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認同: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催化劑*

2021-07-30 02:51王軍旗徐亮
觀察與思考 2021年6期
關鍵詞:個體空間情感

王軍旗 徐亮

提要:情感認同是以認知認同為前提、主觀上樂于接受思想的傳導并積極地進行轉化、從而在個體內心深處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它充分實現肯定情感和主動選擇的統一、穩定情感和自覺選擇的統一、堅定情感和必然選擇的統一。微空間情感認同的流變性、層次性和效能性,使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容易產生從眾心理、他者存在、自我呈現等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極大地影響認同的深度和廣度。要積極適應微空間場域為情感認同帶來的變化,通過提升歸屬感、增強幸福感、引發共鳴感等路徑,加大正向情感因素的價值研究,注重關照現實群體的切身利益,實現網上網下交流互動,從而推動情感認同的進一步提升,實現從內化于心的情感向外化于行的行動的價值超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帶頭做到‘兩個維護’,既要體現高度的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又要有堅決的維護定力和能力?!雹倭暯剑骸对谥醒牒蛧覚C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求是》,2019 年第21 期。情感認同是以認知認同為前提、主觀上樂于接受思想的傳導并積極地進行轉化、從而在個體內心深處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它充分實現肯定情感和主動選擇的統一、穩定情感和自覺選擇的統一、堅定情感和必然選擇的統一。意識形態在微空間傳播時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更有利于個體產生思想價值層次上的認同共鳴,從而有助于推動實踐認同的形成,實現從內化于心的情感向外化于行的行動的價值超越。

一、情感認同是價值認同的動力

情感認同是建立在個體全面系統理性認知的前提下,情緒相對平穩的情感體驗。它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情緒表現形式,每一種選擇都與行為的實踐正相關。情感自身的非理性因素特點,在微空間得到了最大的釋放,它營造的情緒氛圍滲透在情感認同的全過程,容易產生逆反性的情感隔閡和鴻溝。微空間個體自身情感的復雜性、動態性和善變性,極大地影響著認同的深度和廣度。認同主體在情感認同過程中,釋放積極情緒有助于促進認同;反之,則會阻礙認同。

(一)情感的流變性

作為有血有肉個體,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認同主體的情感會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產生自然的流變。從現象上看,它是承認運動的,是“不死”的,但它用范疇的運動取代現實的運動,從而也就根本否認了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社會關系和社會思想的不斷變化,因而它實質上是“死的”?!安凰赖乃馈?,是對蒲魯東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唯心主義色彩和形而上學實質的真實寫照和反映。當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進行實實在在生產活動的時候,客觀世界也從外向內轉化為人的思想、觀念。因而,人在完成現實生產的同時,也完成了思想、觀念、情感的生產。情感作為一種特殊的觀念形態,其流變性較社會關系來說更為劇烈。在歷時性的維度,個體因為心理的需求程度差異,呈現出情感的瞬時性和永久性兩種時態。當個體的情感需求得到短暫的滿足,情感就會呈現出瞬時性,當個體的情感需求得到連續的滿足,情感則表現為穩定的信念。顯然穩定的信念在維系人們選擇能持續滿足自身需要的客觀事物上更具能動性,而短暫的情緒無助于保持選擇的連續性。只有當情感是肯定性質的情緒,穩定程度的信念才能形成堅定的信仰,進而成為持續促進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撐和行為驅動。因此,情感也就成了衡量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程度的內化性指標和關鍵性因素。

