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職業倦怠的 現象、成因與應對策略

2021-08-31 15:12劉昶良
決策與信息 2021年8期
關鍵詞:社會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職業倦怠

劉昶良

[摘? ? 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培訓也隨之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在重視并審視社會培訓產業的同時,往往容易忽視維系和支撐這一龐大產業底層的普通教職人員隊伍。受多種因素的交織和影響,近年來社會培訓機構教職工的職業倦怠現象日益突顯。職業倦怠是多方面原因構成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對培訓行業的認可和尊重、培訓機構內部的環境和氛圍、教職人員的個人情緒調整能力和性格特點等,都是影響職業倦怠的因素。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孤立、單一地去解決,需要多方面、多維度的綜合調適。首先,社會應給予社會培訓行業更多的尊重和認同。其次,培訓機構內部需要有更人性化的管理,并提升事業管理、職業管理、師資隊伍管理能力。最后,教職工也需要提升自身的胸懷和視野,要有更高的職業認知要求和管控情緒的能力,保持積極上進的心態和良好的身心健康,進而共同預防、調理、解決職業倦怠。

[關鍵詞] 社會培訓機構;培訓產業;教職人員;職業倦怠;社會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5;C9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08-0078-07

一、引言

近2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培訓在國內也隨之進入了發展快車道。這其中除了傳統的培訓學校、行業協會組織、培訓中心開展的技能培訓、商業培訓、就業培訓等以外,最引人關注的應是中小學課外輔導培訓。當下,社會培訓已形成了多層面、多形式、多組合的培訓產業。人們在重視并審視社會培訓產業的同時,往往容易忽視維系和支撐這一龐大產業底層的普通教職員工隊伍。正是他們的素質、素養和奉獻精神,決定著社會培訓機構的社會形象,影響著受培訓對象的學習質量。受多種因素的交織和影響,近年來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的職業倦怠現象日益突顯,其負面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社會培訓的形象?;谡{查和分析,本文試圖找出社會培訓機構教職工職業倦怠的主要成因,對行業所處的時代特征及行業在社會特殊環境下的一些現象進行梳理和分析,并對相關問題提出應對和解決辦法,為社會培訓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二、職業倦怠的概念與類型

(一)職業倦怠的概念

職業倦怠是指勞動者在工作壓力下產生的疲勞與厭倦的一種身心狀態。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1974年最早提出,并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幫助他人的服務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1]。而美國學者馬斯拉齊(Christina Maslach)等人進一步研究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心理綜合征,是由人們在工作中表現出持續的情緒化以及人際關系的應激源所產生的表現。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是勞動者不能承受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饋及反應,其衰竭狀態是勞動者在長時間壓力狀態下工作而產生的情感、 認識和行為的表現形式。職業倦怠顯現的主要癥狀有三種:第一種是對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評價下降,工作時間松散,經常遲到早退,甚至跳槽并開始計劃跨行到其他領域;第二種是工作消極,對服務對象沒激情、沒耐心、缺乏服務質量。具體表現為:不主動不積極、沖動易怒、無故為難他人,對服務對象態度惡劣等;第三種是對工作喪失熱情,情緒焦慮、易怒,對發展感到迷茫,對周圍的相關人、事、物不夠關心。

(二)職業倦怠的類型

一是去人格化。在工作中表現為無所謂、無進取、無發展、抗拒冷漠、憤世嫉俗等現象。二是無力感或個人成就感低。主要表現為態度消極、自卑、認為工作枯燥乏味,崗位和能力不匹配、期待值低。三是情感衰竭。這是指因過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資源的耗竭感,而促使人們從情感上和認知上去疏遠工作,是對工作負荷的應激反應。以上這些表現都是職業倦怠最突出的表現形式。

(三)職業倦怠的理論分析

有專家針對職業倦怠提出了一種理論叫做工作匹配理論。一是工作報酬。是指薪酬或福利低下,自身勞動得不到認可,缺乏激勵和升值學習空間等;二是社交。員工與同事上級之間的相處、溝通配合等互動關系不暢而產生倦怠,只有真正地融入團隊,才能更好地發光發熱;三是工作負荷。工作超時超量、工作標準要求過高、個人工作技能和興趣感不足;四是價值觀。上級的價值觀與員工以及周圍的同事可能不一致,或個人的工作和自身的價值觀產生沖突等;五是工作中的無力感。工作進程和所需資源不受自己控制、工作權限不夠等;六是公平公正對待。付出和報酬不等價、缺乏公平公正,所處的社會工作環境過于強調個人的義務和責任感而忽視其應有的權利,這些都極易帶來情感上的怨懟和衰損。

