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研究評述

2021-08-31 08:38陳錦梅
科技風 2021年15期
關鍵詞:高新技術發展模式安徽省

陳錦梅

關鍵詞:高新技術;創新;發展模式;安徽省

一、緒論

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是借助科學技術優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促進產業結構轉變,調整經濟增長方式。以先進科技為特點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乃至地區經濟、技術實力的重要指標。

如今,由于全球性氣候、能源等一系列危機的出現,催生了科技和產業變革,世界經濟格局面臨重新調整,全球已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特別是2020年以來,外部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三面夾擊”的局面,發現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迫在眉睫,科研、產業、技術相互作用帶動社會進步及一體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新興產業步入突破發展期。十三五以來,安徽省緊抓中部崛起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穩中有升。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型期,安徽省將全面提升科技發展能力,夯實創新主平臺,做優產業主陣地,繼續保持高新技術產業穩健發展態勢,為安徽的蓬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一)高新技術產業總體情況

安徽省在頂住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不斷夯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五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數由3157家發展為6636家,累計數增加1.1倍;省級以上高新區達20家,覆蓋全省16個市;2019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2015年增長78.9%、增加值增長73.5%;授予專利數五年內增長57.2%;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明顯。

(二)高新技術主導產業領域發展現狀

產業發展過程中,結構雖有所變化,但依然顯示出了兩極化。傳統的輕工紡織產業結構變化較大,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0.1%上升到2019年的31.8%;電子信息家用電器產業和食品醫藥產業增加值增速平穩,對經濟貢獻度最大的汽車和裝備制造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逐年放緩;材料和新材料領域增加值增長率較穩定,一直處于20%左右;而發展潛力巨大的能源和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在2015年同比增長14.6%后于2018年首次出現同比下降4.2%。

(三)高新技術空間發展分析

安徽省地處中部,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目前工業化程度并不高。自中央中部崛起文件出臺之后,安徽省力圖突破體制的禁錮,探索新型發展道路?!昂鲜彴鲎灾鲃撔戮C合實驗區”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先后出現,以及“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推出,推進了企業的改革創新,帶動了全省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根據王俊等利用統計軟件采用主成分析方法對安徽省各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做評估并依據綜合評分做出排名,可以發現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目前發展水平呈現嚴重不均衡現象。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水平綜合評分排名前三名的為合肥、蕪湖、馬鞍山,且合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各市,在產業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等方面也較為均衡。蕪湖和馬鞍山均需要在創新資金上加大投入,馬鞍山創新產出最多,但高新技術產業仍有待發展,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緊跟其后的皖江城市帶,以及排名靠后的皖北、皖西城市,都需要繼續探索區域優勢,轉變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

三、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要素分析

(一)創新企業主體分析

安徽省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全省目前已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3個、國家級高新區6家、省級高新區14家、各類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55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規模等都決定了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而專利申請量則代表了產業的創新能力高低。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高新技術企業6636家,當年共申請專利62592項,占全省專利申請總數的37.5%,授權專利33561項,占全省專利授權總數的40.7%。安徽省對高新技術產業持續關注,使得企業在數量、規模上都有所擴大,專利申請也逐漸增加。

(二)創新人才分析

截至目前,安徽省國家級研發平臺突破200家,較“十二五”末增長39%;省內扶持220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戶安徽創新創業。自2016年以來,安徽省8位科學家新當選“兩院”院士,“兩院”院士在皖累計達38人;累計引進高層次外國專家24000余人次,入選地方高校新建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基地”)2家。安徽省需充分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培養并留住相關人才,保證在人才競爭上自主創新的可持續性。

四、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發展模式探索

(一)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和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這里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核心,輻射至多個產業技術創新的合作以及開發活動。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就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由中低端創新向中高端創新推進。長三角地區科教資源豐富,區域創新能力強,在高端裝備、食品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共同體和產業集群。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就是利用部分帶動整體的特點,以長三角地區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安徽省目前可以以創新綜合能力最強的合肥為載體,一手抓傳統產業升級,一手抓高新技術產業資源聚集,聚力打造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創新高地。

(二)“政產學研用金”結合內外部技術創新發展模式

“政產學研用金”是一種創新合作系統工程,即政府、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用戶和金融機構相互配合,加速各類資源集聚,以研究、開發、生產、消費為一體的系統,并在運行中顯示出綜合優勢。產業內部和外部技術創新發展模式是指內部和外部相互合力的新模式:內部創新模式是指構建高新技術企業網絡,主要是依靠企業內部資源優勢等條件而形成產業技術創新;外部創新模式是高科技產業在實現內部創新模式的基礎上,使大學、科研機構、企業、政府等創新組織問形成互動的聯系網絡。將這一模式運用到高新技術產業上來,加深產學研合作,促進內外部技術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可以迅速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及市場競爭水平,而這一模式需要根據本區域實際與企業特點,通過政策積極引導和扶持,有組織地形成良性循環的網絡產業模式的創新發展。

(三)產業移植技術創新發展模式

移植創新發展模式是指當某一高新技術產業被并購后,它之前所擁有的技術植入并購企業并得到兼容與再創新的過程。其本質就是要在不斷整合中體現高新技術產業移植技術與資源的相互協調與發展模式,不斷地實現其技術能力的綜合重組能力。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想要獲得必要的技術創新,就可以采用移植的方式在產業的外圍尋求,并且要求尋求到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內部具有一致性。外部資源與內部資源的協調性發展需要一種獨特的連接方式,并購企業除了會帶來技術資源強化核心創新力外,還要實現其與組織其他職能方面的整合,從而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的擴張需要。當高新技術產業對現有的創新能力與被并購的創新能力有效融合后,被并購的創新能力將直接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新的技術支持,產生“1+1>2”的綜合效果。即雙方重新組合會形成新的優于雙方的技術創新能力。相對于技術資源短缺的產業,技術移植型發展模式更適合有實力的技術創新產業,安徽省發展較為成熟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可以嘗試采用此模式進一步發展。

五、結語

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存在的基礎,也是產業的顯著標志。提高科研創新水平,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其未來的方向。本文只是定性地對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發展進行了評述,根據現狀所提出的模式如何影響產業的創新發展,以及影響相關度為多少仍需要進一步的驗證與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高新技術發展模式安徽省
成長相冊
成長相冊
成長相冊
高新技術企業稅收籌劃研究
貴州省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增長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1.6%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經濟指標
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首次突破2000家
我國微型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思路
基于山東生態農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