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運動類APP現存缺陷的未來前景分析

2021-09-04 01:33黃浩男
品牌研究 2021年8期
關鍵詞:體育產業問卷客戶

文/黃浩男

(吉林大學)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運動健身類APP的研究背景

1.移動網絡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了自己的手機或是移動設備。據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9.6%,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進入全民時代?!?018年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分析報告-市場運營態勢與發展前景研究》公布了2017年至2018年人均APP的使用數量,在這段時間內該數據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在2018年第二季度達到43個/人。如此大的APP需求量為運動健身類APP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政府政策的重視與支持

近五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對體育產業發展進行不同論述:2014年提出“發展全民運動健身類、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2015年提出“發展全民運動健身類、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消費”;2016年提出“支持發展文化體育等服務消費”;2017年提出“實施全民運動健身類計劃,廣泛開展全民運動健身運動,統籌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發展 ”;2018年明確了體育產業與“智能產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方向,確立推進體育改革,支持社會力量提供體育服務。國家對體育產業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隨著全民運動健身類計劃的提出,我國體育產業已然成為當代的朝陽產業之一。圖1列示了2012-2017年中國體育產業總值占GDP比重走勢。

圖1 中國體育產業總值占GDP比重

另外,隨著2018年明確了體育產業與“智能產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方向,運動健身類APP正是適應這一政策的具體實踐。

3.人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及對體形美的追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目前我國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已經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科學地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這其中少不了科學的飲食與運動。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態越來越注重,運動健身就此成了人們生活休閑的選項之一,借此緩解學習、生活、工作壓力。并且,體型的勻稱、協調,肌肉的線條、彈性,皮膚的光澤等,讓人在生活中更富有體型美,讓人更加自信。

4.人們對社交的需要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手機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的下載量及使用時間相比于其他APP更加顯著。運動健身類APP提供了很好的用戶社交功能,以幫助用戶在運動中享受社交帶來的樂趣及激勵作用。

(二)研究意義

據調查,IHS Electronics and Me dia公司稱運動健身類APP市場將在2017年增長63%,并且預測全球范圍內的此類應用下載量會從2012年的1.56億上升至2017 年的2.48億。

面臨著人們對于體育活動的需求的上升,以及傳統的體育活動無法再很好地適應當代人們的需求,運動健身類App應運而生。它們可以很好地記錄和查詢每天的運動步數、運動時間、運動軌跡消耗的卡路里、身體素質的基礎信息等,并且還可以提供飲食咨詢、運動設備購買、運動健身類目標計劃設定,此外,還能查找體育館、打卡等有趣的小功能。

但是,此類APP并沒有從根本上協助國民運動習慣的養成與身體素質的提高。所以,通過對此類APP的用戶痛點進行分析,探索用戶為什么沒有堅持使用此類APP來運動和健身的原因,并提出這些APP為改善現存缺陷應在未來遵循怎樣的發展方向,從而在AI和大數據的環境下,更好的服務于我們,使我們的日常運動或保持身材的目標更高效的實現,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二、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一)國內關于運動類APP的研究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搜索“運動類APP”,得到從2014年至2019年相關論文的發表趨勢圖,如圖2??梢姀?014年開始,人們對此類問題關注度逐漸升高,2016-2017年增長尤為明顯,并在2018年-2019年穩步上升。

圖2 中文運動類APP發布趨勢圖

王子樸,藥婧瑤,2014年在《體育移動應用的形成、發展和前景》中首次提出體育移動應用的特點、分類及趨勢,他們提出傳統體育媒體逐漸向體育移動應用平移,隨著高速網絡時代的到來,體育視頻APP將會迅猛增長;用戶移動支付習慣逐漸形成,為體育電商、體育游戲APP的商業模式帶來新的可實現性;隨著體育移動應用細分市場的形成,體育社交功能就此具有一定發展潛力。而事實上,隨著時間的飛逝,他們的觀點都變成了現實,此篇文章可謂是運動類APP的開篇之作。

劉傳海,王清梅,錢俊偉,2015年在《運動類APP對體育鍛煉行為促進和體育習慣養成的影響》提出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模型,對所觀測的樣本進行數理分析,發現運動類APP作為一種基于移動互聯和可穿戴技術的體育鍛煉輔助手段的新興事物,對于人們促成體育鍛煉行為、養成體育鍛煉習慣效果顯著。此外,一些其他的文章也針對運動類APP的傳播及針對老齡人和小學生的APP設計提出意見。