(二)情感的層次性

個體情感系統具有科學嚴謹的邏輯層次結構,其層次結構的劃分在根本上取決于其自身的價值層次結構。情感作為價值邏輯關系層次在大腦中的主觀能動反映,其核心目的是滿足個體的價值需要和精神需要。情感能級的高低呈現出逐級遞增的趨勢。低能級在經過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能量體驗后,方可順利開啟高能級的情感。低能級是高能級的基礎,高能級相對于低能級來說,表現出極強的主觀能動性。價值從低能級向高能級的轉化過程中,會產生價值系統的勢能差。價值系統在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呈現出明顯的邏輯關聯性,價值能級的因變量發生變化,其能級產生的自變量也會發生改變。價值能量呈現形式和手段的多樣性需要較強的主動性、前沿性和創新性作支撐,從而為個體主觀思想提供更多交流平臺,為理性思維提供更大的空間。在情感能級的區分維度上,高能級情感具備更強的振動性、更大的互異性、更復雜的干預性。高能級情感具備極強的振幅的波動性,不同社會環境和現實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價值能級情感的啟動升級、運行機制、續航時長、目標定位和精確制導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沖擊,當低能級情感的能量值達到轉換的臨界值后,并不能立即實現能級的轉化過渡,它需要經歷一定續航時間的緩沖。在這期間,低能級情感也存在著轉換失敗的情形;同理,轉化成為高能級情感后,在面對情緒低落或情感重創時,高能級情感不會立即下降到低能級的情感,它也會經歷一定時期的情感緩沖,回落到低能級的情感。明確認同內容情感目標的能級結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注重將認同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主流意識形態和培育主流意識形態三個能級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形成肯定的、穩定的、堅定的情感狀態。

(三)情感的效能性

情感的效能性是指情感轉化為行為驅動力的動力特性。對于同一種情感,不同個體之間會產生不同強度大小的行為驅動力,這種情感反應和行為反應之間的效能差異性,通??梢圆捎脝挝磺楦袕姸却碳は?,行為驅動力產生的大小進行區分。個體在進行行為驅動的過程中,在情感的維度上首先要進行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然后根據價值判斷的結果,決定行為驅動是否開啟以及驅動進行的量級和程度。在行為驅動進行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情感和心理圖式的動態變化,始終保持情感張力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內,從而讓行為驅動在相對理性中進行,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轉化。情感效能性在某種程度上同群體的行動,有著一定的邏輯相關性。每一次生活場景的互動,每一個時空剖面的集聚,每一次思想動態的捕捉,每一次心理圖式的感應,每一次情感效能的變化,都會對情感的認同度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微空間對主流意識形態情感認同的影響

微空間場域在改變個體認知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傳統的情感認同模式,可以實現個體在身體不在場的情況下,跨越地理空間的障礙,通過信息溝通實現情感間的交流互動。傳統的靠血脈、種族維系的情感紐帶,在微空間逐漸被興趣、愛好和業緣等群體所取代,微空間個體之間情感關系呈現出彈性化的特征,時而牢固,可以吸引大量的粉絲;時而脆弱,可以瞬間被大量粉絲取消關注。微空間反向認同、自我呈現、從眾心理等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都會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產生影響。

(一)微空間從眾心理對情感認同的影響

微空間群體從眾心理邏輯結構,強烈沖擊著傳統社會個體經驗邏輯結構,個體情感的認知和積累,并不隨經驗的增加而呈現出明顯的提升。相反,這種傳統意義上經驗的失效,正逐步降低現實社會物理空間個體情感交流的頻率,加劇了個體之間情感的冷漠程度。微博、微信等微空間自媒體的出現,為增進個體之間情感交流,彌補個體情感缺失,提供了一個更加便捷、更加廣闊的媒介空間場域。在現實生活情境下,一些突破價值底線的事件毫不遮掩、以近乎全裸的形式、全方位展現在個體面前時,個體傳統固有的情感認知體系幾乎被完全瓦解,驚訝、孤立、顛覆、毀三觀成為了個體情感體驗的真實情緒反應。微空間個體情感的變化,會通過信息的形式變換、拷貝與更新等多種方式進行加固與強化,并加劇微空間個體的從眾行為,使之對群體產生更為強烈的歸屬感。微空間群體行為不會受到人群、時間、地點等傳統因素的限制,同時實時性、匿名性、興趣性等特點,又加劇了個體主觀參與度,使其在無意識下產生從眾心理,進而引發集群行為。在熱點敏感突發事件中,微空間個體的評論、轉發等行為,就帶有明顯的從眾心理。在現實語境中,微空間大V 在沒有對事件真相進行充分調查前,為了博取訪問流量和關注度,第一時間占領輿論制高點,肆意發布未經證實的信息,這種多對多的群體傳播流言導致了微空間集群行為的發生。微空間自媒體信息匿名性的特點,致使網絡管控難度逐漸增大,大部分個體缺少辨別信息真偽的來源渠道。

