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鶴琴的教育家之路

2021-07-05 02:30吳嫻
下一代 2021年2期
關鍵詞:陳鶴琴幼稚園教育

吳嫻

摘 要:回顧陳鶴琴的教育家之路,樹立獻身教育的志向是其成為教育家的首要前提;豐富的教育經歷為其理論的形成打下基礎;良師益友的支持和幫助是其成功的外在助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其成為教育家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陳鶴琴;教育家

1988年12月30日,陳鶴琴先生逝世六周年之際,上海市萬國公墓名人墓區舉行陳鶴琴雕像墓碑揭墓儀式,墓碑上刻著陳鶴琴先生一生為之奮斗的九條宏愿和許德珩的題詞:“為中華兒童盡瘁的一生”。

陳鶴琴(1892~1982),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教育專家,是我國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現代幼教的奠基人。他的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在兒童心理、幼兒教育、小學教育、特殊兒童教育、家庭教育、師范教育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與實踐,開創了“活教育”理論體系。陳鶴琴是近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家之一,他能取得這樣的成就絕非偶然。

一、樹立獻身教育的志向是其成為教育家的首要前提

陳鶴琴先生樹立獻身教育這樣的志向絕不是突然的、盲目的,這是他在學習與探索中不斷形成的選擇。

(一)童年時代:“人生非奮斗,沒有出路”

“我6歲的時候,父親死了。家道中落,一年不如一年。店事無人過問,債臺高筑,無以應付,只得賣田賣地,把祖宗用血汗換來的一爿店,一點產業,賣得干干凈凈?!标慂Q琴在自傳中寫道。貧窮艱苦的生活是陳鶴琴童年時的基調,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母親的教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始終印在他的腦海中。在自傳中,陳鶴琴寫他童年只有三場大哭,第三次受到的刺激是最猛烈的,讓他深刻認識到“人生非奮斗,沒有出路”,殊不知,正是受到了這樣的刺激,才激發了他奮斗的決心。

(二)中學時代:“愛人的熱城,犧牲的精神”

14歲那年,陳鶴琴進入杭州的蕙蘭中學學習,由于在童年時代受到了刺激,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于是他牢牢抓住這次學習的機會,從進校第一天起就發奮讀書。蕙蘭是教會學校,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在這里學習的過程中,陳鶴琴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以“無我”作隱名,他在自傳里說:“以前我只知道顯親揚名,謀個人的福利,現在我有點向耶穌那種愛人的熱誠,犧牲的精神;從前是為己的,現在是為人了?!边@個時候陳鶴琴的眼界更開闊了,胸懷更包容了,他開始關注到了別人,有了愛人的意識。

(三)大學時代:“要濟世救人,非有學問不可;要有學問,非讀書不可”

19歲那年,陳鶴琴從蕙蘭中學畢業了。這個時候,陳鶴琴意識到,自己的志向不在賺錢養生,而是要濟世救人,怎么濟世救人,卻沒有具體的計劃,只知道“要濟世,要救人,非有學問不可;要有學問,非讀書不可”,他把這個觀念告訴了小哥之后,得到了小哥全力的支持,在他的支持下,陳鶴琴在第二年的上半年進入了圣約翰大學繼續學習。隨后陳鶴琴轉入清華學堂學習,在清華期間,他的人生觀除了濟世救人還明確了救國的理想信念,知道清華的經費來自庚子賠款,他意識到政府在用人民的脂膏來栽培自己,于是萌生了救國救民的觀念。

(四)留學時期:確立學教育和獻身教育事業的志向

23歲那年,陳鶴琴赴美留學,意識到了自己的志向是救國救民,究竟如何來救呢,經過反復的思考,在學醫還是學教育之間反復斟酌之后,陳鶴琴明確了自己的志向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盡瘁。他說:“醫生是醫病的。我是要醫人的,醫生是與病人為伍的,我是喜歡兒童,兒童也是喜歡我的。我還是學教育,回去教他們好?!本瓦@樣,陳鶴琴確立了自己要學教育獻身教育事業的偉大志向,并為此奮斗了一生。

