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樂亦悲的家國紅顏情感堆疊

2021-09-10 16:43林洪濤
教學博覽 2021年8期
關鍵詞:長恨歌白居易

林洪濤

摘要:白居易的感傷詩《長恨歌》寫得纏綿凄婉哀傷,一曲成為千古絕唱。雖然詩以“李陽愛情”為主線,但一直以來對于主題和“長恨”的解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先總體對《長恨歌》進行了深入的閱讀分析,又從四個不同的意蘊角度進行了賞析,最后就寫作目的與“長恨”之理解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白居易;長恨歌;思辨閱讀;

一、

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把李陽愛情升華;在《長恨歌》中濃墨重彩情感渲染中,其實并不能簡單的理解“紅顏禍水”之偏見,這樣的絕唱千古的唯美愛情本質上就是和家國情懷深深的聯系在一起的,不分社會地位的高低貴賤,從高至天子的皇帝再到普普通通的個體,都通過愛情的唯美與一個社會的發展存亡關聯了起來。有人說《長恨歌》也是一曲愛情的挽歌,到了國家危難之時,愛情再美好也將隨之隕落,而隕落了的美好,最終不過是生離死別的思念?!霸谔煸缸鞅纫眸B,在地愿做連理枝”,其實也是在發人省醒,怎么去思考這樣一種多重寓意的堆疊,大至家國,微至每個人的的情感迸發與消亡。

回到白居易,他是與李白、杜甫一同去支撐和描繪了整個大唐王朝詩詞文學天空的三大詩人之一。對與李白的評價往往集中在與他豪放不拘,而關于杜甫多評價他的文筆常常有著哀怨,但白居易的風格卻更多的是淡然和灑脫。他的詩詞其實會更有一種平易近人的感受,詞句用語更為平實,常常描繪的事物也比較寫實,更有史料中提及他完成詩作后都會給老婆婆讀,而老婆婆聽不懂、讀不懂的時候,他就會再次反復的進行推敲,修改至她能聽懂為止,這也是釋惠洪《冷齋夜話》中“老嫗能解”典故的來由。當然,白居易是一個“家國詩人”、“百姓詩人”,心懷家國之報復,也用于為百姓吶喊?!堕L恨歌》創作于元和元年,創作的引線則是在同好友陳鴻、王質夫一起游覽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而發。作品本質上以愛情為主線,輔以敘事和抒情的手段,“先揚后抑”的描繪了他們美妙的愛情后,而又轉折讓這千古絕唱的生死戀引起深思,去探尋悲劇的原由線索。雖然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實李陽的愛情也是,幻滅的盛世也是,有時無謂結局如何,只關乎這美好的愛情始終給人希望,就像是“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一般。

從《長恨歌》一邊描繪了凄美的愛情,一邊更重要的是“長恨”的意義,解讀長恨,也是思辨閱讀賞析的核心,就像是目前學術界對于這一作品本身就有:愛情說、隱事說、諷諭說等一系列不同的賞析和解讀角度。因而本文也就將從不同的意蘊角度來漫談《長恨歌》。

二、

《長恨歌》其實總體上可以從幾個不同的意蘊來賞析和思考:首當首當其沖的就是“愛情的唯美”,其次就是“君王功過”,再者是“歷史沉思“,以及“浪漫想象”。

(一)李陽唯美愛情的意蘊

“愛情”和“死亡”是人類文學永恒的主題,《長恨歌》的唯美愛情發展,從唐玄宗的“尋美”過程開始,到“得美”之后的溺寵,從而引起的后果,最后“失美”之后的“長恨”。以愛情為題,去反思家國發展,又以愛情來為世人創造美好,創造了期待。