(二)微空間他者問題對情感認同的影響

傳統個體身份認同大多是采用血緣、地域、種族或國家等符號,而微空間個體身份的認同更多的是采用以自我為中心的符號,如興趣、愛好等。微空間構建的自媒體社交平臺,在不遠的將來會完全吞噬掉自我中心主義的思維領地空間。這種傳統工業時代的思維理念在其根本價值屬性上是排斥他者的,它更多強調的是一個封閉狹窄空間內的自我感受。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世界中,他者僅僅被認為是一個單純外部的存在,自我在同他者的對抗中,始終處于失眠、孤獨、焦慮、掙扎的狀態。微空間即使他者心不在焉、漠不關心地被動應付,也會消耗掉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習慣在朋友圈發表觀點、設置議題、提供鏈接,意圖自身成為微空間話語的主導者。然而,對于空間場域中的他者而言,其主動尋找群體并成為群體中一分子的核心動機是探尋新的交往互動模式的刺激點,感受新的群體在思想層面給予的心靈歸屬感。微空間自我將朋友圈視為個人展現自我的平臺,隨心所欲發表個人感受,要求群體中的他者第一時間進行呼應,他者在交流互動中感到明顯的被邊緣化,自我話語權上的過度強勢讓自我和他者之間無法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

(三)微空間自我呈現對情感認同的影響

在微空間的自我呈現中,表演主要是個體在微空間場域內一系列的交往實踐行為及其外在的表演形式;觀眾主要是個體的好友和粉絲。臺前主要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扮演的角色屬性所產生的實踐行為場域,其在臺前盡可能地詮釋自身完美的角色屬性。個體主觀上習慣把某一固定區域標定為臺前和幕后,但實際上,臺前和幕后的標定是動態變化的。在微空間的自我呈現中,臺前和幕后所代表的內涵和寓意同現實生活情境中的內涵截然不同。在現實世界的空間維度內,個體潛在的思維意識里習慣把正常工作中產生的一系列交往實踐行為視為臺前;在虛擬世界的空間維度內,則習慣把通過用虛擬化、遮蔽化的個體身份屬性進行的實踐交往行為視為幕后。微空間個體日常生活從后臺走向了前臺,日漸成為群體關注和評論的焦點,這種中心舞臺的光環效應會激起個體強烈的暴露欲望和表演欲望,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個體自身的倫理范圍,在空間內對其他個體形成了過度的空間擠壓和占有。微空間打破了個體作為生命體的客觀局限性,拓展了個體實踐活動的半徑范圍和表演舞臺。當個體陷入“表演—關注—反饋—表演”這個需要博得粉絲和周圍個體不斷刺激的表演惡性循環時,也間接地將個體極度碎片化的生活空間場景逐一暴露在大眾面前,這種由個體狂歡化表演建構的碎片化空間和個體真實社會的現實空間實現了完美的無縫對接,共同拼接成一個完整的時空版圖。微空間自我呈現介于虛擬與現實之間,線上與線下之間,其強烈的狂歡意識和表演意識,加大了掌控個體思想變化趨勢和社會心理動態的難度,在某種意義上降低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度。

(四)微空間反向認同對情感認同的影響

微空間個體行為,在文化傳承維度上延續了現代自由主義提倡的叛逆精神,對生活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與否定,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調侃與譏諷,在個體實踐維度上完成了對現代自由主義的超越,更加注重瞬時性、快餐化、獨立性、情緒化的、非理智的、盲目隨意的情緒波動歷程。微空間個體野性的一面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不辨是非、不明覺厲①不明覺厲,網絡用語,是用于表達菜鳥對高手的崇拜,但也用于調侃樓主語言行為夸張和不知所謂。、瘋狂吐槽,單純的追求自身感官刺激和心態狂歡,后現代文化在微空間獲得了最豐富的土壤,這種后現代的感官審美方式和表層意義上的自我陶醉,極易引發個體的反向認同。在思維反向認同的助推下,微空間發表正能量言論的個體常常遭到群體惡語圍攻,而發表負能量的個體則會更加容易獲得支持和認同。線上的反向認同會影響線下的行動,它沖淡了人心情感的溫度,壓抑了正能量情感的釋放空間,助推了實踐行動的不作為。在邏輯思維和理性認知上,微空間個體更容易具有批判性、反抗性和片面性,常常在不經過深入思考和論證的情況下,對負面新聞或信息作出不理智的回應,在微空間評價、關注、轉發各種社會負面新聞成為彰顯個性的行為,成為一種樂趣和偏好,這種負面偏好在缺乏正確引導和教育的情況下,更容易放大負面情緒,引發反向認同,嚴重影響情感認同的正向輸出。自媒體平臺的顯微鏡放大效應,會在加速微空間負面信息快速傳播的同時,導致負面消極信息無限放大。這些信息在經過別有用心的個體、組織或國家的生產加工和包裝后,會形成帶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的爆款信息,以病毒式的傳播分裂速度迅速泛濫,對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公信力和凝聚力造成嚴重威脅和挑戰。個體的逆反心理和獵奇心理被別有用心的個人、組織或國家充分利用,成為了他們思想的傳聲筒,在微空間廣泛的傳遞負面信息,編造各種謠言,企圖迷惑大眾,進而攻擊主流價值導向,極大降低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度。

