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特拉克作品《秘密》中的人文主義財富觀

2021-07-16 06:27劉曉麗
讀書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關鍵詞:人文主義秘密

[摘? 要: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之一,因其開啟了人文主義運動的大幕而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的拉丁文代表作《秘密》(Secretum)通過內心反省的方式重新探討了人生幸福、人的意志、死亡、惡習、美德、塵世之愛、塵世榮耀等重要主題,抒發了具有明顯人文主義特色的倫理觀念。其中在論“貪婪”的部分,作者首次正視人對于財富的欲求,為“貪婪”正名,提倡順從本性,有節制地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捍衛追求財富的正當性,向我們展現出了不同于中世紀禁欲主義守貧觀的一種新型財富觀。

關鍵詞:彼特拉克;《秘密》;財富觀;人文主義]

《秘密》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偉大先驅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的代表作之一,是其最重要的拉丁文作品。這是一部自傳反思體的作品,虛構了一場弗朗西斯科與圣·奧古斯丁在真理女神面前展開的對話。奧古斯丁與弗朗西斯科分別是彼特拉克思想的理性代表和感性代表。在對話中,奧古斯丁首先指出弗朗西斯科不能擺脫不幸的原因在于其意志的薄弱,錯誤地將“不愿”擺脫不幸認為是“不能”擺脫不幸。繼而奧古斯丁進一步將弗朗西斯科置于詳細深入的內心省察之下,從基督教七宗罪的角度逐一分析討論弗朗西斯科的行為和心理:傲慢、嫉妒、貪婪、暴食、憤怒、淫欲和怠惰,并抨擊了阻礙弗朗西斯科得到救贖的兩大枷鎖:對愛情的追求與對榮耀的渴望。而弗朗西斯科則相應地依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具體體會進行了辯駁否認和自我捍衛。

在《秘密》的第二部分,奧古斯丁與弗朗西斯科就“貪婪”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表達出了各自對財富所持有的不同的思想觀念,其爭論體現出了彼特拉克內心的矛盾糾結,反映出了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初期具有人文主義內涵的財富觀。

一、奧古斯丁的財富觀——順應本性,欲望設限

在《秘密》的第二部分中,弗朗西斯科請求奧古斯丁坦率地告知是什么讓他背離正途,奧古斯丁的答案是“對塵世財富的欲望”,從而引出對貪婪的討論。奧古斯丁開門見山地亮明了自己的立場:將財富視為消極負面的影響,認為它阻礙了弗朗西斯科對真理和幸福的追求,對財富的占有持有批判的態度。

至于奧古斯丁為何對占有財富持有這樣的看法呢?他從積累財富所帶來的后果這個角度給出了明確的解釋。奧古斯丁借用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的話發人深省地質問道:“為了富裕地死去而生活在窮困中是明顯的確定的瘋狂之事,那么千辛萬苦獲得財富又是為何呢?”(Petrarca: 157),進而指出費力積累財富所帶來的結果無非是死后裹在紫袍里、葬在大理石墓穴中、留下繼承者們為了豐厚的遺產爭斗不休,甚至連臨終時都只會專注于賬本,而非彼特拉克所希望的那樣如柏拉圖一般在研究中伏在書籍上死去。追求財富生前辛苦,死后成空,因此,結論顯而易見:追求給人帶來所有這些后果的財富是無用和荒謬的辛勞。毫無疑問,在奧古斯丁看來,追求財富并非明智之舉,而是費力不討好的行為。

針對弗朗西斯科“為了避免窮困的老年生活”的辯解,奧古斯丁不以為然,認為像螞蟻一樣擔心沒有保障的暮年、懼怕寒冷和饑餓,從而提前為了艱難的老年階段做準備不能成為貪婪的借口,不足以獲得諒解。因為“你得承認,沒有什么比為了將來有一日不忍受貧窮而現在總是遭受貧窮更加可憐荒謬的了”(161)。更何況,人是否能夠活到老年并不確定,為老年階段擔憂本身就是一種極其短視、舍本求末的行為,實在不夠明智:

