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溫疫論》和《傷寒溫疫條辨》探析溫疫治療的用藥特點

2021-09-05 08:19葉夢怡南一王佳玉李文海馬娟董文亮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21年7期
關鍵詞:新冠肺炎

葉夢怡 南一 王佳玉 李文海 馬娟 董文亮

【摘 要】 目的:探討中醫藥防治溫疫的組方特點和用藥規律,為臨床防治溫疫提供文獻理論基礎。方法:運用文獻研究法,以《溫疫論》和《傷寒溫疫條辨》為研究基礎,采用頻數統計法綜合性的整理分析《溫疫論》和《傷寒溫疫條辨》中防治溫疫的方藥。結果:《溫疫論》中44首方劑,單味藥用藥總頻數217次;《傷寒溫疫條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單味藥用藥總頻數1409次。結論:《溫疫論》和《傷寒溫疫條辨》在溫疫防治理法方藥中求同存異,其組方用藥上具有扶正固本、苦寒逐穢、中焦護胃、調暢氣機的特點,對后世防治溫疫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 《溫疫論》;《傷寒溫疫條辨》;溫疫;用藥特點;新冠肺炎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14-0005-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riptions and medication ru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infectious disease,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infectious disease. Method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Wenyi Lun and Shanghanwenyi Tiaobian, and use frequency statistic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s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s in Wenyi Lun and Shanghanwenyi Tiaobian. Results There are 44 prescriptions in Wenyi Lun, and the total frequency of single medicines is 217 times; in Shanghanwenyi Tiaobian, there are 181 regular prescriptions with 34 attached prescriptions, and the total frequency of single medicines is 1409. Conclusion Wenyi Lun and Shanghanwenyi Tiaobian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in the prescrip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infectious disease. Their prescriptio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orting the healthy energy, expelling the filth with bitter cold, protecting the stomach by medium coke and regulating qi activity.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 infectious disease in later generations.

Keywords:Wenyi Lun ;Shanghanwenyi Tiaobian ;Epidemic Infectious Disease; Medication Rules;COVID-19

溫疫是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溫邪性疫病,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亦屬“溫疫”范疇。溫疫長期以來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但中醫對溫疫的認識源遠流長,上溯至《黃帝內經》便已有詳細地論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各代醫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有豐富的經驗與獨特的理論體系,直至清代溫疫學派的產生,后又形成了以“衛氣營血”和“三焦”為核心的溫病辨證論治體系,從此標志著溫病學走向了成熟。其中,《溫疫論》[1]作為我國第一部溫疫病專著,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外感病論著,開溫病之先河;而《傷寒溫疫條辨》[2](簡稱《寒溫條辨》)繼承發展于《溫疫論》。因此,對兩部著作的組方特點和用藥規律分析探討,對后世防治溫疫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1 方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整理《溫疫論》和《傷寒溫疫條辨》兩部書中首次出現且具有詳細方名的藥物組成,參考依據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方劑學》(十版)[3]和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范教材《中藥學》[4],采用頻數統計法整理歸納單味藥用藥頻數。其中,若有教材缺失者,則根據書中所載的方藥組成參考《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5]和《中藥大辭典》[6]中相對應的的主治功效進行分類,將主方的加減方歸于其主方一類,且單味藥使用次數少的藥物歸為其他藥中。

2 結果

經統計,《溫疫論》上卷50篇、下卷36篇,共44首方劑,其中瀉下劑4首、和解劑4首、清熱劑10首、補益劑5首、固澀劑2首、安神劑1首、理氣劑1首、理血劑3首、治燥劑5首、祛濕劑4首、祛痰劑1首、消食劑3首、涌吐劑1首,單味藥用藥總頻數217次(見表1),各類藥物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藥物分別為:甘草、大黃、知母、麥冬、人參、白芍、菟絲子、陳皮、茯苓、半夏、神曲、瓜蒂?!秱疁匾邨l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其中最具特色的治溫十五方均為清熱解毒劑和瀉下劑,單味藥用藥總頻數1409次(見表2),各類藥物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藥物分別為:甘草、大黃、黃芩、黃連、人參、大棗、白芍、枳實、澤瀉、梔子、神曲、僵蠶。

3 結論

3.1 扶正固本 表1數據顯示《溫疫論》中占比最高的補益藥總體比例為34.12%,表2數據顯示《傷寒溫疫條辨》中補益類藥物總體比例為9.66%,二者均兼顧補益氣血陰陽。吳又可在《溫疫論》中強調了人體正氣在溫疫發生、發展及轉歸中的重要性,即“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盵1]在溫疫病變過程中,邪正相爭,邪傷正氣,正氣虛甚,此時需適當扶助正氣,正氣充足可助藥驅邪外出,加快機體恢復,因此對于溫疫防治來說,正氣固護尤為重要。扶正常選用甘草、人參、白芍、當歸、大棗、麥冬、白術等。對于補氣藥吳有性首推人參,正如《神農本草經疏》所云:“人參能回陽氣于垂絕,卻虛邪于俄頃。其主治也,則補五臟。蓋臟雖有五,以言乎生氣之流通則一也,益真氣,則五臟皆補矣。邪氣之所以久留而不去者,無他,真氣虛則不能敵,故流連而不解,茲得補而真氣充實,則邪不能容?!盵7]溫疫病程發展較快,具有衛氣營血傳變的規律性,同時其所感溫邪屬陽邪,導致傷陰耗津,而氣血陰陽相互影響,勢必影響正氣,加之其損耗與疾病的發展及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亦需要補血藥、補陰藥來顧護陰液。補陰藥以麥冬最具代表性,補血藥中白芍最為多見,由此亦證明益氣養血、滋陰固液在溫病的治療中的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由數據可發現《傷寒溫疫條辨》中是無補陽藥,可見楊栗山認為治療溫疫應“損其有余,補其不足”,陽從陰求。其扶正的主要目的在于陰平陽秘的基礎上,增強機體抵御病邪的能力。綜上,氣血陰陽兼顧,扶正固本為溫疫防治之根本。

