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種前交叉韌帶重建MRI 測量移植物位置比較△

2021-08-18 08:33李智偉劉中沖劉兆芹錢學江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1年15期
關鍵詞:矢狀止點移植物

李智偉,劉中沖,劉兆芹,孟 健,崔 磊,劉 崗,錢學江*

(1.濰坊醫學院,山東濰坊 261053;2.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院醫學影像科,山東濰坊 261000)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撕裂在膝關節損傷中常見,其不僅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若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多種并發癥[1]。膝關節鏡下ACL 重建術是ACL 撕裂重要的治療方式[2],但需進行準確術后評估及長期隨訪。目前評估方式主要有外科查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再次關節鏡探查等。MRI 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對比,能夠清晰顯示移植物的位置。隨著臨床ACL重建理念從等長重建向解剖重建過渡[2],對重建移植精確定位變得尤為重要。然而由于臨床ACL 重建術式多樣,對術后移植物位置的評判尚缺乏統一的標準。目前,臨床建立股骨隧道的常見手術方式主要有兩種:經前內側入路(anteromedial, AM)法和經脛骨隧道(transtibial,TT)法[3]。因此,本研究對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接受以上兩種手術方式治療患者的磁共振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兩種手術方式ACL 移植物的位置差異。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62 例ACL 重建患者納入本研究。依據手術方式分為AM 組和TT 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側別、移植物直徑及術后MR檢查時間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手術方法

患者均采用硬腰聯合麻醉,仰臥位。鏡下證實前交叉韌帶完全斷裂。取同側自體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制備4 股單束移植物。中心位于ACL 脛骨止點殘端中心略偏后位置定位,建立脛骨隧道。

AM 組:以AM 入口置入股骨定位器定位,屈膝120°定位ACL 股骨止點,建立股骨隧道。

TT 組:以脛骨隧道置入股骨定位器,屈股90°定位ACL 股骨止點,建立股骨隧道。

分別將單束肌腱移植物引入骨隧道,在適當張力下股骨側采用Endobutton,脛骨端采用可吸收擠壓螺釘固定。

1.3 影像測量方法與指標

采用Phillip Ingenia 3.0T 磁共振,標準體位掃描冠狀位TSE-T2WI、冠狀位及矢狀位脂肪抑制PDWI序列,層厚3 mm,層間距0.3 mm。相關指標參考Guler 等[4~6]的測量方法,在Carestream.GCRIS PACS上選取最佳顯示層面測量完成。

股骨側指標:在冠狀面上利用鐘表法測量移植物股骨側止點位置,以股骨內外側髁所在直線距髁間窩頂部的距離為直徑建立鐘表圖,測量冠狀面移植物股骨側止點與12 點位的夾角,即α 角(圖1a);在矢狀面上測量移植物軸線與Blumensaat 線夾角,即β角(圖1b);在矢狀面上于股骨外側髁上位置處測量股骨隧道后壁厚度,即AB(圖1c)。

脛骨側指標:在矢狀面上測量移植物與脛骨平臺面夾角, 即θ 角,以及脛骨止點位置,即CE/CD(圖1d);在冠狀面上測量移植物與脛骨平臺面夾角,即γ 角,及脛骨止點位置,即GF/GH(圖1e)。

圖1 患者,男,38 歲,左側ACL 完全撕裂,采用AM 法重建,術后MRI 影像測量參數示意圖 1a: PDWI 序列,冠狀面鐘表法示移植物股骨止點夾角(α 角) 1b: T2WI 序列,矢狀面示移植物-Blumensaat 線夾角(β 角) 1c: T2WI 序列,矢狀面示股骨外側髁上位置隧道后壁厚度(AB) 1d: T2WI 序列,矢狀面示移植物與脛骨平臺夾角(θ 角),移植物脛骨止點位置(CE/CD) 1e: PDWI 序列,冠狀面示移植物與脛骨平臺夾角(γ 角),移植物脛骨止點位置(GF/GH)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點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股骨側測量

