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創小切口入路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2021-07-15 07:14韋文燦
中國實用醫藥 2021年18期
關鍵詞:置換術髖關節微創

韋文燦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非常成熟的手術類型,常用于治療股骨頭壞死、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股骨頸陳舊骨折及感染性髖關節炎后遺癥等疾病,其主要是將人工生物材料制作的假體通過外科手術方式替換病變髖關節,達到消除疼痛、改善髖關節功能的效果[1]。但是研究發現,傳統經外側入路方式對患者損傷較大,不利于后期恢復。隨著微創技術不斷發展,發現微創小切口能有效縮短手術切口,減輕疼痛,有助于術后快速恢復[2,3]。為此,本文選取40 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研究,對微創小切口入路方式做進一步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6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信封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13∶7;年齡最大72 歲,最小43 歲,平均年齡(57.20±6.41)歲;疾病類型:原發性骨關節炎4 例,股骨意外骨折10 例,髖關節炎5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2∶8;年齡最大71 歲,最小41 歲,平均年齡(56.98±6.67)歲;疾病類型:原發性骨關節炎5 例,股骨意外骨折9 例,髖關節炎4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2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適應證;②保守治療無效者;③意識正常,可與他人順暢交流者;④配合度較高;⑤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造血系統功能障礙;③合并心內科重癥。

1.2 方法 手術治療前首先進行X 線片掃描,了解骨盆、股骨病變情況,確定假體材料大小、長度及距股骨截骨段距離等。

1.2.1 對照組 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治療中采用傳統經外側入路,具體方法如下:行硬膜外阻滯麻醉后,指導患者保持健側臥位,同時使患髖保持45°,方便手術活動。確定壞死部位后進行常規鋪巾消毒,在股骨外側下方弧形切開12~16 cm 長度切口,依次分離皮膚、組織、深筋膜層,然后切開闊筋膜張肌,鈍性分離臀大肌,將外旋肌群止點和肌腱止點完全暴露,切斷肌腱止點后將暴露關節囊T 形切開。最后常規進行骨頭脫位、截骨等操作,留置引流管后縫合切口。

1.2.2 觀察組 患者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治療中采用微創小切口入路,具體方法如下:行硬膜外阻滯麻醉后,指導患者保持健側臥位,將骨盆垂直固定,以大轉子頂端為標準,在髂前方棘后方6 cm 位置處弧形切開6~9 cm 切口,然后分離皮膚、皮下組織和臀大肌筋膜,將暴露關節囊T 形切開,充分暴露股骨頸。再使用振動鋸截骨股骨頭頸連接部位,取出頸和股骨頭取出,使髖臼充分暴露。使用常規置換術對髖臼內襯和髖臼罩進行安置,將殘留外側股骨頸清理干凈后,挫髓,放置大小合適假體。測量肢體長度,測試髖關節活動度后,放置股骨側假體,復位后縫合切口,常規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皮膚損傷、異位骨化、深靜脈血栓和血腫。③比較兩組術后3 d、6 個月疼痛情況及髖關節功能。使用VAS 評估疼痛,滿分為10 分,評分與疼痛呈正相關。使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量表評估髖關節功能,包括疼痛(44 分)、功能(47 分)、畸形(4 分)、關節活動度(5 分),滿分為100 分,評分與與髖關節活動度呈正相關。④比較兩組生活質量,使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兩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每項滿分均為100 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83.68±11.78)min 與對照組的(84.13±12.03)min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20,P=0.906>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320.51±168.37)ml、術后引流量(200.21±127.23)ml 少于對照組的(537.14±170.94)、(476.94±186.41)ml,住院時間(14.00±2.17)d 短于對照組的(17.98±2.69)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038、5.484、5.150,P=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發生皮膚損傷1 例,異位骨化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術后發生皮膚損傷2 例,異位骨化2 例,深靜脈血栓3 例,血腫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00,P=0.028<0.05)。

2.3 兩組術后3 d、6 個月疼痛情況及髖關節功能比較 術后3 d,觀察組VAS 評分為(2.03±0.51)分,對照組為(3.27±0.60)分;觀察組Harris 評分為(70.25±8.64)分,對照組為(71.13±8.79)分。術后6 個月,觀察組VAS 評分為(1.30±0.23)分,對照組為(1.39±0.20)分;觀察組Harris 評分為(94.20±8.76)分,對照組為(93.77±8.10)分。術后3 d,觀察組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042,P=0.000<0.05);但兩組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19,P=0.751>0.05)。術后6 個月,兩組VAS 評分均較本組術后3 d降低,Harris評分較本組術后3 d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VAS、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21、0.161,P=0.195、0.873>0.05)。

2.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3 討論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疾病常用的治療手段,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強制性脊柱炎等[4]。通過手術方式切除變形、塌陷股骨頭,將髖臼表面磨損軟骨修平后置入大小合適的假體,達到重建功能、消除疼痛的目的。目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已成為治療嚴重關節疾患常用方式之一。但是近幾年,臨床發現手術入路方式不同,產生的臨床效果也存在較大差異[5,6]。

傳統經外側入路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較為廣泛,其具有手術視野清晰、暴露良好、操作方便等特點,安裝假體后對提升關節功能、緩解疼痛具有明顯效果[7]。但是由于手術切口較長,對軟組織損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不利于后期恢復?,F階段,臨床發現微創小切口與傳統經外側入路達到效果相同,但切口較小,產生傷害較低,更易被患者接受[8]。為此,本文選取40 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83.68±11.78)min 與對照組的(84.13±12.03)min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20,P=0.906>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320.51±168.37)ml、術后引流量(200.21±127.23)ml 少于對照組的(537.14±170.94)、(476.94±186.41)ml,住院時間(14.00±2.17)d短于對照組的(17.98±2.69)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038、5.484、5.150,P=0.000、0.000、0.000<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00,P=0.028<0.05)。術后3 d,觀察組V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042,P=0.000<0.05);但兩組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19,P=0.751>0.05)。術后6 個月,兩組VAS 評分均較本組術后3 d 降低,Harris 評分較本組術后3 d 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VAS、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21、0.161,P=0.195、0.873>0.05)。觀察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采用微創小切口入路方式更具有優勢。其主要是因為很多患者年齡較大,手術耐受較差,切口較大將增加心理負擔,在微創小切口中切口相對較小,對后期恢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9]。此外,采用微創小切口入路生理舒適感較高,能盡早開展康復訓練,促進各項關節功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生活質量提升顯著。郝立波等[10]對此進行研究,發現微創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更高,臨床各項指標更優,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再次印證微創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產生的臨床效果更好。在本次研究中還發現,缺乏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正確認知是影響后期治療配合度的關鍵,故在治療過程中還應加強護理干預,確保后期治療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采用微創小切口入路能有效改善臨床各項指標,減少創傷、術后并發癥,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猜你喜歡
置換術髖關節微創
髖關節活動范圍
持續骨牽引復位在近節指骨干骨折微創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肺癌的微創介入治療——專訪北京醫院腫瘤微創治療中心主任李曉光
冰球守門員髖關節損傷與治療
肩關節置換術后并發感染的研究進展
成人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分型與治療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引流對血紅蛋白下降和并發癥的影響
反肩置換術
賁門失弛緩癥的微創治療進展
髖關節翻修術Gross型髖臼骨缺損重建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