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碳”背景下推動創新示范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思路

2021-06-22 04:55邵超峰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2021年5期
關鍵詞:雙碳碳達峰示范區

邵超峰

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以下簡稱創新示范區)作為貫徹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前沿陣地,國家賦予了其探索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的使命,引領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既是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的需求,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訴求。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稱“雙碳”目標)背景下,創新示范區應主動承擔責任,以“雙碳”目標倒逼經濟轉型,組織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探索以碳市場為手段的“定價機制”,推動能效提升、能源和產業結構轉型,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循環發展,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加快實踐并率先實現碳中和。

一、創新示范區建設和“雙碳”目標任務高度一致

“十三五”期間,國務院先后兩批次批準廣東深圳、山西太原、廣西桂林以及河北承德、湖南郴州、云南臨滄6個城市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分別圍繞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城市群水源涵養功能區可持續發展、水資源利用與重金屬污染防治、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等目標定位開展示范區建設。創新示范區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其目標任務、戰略定位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高度一致,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目標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和目標13(氣候行動)是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核心目標,也是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點,是衡量創新示范區規劃和發展定位能否實現的重要標尺。創新示范區以破解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為抓手,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社會經濟循環化、低碳化、綠色化和高質量發展,這些措施與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路徑完全一致。

能源、經濟、社會、環境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系統,亟待統籌安全與發展、當下與長遠、自強與開放,以整體性、系統性的視角落實“雙碳”目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新發展格局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意味著中國能源體系以及社會經濟運行方式的深刻變革,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帶來了戰略機遇期。碳達峰的深層次問題是能源問題,要求非化石能源高比例發展,加快建設以風能、水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半p碳”目標的實現,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更是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持續脫鉤的過程。我國一直在尋求擺脫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道路。2020年中國化石能源比重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高達85%左右,人均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產業調整、資產重組、低碳發展面臨艱巨挑戰,同時也將誕生新的發展機會。據權威數據顯示,到2030年低碳領域的就業人數可達到6300萬人,全國低碳產業的投資有望達到23萬億元,對GDP的貢獻率將超過16%。為此,創新示范區應提前布局,主動出擊,抓住歷史機遇,加速低碳領域建設,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創新示范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建議

在新發展階段,創新示范區既承擔著貫徹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探索出符合國際潮流,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點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使命,又面臨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經驗的新期待。面對碳排放基數不清、高碳發展慣性強、經濟發展任務重、支持手段不完善的嚴峻形勢,如何實現“雙碳”目標,創新示范區迫切需要一個清晰的路線圖,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一套全方位、可量化、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做好頂層設計,摸清碳排放家底,明確碳達峰、碳中和時間節點,細化行動和實施路徑,建立考核評估機制,也為其他同類城市探索碳減排新路徑提供參考。

(一)構建綠色低碳指標體系,加強頂層設計

在全面摸清本地區二氧化碳排放歷史、認清排放現狀、分析排放趨勢、研判峰值目標的基礎上,對接國家和典型地區碳達峰、碳中和探索行動經驗,將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碳匯總量、非化石能源比重等關鍵指標納入可持續發展規劃目標和國土空間規劃指標體系,兼顧長期碳中和目標,研究探索碳達峰目標的碳市場總量控制機制,并根據地區發展階段和資源環境稟賦條件,科學分析碳減排潛力,合理制定創新示范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綠色低碳轉型方案、行動技術路線圖和關鍵措施,修訂創新示范區可持續發展規劃,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納入規劃的重點任務,并以此為依據編制新階段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

建立對話交流平臺,推動經驗共享,促進示范區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創新示范區城市發展聯盟,有序推動創新示范區與C40聯盟城市及其他低碳城市加強聯系,開展低碳科技創新、成果應用轉化、經驗模式分享等多層次合作,加強創新示范區各城市間的產業對接和碳交易;有序推動與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部際聯席會議單位對接,加強國家部委資源和政策分享,更好發揮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作用,不斷提升創新示范區在國內及國際低碳領域的影響力,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在全國發揮先行示范作用。

以創新示范區建設升級為抓手,加快推動產業和能源結構轉型,打造零碳技術研發、實驗和推廣基地。發揮創新示范區政策、機制優勢,在碳中和目標引領下,促進低碳領域技術創新和政策指導,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推動傳統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綠色金融和低碳衍生產業,對接部委資源將難減排產業(如有色金屬、建材等)的碳替代技術,以及氫能技術、電氣化技術等的示范和推廣項目引入示范區,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減污降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應用等。從政策推進的優先級來看,率先從能源結構的轉型和替代(涉及風電、光伏、水電、地熱等清潔能源以及對應的儲能技術等)以及產業結構的轉型制定先行先試方案,推動綠色技術研究,加強投資引導。

(二)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

堅持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通過能源結構優化、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深化碳交易在交通、建筑等領域的協同減排作用,完善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等方式,鼓勵企業、園區和基礎較好的區縣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及碳匯試點建設,打造城區、園區、社區、企業等不同層次的“碳中和樣板”。

從能源供給端著手,推動能源供給側的全面脫碳,挖掘需求側能源靈活性應用潛力,加快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推進多能融合技術體系突破。聚焦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重點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儲能、熱泵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保障能源安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結合,促進各能源系統間資源優勢“合并”,選取典型區域,針對典型問題推進跨領域集成示范,實現能源系統深度脫碳。