兩組患者股骨側MRI 測量結果見表1。在首、末次檢查中,AM 組α 角大于TT 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M 組β 角小于TT 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M 組AB 大于TT 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檢查時,α 角和AB與首次檢查數值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β 角在兩組內同時表現出隨術后時間延長而縮小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股骨側移植物位置測量結果(±s)與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股骨側移植物位置測量結果(±s)與比較

指標α(°)P 值0.169 0.221 β(°)0.197 0.580 AB(mm)時間點首次檢查末次檢查P 值首次檢查末次檢查P 值首次檢查末次檢查P 值AM 組(n=32)49.35±8.17 49.20±8.74 0.810 14.38±7.36 13.67±5.84 0.136 4.88±2.75 4.80±2.54 0.434 TT 組(n=30)46.21±9.53 46.37±9.28 0.710 17.05±8.73 14.56±6.70 0.050 3.96±2.16 4.11±2.05 0.161 0.150 0.243

2.2 脛骨側測量

兩組患者脛骨側MRI 測量結果見表2。在首次檢查中,AM 組θ 角顯著小于TT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γ 角大于TT 組、CE/CD 小于TT組、GF/GH 大于TT 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末次檢查時,AM 組θ 角小于TT 組,而γ角大于TT 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M 組CE/CD、GF/GH 均小于TT 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θ 角均較首次檢查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γ 角也小于首次檢查,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E/CD 及GF/GH 在首次檢查與末次檢查中數值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脛骨側移植物位置測量結果(±s)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脛骨側移植物位置測量結果(±s)與比較

指標θ(°)時間點首次檢查末次檢查P 值首次檢查末次檢查P 值首次檢查末次檢查P 值首次檢查末次檢查P 值AM 組(n=32)52.73±8.10 50.13±7.67<0.001 71.15±7.59 70.14±6.96 0.075 0.39±0.07 0.38±0.09 0.349 0.44±0.03 0.43±0.02 0.434 TT 組(n=30)57.53±7.38 53.49±5.57<0.001 68.92±7.69 67.31±7.56 0.060 0.40±0.06 0.40±0.07 0.809 0.43±0.03 0.44±0.02 0.502 P 值0.018 0.056 γ(°)0.173 0.130 CE/CD 0.537 0.390 GF/GH 0.593 0.562

3 討 論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是治療ACL 損傷的有效手段。同時,移植物的位置對術后膝關節功能和生物力學的恢復起著關鍵作用。隨著手術固定材料的改進和去偽影技術的應用[7],MRI 可以清晰顯示ACL 移植物的位置。筆者借鑒中外文獻采用的測量方法,對兩種術式移植物位置進行了精確測量對比。本研究發現,TT 組移植物矢狀面角度顯著大于AM 組,這與Guler 等[5]研究結果相同。同時,在末次檢查中發現,兩組的θ 角均較首次檢查顯著減小,說明在患者后續的恢復中,移植物矢狀位垂直角度會減小,分析原因可能與康復訓練中對移植物的牽拉有關。文獻顯示[5,8,9],采用AM 法建立股骨隧道,ACL 移植物垂直角度小于TT 法,走形更加水平,此結論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需指出,本研究所有的測量指標皆基于MRI 某一個斷層圖像,不能全面的反映ACL 移植物的狀態,更為精確的測量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在矢狀面上,TT 法移植物較AM 法更為垂直;隨著術后時間延長,兩種術式移植物的矢狀面角度會減小。

猜你喜歡
矢狀止點移植物
脛骨內側開放楔形高位截骨術中矢狀位截骨傾斜角度對脛骨平臺后傾角的影響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點治療錘狀指
頭頂中間有道棱
——該叫矢狀脊還是矢狀隆起?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標注中文的縮略語(二)
超聲測量最小矢狀肌厚度在診治剖宮產瘢痕妊娠中的應用價值
錨釘結合編織縫合法在伸肌腱止點損傷中應用的療效觀察
運用模型外科治療上頜骨矢狀骨折1例并文獻回顧
表現為扁平苔蘚樣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骨錨釘重建指伸肌腱止點的療效分析
指伸肌腱止點重建新方法修復錘狀指畸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