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遷出區廢棄村莊復墾復綠初探

2021-09-11 22:28沈興花
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 2021年5期
關鍵詞:水土流失

沈興花

摘要:易地搬遷扶貧是山區群眾實現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搬遷過程中移民拆除原居住房屋,遺留的建筑垃圾污染嚴重,土地裸露,水土流失日益加重。為了改變現狀必然要對廢棄村莊進行復墾復綠,但復墾的土壤沒經過自然修復,不具備立即開展造林復綠的條件。應通過增施綠肥有機肥改良土壤理化屬性,從而提高人工造林成功率,利用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有機結合,增加移民遷出區廢棄村莊復墾地植被覆蓋度,減少水土流失,加快當地生態環境修復進程,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廢棄村莊;水土流失;復墾復綠

引言

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然而脫貧攻堅的難點在偏遠貧困山區的農村。古浪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之一,橫梁山區的農村,可利用水澆耕地少,靠天吃飯,收入水平低,基礎條件差,生活條件異常艱難,貧困面廣,就地脫貧難度大。為此,古浪縣政府實施了“下山入川”生態移民扶貧搬遷工程,將橫梁山區群眾整體易地搬遷到川區居住,從根本上解決了從輸血扶貧轉為造血扶貧的扶貧新路子。群眾搬遷時拆除原居住房屋村莊,整個山區遺棄了大量的破舊莊廓,堆積了許多建筑垃圾,既對環境造成污染,也影響視覺美觀,通過改良復墾廢棄村莊,封育造林措施增加森林覆蓋率,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目標。

1 基本概況

古浪縣橫梁山區位于古浪縣東南,東西長約18km,南北長約13km,地勢南高北低,溝壑縱橫,梁茆起伏,地勢復雜,土壤以栗土、紅黏土、紅沙土為主,耕地多屬旱作,極少部分河灘地屬灌溉水田。屬半干旱二陰地區,海拔2 200-2 700m,年降雨量250-3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秋季,8-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75%,無霜期120天左右。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環境惡劣,干旱、凍害、低溫和大風等災害頻繁,生態問題長期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2 復墾復綠目的

復墾復綠的目的是改善拆遷遺留的建筑垃圾污染、水土流失日益加重等現狀,應用土壤綜合改良技術,有效利用降水集雨灌溉等措施,通過人工造林增加植被覆蓋度,改善當地生態脆弱狀態,美化環境。集成古浪縣橫梁山區移民搬遷廢棄村莊復墾復綠技術體系,為山區廢棄村莊大面積推廣復墾復綠提供技術保障。

3 復墾復綠效益分析

3.1 社會效益

政府實施“下山入川”黃花灘生態移民扶貧搬遷工程,將橫梁山區群眾易地搬遷,群眾搬遷時拆除原有的村莊,整個山區遺棄了大量的破舊莊廓,山川堆積了許多建筑垃圾,整個山區看上去破爛不堪,通過復墾復綠美化環境,改變山區臟亂現狀。項目實施能促進苗木培育、機械施工、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吸引大量當地的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綜合來說復墾復綠實施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增加一定的勞動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對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苗木產業,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 生態效益

橫梁鄉生態移民遷出區屬干旱半干旱山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處于祁連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緩沖區,生態位置十分重要,復墾復綠的實施能提高林草植被覆蓋度,提升水土保持能力,降低風速,減少地表風蝕水蝕,改善區域小氣候環境,防止土壤荒漠化,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經過建設使橫梁山區逐步與祁連山國家森林公園融為一體,為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也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實踐。

3.3 經濟效益

橫梁移民遷出區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古浪縣大靖峽水庫的上游,水庫下游的大靖鎮是東部川區12個鄉鎮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水庫蓄水是十多萬人口的飲用水源,因此,處于上游的橫梁移民遷出區在飲水水源安全方面十分重要。移民搬遷后遺留大量垃圾,降雨時受污染的水不經過處理直接流進水庫,造成污染,危害下游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復墾復綠的實施將妥善處理垃圾,減少污染,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同時植被覆蓋增加保持水土,減少沙石泥土流入水庫,在水庫減淤增容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延長水庫清淤間隔期,達到節省資金的效果。