當然不僅僅是《長恨歌》中的李陽愛情,《西廂記》中的張生和崔鶯鶯,孔雀東南飛》里的焦仲卿與劉蘭芝等等愛情故事都成為了經典。人們羨慕嫉妒那些唯美的愛情,總是期盼美好的結局;人們也總是惋惜那些悲情的故事,唏噓有同情。不過《長恨歌》的愛情是復雜的,歷朝歷代的人們都有著褒貶不一的評價,這也和主題本身的故事一樣,百轉千回,安能分辨對錯。而對于《長恨歌》的愛情說而言,最初還是白居易本人為這一主題下了定義,“一篇長恨有風情, 十首秦吟近正聲”就是出自其《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 二十》,這也就成為了《長恨歌》愛情說的來由。的確,其實正是由于愛情故事往往起伏曲折又顯露出忠誠,尤其是在整個作品中那種天上人間的忠誠和誓言不僅僅是唯美,也讓人感動。因為對于一代君王而言,往往是“后宮三千”,但是在《長恨歌》,他卻把這“三千寵愛”獨放在了楊貴妃一人之身;對于一個臥榻前從不缺美女的君王,在愛人離世后卻又“夕殿瑩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如此的專一和忠誠,已是極其的難能可貴。這樣的唯美愛情,先拋開其他的論調不說,其實也是在給世間注入一種期盼,對于美好愛情的期盼,是一種普世的憧憬;兩情相悅是根基,而希望在這樣的根基下都是盛世,當然也就是盛世才能夠讓美好的愛情成為生活的期盼。

(二)君王功過的諷喻意蘊

“樂天因為《長恨歌》, 不但感其事, 亦欲懲尤物, 窒亂階, 垂于將來也 ?!笔顷慀櫾凇堕L恨歌傳》中對于李陽愛情以及一個君王沉溺于愛情的思考,其實也是討論“尤物”導致禍亂,將來也需要以此為戒的思考,同時這也是諷喻說的最早來由。

其實從此面意思看,“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這不就是明顯的表露了唐玄宗皇帝形象的轉變,曾經的盛世之君,開始了超乎尋常的去追尋愛情,甚至有了一些“驕奢淫逸”的味道其中,那也可以從一定的程度上說,他對于愛情的奢靡也就是從此開始的,而開始的表面上是一段令人感動的愛情,背后也對歷史進行了對標,比如白居易把唐玄宗稱作漢皇其實就是一種對標的隱喻,漢武帝同樣是開啟了文武之治的一代君王,最后因為寵陳阿嬌導致了傾國之下場;唐玄宗作為開元盛世的開啟者,也因對于佳人楊貴妃的過度寵溺,對政事失了重心,最后導致馬嵬之變。這是否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之 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之傾頹也”所提及的忠告。時代的變遷和朝代的更迭,究其根本,也許不能就說李陽愛情就是一切悲劇的根源,但是“安史之亂”與“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之間也不能說不無關系。并且同時,在當時的男權社會背景下,因為李陽愛情所導致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之社會風氣,確實是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的,就是這表面無可挑剔的愛情,放到一個時代或是文化背景中,可能就是埋下的地雷,在時光的流逝中一步一步的逼近了坍塌的邊緣。雖然在當時的男權時代背景下,女性就是愛情的犧牲品,但唐玄宗犧牲一個時代的代價,也是后人的“前車之鑒”。

(三)歷史沉思之意蘊

其實在《長恨歌》中,從頭至尾并沒有明顯直接的描述“安史之亂”就是因為帝王“重色思傾國”導致的,甚至于全篇的重點都在描繪李陽之間情感的交織,就算是到了生離死別,也是詳細的去描繪了馬嵬坡前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那種愛情的糾葛,更多的是在凸顯這樣一種悲劇的色彩。從“看朱成碧思紛紛”到了后來的“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入夢來”,這正是對思念的無限放大,一邊思考歷史,一邊是刻骨的思念。白居易對“安史之亂”的輕描淡寫,對“李陽愛情”的思念唯美卻重筆濃彩,就是在明贊暗諷。不刻意的、深層次的去明顯的討論歷史,沒有去“刨根問底”的分辨歷史“孰對孰錯”,其實就是在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讓讀者去“替”君王所沉思,去考量。