(五)微空間領域差異對情感認同的影響

20 世紀60 年代末期,亨利·泰弗爾的社會認同理論,對微空間場域如何形成群體認同,開拓了新的理論視角和研究范式。在特定的場域內,個體的意識形態、情感、信仰或興趣與某一群體的意識形態、情感、信仰或興趣相適應或相一致時,這一個維度的領域差異就會被激活調動,從而引發群體積極的心理認同和后續的情感認同,個體在角色的認同中就會更加清晰地了解在這一場域中的“我是誰”。在多元價值觀念并存的情況下,個體認同始終隨著價值觀念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當某一個體價值體系與某個群體價值高度一致時,價值維度上的領域差異即被激活,從而個體相應的價值觀念也會被“激活”和“調動起來”,就會在重新“產生我群體、他群體分類以及積極、消極的評價”中確立“我是誰”的新認同。微空間自由的氛圍為多元化思想的生長提供了最適合的土壤,曾經隱藏在空間縫隙中的現實社會的黑暗面和丑陋面也因微空間碎片化的全景呈現,完全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這對情感認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信息內容的建構模式來分析領域差異機制,微空間信息呈現的圖片、文字、視頻三者自由排列組合的新模式,更容易吸引個體的注意,從而觸發領域差異機制。從信息內容的效能屬性來分析領域差異機制,微空間話題信息過度偏向于娛樂屬性和經濟利益屬性,會間接地影響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從而在個體啟動領域差異機制,尋找認同群體的過程中,無法辨別內容的真偽性和信息的有效性,在價值取向上形成錯誤的共識。從信息數量的離散分布來分析領域差異機制,其海量數據信息分散在微空間的各個縫隙和角落,造成了信息鏈條的大量割裂,對個體的信息選擇取舍和加工轉化能力素質要求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領域差異機制中的元認同。對于生活在微空間的個體來說,由于對很多領域不熟悉,很容易被微空間的虛假信息所蒙蔽甚至失去理智,從而產生錯誤的群體歸屬認知和情感。尤其是在西方國家或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誘導刺激下,更容易對個體的情感動機和心理圖示產生強烈的沖擊,個體處于信息碎片化的汪洋之中無所適從,從而加劇個體思想情緒的波動,動搖情感認同的穩定度和忠誠度。

三、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情感認同的實現路徑

作為價值認同最為正向的情感因素,幸福感、歸屬感、共鳴感的實現必然對價值認同產生積極作用,它們所體現的就近性、相似性、榮耀性、外表性、動力性,是對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情感認同最本質的反映。在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路徑上,應積極適應微空間場域為情感認同帶來的變化,加大正向情感因素的價值研究,注重關照現實群體問題,實現網上網下交流互動,切實提升情感認同。