4 復墾

4.1 復墾措施

土地復墾應當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經濟可行、合理利用的原則[1]。橫梁山區移民遷出區遺留的殘垣斷壁基本上都是依山而建,地勢地形復雜多變,復墾只能因勢利導、一戶一莊“梯田式”逐一施工。根據橫梁遷出區農家住房多是土坯房這一特性,復墾做到拆、凈、平、耕。拆除殘留墻體房屋,破碎土墻土坯,挖掘出大塊的石塊地基,深翻(深度30-40cm)2-3次清理干凈廢木材、鋼筋、石塊、塑料等影響耕種的硬質物和垃圾,廢棄物可利用山區水蝕形成的深溝、坍陷地形就近深埋,然后在清理干凈的基礎上粗平土地,按照地勢高低,根據原莊戶大小形狀筑埂成中間略低于四周的澇壩狀地塊,埂高40-60cm,埂寬80-100cm,地埂要求筑牢筑實,以不滲漏水為標準,選擇在地勢最高處留30-50cm的缺口,達到可耕種效果。

4.2 土壤改良

4.2.1 改良實驗

橫梁山區土壤類型及區域生態環境差異較大,復墾土壤是破碎土墻、土坯、多年未耕種土壤演化而來,未經過自然休養熟化,土壤理化屬性極差,非常貧瘠,不適合立即開展植樹造林。選擇在橫梁山區以紅沙土為主的團莊村、尖山村復墾土壤條件下,進行小面積(30畝)未改良土壤和改良土壤植苗對比試驗,在管理條件同等情況下對苗木成活率和生長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改良土壤試驗地當年定植后成活率在94%以上,生長勢強,新發枝條平均粗度達0.4-0.6cm,平均生長量33cm,對比地(未改良)苗木成活率不到45%且長勢細弱,新發枝條平均粗度0.1cm以下,平均生長量在10cm左右。采集數據如表1所示。

4.2.2 改良方法

第一年春季播種箭舌豌豆或油菜等綠肥作物,夏末秋初待作物結種未完全成熟時連同作物淺翻土壤,深度以10cm為宜,翌年或第三年連續種植綠肥作物,秋季(當地雨季)雨后最后一次淺翻,然后將淺翻的土壤表層剝離、混合農家肥(移民遷出區遺留牲畜養殖圈密度大,農家肥收集方便)在地勢低洼處堆積漚肥處理,農家肥用量控制在500kg左右,堆積的肥土表面覆蓋10cm左右的其他土壤壓實,用以保護肥土,減少養分和水分的流失。

5 復綠

5.1 整地方式及時間

穴狀整地,采用春季機械開穴和提前在冬季土壤封凍前開穴相結合,喬木穴規格為1.2m×1.2m,灌木穴0.6m×0.6m。該地區屬祁連山余脈,屬溫寒亞干旱區,春季氣溫回升緩慢,土壤解凍時間相比川區推遲10-15天左右,特別年份解凍更遲,然而苗圃多建設在交通、土壤、基礎設施等條件完善的川區。春季山區土壤解凍與川區苗木萌芽存在時間差,待到山區土壤完全解凍時造林川區苗圃苗木已經發芽萌葉,此時掘苗造林成活率往往不高;若在苗木萌芽前掘苗需要長時間假植,亦會影響苗木成活率走低。為避免時間差必須提前在造林施工前開挖植苗穴,受地形地勢影響,只有小部分造林地能適用小型機械施工,陡峭區域只能人工作業,未解凍土壤對于人工挖穴作業的影響非常巨大。因此嘗試在造林前一年土壤封凍前開挖栽植穴,栽植穴開挖掘出的土方在南面起弧形壟,壟高20-25cm,壟面整理平整不粗糙,壟面與地面夾角70度,起到減少栽植穴蒸發和截留冬季降雪作用,翌年春季造林,因為土壤解凍與苗木萌芽存在時間差,盡量做到苗木隨掘隨栽,提高苗木成活率。

5.2 栽植

5.2.1 苗木品種及規格選擇

根據森林主導功能和區域自然條件,此次造林所選樹種為云杉、山杏、檸條、黑刺,所選樹種均為古浪縣山區適生樹種,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與造林地立地條件相適,穩定性好,抗性較強,栽植成活率較高。復綠造林實施中,盡量選擇健壯的大苗,云杉苗高150cm以上,冠幅大于80cm,帶球形土球,土球直徑大于60cm,灌木選擇2-3年生苗木,苗源遵循就近原則,必須具有“兩證一簽,一說明”,選擇栽植優質苗,苗木前期生長良好,能快速成林,盡快發揮生態作用,有益于區域生態恢復。