劉英琪,2018年在《長春市大學生運動類APP使用情況及對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對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前后運動狀態進行調查,提出雖然此類APP能夠很好地激發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但是對于大學生的運動習慣的養成的效果并不顯著。

張茜嵐,2018年在《運動類APP可持續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中,通過對此類APP進行SWOT分析,提出了此類APP目前的幾大缺點:產品生命周期短、用戶信任感降低、盈利模式不成熟。她表示,一般而言,此類APP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10個月,而有85%的用戶會在1個月內就將其下載的應用程序刪除,5個月后,這些應用程序的留存率僅有5%。她以BMI、骨骼肌含量作為衡量人們身體素質的指標,發現使用此類APP前后,人們的身體素質并沒有顯著的提高。

通過對國內運動類APP研究現狀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我國APP產業發展迅速,運動類APP未來仍有較大的上行空間,國內學術界對運動APP的關注也越來越多。雖然在早些年,此類APP可以提高人們的運動效果,但是從現階段看,其也存在嚴重的缺陷,即此類APP不能夠有效地幫助用戶實現自己的目標,并且此類APP的同質性很強,導致它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形式多樣、功能強大,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與用戶的實際需求有效結合,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幫助人們養成運動習慣。雖然眾多學者對此類APP的發展進行分析,但并沒有提出解決此類APP發展的根本問題的方案。

(二)國外運動類APP的研究

運動類APP的提出最早源于美國。他們對此類APP的研究目前來看還領先于國內。他們對于此類APP的未來趨勢的研究比較深刻。

E.Verhagen, W.van Mechelen, C.Finch.(2012),提出此類APP目前缺少對于由于運動而造成的傷病的恢復指導功能,他們認為,此類APP未來可以加入與傷后恢復運動和飲食有關的功能,來增強人們對此類APP的體驗。

Mark Janssen, Jeroen Scheerder, Erik Thibaut, Aarnout Brombacher, Steven Vos.(2017)提出,目前此類APP的基本功能已經趨于同質化,如果某一APP想要給用戶更好的體驗,可以加大對人體識別的投入,使自己最先創造出可以識別個人全身細節的功能,這樣,可以預防客戶在使用過程中的不規范,以最大化用戶體驗效果。

此外,國外對于通過此類APP來提高人們整體身體素質的觀點仍有遲疑。多數學者認為,此類APP在目前階段,對于人們運動習慣的養成的效果不好,并提出最可能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客戶在此類APP發揮明顯作用前放棄使用,此類APP的作用似乎只對那些本來就習慣運動健身類的人產生作用。提高人們身體狀況的最終方式應該是加強人們對運動的重要性的認知。

由此,便引申出了本文所探究的問題。此類APP目前并沒有很好的解決提高人們身體素質及養成運動習慣的根本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們不愿意用此類APP來加強鍛煉強度,人們更期望此類APP能提供給他們何種需求?本文對此問題展開論述。

三、運動健身類APP的痛點分析

(一)研究對象

筆者通過問卷星這一APP設計了一個問卷,詳情見文末,對來自吉林大學的143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獲取了大學生關于此類APP的相關信息。其中,以大學生為樣本的原因在于,大學生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團體,是網絡時代的引領者,也往往是各類APP使用的第一梯隊。大學生對身材的要求很高,而且相比于初高中生,他們可以更自由地使用手機進行活動,而相比于工作中的人,他們的信息可以更快速且可靠的獲取,可信度更高。因此,以他們對運動類APP的使用為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問卷設計遵從清晰性、單一性、中立性、簡單性、可靠性、間接性、排他性、敏感性、完整性、規范性十大基本原則。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填寫者的基本信息。目的是了解其基本狀況來將數據進行合理分類。第二,使用運動類APP的狀況。問卷通過對被調研者對此類APP的使用狀況及信息需求等信息,獲取本次研究的最主要數據,為后面的分析做好準備;第三,關于運動類APP的感受,通過設計不同的選項來獲取用戶的感受,這為創新地提出此類APP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數據支持。

在得到總的數據后,我們進行了數據的相關檢驗。筆者利用問卷星應用,參考了劉英琪在《長春市大學生運動類APP使用情況及對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的問卷結構,并根據自己的研究進行合理編輯而成。

問卷主要是通過在QQ或微信群中進行分享來進行傳播。此次調查總共獲取了143份結果,并且所有試卷都為有效試卷,即總共收集了143份有效問卷。

2.數理統計法

將問卷調查所獲取的數據導入計算機,利用計算機軟件Excel表格對有效問卷進行輸入并處理,并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假設檢驗分析等作數理統計。