三、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職業倦怠的成因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從社會培訓的性質和目的來說,教育培訓及技能培訓是勞動部門以培訓和考取上崗資格為目的,不盈利或少盈利為性質的活動,其收費標準需要計劃審批和認證,教師資格也需嚴格的認證。本文所指的社會培訓機構,就是特指這一類。這類培訓對社會培訓機構和教職人員師資的要求較高,但在社會培訓機構非盈利或者少盈利的背景下,相較于商業培訓機構的強激勵制度,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上的激勵力度都有待增強。

商業培訓的登記機關是市場監管部門。其與教育培訓和技能培訓這兩種教育形式的屬性相對,不能提供學歷教育和上崗認證培訓。而這類培訓機構在社會上比重大,且多集中在學前、小初高各科目輔導的服務。近年來隨著課外教育的野蠻生長,為強化和規范民辦培訓教育機構的審批管理,教育部、各省市都出臺了相關政策,規范教培市場,保障各主體方的權利。2018年10月,江西省南昌市出臺政策,規定了設立民辦培訓教育機構的相關條件,并且明確禁止中小學在職教師不得接受民辦培訓教育機構聘用[2],這些政策的出臺,有利地保障了培訓工作者和學生、家長的利益。本文探討的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職業倦怠問題不包含這一類別。

經濟社會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學到老活到老,早已成為社會共識。據統計,整個國內的教育培訓市場早在2012年市場總值就達到9600億元,每年復合增長率平均達到12%。趨利性是教育培訓業總量快速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比如北京市每年新增教育培訓機構在300家左右,但同期自然“消亡”的也近300家左右[3]。社會培訓機構的白熱化競爭也同步造成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之間的激烈競爭。對教職人員個人能力的要求更高,教職人員流動速度更快,而教職人員的福利、待遇卻沒有同步增長,這在客觀上也間接導致了教職人員榮譽感、責任感、信任感缺失,進而對營造敬業精神和機構的積極工作氛圍環境造成影響。

另外,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管理思維、市場的競爭模式、生活方式相繼改變甚至顛覆[4]。當前,我國互聯網應用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帶來的沖擊也尤為強烈,在給各行各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確定因素,如發展太過迅猛,對人的心理沖擊帶來的安全感和穩定感缺失,加之高強度競爭壓力下的極度身心疲憊是造成職業倦怠的直接的因素。由于工作生活之間的平衡被突然打破,每個人又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義,內心世界也充滿著無所適從的困惑甚至迷茫。這些都時刻帶動著情緒的變化,也觸發并間接導致了職業倦怠現象的發生,成為這個時代的特征之一。

(二)培訓機構自身因素的影響

以教育培訓和考取上崗資格證為目的的社會培訓機構,其登記機關是勞動部門,屬于公益類,以不盈利或者少盈利為特點,主要任務是提供勞動部門的認證考試培訓。這就要求此類社會培訓機構教職工不僅要具備高效的教培能力,還要分出精力完成培訓機構日常的管理工作。以正常工作時間的標準來說,正式教職工作原本繁忙,外加教培日常管理工作,極易造成教職人員長期身心疲憊下的職業倦怠。這類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的工作環境則完全不同于商業培訓機構教師的情形,教職人員工作囊括了招收學員、日常教培、溝通維護全面事宜,以一對一的精細服務形式,實現一對多的精細服務,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并且單一的學員培訓成效評價制度,不僅降低了教職人員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也影響了教職人員提升專業素養的積極性,增加了教職人員的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

面對信息化時代的新風暴,社會培訓機構管理者大多并未在能力上、心理上、技術上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無助的焦慮緊張情緒是常態;而在釋放這些焦慮緊張情緒的時候,其人格特征通過其管理動作會不自覺地把這些負面情緒向下傳導,往往在部門分工合作、物質轉運、團隊管理、事項交接、教學教研、市場營銷等各方面表現出來。而受到影響最大的則是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中“職業倦怠”現象的大量爆發也皆由此引發,而情緒的蔓延和積累才是實質根源。

市場化進程的逐步深入,決定了教育培訓行業模式方法的更新變化速度更快,社會培訓機構要迎合市場橫向發展,市場培訓機構管理就必然要求教職人員多職多能,教職人員疲于奔命努力培訓學習提升,長期處于高壓學習環境,教師勞動復雜性、創造性、長期性的特點難以體現。在此管理情形下,教職人員本身參與培訓機構管理的機會偏少,缺乏管理者之間的信任支持,缺乏主人翁精神,則教職人員工作熱情直接下降,歸屬感、責任感必然減弱,出現厭學厭教的心理反應。