(四) 浪漫想象之意蘊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浪漫對比起李白“??驼勫?,煙波微茫信難求”的浪漫也毫不遜色??v觀《長恨歌》的愛情主線,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讓人能夠感受到李陽愛情的忠誠,其實就是創造了一個浪漫的氛圍環境,“一切景語皆情語”,不過就是用整個環境,把當時人們或許期待的浪漫感情寄托到一個難以觸及的“仙境”中去了。就像是皇帝于普通人而言就是觸不可及的“仙人”,仙人又用了人間的難能可貴的忠誠和堅守,去展開了一場或唯美,又或悲情的愛情“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這或許就是又寂寞、又善感的悲情色彩。

三、

從古至今,對于《長恨歌》的賞析和討論就從未停止過,在過去傳統的儒家思想環境中,其實君主圣上已經是無可觸及的尊身,更多的態度是“仰望”。而愛情凌駕于尊身之上就是不應該所表露宣揚的,就算是唐玄宗于嚴貴妃之間的動人愛情故事,也只是集中在批評唐玄宗“沉溺感情”,甚至于白居易有些許的“無禮”。但是到了當代學者,更多的爭論是在這一作品的主題,甚至于也提出了一些“無主題”或事“泛主題”的學說。本文作者筆力有限,并不對這些不同的學說評論做更多的評價,以下僅僅從寫作的方面去思考整個作品。

(一)多行并舉的寫作手法

在《長恨歌》的寫作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不同的寫作手法并舉,如敘事、抒情、議論。白居易本人對待作品的看法也如“詩者,根情,苗言, 華聲,實義?!币话?,通過循序漸進又平易近人的手法,一點多一點推進。在《長恨歌》整個作品中,其實看不到什么說教或是評論的意味,反倒是更多的在合理的敘事,就像一開始“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一般,通過敘事來展開。同時又在全詩中重視“根”,將抒情貫穿始終,聯系起了每一個環節。而文體本身作為“苗”,也都進行了最為合理且唯美的修飾,最終保證了韻律感,體現了他語言的獨特性和音樂美??梢哉f《長恨歌》合理的寫作,合理的言辭調配,也體現了多重寫作手法并舉的極高水準,一曲成為千古絕唱。

(二)“多主題”并行

“多主題”的特色也是導致《長恨歌》這一作品從創造至今已是都被文人墨客、學家學者所津津樂道,爭論不休的內核。這一作品的修飾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了多個主題,在白居易敘述整個李陽愛情故事的過程中,巧妙的添加了不同的主題線,讓一切看起來都極其自然,不生硬。忠貞愛情的贊美與評述,帝王的功過,虛擬與現實,都像是作者在平和的娓娓道來,沒有任何刻意去引導的意味,也沒有刻意的去放大某一個主題讓讀者一定要朝著哪一個主題前進。浪漫的情節設置,也留給了讀者很多的空間,讓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作者達成共鳴。

(三) 現實與虛擬并重

縱觀《長恨歌》其實就是現實與虛擬所并行的,一方面是在前半部分中對君王與貴妃愛情的忠誠纏綿的濃重描寫,一方面又是后半部分“天上人間”這樣的相思相盼之凄苦,都沒有孰輕孰重的感受。這就把這種虛實結合的感受傳遞給了讀者,難以去分辨這種“天上人間”。當然《長恨歌》作品也是白居易吸收了民間的傳說,又基于史實之后的創作。前半部分的寫實都是李陽愛情的唯美和悲愴,而后半部分的虛擬則是那種想象之中的思盼,同時用了同一條愛情主線,雖然出現了多元化的解讀討論,但不妨礙這種虛實并重的浪漫主義,讓人能夠感受至深,又有遐想的空間。