焦慮地為一個階段擔心,而你或許永遠也無法到達這一階段,即使能夠到達也一定是只能做短暫逗留,相反地,卻忘記了無論如何都會來臨而一旦來臨誰也無法逃脫的那件事。這真是可笑的擔憂與荒唐的疏忽。但是你們可憎的習慣是:關注短暫,忽略永恒。(161)

這里所提到的“這一階段”當然指的是人的晚年階段,而“無法逃脫的那件事”顯然就是死亡。在奧古斯丁清醒的提示和言辭犀利的嘲諷中,兩者孰輕孰重,一目了然,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不言而喻。

更為重要的是:積累財富使得人天生高貴的靈魂沉迷于塵世的欲望,從而墮落沉淪,無法追求永恒的天國至福:

積累財富就是積累需求和憂慮,這一事實已經經過諸多討論,無需更多論證。人的靈魂天生高貴起源神圣,卻忘記了天國之事,為了塵世的真金白銀而苦惱,這是驚人的錯誤和可憐的盲目……每次當你被貪婪的利爪緊攥,背離更加崇高的思想,趨向這些庸俗的事物時,你沒有察覺到自己從天上跌落至塵世,從星辰墜下,被深淵所吞噬嗎?(163)

貪婪使得弗朗西斯科墜入深淵。對財富的欲望使弗朗西斯科遠離對死亡的思考,被物質憂慮所環繞的時候,弗朗西斯科無法將目光投向更崇高的目標。因此,奧古斯丁呼吁弗朗西斯科擦亮心靈的雙眼,不要讓財富的閃光遮蔽了它們,以免本末倒置,得不償失。

除了對貪婪的嚴重后果進行反思之外,奧古斯丁也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他指出人的天性普遍是容易滿足的,而弗朗西斯科也不例外,其本性也是儉樸的:“然后如果你認真審視你的天性,(你會發現)沒有人比你需要的東西更少了,假如大眾的錯誤沒有干擾你的話”(157)。如果按照自己的準則去生活,對于弗朗西斯科來說沒有什么比一頓簡餐更加愉悅美妙。如果按照自己的天性行事,弗朗西斯科早已可以被視為是富有的了,而如果按照塵世大眾的標準,他將永不可能被看作是富有的:“你將總是缺少些別的什么,而為了追尋,你將被拖入欲望的深淵”(159)。為了證明弗朗西斯科的天性確實淡泊寡欲,奧古斯丁引導弗朗西斯科回憶其美好的鄉村隱居時光,種種愜意暢快的經歷無不印證了那時的他是最富有、最幸福之人。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積累財富違背人的天性,與追求人生幸福背道而馳。既然人的天性如此,并不需要很多財富,那么就應該順應天性的需求,放棄追求財富,知足常樂。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奧古斯丁無疑是堅決反對追求財富的,認為追求財富是無用的辛勞,甚至批評弗朗西斯科為老年的經濟狀況憂慮而提前儲備是可笑荒唐的行為,主張應當依從人的天性而為。

但在完成對主動積累財富的批判之后,奧古斯丁話鋒一轉,又從守貧的層面展開了進一步的論述。在奧古斯丁眼中,貪戀塵世財富的行為固然應當遭到蔑視,但追求貧窮的舉止也不值得鼓勵。他否定勸誡人們渴求貧窮的做法,反對將貧窮奉為人生準則,毫不掩飾對完全否定人的欲望的做法的反感,甚至公開表達對宣揚貧窮的言語的厭惡:

因此我不召喚你聽從那些人的命令,他們言道:“人的生活只需要面包和水就夠了。與這些相比,沒有人是貧窮的,那些將自己的欲望控制在面包和水上的人擁有的幸??氨戎嫠埂薄瓕嶋H上這些格言警句在人聽來既是十分夸張又是極其令人生厭的,總是叫人痛恨。(161)

