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旅行者 ” 向 “ 詩人 ” 的轉變

2021-09-10 07:22榮佳卉劉滿紅
今古文創 2021年17期

榮佳卉 劉滿紅

【摘要】 詩人耿占春游歷新疆,在不斷的探索和游歷中發現了新疆的獨特魅力。耿占春用詩歌“言語性”的方式融合本身的經驗與新疆的風景,將這一段新疆之旅的體驗在詩歌中完美呈現,最終實現了從“旅行者”到“詩人”的轉變。

【關鍵詞】 《新疆組詩》;生命體驗;詩意書寫;自我轉變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7-0006-03

基金項目:塔里木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邊疆與先鋒:客居詩人的新疆書寫研究”(202010757059);塔里木大學特色品牌專業 · 漢語言(220101504)。

在耿占春的筆下,那一切他看過的風景,都演變成了詩歌中的一景一物。從他的《新疆組詩》可以看到他由一個“旅行者”向一個“詩人”的轉變。所謂“旅行者”,就是在觀察身邊的景色和事物的人,他們的目的通常都是單純地欣賞景色,沒有更加深刻的感觸。而“詩人”是創造詩歌的人,他們的視角通常都比較有深度,能夠將所見所聞的事物以精練的語言書寫下來,最終變成被世人知曉的詩歌?!拔膶W性首先是一個作家對人性世界的理解、認知和表現?!?[1]耿占春到新疆旅行后,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寫出了《新疆組詩》。

一、游歷新疆的生命體驗

“歷史上一切不朽和感人的寫作,都與命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切對于個體來說,除了解釋為個人與歷史之間的沖突——一個必然的悲劇命運以外,別無任何可能的解釋,這正是詩意產生的時刻?!盵2]這在《新疆組詩》的《采玉》和《奧依塔克的牧民》兩首詩中體現較為明顯。這兩首詩分別描寫了采玉人和牧民的生活。二者的生活狀況都比較艱辛,也是正處于辛苦工作的人們的代表。

《采玉》所講的是一群采玉人的故事。采玉是一項極其困難的工作,一塊籽料從原石到成品要一步步打磨,才能得出最后光彩奪目的成品,而開采、賭料、設計、加工、雕刻、拋光,每一個環節都有它的故事。作者筆下的“采玉人”不僅僅是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們,“采玉人”更有可能是代表廣大的勞動人民?!安捎袢恕睆氖碌穆殬I是憑借“概率事件”來獲得財富的。

另一方面,在詩人筆下,“采玉”不僅僅只是一種職業,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采玉的過程中,可能有收獲,也有可能沒有收獲。這兩種情況是對立存在的,這就像是人們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一樣,可能努力了有結果,但也有可能沒有結果。所以,在這首詩中的最后,詩人又用“墨玉”和“石頭”來隱喻“采玉人”,并表示采到玉的人將轉變為墨玉,沒有采到的人就會變成石頭。

《采玉人》中“采玉人已經遺忘了為什么踏入冰河,他苦行一樣地行走,直到一股鉆心的冰涼/溫潤地從腳底上升?!盵3]這幾句是采玉人經過辛苦的尋找后,終于發現了玉石。其中“遺忘”一詞讓人知道這些底層的民眾早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忘卻了自己?!耙还摄@心的冰涼溫潤”顯著地寫出了玉石的特征,且“鉆心”一詞就是在暗示采玉人的辛苦?!安捎袢擞谡一亓?自己:羊脂玉一樣溫潤的時光,此刻/采玉人就是一塊墨玉。萬物都在轉變。但它也是一個危險:沒有在行走中/轉換的采玉人,會突然變成一塊石頭?!边@一部分出現了結果,一種是“轉換成功”,另一種是“轉換失敗”,兩種結果的意義不同。

“玉石”與采玉人的生活產生直接的聯系。如果得到的是“玉石”,他們將會得到優渥的生活。對于詩人來說,“玉石”可能代表了他前半生的經驗,正因為有了這些人生經驗,他才能夠對生命產生自己的見解和感悟。所以他認為“此刻/采玉人就是一塊墨玉”。這塊“墨玉”就是他根據自己人生經驗所凝結的結晶,在來到新疆的這一段旅途中,他完成了自己對于生命意義的探索。

