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產權理論視角下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減排效應分析

2021-09-10 05:10郭晨
商業2.0-市場與監管 2021年5期

郭晨

摘要:隨著近年來極端氣候現象以及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碳排放問題刻不容緩。碳排放交易政策是利用市場手段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的有效方法,本文通過對碳排放權交易的產權理論分析以及基于30個省份2008年至2018年的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碳排放交易政策對抑制碳排放產生顯著作用,同時認為政府在碳排放交易中具有重要地位,碳排放交易政策的實施調動了地區在技術創新、能源效率、產業結構方面的內在積極性。

關鍵詞:碳排放交易政策;產權理論;雙重差分模型

一、導論

(一)研究背景

1.我國碳排放市場發展

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2018年中國碳排放量達到9438.7百萬噸,2019年碳排放占世界28%。2018年我國煤炭的消費量和產量進一步增加,盡管中國在2018年實現了可再生能源發展25%以上的增長,但仍不能跟上發電需求,這凸顯了政府政策干預推動一系列技術進步的重要性。

中國曾在二氧化碳排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以及森林蓄積量等方面做出承諾。2030碳達峰以及2060碳中和,這既是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自身發展大勢使然?;仡欀袊盼蹤嘟灰字贫鹊陌l展歷程,上世紀九十年代水污染排放許可證制度,2002年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試點,再到2011年在七個省市正式開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3年試點地區陸續開展碳交易工作,2017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體現出我國兌現承諾的決心。

2.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

截至2018年底,試點地區碳交易市場日趨活躍,但碳交易局限在地區內。2020年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才正式啟動。

關于全國碳交易,發改委提出如果企業超過了國家給的碳配額,除了購買其他企業的但也可以通過采用清潔能源等方式自愿減排,這種方式經國家認證后成為CCER,它可與碳配額等量互換。其特點是覆蓋全國主要省市并且覆蓋的行業更廣。但是實施情況并不理想,2016年用于抵消的CCER數量僅占配額總量的0.67%,2017年,國家發改革暫停了自愿性減排項目申請的受理。因此,本文在實證過程中忽略跨地域的碳排放交易。

(二)文獻綜述

1.碳排放權交易的理論及現狀分析

關于碳減排,石敏俊等(2013)認為碳排放交易政策可以確保減排目標的實現,但對企業沖擊較大。龐韜(2014)等學者認為連接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是解決“碳泄漏”的根本方式。李豐(2020)認為我國實施的有效政策成功達到碳減排效果,碳排放交易政策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道路。

2.碳交易市場有效性實證研究

從宏觀層面試點省市角度,學者們證實了碳排放交易政策顯著降低碳排放。黃向嵐(2018)利用雙重差分法證明了碳排放交易政策顯著降低了試點省市碳排放量,并認為是通過降低地區能源消費總量來實現的。路正南(2020)認為該政策減排效應逐年遞增;從微觀層面企業角度,學者們通過實證探究了碳交易制度對企業的影響,彭業輝(2020)認為增加的投資并不全是環保技術投資,企業研發投資的變化有可能是為未來預期碳價做準備。大部分學者的研究都支持了波特效應的假說,但沈洪濤等(2017)與彭慧豐(2017)都發現碳排放交易制度通過減少企業產量來降低碳排放,閱讀發現實驗窗口期選擇較短,因此有可能是企業在短期內缺少減排技術投資信息而選擇降低產量。

二、理論基礎

(一)碳排放權的概念

碳排放權最早來源于《京都協議書》的內容,為實現二氧化碳減排指標,該協議指出除了使用新技術以外,也鼓勵各國使用經濟市場來控制排放。碳排放是對環境的污染,相當于是一種對既定規模環境質量的消費,可以認為是屬于具有價值的稀有資源,碳排放權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碳排放權交易是將碳排放的分配權限給交易主體,企業在初始配額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交易,以實現稀缺資源最優配置。

