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求真尋實是現世一思

2021-07-11 08:49張靜
大觀 2021年5期
關鍵詞:本雅明以人為本

張靜

摘 要:《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本雅明通過對藝術世界中一切相互關聯的存在物的描繪,從側面隱現出如今現代社會的主導因素是機械技術,是具有深刻研究意義的杰作,因此,藝術與技術的聯系與區別成了當下不可終結的話題。本雅明就藝術作品本身提出的“靈韻”概念富有深刻的理論研究價值,也是其提倡的理念精髓所在,也讓我們不免對人本身產生極大的反思,值得仔細推敲。文章闡釋了機械復制傳播下思想的流變,圍繞“靈韻”本身滲透出的真與實的性質且聯系我們所處現世,對人生、對社會如何更好前進的未來大走向展開了簡要論述,并結合當前大環境展開求真與尋實的思考,提出通過審美教育重拾真與實。

關鍵詞:本雅明;“靈韻”;機械技術;以人為本;破壞式創新

從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這篇論著中,不難感知到身處印刷文化鼎盛時期的本雅明對藝術作品中“靈韻”(Aura)消逝的惋惜,同時也對機械復制技術興起持有肯定態度的矛盾斗爭心理。筆者認為,在審視利與弊的情況下要明白一大前提,那便是不可能完全做到趨利避害,只能最大化享受其作為工具帶來的各種價值,同時也不可忽視其存有的弊病對我們作為萬物之靈所獨有的思想本質的侵害。

一、機械復制傳播下思想的流變

在藝術領域中,藝術原作必然是“靈”與“肉”俱存,而機械技術的出現,能復制的只有“肉”,卻不能復制“靈”。機械,淺層面理解與機器并無區別,但如若不從工具使用角度上分析機械,而從形容詞意義上來看那便是刻板的近義詞、靈巧的反義詞。機械技術起初是為了降低人們工作難度使其有更多精力與時間去從事其他事物,但在如今看來也讓大多數人類本身成為機械。

機械復制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形式與發展傳播方式,也改變了藝術的本質。在機械復制時代之前,受一定時空限制的大環境中,藝術作品高高在上,只供上層社會享用。而今時不同往日,由于科學技術的發達,藝術最初的膜拜價值開始消散并逐漸走下神壇,其神秘性、權威性、神圣性、經典性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工業生產將藝術作品產量化、普泛化,不僅上層社會可以觀賞思考藝術的魅力,所有懷有各種目的的人也都可以趨近藝術的領地,或用其宣傳教義思想,或用其謀取利益金錢,或改變價值理念??傊?,藝術從神圣化走向貴族化,又到了如今的平民化。當藝術成為一種平平無奇的事物裝飾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所謂的“靈韻”已然不復存在。

在機械復制時代下,思想快速傳播,大量主流意識加快流動,停下來思考變得很困難,致使大多數人思維僵化。如機械復制的產物——電影藝術,電影中不斷出現的畫面讓觀者無法停下思考,在畫面的迅速流動播放下,每個人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在編導想要表達的意圖中被引領著、帶動著、徜徉著……這些活動的畫面已經充滿著我們的全部思想。而本雅明不會對視角精心挑選的修改后圖像和假新聞感到驚訝,也不會對電影明星的崇拜如何持續和發展感到驚訝。在攝影棚之外,電影用一種人工制作的“人格”來呼應靈光的凋謝,同時用電影工業的金錢培養出來的明星崇拜并不保護人的靈韻,而是保護那種“人格的外殼”,即商品的虛假外殼。換言之,電影藝術只是一種運用機械手段的藝術種類,是資本主義為了獲取盈利、博取大眾眼球進而打造的一種虛假人設和物設的空洞之產物。

二、“靈韻”的消逝:真與實之死

“靈韻”是本雅明美學思想架構中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所謂“靈韻”指的是對象或現象所存在的一種獨特性。關于“靈韻”,探討的學者不計其數,觀點也各不相同。本雅明認為,“即使是最完美的藝術復制品中也會缺少一種成分——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办`韻”使得藝術作品本身具有極強的權威性和神圣性。他指出,原作與復制品的最大區別便是有無“靈韻”。藝術作品最終來自作者靈魂深處的感覺,再外化成可觀可觸的視覺產物供世人觀摩。