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根據《零碳中國·綠色投資——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的投資機遇》預測,零碳投資相關的七大領域將形成近1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撬動70萬億元左右的基礎設施投資。在此背景下,ESG投資(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包括信息披露、評估評級和投資指引三個方面,是社會責任投資的基礎、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球新趨勢?!皣H可持續投資聯盟”報告顯示,2018年主要經濟體的ESG投資規模達30.68萬億美元,在資產管理總規模中占比達1/3。隨著我國A股被納入MSCI、富時羅素相關指數,ESG原則將對我國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活動產生實質性影響。ESG作為新發展理念在資產管理行業落地的方法與工具,正是企業層面落實新發展理念、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載體。以上市公司ESG為抓手,創新金融政策,加大金融對傳統行業低碳轉型的支持力度,健全綠色金融支撐體系,探索建立綠色基金和碳基金,發行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經濟,率先形成綠色金融全產業鏈示范。

以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為抓手,布局碳中和技術創新,穩步推進減排技術研發和工程化應用。優先布局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重點行業的脫碳和現代化,因地制宜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構建以“智能碳使用”和“碳直接避免”為核心的碳中和技術體系,探索和創造“氣候中性”循環經濟友好產品及供應體系,實現高碳行業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深化碳交易在交通、建筑等領域的協同減排作用。減少交通運輸業碳排放,布局新能源交通工具。聚焦電池技術核心瓶頸,建立低碳燃料標準,推廣新能源汽車等碳中性交通工具及相關基礎設施,有序推動電動汽車、氫能燃料車對燃油汽車的替代;優化公路、鐵路、海運、內河航運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構建公鐵海河多式聯運網絡,推進智能化、數字化交通技術研發及工程應用。推動建筑可持續,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規?;?、高星級發展,全面推廣綠色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與市政基礎設施的技術應用,加快現有建筑的節能改造,探索光伏建筑一體化實踐,推動從“耗能建筑”向“節能建筑”“產能建筑”的轉變。

完善和提升科技創新平臺,促進面向碳中和的科技、金融及資本的結合,推進碳中和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構建新型創新體系,以充分調動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社會資本等要素深度參與,加快建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速成果轉化落地。

(三)構建現代低碳治理體系

以法規制度體系建設為基礎,以落實各級主體排放控制責任為核心,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為重點,以引導全民共同參與為導向,加快構建形成法制化、市場化、精細化和多元化的低碳治理體系,使低碳發展理念成為各類主體的自覺行動。

一是強化創新示范區碳排放權交易所作用。將一定碳排放量的企業均納入碳市場管理(強制和自愿),通過市場機制尋求最經濟的減碳路徑,并開展負碳技術、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探索創新示范區碳交易落地實施的特色。

二是強化碳資產管理。隨著國外征收碳關稅呼聲的日益高漲,碳關稅將成為我國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為此,需要企業進行有效的碳資產管理,核算自有產品和供應鏈產品的碳足跡、科學使用碳配額,降低減排成本。

三是引入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引入金融機構,發揮綠色金融引導作用,降低企業低碳綠色轉型成本,激勵企業做好碳中和長期規劃,開展零碳技術研發、示范與使用。加快完善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推動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環境托管等服務模式創新發展。

四是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嚴格控制能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建立健全用能預算等管理制度,推動能源資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持續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著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堅持多措并舉、多領域協同,提升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水平,提升城市森林、農業領域碳匯能力,切實保障城市綠色低碳運行。

五是積極培育和引進高端技術服務機構。依托創新示范區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的科研力量,以節能、污染物監測、碳盤查、碳資產管理等為基礎,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為企業低碳、零碳技術開發和使用提供數字化、智慧型服務,形成以智慧科技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新動能的發展格局。

三、展望

“十四五”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期、窗口期,創新示范區應加快構建碳排放目標體系,并采取多種制度手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在源頭上通過能源結構優化(推動風電/光伏/水電等清潔低碳新能源供給和消費提升,逐步完善儲能技術)、產業結構轉型(優化供需格局,減少無效供給,開展八個重點行業和典型企業的減排路徑設計,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綠色消費(建筑、居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低碳生活與綠色消費)降低碳排放,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做好國土空間規劃、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等工作,不斷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增強草原、綠地、湖泊、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簡稱CCUS,發展二氧化碳移除和資源化技術,從源頭上大規模地避免二氧化碳的排放或直接減少空氣中已有的二氧化碳)的示范和應用,建立貫穿在碳達峰碳中和碳監測(對碳排放的過程與結果進行量化監測)與碳排放權交易(構建市場化商品進行交易的碳排放權市場機制)等實現全過程中的配套制度,強化碳減排技術保障支撐(大力培育綠色金融和低碳衍生產業,培育專業技術人才,健全統計監測機制,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全國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起到示范作用。

基金支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編號:2019YFC0507505)

猜你喜歡
雙碳碳達峰示范區
“雙碳”新格局:共生 再生 新生
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專訪奚國華:中信力爭成為國企助力“雙碳”目標的旗幟
“雙碳”下縣城發展新思維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技術清單研究
用好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倒逼機制開拓內蒙古綠色發展新未來
淺談“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的發展與公平問題
今年前兩月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共申請專利12609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