(二)現代產權理論

外部性在碳排放污染中經常產生。外部影響將會使社會資源配置偏離帕累托最優。解決負外部性的根本就是將外部性“內部化”。美國經濟學家科斯為碳排放交易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證實了外部性可以充分內部化,但是明確的產權界定是必要的。依據楊繼(2010)的分析,碳排放交易可以理解為產權交易的原因有三,即完整的權利束、碳排放的存在及擁有引起的相互認可關系以及產權載體的明確所體現的主體權責對稱。

科斯定理通過明確產權這一要求說明,政府在解決外部性問題中,只需要明確產權,不需要干預市場,市場會在產權明確時自發地調整到最優狀況。當交易成本為零,權力分配不隨初始分配結果改變,同時產權擁有者可以通過談判交易達到帕累托最優,實現最優效率。但當交易成本不為零時,產權的初始界定對資源的配置效率就格外重要,因為交易成本的存在,不同的分配方式將帶來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

(三)波特假說與信息不對稱

波特等學者認為適當的環境保護政策會激發企業技術的創新,雖然在短期內增加成本,但在企業的長期發展中可以不斷提升企業的競爭性,實現長期增長。

波特還強調了政府存在的重要性。投資方可能由于短期利潤而選擇向排污大的企業投資,導致了逆向選擇,因此政府應當規定上市公司披露其綠色投資信息并積極提供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信息;考慮到企業可能會忽略其社會責任導致道德風險,政府應當設計合適的監督管理機制。另外,政府在提供信息的同時應為其提供創新技術補助經費,減少企業風險。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我們提出假說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認為政府在碳排放交易政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模型構建及變量選取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DID雙重差分法來檢測政策的實施效果,碳交易政策的處理效果應該是“試點城市在政策實施前后的平均變化”減去“試點城市在沒有政策實施時自身的平均變化”,即:

其中,Di=1表示為試點城市;B表示政策實施前,A表示政策實施后,1表示實際實施了政策,0表示實際沒有實施政策。但試點城市不實施政策的情形是不可觀測的,因此,需要引入非試點省市進行對照,控制時間效應的影響,即:

其中,Di=0表示非試點城市。同時,這樣的轉換有一個關鍵假定,試點城市與非試點城市在沒有政策實施前后的變化相同,即:

(二)模型構建

本文將碳排放交易政策視為一次準自然實驗,以北京、重慶等六個試點省市為處理組(七個試點省市中深圳屬于廣東?。?,其他非試點省市為對照組(其中西藏數據嚴重缺失,因此對照組共有24個省市)。窗口期為2008-2018年,同時以金額為單位的數據都以2007年為基期,將2014年及以后年份作為試點期,2014年以前年份作為非試點期。構建雙重差分模型:

其中CEit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treati表示試點城市虛擬變量;postt表示實驗期虛擬變量;controli表示控制變量;yt表示年份固定效應;λi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εit表示擾動項。

1.被解釋變量核算

關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CE)的測算,目前大部分學者是基于能源消費量與碳排放系數對化石能源的排放進行估算,因此本文使用如下公式估算省市碳排放量:

其中Ei表示化石能源消耗量;CFi×CCi×COFi×3.67表示二氧化碳排放系數。

2.控制變量

參考閱讀的文獻,本文的控制變量選取以下指標:

(1)人均實際。經濟發展水平與碳排放存在密切聯系。

(2)年末人口數。人口增加帶來的需求增加會增加能源消耗。

(3)產業結構。服務業的比重越高,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就會越少。

(4)能源效率。能源效率可以反映出企業綠色創新的成果。

(5)節能環保支出,政府節能環保領域投入推動碳排放量的下降。

(6)技術進步,技術市場成交額可以反映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的投資。

3.數據來源

能源消耗量來自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其他控制變量來自于各年《中國統計年鑒》。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在政策實施后試點城市碳排放量的增長明顯小于非試點城市,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環保技術投入相比非試點城市明顯增加,單位GDP增長所消耗的能源明顯下降。