(一)提升歸屬感

第一,突出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人文關懷。提高情感認同的歸屬感,必須充分發揮線上與線下聯動作用,深刻分析現實社會個體思想變化特點,切實了解個體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大力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內容與客體自身需要的融合度和契合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高微空間社會意識形態產品的有效精準供給,創新微空間文化思想宣傳的方式方法,動態跟蹤微空間各類群體的情緒波動周期,準確掌握情感認同的變化峰值和頻率,真正關注社會成員心理起伏,了解群眾思想實際需求,讓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內容能夠接地氣,更加貼近群眾的生活,注重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找準文化與認同之間準確的交叉點,真正讓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微空間的每一個縫隙角落,真正實現微空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二次創新和轉換,真正在人文關懷中凸顯中國底蘊、中國精神和中國血脈,更容易凝聚微空間個體對主流意識形態情感認同的共識,提高個體自身在空間和時間,在線下和線上的歸屬感,增強個體在微空間場域的情感認同。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切實解決群眾思想上的困惑和實際困難,用真情的服務實現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與認同客體實際需求情感零距離。主流意識形態的人文關懷是一種內在的、隱性的魅力,它應該是成體系、全方位地給個體提供人性的溫暖和依靠,利用其價值體系的包容性、政策制度的科學性、理論話語的溫暖性、邏輯演繹的完備性、解惑答疑的及時性,言傳身教的模范性,引導個體相信并認同主流意識形態。

第二,構建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情感認同的信任接受機制。微空間主體信任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提是清楚熱點、敏感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事情發展的真相。對待微空間的負面新聞事件或評論,不能一味地采取刪帖、屏蔽等方式手段,應牢固樹立尊重差異的思想,敢于直面問題,對于熱點、敏感問題,在第一時間讓微空間個體了解事件發生的完整鏈條,在政策法規授權的范圍內,最大限度還原事情的真相,讓網絡受眾及時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讓網絡受眾真正聽得到、看得見、信得過。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微空間網絡受眾的信任,使他們在第一時間相信官方的聲音。需要說明的是,我國政府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立了政務信息公開微博、微信平臺。這對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改善官民關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但仍存在著信息推送周期長、更新速度慢、主題內容陳舊、回應問題牽強附會、含糊其辭等問題。因此,必須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信息跟蹤機制,在熱點、敏感問題上,第一時間發聲亮劍,及時澄清事實,利用最快速的方式消除網絡受眾的疑惑,同時注意整個信息鏈條的公開透明,切實讓受眾了解事件的全過程,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任度。

第三,突出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交往互動。在微空間這個特殊的“濕世界”,群體之間凝聚在一起更多的是靠興趣和情感。微博、微信等微空間自媒體場域完美契合社會黏性理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在微空間交往互動中,個體習慣以我為主,始終將焦點聚集在自身建構的關系鏈條中,在交流互動溝通中始終發揮主導作用,而對于他者則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個交往怪圈,即微空間中的個體只關注積極回應者,并不斷跟進、制造各種話題吸引或強迫對方繼續回應,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交往暴力。這會直接降低受眾的互動頻率,影響情感認同。在當前價值多元、文化多元、信息多元的時代,無論是在國家的場域談個體認同,抑或是在世界的維度談國家認同,都采取存異求同的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雹傩氯A社國家高端智庫:《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 年版,第45 頁。在線上,要主動關注民意,實時了解輿情動態,及時對于困惑網絡民眾的熱點、敏感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在線下,實地走訪群眾,真正融入到百姓中,真正摸清主流意識形態同百姓思想的共鳴點,同生活息息相關的交匯點,真正踏踏實實接地氣。因此,在微空間應積極引導個體營造良性的、健康的、科學的交往互動模式,不斷擴展自身的人際關系,累積交往的社會資本,按照“六度分割理論”,以自我為中心的良性社交圈重新進行擴散、裂變和鏈接,讓鮮活的個體,在微空間突破時空的交往限制,以更加融合多元的社交手段進行交往互動,在滿足個體社交互動愿望的同時,提升個體的情感認同。