另外社會培訓機構的注冊登記在市場監管部門,從事的雖是特殊的教育教培行業,但承擔的是企業經營風險,社會培訓機構一旦倒閉,或經營萎縮裁員,教職人員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因而長期處于高失業風險的壓力環境。據統計,2019年,全國有近1.2萬家社會教育培訓機構關停[5]!教職人員對社會培訓機構沒有歸屬感、安全感,對工作環境和對象熱情度不高、態度淡然,對工作行事敷衍,甚至有人計劃打算著離職跳槽,刻意在教育培訓機構與自身之間保持一定距離。

(三)個體自身因素的影響

1. 教職人員的工作既要耗費體力又要耗費腦力,工作本身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勞動,需要不斷創新、探索,精益求精。教職人員為了做好教培工作,往往要提前備錄教培資料、相互交流、模擬預演,付出大量精力。

2. 教師的職業工作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緯度上來看,限制比較模糊,甚至可以說具有“無邊界性”。一些其他職業的工作可以隨著過程的結束而完結,比如廚師的工作可以隨著飯菜上桌或一頓飯的結束而終結,醫生的工作可以以病人的診斷治療告一段落,等等。但是教師的工作卻不會隨著一段課程的完結就結束,教育是持續不斷的。教師職業的“無邊界性”特征,使教師長期處于工作的壓力之下,教職人員的教培工作具備教師職業的“無邊界性”,又具有教培目標的明確指向性,教職人員長期處于工作的高壓狀態。教職人員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一干就是一年或者幾年,職稱的升降、薪資的調整都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規律性,這也使得一些教職人員覺得社會培訓教職業是一個“無階梯”的生涯,缺乏挑戰性。

3. 中年危機,年輕化。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主要年齡段在22歲~45歲,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中年階段的教職人員擁有豐富的教培經驗,應對問題更冷靜沉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擔負著更為沉重的家庭責任,家庭生活的精力消耗占比提高,即使在工作精力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中年教職人員的整體工作生活也長期處于身心疲憊狀態,從而導致“職業倦怠”。年輕化的教職人員擁有無限的活力,初次步入社會工作,更多的是嘗試與體驗,尚無深度的職業規劃,處于不穩定的選擇狀態。比如剛畢業的學生的第一份職業,往往是為了能最快地就業,為找工作而找工作,根本沒有細心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這份職業,自己擅長怎樣的工作類型,等到工作一段時間后才如夢初醒。這種嚴重的職業錯位情況,假以時日必然會導致職業倦怠。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社會對教師行業保持著一份崇敬與神圣,而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卻難以獲得如此榮譽認同,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的付出更多地是為了獲得相應報酬,沒有樹立教育信仰的價值觀,很難實現心靈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追求,也是導致“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因無法適應時代變化給教職人員工作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通常會使他們產生負面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如焦慮不安、抑郁苦悶、暴躁易怒等,進而形成典型的職業倦怠現象。嚴重者會悲觀厭世,頹廢,產生抑郁。

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任職要求越來越高,工作收益偏低,師資證書、技術技能證書,教培實際能力與資質證書的不匹配,與在職教師待遇差別大,教職人員對熟悉的資源環境越來越不可控,高壓的學習付出,得到的回報卻不成正比,教職人員的心理失衡也是必然。

社會培訓的職業前景。中年教職人員隨著年齡增長,往往會面臨發展瓶頸,處境不但尷尬,甚至面臨失業。青年教職人員即將面對婚姻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轉行發展,埋下職業倦怠的隱患。

教職人員自身個體差異。一般而言,性格沉悶內向、自卑、不善于交流的人更易于產生職業倦怠。另外外控性格、A型性格等都是比較容易受到職業倦怠癥困擾的。外控性格的人比較相信命運,認為人是不能改變社會和命運的,只能被他人、環境和命運擺布,是弱者心態。A型性格則表現出一種偽工作狂的樣子,容易焦躁緊張,有很強的進取心和沖勁,表面看來一直精力旺盛,但實際上身心狀況負荷嚴重,極易導致身心倦怠[6]。

社會培訓機構的年輕教職人員,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經歷有限,承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相對薄弱,往往更加注重個人工作中的愉悅體驗與體現社會價值,當個人與工作發生不協調的時候,年輕教職人員更偏向于選擇跳槽,也易引發職業倦怠。

