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農村基層組織治理方式研究

2021-09-10 08:47姚曉
商業2.0-市場與監管 2021年7期
關鍵詞:人民鄉村治理中心

姚曉

摘要: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人民群眾是鄉村治理中的核心主體。為突破當前鄉村治理面臨的低績效困境,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矯正基層政府官員治理理念的價值偏差,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優化鄉村治理結構,健全鄉村治理機制,以提升新時代鄉村治理水平和能力。

關鍵詞:人民;中心;鄉村治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基層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這不僅為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對新時代黨的建設和以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引領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以人民為中心的基層治理路徑探索,對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的發展創新,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落實,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基層治理面臨的治理困境

隨著中國基層社會的大變局,基層社會治理也面臨很多新形勢和新問題。一是基層黨組織弱化?;鶎又卫碓絹碓揭揽啃姓?,基層黨組織在很多社會生活領域悄無聲息,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現象嚴重;農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鄉村治理能人難尋、治理能力嚴重不足,基層治理后繼乏人;干部與群眾的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特別是基層“微腐敗”等問題加劇了群眾對村(社)、鄉(鎮)的不信任。二是利益訴求多元化。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期盼更加透明、更加完善的治理體系;現代信息的傳播和放大效應,代表不同利益取向的社會思潮進入活躍期,甚至對立思潮也有了表達的平臺和機會。三是治理難度不斷加大。我國正從農業社會變成市民為主的城市社會,各種力量刺激、驅使著農民主動或被動進城,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趨勢加劇,鄉鎮主要是“三八、六一、九九”留守部隊。同時,農村重建設輕管理問題較突出,部分群眾國家、集體觀念及社會公德意識淡化,“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在一些地方,歪風邪氣蔓延,封建迷信、賭博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四是基層治理體系不健全?;鶎尤罕娊M織名不副實,部分變成了對上負責的官僚化組織,行政化趨勢明顯,越來越脫離群眾。同時,群眾直接參與管理基層事務的空間不大、渠道不暢,部分群眾的正常呼聲得不到傾聽、正當利益得不到維護,因此而產生的信訪舉報、集訪上訪等也給社會和諧穩定帶來嚴重隱患,存在只看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的現象。群眾自治組織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載體,即使有也名不副實,作用發揮的并不好。

二、提高鄉村治理

當前,我國鄉村治理工作實踐中,普遍存在著治理理念有價值偏差、治理方式較單一、治理結構不合理,以及治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對此,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中蘊含的根本宗旨觀、人民幸福感、人民評價觀以及工作價值觀,切實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

三、矯正基層治理理念的價值偏差

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執政初心,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更應貫穿治國理政方方面面。當前,極少數基層政府官員存在“官本位”意識,仍以“強權式”的管控思維“行事”,限制了基層群眾與自治組織創造力和能動性。對于鄉村治理所存在的服務意識和理念偏差的問題,應再次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指導基層政府轉變職能。

(一)需要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中間層、社會公眾之間的職能邊界問題。借助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以及利益清單的確定和常態化的群眾監督,倒逼基層政府官員轉變“官本位”的思想和治理理念。同時,還需建立科學的鄉村治理政績考核機制,通過構建相應的人民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由人民群眾對基層治理的工作進行評判,最終依據滿意度的測評結果啟動問責機制,從而對基層官員治理理念形成良性監督和修正機制。此外,還應在基層領導干部中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借助常態化學習,使其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意識。通過強化服務工作理念、思維和方式,使基層官員能夠改進“官本位”下行事作風的“陋習”,而回歸于“服務”的價值本位,有效提升基層干部在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中的治理能力與水平。

(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人民福祉觀,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民生無小事,改善民生和增進人民福祉直接關系到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時也是鄉村治理最根本的目的。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基層權力運行的不公開和不透明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鄉村群眾自治有時會流于形式,這損害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鄉村治理涵蓋治理的屬性、內容、結構等方面的綜合事務,特別是其中的治理內容要素,不僅包括鄉村各項事務的管理,也包含各類涉及民生的大量社會公共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在鄉村延伸的體現。以人民福祉觀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其核心在于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做好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救助更加完善。借助精準扶貧工作的提質增效保障貧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同時,一手抓掃黑除惡,一手抓食品安全與生態保護,守護好人民群眾的安全生活底線。此外,更需關注鄉村長遠性民生,通過構筑以人民長遠利益至上的大民生觀,統籌城鄉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以及權利公平的制度體系,促進城鄉一體化可持續發展,讓農村居民有充實的獲得感。另一方面,要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在鄉村治理中合理應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既能夠簡化相關服務流程,也有助于增強治理的透明度,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切實增強人民在基層服務層面的獲得感。同時,較高的透明性和公開性,也便于人民群眾更好地發揮對基層權力運行的監督作用,從而使權力的產生、行使和監督等形成良性運行機制。

(三)突出群眾地位、實現多元協商,優化鄉村治理結構。鄉村治理本質是屬于社會自我管理的范疇,即要求在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范圍內,通過政府的合理引導和扶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自治能力的過程。

(四)同時,還應構建多方協商參與的村務聯席會議制度,借助規范的剛性制度框架,從而保障村民自治組織的話語權,使村民真正成為共商共建共治的主體。村民民意的表達渠道暢通與否事關村民自治效果的好壞,暢達的村民利益表達機制以及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形成良好的互動反饋,使得政策符合民情,政策體現民意。

(五)以接受人民評判的人民評價觀和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工作價值觀,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當前,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由傳統的“求生存”開始向“求質量”轉向。通過在發展中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以及保障民生,以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鄉村治理需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和問計于民,治理是否有水平有效果,主要由人民來評判。

(六)人民群眾是基層治理工作的最終評判員?;鶎痈刹孔鞒龉ぷ饕巹澢?,要多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在廣泛的意見借鑒中不斷改進思路。要注重吸納新鄉賢參與基層治理,充分發揮鄉賢議事的智慧和優勢。對此,應建立科學的新鄉賢遴選機制與考核制度,同時賦予村民提名、罷免鄉賢的權利,發動村民對新鄉賢形成良性的民主監督機制。這既有助于防范新鄉賢“私化”手中權力,也有助于發揮新鄉賢的天然基層治理能力,并有助于推動規范的鄉賢治理制度的形成。

在基層治理機制中,更需綜合運用行政、法律、道德等資源,尋求最合理的結構“嵌入”模式,以提升鄉村治理體系的動態調適性與適應性。在健全鄉村治理機制中,最關鍵是要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并發揮其在鄉村自治中的作用。應努力提升鄉村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發揮法治思維在預防化解矛盾糾紛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時,還需健全鄉村法治人才的配備,以推動法治資源向鄉村下沉,引導人民群眾在發展實踐中形成知法守法的習慣。另外強化制度建設的協助與銜接,從而減少治理過程中的重疊和浪費,降低基層治理的運行成本,提升基層治理機制的運作效率和綜合績效。

參考文獻:

[1]侯學華:《楓橋經驗:“以人民為中心”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人民法治》,2019年第4期。

[2]王志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基層社會治理邏輯與實現路徑》,《領導科學》,2019年第2期。

[3]公丕祥:《新中國70年進程中的鄉村治理與自治》,《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歡
人民鄉村治理中心
熔巖燈
磁懸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
淺論提高我國公務員素質的途徑
國內關于鄉村治理理論研究綜述
領導干部為民服務“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濫用“人民”概念
數碼精品世界(2009年7期)2009-09-0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