(三)運動類APP現存缺點分析

1.頻率描述(0=無此類需求,1=有此類需求)

本次問卷一共調查了143個樣本,其中性別比例的構成如表1所示。

表1 性別比例描述

2.問卷的信度分析

我們對于問卷中的所有變量,利用SPSS軟件進行信度分析,來檢驗該問卷得到的樣本數據是否可靠,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問卷的信度分析

檢驗結果表明,此樣本數據的α>0.8,說明該數據具有很好的信度。

3.放棄使用此類APP的原因分析(α=0.05)(如圖3)

圖3 放棄使用此類APP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本文對客戶為什么放棄使用此類APP的原因進行調查,筆者把原因分為四點:學業繁忙、此類應用沒什么作用、廣告太多、收費不合理。并且,筆者提出假設:H0=學業繁忙、覺得此類APP沒用、使用時間小于一個月顯著正相關;H1=學業繁忙、覺得此類APP沒用、使用時間小于一個月顯著不相關。

其次,我們對用戶放棄使用此類APP的原因進行描述性分析,發現正如張茜嵐2018年在《運動類APP可持續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中所指出的,很大一部分用戶在使用此類APP不到一個月就會卸載它,這也顯示出此類APP的一個明顯缺點——如果沒有什么亮點以留住客戶,這樣的產品生命周期很短。從圖4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放棄使用此類APP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學業繁忙,其次的是覺得此類APP沒有很好的達到他們的預期效果,覺得其是無效的。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大多數人放棄使用此類APP的原因并不是廣告過多與收費不合理,所以目前來看,此類APP在這兩個方面做得還是可圈可點。

圖4 放棄使用的客戶使用此類APP時間的餅圖

接下來,我們對上述提出的假設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在0.05的顯著水平下,可以接受原假設,即客戶學業繁忙、覺得此類APP沒有效果的人數越多,在1個月內放棄使用APP的人數就多。這就給其開發人員一定的啟示:在APP功能與客戶需求的有效結合上有待提高——即如何讓客戶在短時間內更有效的達到其使用此類APP的目標,就顯得更為重要。

表3 放棄此類APP的原因的相關性分析

4.量化效用對比分析

上文中提到,如何讓客戶在有限時間內更有效的達到其使用此類APP的目標是當前此類APP的發展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我們通過構建客戶的效用模型,通過對比此類APP的效用評分與通過健身房運動健身的效用評分,進一步對用戶放棄此類APP運動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樣本回饋的數據,并參考Keep論壇上對于此類問題的討論,我們把構成效用的因子分為7類:

X1——氛圍好;X2——社交舒適;X3——運動方式多樣;X4——很方便;X5——費用低;X6——私教 or APP中的計劃健身效果好。

表4列示了選擇兩種方式的因素的人數。我們用總樣本數除以各因子的人數,得到相應的比例。

表4 健身館與運動類APP多方面對比

這樣,我們構建了消費者的效用模型為:(以評分代表效用)

這樣我們得到樣本對兩種方式下不同因子的總評分,匯總如表5:

表5 健身館與運動類APP效用評分對比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從目前來看,客戶對于運動健身類APP的評價相較于傳統的健身館評價更高,證明隨著“互聯網+”的大趨勢發展以及AI對于人們生活的沖擊,運動類APP已經開始在某些方面逐漸趕超傳統健身,此外我們還可以觀察到,此類APP現在與傳統健身相比,優點很亮眼:費用低、使用方便。但仍有許多缺點:運動氛圍不高、運動樣式不豐富、健身效果不好。通俗的解釋就是多數人覺得在健身館健身所帶來的氛圍,比在運動類APP上分享或者通過數據記錄的氛圍要好很多;在健身房有多種多樣的器械可供人們選擇,但是如果使用運動類APP來進行運動,很多的健身方式只能通過徒手方式(或簡單的啞鈴動作),這樣,削減了用戶對于此類APP的積極性,盡管使用APP健身很方便,不需要考慮健身房擁擠性、健身房營業時間、健身教練的時間安排等要素,但如果動作不規范,很可能達不到效果,甚至受傷——使用過程中并沒有一種功能可以告訴自己,在模仿指導視頻中的動作時,是否做得正確,是否達到了此類動作所帶來的最佳效果。這就為筆者帶來一定的啟示:目前運動健身APP尚未解決的問題有上述三點,那么這類APP的未來發展一定要有效地解決這三個痛點。