(四)培訓對象的因素

通過付費的方式購買社會培訓機構的服務,對服務效果要求見效快,對服務品質要求高,對服務體驗要求愉悅享受,對服務費用要求便宜,增加了教職人員的教培難度和精力付出,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拉低了教職人員工作付出回報率[7]。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消費群體往往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參加教培活動,社會培訓機構根據時間分布排成連續課時,從周一至周日基本無休息,不可避免地拉長了教職人員的工作時長,導致身心疲憊。消費群體的巨大差異性匯聚在教培班,教職人員面臨繁瑣的管理工作,也易積累負面情緒。

四、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職業倦怠的應對策略

(一)政策支持

1. 在政策上規范整改社會培訓機構的同時,還應適當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使教職人員擁有穩定感和歸屬感,減少焦慮。比如對不符合勞動法相關規定的加班及長時間勞動要進行更多的規范,對于培訓機構的教職人員的相關勞動權益進行保障。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的工作時間跟普通社會勞動者的日常作息時間是有很大不同的,大多數是在晚上、周末、節假日等時段工作。2019年,國家對于社會培訓機構規范新政策出臺后,雖然對于培訓機構具體的培訓時間、周期等等都做了相關的規定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正常勞動的權益,但更應注意的是在執行落實中的權益保障。

2. 社會要認同社會培訓教育。認同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的教培付出,社會依法舉辦的社會培訓機構對于學校教育是有互補性的,既然承認其價值和意義,培訓機構教職人員也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和平等對待,除了獲得相應收入回報還應給予相應的榮譽獎勵,增強教職員人員的榮譽感和自我認同感。

3. 建立社會性的心理輔導聯動機制。一些教職人員在工作和服務過程當中,會受到教學成果、家長溝通、社會輿論等等各方面的壓力,而這些方面的壓力使他們在工作中的心理和情緒受到極大的波動,所以如果合理的社會心理輔導機制能夠適時介入或者幫助,那么其問題就能得到及時疏解,職業相關的問題就不容易累積嚴重。從客觀上提高教職人員對職業倦怠的精神免疫力[8]。

(二)社會培訓機構管理水平的提升

改變產生倦怠的應激源首先應努力提升以情感為基礎的管理特色,真正實現一切以人為出發點,以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根本的管理理念,避免一味地對教職人員施加過高的工作目標和壓力,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讓教職人員擁有彼此交往的機會,密切教職人員關系,建立正常的排解渠道來緩解教職人員內心的焦慮和疑惑;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各類保障機制,如評價體系、優化競爭等,盡可能讓教職人員在工作領域有所成就。要預防工作內容或職場環境的失衡,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職業倦怠與員工的工作心理成熟度、工作自主性和責任心都有很大的關系。工作心理成熟度是一個人工作的意愿和動機,可以正向影響責任心與職業倦怠的關系,即當工作心理成熟度高時,工作積極主動,自信心強,職業倦怠的趨勢會明顯下降。

對于員工的倦怠現象。在管理機制上應明確任務分配,明確教職人員工作安排和責任;善于傾聽和接納教職人員對工作流程及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激發職工自主性;評定績效考核的時候,對于教職人員的優缺點、大小事上作出的貢獻以及失誤等應全面、公正、透明考評,薪資獎懲公平公正;積極組織或參加一些有意義的學習培訓,助力職工在其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通過多方面的研究測試,針對不同的現象和問題對癥治療解決,為教職人員提供心理疏導。

(三)提升個人素養

1. 參與介入方法。首先,要改變認知。個體要通過自省或他人評價等方式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板,避免因為對自己過高的期望未能達到而產生職業倦怠。其次,要積極地面對問題。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正視應激情況的客觀存在,勇敢面對各種現象,對工作和生活環境中的一切人和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應對,而不是怯弱逃避。最后,歸因訓練。要善于把問題的根本原因總結為個體所能控制的因素,要有意地控制自己心理感受與周圍環境保持積極的平衡,成為自身行動的主導者。另外,更積極地思考和發表意見,對可以預見的應激情況,進行自我預備調整,有步驟、有方法地有效緩沖,提高自己的心理調節水平。堅持規律的生活習慣,正確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主動迎難而上,從容走向陽光的生活,遠離倦怠的陰影。