(三)實證分析

1.模型假設檢驗

平行趨勢檢驗是雙重差分模型使用前提,各省市交易試點真正實施是在2013年后半年,因此選取2013年為政策沖擊點,如圖所示,政策實施后偏離0,通過平行性檢驗。

2.基準回歸

本文為驗證假說,利用雙向固定效應進行回歸,剔除了時間效應與個體效應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

表中,第一列在控制時間效應和個體效應的基礎上未加入其他控制變量,可以發現政策效應系數顯著為負,結果表明碳交易政策會使試點省市的碳排放量顯著下降,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模型解釋能力不充分;在第二列中加入了一些控制變量,政策效應系數仍顯著為負數。同時可以看到人均GDP,人口,能源效率顯著為正,反映出中國目前經濟增長依賴于碳能源相關產業的現象,帶來環境污染的現象,依靠密集碳能源產業發展經濟最終帶來的是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加,同時人口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不容忽視;產業結構與技術進步顯著為負,表明服務行業占比越大,技術越先進對碳能源需求越少。

3.穩健性檢驗

本文通過縮小窗口期以及反事實檢驗進行穩健性檢驗??s小窗口期,選取2011年至2015年進行回歸,可得政策系數更加顯著;分別選取非試點城市作為假設的試點城市進行回歸,如表可發現政策效應系數不顯著。綜上,本文認為碳交易政策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一結果是穩健。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理論分析,通過碳排放交易政策進行內部化處理,有助于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并且強調了政府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同時本文通過雙重差分法,平行趨勢檢驗以及安慰劑檢驗等一系列方法的實證分析,結果發現:碳排放交易政策顯著降低了試點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推動了地區綠色發展,政府增加環保技術投資,企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及能源效率。本文提出政策建議:

(1)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局限在地區內部的交易市場由于企業數量少會使交易并不活躍,無法實現能源最優配置。另外,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以有效防止“碳泄漏”問題。

(2)強化政府職責

政府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綠色環保技術的信息共享;規定上市公司公布其環境創新以及綠色環保投資方面的信息;政府監管要形成有力約束,對于超排偷排以及數據造假的企業從嚴處罰;加強節能環保財政支出,推動清潔能源的開發與普及,樹立正確的能源觀念,引導人才與資金的正確流向。

(3)碳排放是全球性問題

中國作為負責的發展中國家,對環境優化的決心是肯定的,但我們不需要承擔不屬于我們的義務,中國碳減排應量力而行。面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我們更應該積極應對氣候問題的國際談判,實現碳排放責任的公平分配。

參考文獻:

[1]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呂,李娜.碳減排政策:碳稅、碳交易還是兩者兼之?[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09):9-19.

[2]龐韜,周麗,段茂盛.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體系的連接可行性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09):6-12.

[3]李豐.低碳經濟戰略視角下碳排放交易市場研究[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02):53-69.

[4]黃向嵐,張訓常,劉曄.我國碳交易政策實現環境紅利了嗎?[J].經濟評論,2018(06):86-99.

[5]路正南,羅雨森.中國碳交易政策的減排有效性分析——雙重差分法的應用與檢驗[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04):1-7.

[6]彭業輝.碳排放權交易對企業研發投資的影響研究[J].時代金融,2020(11):58-59.

[7]沈洪濤,黃楠,劉浪.碳排放權交易的微觀效果及機制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13-22.

[8]彭慧豐.碳排放權交易對企業碳排放影響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17.

[9]顧城天,王進.全球與中國的碳排放問題思考[J].能源,2017(06):41-44.

[10]楊繼.碳排放交易的經濟學分析及應對思路[J].當代財經,2010(10):16-24.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呂,李娜.碳減排政策:碳稅、碳交易還是兩者兼之?[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09):9-19.

[11]石敏俊,袁永娜,周晟呂,李娜.碳減排政策:碳稅、碳交易還是兩者兼之?[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09):9-1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