5.未來功能分析

我們在問卷的最后,向被調研者詢問三個可能被實現的功能是否能夠幫助他們更有效地使用運動類APP進行運動健身。這些功能綜合了吉林大學體育學院的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杰教授對未來此類APP發展的一些看法。楊杰教授指出,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體育類APP的出現更是順應了全民運動健身類的政策,并且通過互聯網可以幫助很多想要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減少進入壁壘。

現有的運動健身類APP能夠解決大多數群體的大部分需求,但目前仍需要發展的地方在于:第一,現有APP沒有提供很好的運動受傷后的恢復方法的介紹;第二,沒有明確的動作規范,很可能導致效果不達標或容易受傷或是達不到訓練效果;第三,可以擴寬此類APP涉及的運動面,加入一些除跑步、健身以外的一些新的元素。

楊杰教授提到,隨著人臉識別系統的推出,對于人體動作識別技術的開發已馬上接近尾聲,預計在未來兩年內,手機將能夠做到對人體動作進行細微級識別。楊杰教授提到,目前可以通過VR類的一些實際應用來實現這一設想,比如通過此類攝像頭,可以掃描你的動作并把其傳輸到程序中,以在數據庫中識別動作并進行匹配。這樣,要使這個技術在運動健身APP中普及開來,人們的運動熱情將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我們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表6給出了對于此類功能的認可度。

表6 人體識別模型下的客戶態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拓寬此類APP的運動涉獵范圍及受傷后的恢復方法的介紹,相較于人們對于人體識別模型的肯定的呼聲較低,認為拓寬運動涉獵范圍后有助于運動習慣養成的人有83人,認為加入傷后恢復功能會激勵其運動的有38人。

四、新型APP的功能分析

根據上述的分析,筆者提出了此類APP的未來發展方向,以此來解決此類APP尚且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此類APP沒有顯著地促進人們的運動習慣的養成及身體素質的顯著提高。

首先,新型APP應該提供人體識別功能,即通過手機對人體的掃描,并提供實時指導,來提高現在運動健身類APP課程的有效性。這樣不僅能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率,而且更能激發人們對于運動的熱情——只有明確自己走的道路是正確的,才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具體來說,使用這款APP,我們可以通過支架,把手機向下傾斜一定角度,這樣,在進行這款APP提供的運動健身課程時,人體識別功能可以對客戶的動作有效性進行提示,方便用戶掌握課程提供的動作的正確進行方式,這樣對于人們運動習慣的養成大有裨益。其次,此類APP應對與運動相關的各種領域進行更加全面、細致的開發。目前運動健身APP,如Keep,僅僅具備跑步、騎行、健身指導等基礎功能,比較有局限性。因此未來此類APP應該對更多運動領域的課程或知識進行總結,并建立起相關的圈子,這樣相較于目前的應用,可以給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提高了運動的多樣性。除此以外可以為客戶提供職業健美大咖們平時訓練的視頻指導,使得有這方面興趣并且對身材具有高追求(經常在健身房鍛煉)的用戶也能夠使用這類APP。再次,未來此類APP應加入運動前的受傷預防提示、受傷后的恢復指南以及有關身體健康方面的知識普及和指導。這樣,通過與健康、醫療相結合,防止客戶在使用過程中,因為動作錯誤受傷后而對此類APP的功效產生懷疑,不利于養成健身的習慣。除了可以給此類APP的用戶群體提供一個更好的心理支持,讓用戶對課程的合理性、安全性放心以外,還可以擴大受眾群體——包括一些兒童、老年人也能夠使用這類APP得到一些身體方面的指導。

五、結論

運動健身類APP目前的主要缺陷在于:客戶并沒有很多的時間來進行健身,所以人們對于此類APP達成其健身目標的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客戶對此類APP的運動氛圍并不是很滿意;客戶對其運動的多樣性并不是很滿意。

對于以上缺點的解決,我們提出了這款APP的未來發展方向——此類APP除了現有APP所具有的功能外,還應該具有人體識別功能、拓寬涉及的運動領域、加入運動前后的受傷預防與防范等。這樣,此類APP將能夠解決我們通過分析所得出的現存根本問題,在未來獲得更加蓬勃的發展。

猜你喜歡
體育產業問卷客戶
從上市公司股票走勢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冰雪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五招教會你做好客戶轉介紹
體育產業之籃球
陪客戶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傷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問卷大調查
請問您怎么稱呼
23
問卷你做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