二、豐富的教育經歷為其理論的形成打下基礎

從私塾到教會學校,從清華學堂到赴美留學,每一段學習經歷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給陳鶴琴的腦海中刻下了特殊的烙印,在中西方不同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浸染下,陳鶴琴滿滿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論。

(一)從私塾到教會學校:東西方教育的巨大差異帶來對教育的思考

陳鶴琴認為在私塾讀書是讀死書,不是說書是死的,而是書被先生教得沒有生氣了。在陳鶴琴的學習經歷中,私塾的教育方式是及其呆板的,無非是重復的讀書、反復的寫字。私塾對游戲的態度是禁止的,私塾的教育壓抑孩子的天性,要求孩子是聽話的,先生是嚴厲的。這樣的童年受教育生活的體驗,正是陳鶴琴后面提出“活教育”思想的現實基礎,他深切的體會到舊時教育的種種弊端,感受到這樣的教育模式是如何壓抑童性又如此低效,他的“活教育”理念就是要打破這樣的教育。

進入蕙蘭中學,讓陳鶴琴認識到自己在私塾6年的時光是白費的,除了認識了三四千字,什么都沒有學到。跟私塾相比較蕙蘭學習的內容一下子豐富了很多,有英語、算術、國文,還要讀《圣經》,強調修身的作用,體操科更嚴格。史地方面,學中國歷史、外國歷史、中國地理、外國地理等??茖W方面,學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化學等。算學方面,學代書、三角、幾何。與私塾相比,蕙蘭中學課程的種類、數量激增,這反而激起了陳鶴琴學習的熱情,他摒棄私塾中死讀書的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方法,面對從未接觸過的英語這一難題時,他通過找到單詞之間的拼寫規律,進行高效的學習。

進入圣約翰大學,陳鶴琴接受到更多的西洋文化,學習了拉丁文,同時圣約翰注重對人格的教育,宣揚圣道,這對陳鶴琴人格的塑造具有很大影響。

(二)從清華到美國:開放的教育思潮的影響是其教育理論形成的土壤

在清華,陳鶴琴感受到了生氣蓬勃的課外活動的魅力,辯論會、演說比賽、足球比賽、籃球比賽、化妝表演、音樂會等各種活動層出不窮。在清華這樣自由的環境里,陳鶴琴和同學一起創辦學校青年會,相互砥礪、服務社會、提倡教育;在校內開了一班校役補習夜校;創辦城府的義務小學;組織名為“仁友”的同志匯等。

在霍普金斯大學求學期間,陳鶴琴有一個原則:“凡百事都要知道一些,有一些事,都要徹底知道”。本著這樣的原則,陳鶴琴除了學習本科及英、德、法文外,還學政治學、市政學、經濟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習地質學、生物學的實驗研究方法。暑假還到康奈爾大學和阿莫斯特大學暑期學校選讀園藝、養蜂、鳥學、普通心理學等?;羝战鹚勾髮W重視實驗和啟發式教育對陳鶴琴的影響很大。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陳鶴琴專攻心理學和教育學,這哥大求學期間,更讓他感受到了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教育氛圍?;鶢柵撂乩锟私淌谟脝l式的問答法作為教學方法,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討論問題,集中各種見解、各種思想來解決疑問、解釋難題。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先進的,尊重學生個性的,與陳鶴琴童年時在私塾受到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這樣兩種教學方式在陳鶴琴身上發生了碰撞,從而產生“活教育”理論。在霍普金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陳鶴琴接觸的都是精英教育,在參加對黑人教育的考察后,陳鶴琴對教育又有了新的理解,更加堅定奮發惕勵,為國努力,實現教育救國的偉大志向。正是這樣的經歷,陳鶴琴回國之后積極投身祖國的教育事業,不汲汲于名利,沉下心來辦教育。