(二)增強幸福感

一是供需對接,認知幸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微空間思想異?;钴S、觀點持續碰撞、文化深入交融,傳統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形象逐漸消解,主動傳播的新型受眾形象逐漸形成。提高個體的幸福感,必須實時動態了解受眾需求,不斷優化微空間傳播效果,持續強化受眾思維。一方面要優化供給內容。必須直面供給上的深度缺位,進行深層次的供給制改革。積極開展主流意識形態內容供給與個體受眾需求相互良性的互動交流。在供給端,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群體的利益需求,細致周密了解掌握各自的幸福指數和區間,及時調整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的科學性、創新性和理論宣傳內容的針對性、趣味性;在需求端,充分激發個體尋找幸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尊重受眾權力,面向社會生產。只有讓受眾參與到微空間意識形態內容的生產和制作過程中去,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生產出符合受眾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要優化供給鏈條。微空間應注重在主流意識傳播上的獨到闡釋,更加關注受眾的需求??死赋?,微空間個體對信息的處理流程具有鮮明的選擇性,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在信息的選擇上經歷一個注意—理解—認同的過程。以怎樣的傳播形式表現和豐富同一主題,對傳播效能的實現顯得尤為重要。比如:針對微空間粉絲群體,可以利用粉絲對明星的崇拜心理,選用明星或偶像拍攝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微視頻,強化粉絲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延續粉絲熱度、發酵情感認同。造型新穎、追新求異、休閑娛樂作為微空間受眾的心理結構特征,創新敘事手段、改變敘事手法、營造敘事話題、軟化表現手法,有利于提高受眾的情感認同。

二是情感體驗,感受幸福。微空間理性與非理性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不同情境場景產生了復雜多變、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強烈的自我意識容易激發個體的情緒,使其產生激烈的行為反應。微空間個體的心理承受力比較差,對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缺少心理準備,在挫折困難面前,容易滋生煩躁、焦慮、孤獨的情緒,這對提高個體的幸福感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認同主體通過微空間設置相應的情境體驗,促進個體積極健康情感的形成。在具體空間交往體驗情境的設置中,應結合微空間不同興趣群體的愛好、學歷層次和思想道德基礎,科學設置情境,充分調動個體積極性,積極融入情感體驗之中。在微空間開通微信公眾號,利用政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有意識地培養個體的積極情緒,加深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感知。同時,關注特殊情境下的情感體驗。微空間的反腐行為,從信息傳播的視角來進行審視,實質上是公共空間領域多元信息的一種表達方式。公共領域空間的開放,讓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敏感問題有了討論的空間。熱點、焦點、敏感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其討論的走向直接決定著個體幸福感的程度。微空間對于教育、醫療、腐敗等問題的持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在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的關注點。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特別是重點關注民生領域的焦點問題和社會敏感問題,充分開啟群眾參政議政模式,全方位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從這些既定場景中收獲內心認同,真正讓個體在微空間感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親和力。

三是切中肯綮,提升幸福。幸福感的提升,最終實質的落腳點是利益的滿足。幸福感的提升,必須堅持切中肯綮,切實找出問題的核心和關鍵,真正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去進行理論研究和對策思考。一方面應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在微空間引導個體科學區分各種利益關系,抵制各種錯誤思潮,正確處理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另一方面應實時掌握群眾的思想動態,堅持在微空間走群眾路線,提高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必須把提升幸福感的落腳點放在為群眾謀利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上,真正把群眾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心上,方能永葆理論的生機和活力。

(三)引發共鳴感

一是形成重疊共識。微空間個體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共鳴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形成重疊共識,在價值多元的當今社會,如何讓各種價值理念、利益訴求、理論學說最大程度消除分歧,在一種理論制度范式引領下和諧共生,從而達成價值共識,已經成為學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羅爾斯的重疊共識對于主流意識形態在微空間的架構具有重大的理論借鑒意義,這一理論認為,程序公平正義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求同存異的方法,避免價值爭論矛盾的持續激化,從而維護價值多元化格局的制度性規范,平衡公共領域空間話語支配權,避免信仰之間的互相壓制和世界的單一化趨勢。微空間各種意識形態、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織、相互碰撞,主流意識形態應積極尋找價值體系中的共同點,求同存異,力爭達到最大限度的認同。

二是注重柔性引導。微空間傳播倫理的主體缺位,導致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主客體相互之間無法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具體表現在焦點、敏感問題的處理方面,其處理方式不但沒有成為主客體之間修復裂縫、創造共識的有利轉折點,反而因主客體二者信任的缺失引發分歧和矛盾激化,共識撕裂和消解。意識形態認同的實質是政府和民間兩個輿論場的民心之爭?!拔覀儭焙汀八麄儭弊鳛閮r值指向的象征符號,已經成為微空間豐富內涵底蘊和隱喻話語特征的意識形態代名詞。從空間轉向的關系與實踐視角出發,全面審視分析微空間,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傳播主體從權威媒體機構擴展到非權威媒體機構和個人;內容傳播渠道從彼此互相隔離發展到跨界交叉融合;內容傳播對象從沉默的受眾發展為信息生產和消費的高度集合;內容的傳播范圍從物理坐標相近的受眾發展到心理距離相近的受眾;內容的傳播效果從傳播主體可控的單一反應發展到傳播主體和客體共同作用的復合反應。

