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典故在古代詩文閱讀教學中的設計與實踐研究

2021-06-29 01:48王小禾
教育周報·教育論壇 2021年34期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王小禾

摘要:新課標十八個任務群中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華傳統文化研討”著重強調了教育要關注傳統文化,而歷史典故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優勢途徑,在古代詩文閱讀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提高古代詩文閱讀教學質量,又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針對性提高。

關鍵詞:歷史典故;古代詩文;語文教學;高中

一、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典故二字連用最早可追溯于《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 “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痹概f制、舊例,同時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今義已有較大變化,從《辭?!返尼屃x可見一二:1、典制和掌故;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簡言之,典故一般指古代的一些故事,能考察到其來歷的一些詞語,或者是具有教育意義并且大眾都耳熟能詳的一些事件等。

歷史典故講求精煉、通俗易懂,其是古代詩文閱讀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僅能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同時能培養學生形成優秀的人格。而在今天的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大多數的教師還是注重于實詞、虛詞、句式、手法、篇章結構、寫作特色等的教學,忽視了文章的創作因由、文化常識、人物背景等一系列與歷史典故相融合的教學。而新課標十八個任務群中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華傳統文化研討”著重強調了教育要關注傳統文化,而在此過程中歷史典故的滲透就顯得極為重要,歷史典故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優勢途徑。重視歷史典故一舉多得,不僅能提高古代詩文的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歷史典故在古代詩文閱讀教學教學中的意義

歷史典故應用于古代詩文中,能使詩文內涵豐富、語詞精煉、創新奇意境、展含蓄情感,賞析歷史典故自是教學環節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其涉及的知識包羅萬象,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可簡要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知人論世,了解背景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社會的認知與思考的表達,其與作者的經歷密不可分。杜甫在《詠懷古跡其三》中應用了昭君出塞、細君公主和親兩個典故,“畫圖省時春風面”出自《西京雜記》中的“昭君自持容貌,都不肯與。工人乃丑圖之,遂不得見。后匈奴人入朝,求美人為閼氏,帝按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 “千載琵琶作胡語”出自《古今樂錄》中的“初,武帝以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王昆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送明君亦然也”王昭君貌美卻遠嫁匈奴,終生不能回故鄉,而詩人自己有著經天緯地的才華,卻不被重用,經受安史之亂漂泊他鄉。

杜甫因上書惹怒唐肅宗受排擠被貶謫,正是詩人自己的遭遇和王昭君、細君公主悲劇命運具有相似性,所以選擇如此歷史典故是為了抒發自己仕途不順、顛沛流離、思念故鄉、懷才不遇的悲憤怨懟之情。在賞析這首詩的時候,如果不了解詩中這兩個典故,很難理解其句用意,也就不能了解杜甫的處境,所以在古代詩文閱讀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們真正地理解歷史典故以及作家應用典故的意圖,把典故和作者的寫作背景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傾向。

尤其在閱讀一些主旨隱晦的作品時,就“更應該注重對典故原意的追尋和詩人擇典使用時當下語境的重建?!敝苏撌蓝笾湓娒庵?。不了解其歷史典故就做不到知人論世,從而也看不出作品情感脈絡也就品不至佳。

(二)探尋情感,洞悉主旨

古詩詞言簡義豐,為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作者需要在寥寥數語中盡可能的表達出意蘊與情感。借助歷史典故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引用典故中的故事或者詞語,以擴大詩詞的意境和增加詩詞的內涵,雖然只有幾個字卻暗藏著深厚的意義。對于鑒賞者而言,緊抓歷史典故,便能探尋情感,洞悉主旨。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借用六個典故,表達了詞人懷古、憂世、抒志多重情感。其中最后一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引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使臣謊稱:“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傾之,三遺失矣?!壁w王以為廉頗已年老不中用,最后沒有再任用他。辛棄疾選用廉頗的歷史典故,就是為了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的報國心,以及自己愿為國家的振興盡全力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愿望,在我們熟悉廉頗老將軍的歷史典故后,即可讀懂作者那惆悵、郁悶、憤慨的內心。

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同樣出自司馬遷筆下,引自《史記·魯周公世家》。本意指周公吃飯時唯恐接待賢才遲慢,曾三次把飯從嘴里吐出來。這里曹操借用這個典故,表示自己會像周公一樣的禮賢天下的誠心。

結合以上舉例,教師在講授富含歷史典故的古詩文時,切記要引導學生仔細地咀嚼品味,真切感受典故的語言材料,深刻地體會典故富有的含義,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從而達到探尋情感,洞悉主旨的目的。

(三)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蘇軾《前赤壁賦》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援引屈原的《九章》中的《思美人》“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屈原詩中的“美人”象征的是楚君王,蘇軾典故中所謂的“望美人”,也是表示自己雖被貶官,但依然眷戀著朝廷?!跋悴菝廊恕钡牡涔什粌H能讓學生走進屈原筆下風雨飄搖的楚國,還能感受到受 “烏臺詩案”影響下,文豪蘇軾那含蓄地的情感,渴望重用的心境。

有些典故能拓深到多篇詩文,其意蘊也不完全相同。我們可以把它們都交給學生,讓學生去選擇、去甄別,而這個判斷的過程恰恰是學生理解作品、品味思想情感的過程。在經歷了這個過程后,學生會對歷史典故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對用典的效果體會得更加充分,對作品理解得也會更加深刻。同時鑒賞能力必然會有很大的提高,探索的興趣也會得到有效的激發。

對于能否激發學生對歷史典故的興趣,筆者對24名語文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從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古詩詞典故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自己唱獨角戲,只是一味的講解所謂的重點考試內容,很少會考慮學生的文學基礎或者是否感興趣??荚嚂r很少涉及典故的考點,即便有相關題型,學生只需記住用典普遍的修辭效果,就完事大吉了,57%的學生學習歷史典故僅僅是為了背誦,很少去動腦思考典故的原意在新的語境之下所產生的更深刻的含義,也很少去體味作者高妙的表達技巧。

大量的閱讀是典故積累的主要渠道,這對于課業繁重的高中生來說很難實現,導致學生的積累缺乏,知識鏈接不上,使教師們只能主講到底,造成學生越來越依靠老師的供養,對于深究典故語言,品味典故在作品中的深刻用意沒有主動探求的興趣。典故積累的缺失,使古代詩文的學習更具艱難,越是艱難學生就越不愿主動閱讀積累,如此惡性循環,古詩文的學習便成為了負擔,令學生“苦”不堪言。

而歷史典故的學習不僅僅提升學生古代詩文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還能使學生語文素養有整體的提高。杜甫曾提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學生在平常古詩詞學習中有積累典故的習慣,在議論文寫作的時候論據就可以信手拈來,增強論點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學生們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典故,還應該養成積累典故的習慣,把典故應用在語文學習的實踐中,促進自身的發展。從而豐富素質教育形式,重視傳統文化的培養。

猜你喜歡
高中語文教學
高中文言文實詞教學研究
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高中政治課中的分層導學探討
理順高中政治課堂問題教學流程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