2. 正確看待“職業倦怠”。工作是每個勞動者的生活常態,重復枯燥的工作容易讓人麻木乏味。當個體感到工作疲累,不一定是身體上的疲勞,有時是心理上的疲倦。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對于職業倦怠癥沒有足夠的重視程度,認為不過和普通感冒一樣,卻不知道,這種心態往往會讓自己的情況越來越糟,甚至陷入憂郁癥的嚴重困擾。當自身出現職業倦怠表現時,應及時到醫院排查病因,積極地應對治療,及早脫離困境。

3. 采取行動。當工作中遇到問題時,首先冷靜思考在自身的能力范圍內能夠做些什么、提出多種可行方案、列出哪些地方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并且主動向領導匯報發生的問題,及時溝通解決。

4. 正面應對:把工作上遇到的困難當作提升自己的機會和挑戰,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不懂就問,尋找幫助和配合,只有正面解決問題,才不會讓一點一點的困難累積成負面壓力。通過不斷的困難挑戰磨練,努力讓正面思考行動成為本能習慣。

5. 調整觀念。多站在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去思考問題。遇到挫折時,要善于多方位思考,并且考慮問題產生的多方面因素,不要過度否定自己、自責或者鉆牛角尖。

6. 抒發情緒。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傾訴、表達、發泄情緒。尋找建立人際網絡,將親人、朋友、同學、鄰居、同事等等作為抒發情緒的對象,與不同關系的人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式,通過多途徑輕松紓解壓力。在工作、生活以及感情中碰到困難要及時傾訴,一方面有助于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抒發情緒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學會培養有趣而又幽默的情趣,營造維持和諧的調節劑。

7. 散心調劑。培養一種興趣愛好,有助于暫時轉移注意力,舒緩壓力。要注意避免長時間連續工作,堅持勞逸結合,確?;貧w工作后的狀態和效率大大提升。

8. 發現意義。一切事物都有其發生和存在的意義。要善于從成就事業、成就個人的角度,教育教職人員樹立發現意義的眼光,培養其從更深層次思考工作價值的愿意。鼓勵他們思考學習,努力提升知識和能力,不斷地充電積累,以適應社會環境的壓力。

9. 增強體能。培養一種運動愛好,跑步、游泳、打球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規律飲食和休息,保持健康的體魄。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一個人能夠生活作息正常、適當運動、活力充沛,倦怠消極狀態和負面感覺將會得到大幅改善。適當運動是減壓的有效方式之一,運動能讓體內血清素增加,有助于睡眠,壓力也非常容易通過體感釋放,從而引發愉悅心情。

積極的應對方法和方式,可以讓自己更加快速有效地恢復身心健康狀態;適當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心理問題的深化和積累,調節狀態提高心理活動水平,讓自己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成為熱愛生活并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激情的人。

職業倦怠是因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產生。教職人員在面對問題時的心理狀態,以及應對狀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促使職業倦怠越發嚴重。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它將成為一種惡性循環,對教職人員、培訓機構、社會發展都是不利的。教職人員職業倦怠的成因由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個人多方面因素構成。針對解決職業倦怠的訓練項目,首先應對教職人員個體進行訓練,其次還要側重于管理上的加強,這就需要社會培訓機構的配合。唯有教職人員和社會培訓機構干預同步有效地協作,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職業倦怠來自于社會工作生活中的身體衰竭與心理衰竭,教職人員的職業倦怠是社會、工作機構、個體、服務對象相互關聯影響的結果,單方面的解決辦法往往治標不治本,需要多方面協調統一的良性干預和積極環境建構,并將之落實到教職人員社會工作生活中的身心全面健康打造,這才有助于解決社會培訓機構教職人員職業倦怠問題。

[參考文獻]

[1]? 郝濱.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南昌:民辦培訓教育機構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EB/OL].中國政府網,2018-10-31.http://www.gov.cn/xinwe

n/2018-10/31/content_5336107.htm.

[3]? 多地培訓機構現跑路 學者建議立法明確準入問題[EB/OL].人民網,2014-12-07.http://finance.people.com.cn/n

/2014/1207/c1004-26161997.html.

[4]? 彼得·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M].朱雁斌,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5]? 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6]? 大衛·范德.人格心理學:人與人有何不同[M].許燕,鄒丹,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

[7]?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 李敏.職業倦怠與工作心理成熟度、責任心和自主性的關系[J].Advances in Psychology,2013,(2).

[責任編輯:汪智力]

猜你喜歡
社會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職業倦怠
職場人職業倦怠擾
教師職業倦怠何時休?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
談小學階段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形式的結合與創新
中學技術學科STS的實施研究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淺談社會教育中的古箏教育優化
關于加強鄉村學校美術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城鎮普通學校教師職業倦怠比鄉村教師更嚴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