡應麟所云:“如此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边@首九日詩所表達的深沉艱難感、衰暮感和孤獨感,正是導致杜甫最后離開夔州的重要原因。還鄉是杜甫所愿,實際上杜甫出峽后并未如愿,在荊州、公安等地稍作停留后依然是一路漂泊,到了湖湘,但至少他不再像在夔州那么孤獨,所到各處還有頻繁的交接應酬。

《登高》之所以被明清以來學者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是因為人們都注意到其藝術的精致完美,尤其是這首詩真正做到了移情入境、情景交融:秋風浩蕩,秋色蕭瑟,秋意寂寥,不僅是詩人身處的自然環境,而且也象征著詩人的悲劇命運。在古代從宋玉《九辯》開始的刻畫秋景、表現秋意的各文體作品中,這首詩無疑最為簡約,也最為出色,最為動人。讀者既感動于夔州秋景之蕭瑟蒼涼,更感動于杜甫的悲劇命運。一般認為,杜甫的情感反應符合唐前流行的“物感”模式?!抖Y記·樂記》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也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者也?!标憴C《文賦》提出“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和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的觀點“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都強調外在自然對詩人心理的感發作用;而鐘嶸《詩品序))不僅強調“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而且還強調“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對詩人創作的激發作用。就《登高》情景結合之藝術境界生成的角度看,節日無疑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要素,正是鐘嶸所謂“離群托詩以怨”:杜甫觸景生情,感情反應如此強烈,關鍵是他正經歷的這個祈求健康、歡會暢飲的九月九日——特定的節日文化刺激了詩人的心理感覺。應該承認,既往的研究對這個因素關注不夠。節日不僅是一個包含特定活動內容乃至儀式的時間點,更包含特定的情感體驗,正是激發詩人詩情的觸媒。有些古代學者認為《登高》最后兩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結句似微弱者”,認為沒有表現出杜甫慣有的抗拒悲劇命運的弘毅精神,這實出于對杜甫模式化的理解,也不了解特定的節日文化及其情感內涵。這首詩與節日的密切關聯,也顯示出“詩圣”杜甫思想人格的重要特點:他關注日常生活,重視世俗節日,具有熾熱的平民情懷,正因如此,這首詩也才能引發讀者大眾的強烈共鳴和感同身受。圈

①《從“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文學評論》1985年第5期。

②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頁。

③何滿子語,見袁行霈主編,趙為民、程郁綴編輯:《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865頁。

④徐國能曾討論杜甫及唐代“九日”詩(《論杜甫“九日”詩》,載臺灣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2000年)、趙睿才《杜甫節令詩文化精神探驪》(載《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第1期)都對杜甫“九日”詩(包括《登高》)的民俗背景有所論列,但沒有討論九日民俗對《登高》這篇文學經典生成的內在驅動作用。

⑤高丙中:《民間文化與公民社會:中國現代歷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頁。

⑥黃新亞:《消逝的太陽一一唐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頁。

⑦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一一民俗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6-67頁。

⑧此二次活動存詩甚多,《登慈恩寺》應制的詩人共有二十七人(其中上官昭容與崔浞為同一首,疑是誤鈔);“渭亭登高”為分字之作,有二十二篇;另有一次《閏重九》亦有多人應制作詩,可見當時重九受到的重視程度,民間與朝廷都有熱烈的節日活動。見徐國能《論杜甫“九日”詩》所論。

⑨這五首詩是否是一時之作,自宋代編輯杜集以來就存在爭論,吳若本于《九日五首》題下注:“闕一首?!倍w次公以“風急天高”一首足之,云未嘗闕。

作者:吳懷東,文學博士,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詩史運動與作家創造——杜甫與六朝詩歌關系研究》《唐詩流派通論》《唐詩與傳奇的生成》等。

編輯:杜碧嬡 dubiyuan@163. com

猜你喜歡
詩圣杜甫詩人
和李杜合影
登高
“詩人”老爸
憤怒
春雨中遙拜詩圣杜甫
忠貞不渝的“詩圣”杜甫
憂國憂民沉雄博大
絕句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詩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