四、

(一)有關寫作目的之思考

《長恨歌》其本質上可以看作是是一首詠史詩,因為詠史詩“借古諷今,勸諫今人”的意味在作品中也是有了體現的。亦如陳鴻在《長恨歌傳》中的評價一樣,其實就是在說白居易寫此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希站在能夠維護唐朝的長治久安的愿景為基礎,望能夠通過整個故事和感悟來警示后來的君上,不要再一次踩在錯誤上。白居易心懷家國大志,又出身于“世敦儒業”之家。在安史之亂評定以后,有志之士對于事件的反思與評判是必然。而通過一個簡單的評判去給出自己的思考算是初級的,像《長恨歌》一般,不僅僅是作者借此反思了安史之亂的深層次原因,而是他能夠借此作品給予后人空間,引起了更多人去共同思考。

(二)“長恨”之談

1. “國恨”——亡國之危

在整部作品中開篇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本應該是去用盡心思尋找良臣大將,栽培愛國志士的,但是唐玄宗卻“不同尋?!比さ眉讶瞬⑶揖痛恕按合喽倘崭咂稹?,而“佳人”也“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并且由于尋得佳人,皇帝還“愛屋及烏”,更是“姊妹兄弟皆列士”,讓楊貴妃的兄長做宰相,三姐妹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都生活的極致驕奢淫逸。所以一國圣上的“表率下”,社會的風險都發生轉變,開始了“不重生男重生女”。顯而易見的是,由于李陽恩愛有加,楊貴妃的家族在朝中也是飛揚跋扈,但背地里其實百姓的負擔是會必然加重的,社會的階級矛盾就會在這樣的時刻積蓄力量。雖然說安史之亂并沒有直接的導致亡國,但是“女色亡國”的社會偏見也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標簽;在那之后,唐朝的盛世就已經遭到了重創,不可避免的導致了王朝的隕落。唐玄宗萬年“失政”,雖然也有社會發展各方面矛盾相互沖突的原因,但是“李陽愛情”為代表的驕奢淫逸、不顧朝政,那也不正是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長恨”之處么?

2. “家恨”——失去方知珍惜

其實在《長恨歌》中的長恨,其實不僅僅包含了情感上靈魂分隔的傷痛,也包含了理智清醒的反思。一方面唐玄宗是皇帝,一方面他在這一段愛情中也是丈夫的角色,所以“翡翠衾寒誰與共”透露出的不僅是濃濃的相思之情,也有著深深的自責之意味在其中。但是當時也已經是“六軍不發無奈何”,所以佳人不得不“宛轉蛾眉馬前死”。旁觀者清,但是當局者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見得迷,正是由于唐玄宗給了楊貴妃他能夠給予的一切;無論是無限的恩寵,還是她整個家族的權勢,不都是唐玄宗自己給自己埋下的禍根。當然他明白,所以他也只有犧牲“佳人”最后來保住了自家江山。雖然他回宮后不斷尋覓楊貴妃,想要尋找一點慰藉,但是他由于獨寵楊貴妃,最終給王朝盛世帶來無法估量的傷害,而又給自己的“佳人”也制造了悲劇。無論后來如何的去思念,再如何去反省自悔,也都是無法復得的“長恨”罷了。

參考文獻:

[1]張中宇《長恨歌》主題研究綜論[J].文學遺產.2005(03).

[2]張冬玲.《長恨歌》的主題及其出現爭議的原因[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07,(12):108-109.

[3]楊航琴《. 長恨歌》傳唱經久不衰成 因考[J].名作欣賞.2017,32.

[4]《長恨歌》詩詞名句.[2017-8-6][DB/OL].

[5]李德平.情感疊加在《長恨歌》中的藝術表達[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56-59.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S].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歡
長恨歌白居易
消暑詩
長恨歌——筆畫設計
長恨歌
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個體意識研究
淺析《長恨歌》譯文中的翻譯方法和技巧
夜雪
金華市美術教師新作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