采用柔性引導,就是實現從傳統的、剛性的灌輸方式向柔性的、引導的互動方式轉化。傳統的信息傳送方式,單純的注重信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權威式的傳遞,忽視了民眾個體的感受,造成民眾在傳遞內容和傳遞方式上的全面疏離??臻g轉向在信息時代個體的思想深處都留下了深深的空間烙印,微空間充斥著各種多元思想意識,觀念和思維在進行相互交鋒碰撞的同時,主流意識形態認同也在經歷從建構到解構的研究范式轉化,它為個體帶來空間位置變化的同時,也加速了個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從接收到傳遞位移的轉變。因此,在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建構過程中,應實時了解個體的情感需求,動態掌握情緒的波動曲線,注重開展輿論場之間的深度融合,注重在引導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個體的感受和體驗,注重采取更加豐富的引導方式,比如:信息的可視化表達,可以用最接地氣、最匯聚情感的表達方式或圖文方式,為個體傳遞背后蘊含的情感和溫暖,切實提高話語內容和話語方式的可接受性,注重提供以人民為中心的科學話語引導體系的建構,在情境中引導個體在精神維度上實現理性的生產消費,主動創造自己美好生活世界的愿景,在賦予個體同愿景一種嶄新的空間關系的同時,提高柔性引導的質量和效益,真正讓個體在無聲無息中感受到主流價值體系的正能量,從而在情感的升華上得到最大的滿足。

三是建立溝通機制。微空間作為多元思想和多元主體共同建構的空間場域,為微空間不同利益群體展開對話、溝通、交流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各種群體可以在微空間場域進行觀點交鋒和思想碰撞,以達到用自身邏輯思維和感性方式說服對方、贏得信任的目的。理想狀態下政府所代表的主流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之間的互動建構邏輯是:敏感、焦點問題發生→微空間民間輿論場代表的各種個體或群體相繼發表觀點→對事件發生的某一環節或某一問題集中產生質疑→政府的主流輿論場針對質疑迅速作出回應→民眾對回應中出現的后續問題再次形成質疑→政府再一次對質疑進行回應→最后實現兩個輿論場最大程度降低分歧點,初步形成共識。

協商和對話是解決微空間輿論場之間沖突的最佳途徑,也是引發主流意識形態情感共鳴的前提。公權力和私權力之間必然要經歷從對抗向對話的過渡,強化樹立“在場”理念,在熱點、敏感事件討論中,政府應主動在場進行對話;在新聞議題的設置上,主流媒體應主動邀請草根媒體在場一起進行相互探討,只有主動了解群眾的需求,只有主動展開對話和協商,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度。積極主動適應信息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創新溝通交流機制,積極修改并完善信息披露公開的制度規定,培養處理信息危機的專業人才,平時定期與民眾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回應民眾關切的敏感問題;緊急狀況下第一時間迅速實時公開和披露信息,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真實的回應,消除民眾的困惑和焦慮,防止事件演化成輿情熱點,以此贏得群眾對政府的充分信任,間接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積極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強化網絡對話能力,與時俱進創新新時代的網絡對話溝通思維方式,實現輿情管控從線上被動地刪帖、屏蔽向主動地回應、對話溝通轉變。同時,注重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黨員自身能力、素質和形象,使其在線上積極與微空間個體進行有效互動溝通,通過個人的微博和微信平臺,主動答疑解惑,在充分展現領導干部個人形象的同時,也能更容易贏得群眾的情感認同;在線下經常深入基層民眾之中,關心民眾疾苦,對焦點、敏感問題主動進行面對面的理性溝通和良性互動。通過線上與線下的雙輪驅動,疏導緩解微空間的逆反心理,化解消除民眾的對抗情緒,真正實現全方位、無死角、多維度的互動溝通,有效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

猜你喜歡
個體空間情感
行為免疫系統對個體就醫行為傾向的影響*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情感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詩歌與情感的斷想
臺上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主題素材閱讀之“情感”篇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