此處,奧古斯丁對守貧觀念進行了不同于前人的解讀,他不僅站在基督教的視角呼吁放棄對財富的追尋,還站在新時代的角度斥責了守貧的不合情理。既然守貧與求富都不可取,那么顯而易見,奧古斯丁所提倡的可行之途只能是適中原則,奧古斯丁也確實直言道:“事實上,我認為處在每一種境況中時都可以訴諸于中庸之道”(161)。至于貧窮,奧古斯丁雖然不建議追求貧窮,但提出若是命運強加以貧窮時,一定要接受它忍受它。這一提議呼應了斯多葛派強調順應人的本性、接受天命安排的思想。

在此基礎上,奧古斯丁亮明自己的態度:“因此,為了針對你的惡習提出一種行為準則,我的建議是:控制天性,而不是摧毀天性”(161),認為如果弗朗西斯科知足的話,其所擁有的已經足夠滿足其需要,而他卻因為憂慮未來的貧窮而痛苦著,不啻于一種自尋煩惱的行徑。

綜上所述,很明顯,彼特拉克借奧古斯丁之口所提倡的行為準則實際上是:滿足于當前所擁有的,不憂慮未來,不把時間精力花費在為財富而苦惱上,懂得適可而止。這一態度倡導的是不貪戀也不抵觸財富,本質上并非完全杜絕人的自然需求,壓制欲望泯滅天性,而是轉向一定程度上的舒展解放天性。

正因如此,奧古斯丁在承認人的基本需求,肯定了人性對物質充足的合理追求之后,繼而指出令其憤怒的恰恰是弗朗西斯科并沒有秉承適度原則,而是過度地追逐欲望,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奧古斯丁指責弗朗西斯科將大部分時間用于追求財富,而只將剩下的少許時間用于高尚的事情,由此語重心長地勸告道:

誰不想到達改變人們志趣良多的更加年長的時期?但是目的、尺度又是什么?你預先設定一個目標,當你到達之后就停下來,喘口氣。你知道那句出自人類之口的話是金玉良言:“貪婪之人總是不能饜足:給你的欲望設置安全的限度吧?!保?63)

毫無疑問,給欲望設限的要求再次呼應了奧古斯丁所極力提倡的中庸之道:克己自律不是徹底否定欲望,順應本性也不是貪婪無度。

但是,這個“目標”卻不應是弗朗西斯科對自己的欲望設置的限度“現在不需要什么,將來也不再需要什么;不命令他人也不受他人命令?!?。因為弗朗西斯科的要求看似不高,奧古斯丁卻認為實難達到:“你須脫去人性,成為神,才能不再有所需求。你不知道人類是所有動物中需求最多的嗎?”(165)。隨后奧古斯丁依據普林尼的《自然史》的內容,列舉了一系列的例子進行了有力的佐證,更有說服力的是奧古斯丁指出連任何皇帝、君王都無法達到弗朗西斯科設置的目標,連十分富有的君主都有數不勝數的需求,即使是軍隊的統帥自己都受制于表面上受他指揮的軍團,人們由于這些軍團懼怕他們,而他們卻也需要懼怕這些軍團。因此,世上還有比弗朗西斯科口中的欲望標準更高程度的富有和權勢嗎?可見,弗朗西斯科的所求在世俗中是無法實現的。于是,奧古斯丁諄諄教誨道:

你停止期望這些不可能的事吧,順從人類的命運,學會擁有很多的同時又擁有很少,支配別人的同時也被人支配。這樣活著,不要試圖擺脫也壓在君王們頸上的命運的枷鎖:只有當你戰勝了欲望,全身心地追求德行,你才會發現這枷鎖終于從你身上脫落。那時你才是自由的,才能不再需要什么,不受制于任何人,總之,你才真正是強大的,絕對是幸福的。(166)

這一番慷慨之言向我們揭示了奧古斯丁心中真正的解決之道。正如塞涅卡所言:“真正的幸福在于德行中”,“智者一定通過德行戰勝命運”。奧古斯丁的勸誡顯然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體現了斯多葛派德行至上的智者的理想,使得其財富觀帶上了濃濃的古典色彩。