三、良師益友的支持和幫助是其成功的外在助力

在陳鶴琴成長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多人的影響,首先他受到了他的家庭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陳鶴琴6歲喪父,家境貧困,這樣的環境磨礪出他堅韌的性格、強健的體魄。

求學路上陳鶴琴受到了很多老師的影響。圣約翰大學卜校長,作為一個外國人,五十余年來扎根中國教育事業,苦心孤詣,數十年如一日,在中國介紹西洋文化,注重人格教育,宣揚圣道,勸人從善并以身作則。陳鶴琴認為一個外國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我們中國人呢?卜校長的教育熱情給陳鶴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為他之后選擇教育救國有重要的影響。

清華的周詒春校長以身作則,不愛名,不貪利,誠誠懇懇做事,不僅養成了清華純潔的學風,還影響到陳鶴琴這樣的清華學子們,從周校長身上學到了該如何治學,如何做人。周校長不主張學生讀死書,因此清華的課外活動蓬勃開展,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陳鶴琴的實踐能力得到鍛煉,思想也更加開放。

霍普金斯老師們的研究精神為陳鶴琴打開了學術研究的大門,霍普金斯的教授、學生們一天到晚都浸潤在研究精神之中做研究工作,而沒有一點傲慢的神氣、自滿的心理,總是虛懷若谷,誠懇萬分。在霍普金斯,陳鶴琴知道了,他來游學,最重要的不是學那些死知識,而是要掌握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

哥倫比亞大學的基爾帕特里克、孟祿、桑代克、羅格等名教授對陳鶴琴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哥倫比亞大學,陳鶴琴系統地學習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這為他日后探索“活教育”、研究兒童心理打下了基礎。跟隨孟祿教授考察黑人教育之后,對教育的民主化探索有了思考,這位日后的教育實踐埋下了伏筆。

陳鶴琴的成功也離不開身邊志同道合的好友們的相互支持與幫助,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陶行知。他們是同學,是同事,是中國教育改革路上并肩作戰的戰友,兩人志同道合,相互幫助,相互影響。陶行知批評中國的教育是一種“死”的狀態,陳鶴琴要把死教育變為有生氣的、活潑的教育。陳鶴琴花費兩年編成的《語體文應用字匯》,正是給陶行知的《平民千字課》提供了用字根據。曉莊幼稚師范學院,是二人思想與實踐聯系最為緊密的地方。在這里他們探討“教學做”、“藝友制”等。無論是創建中華教育改進社,宣傳平民教育,掃盲運動,還是建立中國第一個幼稚園——南京鼓樓幼稚園、成立第一所師范學?!獣郧f學校、創辦第一所鄉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等,都是他們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也包含了他們改變中國教育面貌的迫切愿望。張宗麟是陳鶴琴先生的學生,同時也是他的得力助手。1925年秋,東南大學教育科派研究員張宗麟去協助陳鶴琴,開展適合中國幼稚園課程的實驗。1926年,陳鶴琴與張宗麟在對鼓樓幼稚園的課程、故事、讀法、設備和幼稚生應有的習慣和技能等進行實驗之后,共同完成了文章《一年來南京鼓樓幼稚園實驗概要》。在這之后,他們一起發起成立幼稚教育研究會,創辦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支持陶行知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學校、燕子嘰幼稚園。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教育追求,他們也不僅僅是普通的師生關系,還是最親密的伙伴。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其成為教育家的必要條件

1919年,陳鶴琴應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郭秉文之邀回國執教,開啟了他立足中國本土的教育實踐活動?;貒?,陳鶴琴與陶行知等人一起倡導新教育,提倡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自治精神,在《新教育》雜志撰稿介紹美國學校關于學生自治的學說及其實施效果提倡學生自治。這是陳鶴琴將其教育理念運用于實踐的探索的開端。