另一首《奧依塔克的牧民》是耿占春從一位老人的語言中得知了一個殘酷又現實的真相。從詩的第一句開始,“對我們來說,夏季很短”就點明了奧依塔克牧民的生活環境。繼續往下讀,會發現牧民們在九月份的時候就要拔掉帳篷,趕著牛羊下山。因為一旦進入冬天,山上的環境就會變得十分惡劣,牛羊也無法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這樣的日子并不是很長,到了五月份,萬物復蘇,冰雪消融,山上又會長出許多嫩草,沉悶的冬天也宣告結束,迎來新的生活。作者在看到這些場景后,對著牧民感嘆道:“你們的奧依塔克很美?!?/p>

這首詩中,作者通過與奧依塔克牧民的對話,表露了作者對于人民生活狀況的觀察。并且通過這些觀察,作者發現了奧依塔克牧民的生活現狀。這首詩以自己的感受,描述了牧民以往可以倚仗的生活方式被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改變。

以上兩首詩,都從作者的視角出發,探尋到了最真實的勞動人民生活狀況。從“辛勤勞作只為尋到玉石”到“采玉人苦行一樣地行走”,詩人用自己的體驗,把他所看到的一個真實的世界化為言語,這時的詩人不再是一個“看客”,他已經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這些人的痛苦。

二、新疆風景的詩意書寫

詩人在這段新疆之旅中,緊抓事物特點,描繪了新疆特有的風情。在《新疆組詩》中,《喀納斯河短句》是描寫景物最多的詩歌?!澳阍诎⒗仗┑纳街斜加?,在白樺林/和松林之間,閃耀著金子一樣的光/在夏天與秋天之間,你不是想象的事物?!痹娙擞脽肓业恼Z言呈現喀納斯河的景象特點?!伴W耀著金子一樣的光”則用了比喻的手法,將陽光照耀在喀納斯河上的樣子描繪成了金子一樣的光。最后一句中,作者用岸邊的石頭與白樺樹作對比,表示石頭不會有明顯的變化,而岸邊的白樺樹則是有生命的景象,所以在喀納斯河的灌溉之下,岸邊的白樺樹才會如此富有生機。

而后半段詩人將自己的情感注入詞句中:“這些文字不會/改變你的行程,不會增加或減少一個波浪?!笨{斯河就像是詩人遠方的朋友一樣,不會受到想念的驚擾。這里就有一些哲學的韻味了。世界萬物都在變化和發展之中,而人類卻只是短暫存在著的,所以詩人說自己的詩句不會對流淌著的喀納斯河造成影響。此外,在詩歌的字里行間里,喀納斯河會不停歇地流淌,它的永不停歇不僅會賦予岸邊的白樺樹生命,也會在詩人的心中留下影子。這首詩是詩人進行了細致地觀察后所得出的感悟,就像文字不會對喀納斯河造成影響一樣,人們都只不過是這世間的一個過客罷了。

《薩依巴格》一詩寫道:“臨水而立,是西北白楊,胡楊和紅柳/連玉米、瓜秧和葡萄也那么勇敢/維吾爾人喜歡把自己的家園稱為/巴格!”給讀者一個生動的環境映象。其中說隨著旋風而飛起來的黃沙,游牧部落里飄浮著的煙柱,是對惡劣環境的描寫。但臨水而立的又是白楊、胡楊和紅柳,這三種樹都能夠在沙漠地區生存下來,可見它們的頑強之處。前三種樹木在沙漠已經十分常見,但后面的玉米、瓜秧和葡萄更是令人驚奇。這些看似嬌小脆弱的植物,竟然也能夠存活下來,所以詩人說它們是“勇敢”的。

但后面一段與前面的環境狀況截然相反:“薩依巴格/它是只有一個詞語的詩篇:維吾爾人/用它稱頌了白楊和胡楊,玉米/胡椒和葡萄,甚至戈壁、南風和蔭涼?!边@里的“巴格”是花園的意思,在沙漠中卻能出現“花園”,這在常理中是無法出現的。但在這里出現,又讓人產生了 “世外桃源”的恍惚感。

這首詩中的荒漠與花園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這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不同,可能也代表著詩人自身感受的變化。一開始詩人體會到的是風景上帶來的荒蕪感,但在看到白楊、胡楊和紅柳的頑強之后,詩人眼中的荒漠轉變為了“花園”。