二、弗朗西斯科的財富觀——追求合理,生存使然

如果說奧古斯丁表露出的財富觀是提倡順應本性,滿足現狀,有節制地滿足需求。那么反觀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的世俗自我代表,通過分析弗朗西斯科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和觀點,我們可以透視彼特拉克對塵世財富的感性認知和生存訴求,從而全面把握彼特拉克復雜多面的思想維度。

首先,面對奧古斯丁的指責,弗朗西斯科并不承認自己犯有貪婪的罪過,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應該遠離這一指控。在他看來,自己之所以追求一定的財富只是打算為即將到來的老年提供經濟保障,有備無患,坦言道:“為了日常糊口,我想要有所儲備”(157)。面對奧古斯丁借用賀拉斯的話對其進行的批評“人生的短暫使我們不能懷有悠長的希望”(157),弗朗西斯科也借用賀拉斯的話予以反駁:“我擔憂是為了‘我能為一整年儲備很多書和物質,為了不走向一個曲折起伏懸而未知的未來”(157),闡明了積累財富的主觀意圖,之后進一步指出由于擔心漫長人生的潛在危險,自己“將對財富的管理與對詩歌創作的熱情結合在一起”(157),提前為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需求做準備。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度過一個既不貧窮又不缺乏詩意的老年階段”(157)。既然儲備財富能夠為不確定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又為何不可呢?這是弗朗西斯科從生活實際需要的角度捍衛積累財富的正當性。

當奧古斯丁批評弗朗西斯科在欲望的驅使下放棄鄉村的隱居生活,重返城市,再次墮落,以至于臨終時也只能專注于賬本時,弗朗西斯科又再次重申這一觀點,堅定地認為提前儲備未雨綢繆沒有過錯,反問道自己“預科到老年時期的艱難,為自己又衰老又疲憊的階段進行積累和儲備,這有什么可過多指責的呢?”(161)。從弗朗西斯科的辯解中,我們可以看出,與奧古斯丁否定追求財富的看法相比,弗朗西斯科的觀點是截然不同的,充分肯定了儲備財富的必要性,對財富發揮的作用做出了積極正面的評價。

關于這一點,后世人文主義者布拉喬利尼在其作品《論貪婪》中也表達了與弗朗西斯科極其相似的看法,認為:“貪婪不僅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屬性,而且是我們通過后天實踐得出的結果。因為貪婪對于我們來說,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它教會我們如何針對未來的風險,提前做好準備??梢哉f,我們人類原本是脆弱的,而貪婪成為了我們最大的依靠,也是我們抵御災禍最安全的手段”(Bracciolini:120)。

無獨有偶,另一位人文主義者阿爾貝蒂在著作《論家庭》中也秉承了同樣的觀念:“人辛苦積攢是為了以防萬一。在健康時要想到疾病,就像螞蟻在夏天為冬天存食那樣”(阿爾貝蒂:第169頁)。

隨后,當弗朗西斯科承認自己察覺到因為對財富的欲望而脫離了高尚的追求,重重地跌落時,弗朗西斯科表示自己也想要擺脫這樣的處境,但是生活的需要每每迫使其不得不又重新追求財富。以古代詩人們口中的古希臘的兩座圣峰為例,一座供奉太陽神阿波羅,另一座供奉酒神巴克斯,分別代表了詩人們對精神上的幫助與物質上的充足的祈求。詩人們的看法并非毫無意義,恰恰證明了追求物質的充足是合理的需求。既然無論是生活經驗的教益還是智者們一致達成的共識都無不印證了這一點,那么滿足這一人性訴求也就無可厚非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弗朗西斯科并不否認物質需求的合理性,但在這些言談之間透露出無奈,聲稱并非樂意如此為之,實乃生存所迫,甚至曾經明確表示:“但是我是如此懈怠地去做,以至于非常明顯我是違心地去低就這些需求”(Petrarca:157)。不得不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彼特拉克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糾結的心理。

而當弗朗西斯科在奧古斯丁的要求下為自己的欲望設限時,他又毫不猶豫地直言道:“現在不需要什么,將來也不再需要什么;不命令他人也不受他人命令。這就是我的限度”(163)。這里弗朗西斯科所理解的適中原則意指通過經濟自足保障個人自由。