3.2 苦寒逐穢 表1數據顯示清熱藥總體比例為13.82%,瀉下藥占比為7.83%,表2數據顯示清熱藥總體比例達到了41.52%,瀉下藥占比為6.39%,二者均體現了迅速祛除疫癘毒邪,扭轉病情是溫疫防治的總體原則。楊栗山以寒熱為治病大綱,治溫十五方中的僵蠶、蟬蛻及三黃的使用無不體現了苦寒逐三焦之穢的理念。吳又可雖擅長使用瀉下逐穢,主張攻下宜早,攻下宜盡[8],但不同之處在于吳又可認為不可過度使用過于苦寒之藥,迫使邪閉郁于內而無法外達。分析表1和表2中可知,大黃的使用最為頻繁,其次為生地,其原因在于大黃大苦大寒,清熱燥濕,長于瀉火解毒,善除脾胃大腸濕熱;生地甘寒質潤,苦寒清熱,入營分、血分,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要藥。綜上,通過對比分析可明確溫疫防治需清熱解毒,輕清重逐,給熱邪以出路而不至于傷正過度。

3.3 中護脾胃 表1數據顯示化濕藥占16.59%,表2數據顯示化濕藥占7.02%,兩表中消食藥占比均為2.76%,二者皆為顧護脾胃?!稖匾哒摗分谢瘽袼幍恼急让黠@高于《傷寒溫疫條辨》,這是由于吳又可已意識到溫疫易導致濕邪困脾,故首推人參顧護胃氣,且在達原飲中用厚樸歸脾、胃、肺、大腸經,可燥濕下氣;《傷寒溫疫條辨》中升降散以大黃調達三焦決瀆之功,濕除則無法與熱相搏。此外吳又可主張“溫邪伏發于膜原”,膜原外通肌肉,內近胃府,這與楊栗山倡導“溫熱之邪,直行中道,初起陽明者十之八九”可謂不謀而合,皆認為溫邪會里傳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此次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中也存在濕困中焦的表現。尤為注意的是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若脾失運化,則痰宜郁滯于內,致氣機不達,影響氣血生化及水谷精微吸收,從而愈加阻礙正氣的恢復。綜上,溫疫防治中一定不可忽視脾胃的調理,需將其貫穿于防治的各個階段。

3.4 調暢氣機 表1數據顯示理氣藥總體占比為4.60%,瀉下藥總體占比7.83%,表2數據顯示理氣藥總體占比為3.69%,瀉下藥總體占比6.39%,二者皆利于氣機調暢。楊栗山偏于“辛涼宣透”“急以逐穢”,且認為雜氣入侵致“中焦受邪,則清濁相干,氣滯血凝不流……”,即其釀變在中焦,流布于上下,故治宜宣通三焦之氣機[9]。吳又可強調“時疫初期,以疏利先”,疫毒之氣,易傳于胸胃,使氣機升降失調,故需理氣藥使氣機暢達,協助肺之宣降,脾之運化,津液之輸送,從而促使藥物功效到達指定部位,正氣恢復,臟腑內外運動調暢。由兩書亦可發現,大黃出現頻次尤高,如《溫疫論》中三承氣湯,《傷寒溫疫條辨》中升降散、六一順氣湯等,大黃本不是破氣藥,但其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歸經包含上中下三焦,可逐邪拔毒、破結導滯、瀉下通經。此外,部分方劑中配伍厚樸、芒硝、枳實,陳皮等藥物,皆可調暢三焦氣機。綜上,氣機通暢自可助除邪氣,早日康復。

4 小結

通過對《溫疫論》和《寒溫條辨》兩部著作中方藥的統計、總結、分析,進一步從整體上梳理了溫疫防治的理法方藥,其組方用藥上扶正祛邪、苦寒逐穢、中焦護胃、調暢氣機的特點。這不僅為臨床防治溫疫提供文獻理論基礎,同時挖掘數據的過程也使古代醫家診治溫疫的經驗得以傳承和發展,對后世防治溫疫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有性.溫疫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2]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3]李冀,連建偉.方劑學[M].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4]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5]中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6]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6.

[7]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7.

[8]蔡春茜,徐陽.論吳又可治療溫疫的特點[J].吉林中醫藥,2010,30(2):95-96.

[9]陳錦芳.《傷寒瘟疫條辨》論治溫病的特色[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998(1):41-42.

(收稿日期:2021-01-15 編輯:劉斌)

猜你喜歡
新冠肺炎
外行領導內行?
情報體系在應急事件中的作用與價值
我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的情報機制及體系
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信息發布特征分析
公共危機中謠言真實度計算及其與正面信息的交鋒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應急信息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
基于政府大數據能力建構的智庫應急情報服務
政府要做好公共價值的創造者和守護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應急防控的“五情”大數據分析
科學與價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風險決策機制及其優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