實踐探索是陳鶴琴教育研究的立足點,長子一鳴出生后,陳鶴琴將其作為實驗與研究兒童心理的對象,對其從出生起的身心發展進行追蹤觀察并做好文字、攝影記錄,基于此著成《兒童心理之研究》,這是中國兒童心理學的開拓性著作。第二個孩子秀霞出生后,陳鶴琴也對她進行了身心發展的試驗與研究。在對兩個孩子的研究過程中,以自己的親身觀察、實驗、體會為例,陳鶴琴進行了家庭教育經驗的總結,著成《家庭教育》,提出家庭教育的101條原則。

當時中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陳鶴琴教育實踐活動的出發點,陳鶴琴認為當時中國的幼稚教育有四大弊端:與環境接觸的太少,在游戲室的時間太多;功課太簡單;團體動作太多;沒有具體的目標。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他創辦了鼓樓幼稚園,這是我國第一個中國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實驗基地,不是照搬日本,也不抄襲美國,是符合中華民族的幼稚園。鼓樓幼稚園開辦之后,陳鶴琴并沒有停下教育研究的步伐,他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他主持實驗幼稚園的課程、故事、讀法、設備和幼稚生應有的習慣和技能等,同時與陶行知、張宗麟一同發起成立幼稚教育研究會,創辦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有了中國人自己的幼稚園,還需要適應中國化幼稚園的教師,1927年,陳鶴琴擔任曉莊幼稚師范院的院長,主張教學做合一,用“藝友制”的方式推廣幼教師資的的培養。1940年,他建立第一所公立幼師學?!魇×⒂字蓭煼秾W校。在江西,陳鶴琴進行了師范教育的實驗和改革,培養了大批師資人才。

陳鶴琴倡導女子教育。1920年,針對五四前后社會上熱烈討論的婚制問題,對江浙兩省學生婚姻問題進行研究,寫成《學生婚姻問題之研究》,在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要普及女子教育。1931年,陳鶴琴創辦工局部女子中學,發展女子教育。

陳鶴琴提出要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1925年,他發表了《兒童心理之研究》,文中首次提到有關特殊兒童的問題。1947年,陳鶴琴籌創了上海特殊兒童輔導院,之后該學校成為全國唯一的聾啞人中等專業學校。同時他也重視對特殊教育師資培養。陳鶴琴對我國的特殊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活教育”理論是陳鶴琴最具代表性的理論。1940年3月,陳鶴琴在赴重慶參加國民教育會議途中,經過桂林時給中山學校題詞:“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辈υ撔PiL說:“我將回江西照此理念辦一所學校,實驗活的教育”。5月,陳鶴琴在泰和文江村附近籌辦南昌實驗小學新池分校,這是陳鶴琴“活教育”實踐的第一步。隨后,他創辦了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并確立實施活教育的三大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1941年創辦《活教育》月刊。1942年在《活教育》發表《活教育要怎樣實施》,總結兩年來活教育的實施經驗。1944年,召開實驗活教育籌劃會議,討論活教育的課程及教學設施問題,組織活教育課程起草委員會,制定“五指活動”實施大綱草案。陳鶴琴將活教育理論運用于實踐,再從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理論。

陳鶴琴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他的教育觀念和實踐活動隨著中國的時局變化而變化發展。正是因為陳鶴琴無時不刻都在與時俱進,最終才能成長為著名的兒童教育家。

參考文獻

[1]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全集(第六卷)[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8:497-536.

[2]魯黎.一切為兒童[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5~146.

[4]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全集(第五卷)[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歡
陳鶴琴幼稚園教育
陳鶴琴兒童游戲思想研究及其啟示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陳鶴琴:大學教授當了幼稚園園長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單元教育課程與陳鶴琴關系探析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臺灣地區《補助辦理公私立幼稚園輔導計劃》及其對大陸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啟示
陳鶴琴不賺昧心錢
橘兔的幼稚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