最后,當奧古斯丁無情駁斥了弗朗西斯科的欲望限度是最大的奢望后,弗朗西斯科終于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開始感到心情沉重,感到自己不再渴望什么,但是又馬上坦白自己被自己的惡習所擊敗,總感覺在內心深處有種不可名狀的不滿足感。這是彼特拉克動蕩不安的內心的顯露,是其無法壓制的人性欲望的體現。

不可否認,彼得拉克能夠借弗朗西斯科之口表達出對占有財富的理解和支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在《秘密》中,彼得拉克從對人性需求與財富價值的考察出發,闡發了對于中世紀財富觀既有保留又有摒棄的新型人文主義思想觀念。作者在我們面前隱約展現出一幅嶄新的財富觀藍圖:追求財富雖然不是什么高尚的事情,但卻是生活必需,生存使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只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物質需求就無可厚非。這一財富觀的意義在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追求財富這一人的欲望和需求,與中世紀的守貧觀念已經大不相同。正如文藝復興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保羅?奧斯卡?克利斯特勒在其代表著作《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八個哲學家》中將彼特拉克定義為“人文主義的第一個偉大代表”、“對該時代思想有著重要影響的最早的人文主義者”(克利斯特勒:第5頁)的那樣,彼特拉克所表達的財富觀也必將為后來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崇尚財富、解放人性的價值觀念奠定基礎,開啟大幕,成為名副其實的“中世紀最后一位偉人,近現代第一人”(王軍:第38頁)。

注釋:

[1]德西姆斯·尤尼烏斯·尤維納利斯(Decimus Iunius Iuvenalis,50/60-127以后),古羅馬帝國時期的諷刺詩人、修辭學家和演說家。

[2]蓋烏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公元23或24-79),又稱老普林尼,古羅馬作家,代表作是《自然史》。

[3]盧基烏斯·阿涅烏斯·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約公元前4-公元65),古羅馬斯多葛派哲學家、政治家、作家和雄辯家。

[4]昆圖斯·賀拉斯·弗拉庫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前65年-前8年),古羅馬帝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代表作有《詩藝》等。

[5]波吉奧·布拉喬利尼(Poggio Bracciolini,1380-1459),十五世紀意大利著名人文主義者、文學家、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曾擔任教皇秘書和佛羅倫薩共和國書記官,以發現大量古代拉丁文典籍著稱。

[6]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十五世紀意大利著名人文主義者、建筑師、作家、數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和音樂家,代表作有《論家庭》、《論建筑》、《論繪畫》、《論心靈的安寧》等。

[7]保羅·奧斯卡·克利斯特勒(Paul Oskar Kristeller, 1905-1999),文藝復興哲學研究的國際知名學者,代表作有《費奇諾的哲學》、《文藝復興時期人的哲學》、《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八個哲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和中世紀傳統》等,并做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整理工作。

參考文獻

[1]Petrarca,Francesco.Secretum.Il Mio Segreto.Enrico Fenzi ed.Milano:Mursia,1992.

[2]Bracciolini,Poggio.De Avaritia.Giuseppe Germano ed. Belforte editore libraio,1994.

[3]Loredana Chines e Marta Guerra.Petrarca.Bruno Mondadori,2005.

[4]Enrico Fenzi.Petrarca.il Mulino,2019.

[5]阿爾貝蒂.論家庭.梁禾譯.西安出版社,1998.

[6]保羅·奧斯卡·克里斯特勒.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八個哲學家.姚鵬,陶建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7]王軍.意大利文學簡史及名家名著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8]劉明翰等.歐洲文藝復興史:哲學卷.人民出版社,2008.

[9]周春生.阿諾河畔的人文吟唱——人文主義者及其觀念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劉曉麗,北京外國語大學在讀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講師。

北京外國語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猜你喜歡
人文主義秘密
將人文主義教育滲透于化學課堂,有效實現三維目標
愿望樹的秘密(二)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大學的變遷
人格權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超市里的秘密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家的秘密
我心中的秘密
第十三章 進化的秘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