真與實之死便是藝術作品之魂中“靈韻”的消逝。首先,真與實中必然含有藝術家的情感。如,在舉世聞名的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達·芬奇輝煌之作《蒙娜麗莎》中,高昂其對人文精神的向往與追求主題。其次,藝術作品作為實際物體存在于客觀世界中,真與實必然含有藝術作品。當藝術家腦海中的審美意象通過他之手物化成為具體可感的物體存在時,也意味著它具有了超越作者時代、面向更加廣闊無垠的未來空間而具有永恒性價值以及被更多者接受批評的可能性。接著,便是欣賞者對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賞析的真實。來源于現實生活又經過藝術家主觀構思處理后的藝術作品必然會引起很多觀眾的審美共鳴,所以在審美能力較強的欣賞者面前,無論是手工復制,還是機械復制的作品,形式幾乎都一樣,其缺少“靈韻”的本質也都已經不能滿足欣賞者想要深入審視的需求。

從以上觀點中不難發現,在藝術世界中,求真是基礎,下一步便是尋實,真與實二者兼具便是“靈韻”。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所產生的情感以及我們對畫作內在意蘊進行的評析便是“靈韻”。而在機械復制是主流并盛行的現如今,這些所謂的真與實在加速被吞噬,我們理應深思。

三、審美教育重拾真與實

美育思想跟如今的素質教育理念大體一致,旨在平衡人心之感性與理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矛盾思想中可知,對立統一規律是任何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同理可得,機械復制對于人類來說,其利、其弊皆不能被忽視,而且在利用機械復制的優勢時完全依賴于它終將迷失本心。審美教育從發生及發展到未來的繁榮,被貫徹落實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如今存在的“更高的教養”。作為新一代年輕人與教育者,我們有責任通過“更高的教養”來修復已經受機械復制方方面面影響的教育,以及最為重要的我們的自然本性之完整性,不再沉溺在機械復制中,從而使我們重新獲取獨立思考與創新的能力。

這種被破壞的人類精神家園應該如何復原且變得更好?這是當下應著重關注的話題。蔡元培在《書姚子移居留別詩后》中有言:“夫家國之盛衰,以人事為消長,人事之文野,以心術為進退,心術之純粹,以外物之印象為隱括?!痹诠P者看來,這句話顯然銜接了儒家心性文化傳統與現代美學,從家國到人事到心術再到外物相輔相成。這批深受系統儒學教育的一代人,熟讀儒學經典繼而傳統知識基礎十分扎實,當他們看到主流意識形態中的興辦實業與儒家正統觀念本身產生抵觸且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沖擊時,大力提倡美育企圖以美救國,認為人們只有通過審美這種心理意識活動才能使得素養變得高尚。美的本質必然是真實,物的真實以及賞物時主體心境的真實,因此,真與實必然是藝術世界中的第一性。在歲月的流逝中,我們總能通過細枝末節發現歷史的循環走向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如今人工智能野蠻生長的情況下,人類正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奔向現代智能化的時代。一切看似快捷便利,省時省力,殊不知人工智能可能正一步步毀滅著人類??偠灾?,無論是狩獵經濟社會,還是手工業社會,或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勞動創造財富,創造生活,創造子嗣,創造著一切,所以當體力勞動以及腦力勞動都由機械代而行之時,我們人類又將何去何從?我們的文明又將走向何方?同時屬于我們自身的“靈韻”會終將消失殆盡。筆者不知這種現象的產生是人類的幸運還是被機械智能捆綁著卻無法逃脫的悲哀。

美育的工作不能停止,也只有美育可以重拾人性的真與實。我們無法改變現在的局勢便要去接受它,在更好地利用機械技術的同時避免被其吞噬?,F代化已經來臨,我們避無可避之下理應學會運用得當之法來更好地引領其走向。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使藝術作品已然通過機械復制以親民性宣告著大眾審美趣味的多樣性,并由圣壇走向民間,從而使審美教育的范圍愈加廣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該多角度地看待藝術與技術的對立統一問題。真與實的消逝著實是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真實理應是我們作為高級動物追求的真理?,F如今我們已經處在技術繁榮的洪流當中,我們要時刻警覺不能被其淹沒,最大化發揮審美教育的本質意義,使之完善人類與生俱來的“靈韻”中的真與實,進而使社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2]張晶,祝子怡.藝術與技術的交響: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理論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92-95.

[3]宋德泳.技術發展視域下的藝術學理論的創新[J].藝術百家,2019(1):25-27.

[4]李夢瑩.靈韻的消逝與救贖:論數字時代藝術的審美距離問題[J].宿州學院學報,2020(5):47-51.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

猜你喜歡
本雅明以人為本
試論本雅明式的引文寫作
瓦爾特·本雅明:馬克思主義、藝術意志與思想圖像
從本雅明“廢墟”美學看白先勇《臺北人》
本雅明論布萊希特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精細化淺析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
對憲法沿革的幾點思考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課堂
本雅明的俄國之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