但這樣的體驗,在《南風與葡萄》中又多了一種感受。該詩充分地展現了新疆的本土特色。詩中寫道“從葡萄園穿過一陣清涼!干涸已死的沙漠,涌流四散的風/它的靈魂在葡萄園重建秩序!沙漠南風吹拂下的葡萄園!流動、透明、風在葡萄中結晶,一陣風穿過身體,我的顫栗/是葡萄向夏日烈風的委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沙漠是干旱的,沙漠吹過的風也必然是炙熱的,不可能出現“清涼的風”這一景象。甚至于在沙漠中看到一個小小的綠洲都顯得那么不可思議,但神奇的是它出現了,而且出現的契機是葡萄園。在大漠中,除去讓人熟悉的胡楊林、紅柳樹,葡萄園的出現顯然是令人驚喜的。

《在阿勒泰》這首詩中“在阿勒泰/不變的事物,為變化的世界/提供意義的起源/額爾齊斯河正穿越群山/而我,已接近于不在”,這里的詩人產生了感觸:額爾齊斯河永不停歇地穿過群山之中,而“我”只是一個渺小的人。整首詩中不僅有詩人對于景色的觀察,還有在面對這些景象時心中產生的情感。由阿勒泰之美景,聯想到人生之無窮,極富韻味。

三、旅行者向詩人的轉換

在《新疆組詩》中,有許多詩都是以新疆的獨特風情作為主調來創作的。這些詩中的詞句,無一不是展現新疆風貌的。伴隨著這些詩句,可以跟隨詩人看到神秘的庫車大寺、過去繁華如今卻悄無聲息的高昌古城和石頭城、充滿人情的喀什噶爾、景色動人的塔什庫爾干,以及吐峪溝麻扎。

《高昌》這首詩從當地的人文風情出發,探索高昌的神秘風貌。從“玄奘講經”和“歌舞宴飲”的場景可知。而詩中的“歷盡/千年,這個城池依然癡癡等待/一個約定:面臨國破城滅的高昌人/集結在夜晚的廣場,他們發愿/千年之后還是他們,還要來到/高昌城的廣場一起賞月?!?“賞月”與最后一句中在“明月之夜”產生聯系。也就是“我”將與“那群高貴的亡靈”一起,踏上賞月之旅。詩人筆下的高昌,千年前的繁華景象躍然紙上。這里的詩人已經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過路人”,他在高昌的這一段旅行,使他與高昌這座古城千年前的人們產生共鳴。

“帶著一只狗的男人遇見了/六個賢哲,他們住進吐峪溝/一個山洞隱居修行?!笔窃凇锻掠鴾下樵芬辉姷拈_頭,其中“朝圣”的男女用自己的語言交流著,將整個故事用簡單的言語展開。

“而把我帶到這里的/故事,已經是一場難以治愈的疾病/——我的異族兄弟”這里一個病重的青年人想要與詩人交流,但因為語言不通,詩人只能用生澀的手勢回應,而青年人得知他們無法交流的時候,露出了失望的表情。由此作者想到來世可以在吐峪溝出生,這樣他就可以用突厥語和那個異族兄弟交流。正午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此時的陽光最為炙熱,這個年輕人或許因為病重,已經很久沒有曬到過正午的太陽。也許在這段新疆之旅的開始,詩人只是一個“過客”,但他在這里與青年人產生了微妙的聯系,他已經開始想要與他在正午下的光中交談,或許就是期望陽光可以洗去陰霾,給青年人一個燦爛的心情。這說明他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旅行者”,而是一個會與世故產生聯系的詩人。

《新疆組詩》中,《吐峪溝嘛扎》《庫車大寺》《再訪石頭城》都是詩人對于景物觀察后所得出的感受?;谶@些景物本身的樣貌,詩人用自己的想象來堆砌詩句,讓本來是平面視角下的景物變得立體。這也讓“詩人”視角下的景物與“旅行者”視角下景物之間產生了不同之處?!缎陆M詩》中,耿占春將自己的感想融入作品,描摹新疆風景,也完成了自己作為一個“旅行者”向一個“詩人”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清華.文學性、文化認同與作家成長——在萬松浦書院山東青年作家研修班上的演講[J].上海文學,2010 (11):105-112.

[2]張清華.個體的命運與時代的眼淚——由“底層生存寫作”談我們時代的寫作倫理[J].文藝爭鳴,2005(03):46-51.

[3]耿占春.西域詩篇[J].詩選刊,2020(02).

作者簡介:

榮佳卉,女,寧夏吳忠人,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