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研究

2021-07-26 02:22常詔峰
花卉 2021年14期
關鍵詞:底泥河道水質

常詔峰

(西藏大學青藏高原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西藏大學理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0 引言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持續復雜多變,使污染河道生態修復工作面臨嚴峻形勢。當前形勢下,有必要精準把握與審視污染河道生態修復的核心技術方法與關鍵步驟,綜合運用現代化、精細化與全面化的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方法,促進河道生態修復質量和效益,本文就此展開探討,如圖1 所示。

圖1 被污染的河道

1 污染河道生態修復的重要性

在當今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河道污染問題愈發突出,對污染河道的生態化修復至關重要。生態修復技術主要立足于生態化的修復技術方法,強化突出綠色水生植物等載體價值,旨在全面降低污染河道的污染系數,實現綠色、穩定、可持續化的河道修復過程。深化運用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既是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必要手段,也是保障污染河道修復技術體系構造,實現污染河道修復過程高效穩定控制的基本需求。長期以來,生態環境監管及其他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污染河道治理中國生態修復技術的全面運用,無論是在生態修復技術模塊化發展,還是在生態修復技術運用效果評價等方面,均開辟了嶄新的發展局面,成為提升污染河道生態修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污染河道修復技術單位與科研機構方面,同樣在深化推進生態修復技術的革新,構建形成了以污染河道治理為基本導向,以現代生態修復技術為主要載體的技術體系,在當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質的突破。盡管如此,受污染河道基本構造等影響,當前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應用中還隱藏著的不足和悖謬之處,不利于實現污染河道生態修復的最終預期效果,阻礙著其實際綜合效益的優化提升,難以恢復污染河道的自身生態功能。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討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方法的實際應用,符合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生態修復技術提出的新要求。

2 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研究

2.1 河道水質修復

河道水質修復是提升河道水質條件、優化水質環境的關鍵過程。在河道水質修復過程中,應根據污染河道的實際特點,提高水體溶解氧水平,充分有效激發污染河道水質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使水體得以凈化,最終起到改善河道水質的預期目的?,F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河道水質修復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技術手段與方法,比如生物浮島技術的應用便采用了無土栽培技術框剪,選擇具有現代生態型特征的睡眠無土種植植物,為微生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更為理想地進行繁衍和棲息創造良好條件,減少原區域水體中污染物的總量,同時起到改善河道區域景觀的作用。

2.2 水生植物修復

水生植物是具有顯著修復特性的污染河道生態修復載體,可深化推進河道生態體系革新。在當前生態修復技術條件下,水生植物可細化分為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水生植物在污染河道修復實踐中發揮著不同作用,所采取的相關技術方法與標準同樣存在顯著不同,所獲取到的污染河道修復效果同樣具有差異化特征,應根據污染河道的污染類型等進行綜合擇定。在水生植物修復技術運用中,其根系可有效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和其他元素,使部分污染河道中的污染懸浮物進行快速分解礦化,可顯著提高水體凈化率,有利于形成一個良性的水生生態系統。

2.3 河道內棲息地修復

河道是魚類等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可為水生無脊椎動物等提供優良的產卵場、索餌場和停歇地等。為有效實現河道內棲息地修復,首先應明確界定修復目標,圍繞修復目標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設置魚道,恢復河岸覆蓋物。在河道內棲息地修復中,應注重河道生態環境的重塑與構造,綜合運用多樣化的生態修復材料,既實現河岸工程防洪功能,又可起到減緩河道河岸侵蝕等作用,將潛在的水土流失風險等消滅在萌芽狀態??v觀當前河道內棲息地修復實際,還應該對水質凈化及緊縛土壤等做出優化調整,使各個不同類型的水生環境有機融為一體,為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空間。

2.4 濱岸帶生態修復

一方面,可采取生態護岸技術方法,通過打造穩定可靠的邊坡形態,有效促進污染河道生態系統功能的自我修復,形成相對開放性特征的生態系統,防止水土流失,保證岸坡穩定。另一方面,可采用生態混凝土技術方法,在嚴格材料研選的基礎上,采用特定工藝方法制造出具有特定性能、特定結構、特定匹配性的生態混凝土,使所采用的混凝土材料能夠與河道生物和諧共處,相輔相成。此外,還可采用岸區生態防護方法,在河堤特定區域范圍內種植防護林,增加綠地景觀、涵養水源、減弱徑流、改變河道富營養化特點,減輕對河道生態環境的負荷。

2.5 底泥修復

底泥是河道完成物質交換和能流循環的關鍵載體,同時也是諸多底棲生物的生存場所?,F狀表明,部分污染河道生態修復過程中,不注重對底泥進行修復,所采取的底泥修復技術方法存在顯著不足,無法有效改變底泥污染物富集的客觀現狀。對此,應采取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方法,有效阻斷污染河道內各類污染源的流通路徑,增加額外的微生物或化學藥劑,有效減緩河道底泥的形成過程,防止各類有用物質快速溶解于水體之中,起到控制底泥氮磷等物質釋放的作用。此外,污染河道底泥修復還可采用底泥生態疏浚技術方法,控制和檢測污染源的數量和位置,降低底泥對上覆水體的污染貢獻率,保護生物多樣性。

3 優化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效果的有效路徑探討

3.1 建立健全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規則體系

根據污染河道生態修復的實際實施需求,緊跟生態修復技術理念發展進程,建立健全系統性的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規則體系,為多類型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的彼此融合交互發展提供基礎性依據與保障。對既有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規則體系進行全面梳理,對于不符合生態文明需求、不符合現代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背景的技術規則進行全面修訂,在污染河道生態修復中深入探索其多元化的功能和價值,將精細化理念融入污染河道生態修復全過程。

3.2 綜合運用污染河道生態修復中的信息化技術

搭建基于計算機技術與軟件技術的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信息平臺,將復雜抽象的污染河道生態修復資源要素進行分類整合,生成相應的功能模塊,實現污染河道生態修復資源要素布局的標準化,對河道生態及環境生態之間的銜接性進行優化匹配。在特定范圍內,打破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數據共享瓶頸,突破獲取河道生態修復數據在時間與空間方面的阻礙,選擇最具代表性與生態性的指標參數,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基礎,建立和形成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指標體系,實現對污染河道生態修復的高效管理和保護作用。

3.3 提升污染河道生態修復人員專業技術能力

定期組織污染河道生態修復人員參加專項培訓與學習,由業內專業人士為其講解新形勢下污染河道生態修復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任務,全面系統掌握有關于污染河道生態修復的基礎理論知識、政策要求及實施規則,強化污染河道生態修復的實際效能,提高對現代化生態修復工具的熟練掌握程度。突出污染河道生態修復人員的綜合素養,強化責任意識與創新意識,規范細化污染河道生態修復主體及客體,促進河道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受河道結構、生態理念、修復技術方法控制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在污染河道生態修復技術中的應用仍然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薄弱環節,不利于實現污染河道生態修復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所以,相關工作人員應從污染河道的客觀實際出發,遵循生態修復技術的關鍵實施規則,靈活運用精細化、規范化的技術,為改善和提高污染河流的修復效果奠定基礎。促進現代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為今后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歡
底泥河道水質
基于鈣鎂鹽的底泥高效脫水固化方案
關于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思考
關于新型底泥滲水磚可能性和實用性的探究
河道疏浚底泥堆土鎘污染修復技術分析
生態修復理念在河道水體治理中的應用
關于如何做好水質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研究
河道底泥脫水固化處理處置技術的研究
關于水質監測對環境保護的意義
河道里的垃圾
圖像識別在水質檢測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