5.2.2 栽植方式

分地塊分區域側重樹種搭配,沿路地塊地勢平坦,澆水車輛能行駛到位,可開展人工灌水作業,栽植以喬木樹種為主,灌木混交,配比6∶4,靠山靠坡地塊地勢陡峭,人工灌溉補水難度大,栽植以灌木樹種為主,喬木混交,配比7∶3或8∶2。在同一塊復墾地,不同區域選擇不同樹種栽植,選擇在靠山靠坡處栽常綠樹種與灌木混交,中間落葉喬木與灌木混交,外緣邊坡處灌木混交,距地埂1.5m內不栽植苗木,邊坡從地埂距坡底2m內按1.5m×1.5m規格栽植芨芨草,嘗試喬木低密度栽植,株距5m×5m,擴大喬木株間距,有效利用水肥資源,弱化苗木之間競爭,提升林分健康發展。

5.2.3 栽植方法

栽植苗木時回填土用堆積漚肥處理的肥土,裸根苗木根系要求舒展、分層踏實,栽植深度比原土痕深5-6cm,回填土栽植穴內不要求填滿,填至距穴口10cm即可;帶土球的苗木定植前應檢查穴的大小、穴徑深度是否與土球規格標準要求的一致,不符時應進行修整,土球入穴后,應先在土球底部四周墊少量土,將土球加以固定,注意將樹干立直,將包裝剪開取出,易腐爛之包裝物可脫至穴底,隨即填好土至穴的一半,用木棍夯實,再繼續填土至距穴口10cm、夯實,注意夯實過程中不要砸碎土球,隨后以樹干為中心開圓形堰,堰大于栽植穴10cm,土堰高15-20cm。栽植的苗木當天必須灌水,要灌足灌透,灌水后1-2天檢視土堰,塌陷開裂處補足土壤,用耙子等工具鋤松皸裂的表層土壤,后續利用當地有大量礫石的便利條件,在定植穴內鋪覆2-3層直徑3-4cm的大粒礫石,替代覆膜栽植,起到保墑保水,增溫保溫作用,避免白色污染,同時遏制樹盤雜草生長,減少水肥爭奪。

5.3 集雨灌溉

7-9月是該區降雨集中期,山高陡險,集雨面廣且容易匯集,逢中強降雨時能在短時內集雨成流,充分利用群眾搬遷后遺棄大量水窖、澇壩等簡易蓄水設施,集雨蓄水灌溉,或直接引水澆灌。雨前注意修整好截攔壩溝洫,引導地表徑流匯集流入地塊或水窖、澇壩蓄水,雨后及時修復沖毀的堤、壩、溝等集雨簡易設施。

5.4 撫育管理

5.4.1 病蟲害防治

苗木嚴格檢疫檢查,從源頭上控制病原,栽植壯苗提高苗木抗性,在苗木生長期內,定期進行監測,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情況。發生早期預兆時,立即噴施農藥進行前期預防,發生后即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處理,遵循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

5.4.2 松土除草

在幼林未成林前,按照1年2-3次的原則,不定時清除樹盤周圍雜草,根部周圍的土壤要保持疏松,易板結的土壤在蒸騰旺季須每年松土一次,松土深度以不傷根系生長為宜,保證苗木正常生長。

5.4.3 整形修剪

對喬木進行保護性修剪,應當“多疏少截”,修剪不宜過重,保持自然樹形。常綠樹種苗木栽植后及時包扎損傷樹皮,剪除傷殘枝條,保持樹形完整;苗木成活后,隨時觀察,及時抹芽去蘗,合理疏枝短截,適時剪除新生內膛枝、根孽叢生枝、徒長枝及病蟲枝,保持樹冠完整美觀。灌木樹種則不宜修剪。

6 結束語

古浪南部山區移民搬遷后遺棄大量的破舊村莊和大片的棄耕地,土地裸露,水土流失嚴重,通過復墾改良修復土地,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立地條件,從而為苗木生長發育提供必要的條件,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利用群眾整體遷出的有利條件,封育復墾區,清除山區牛羊牲畜,減少人為破壞,人工修復與自然修復有機結合,加快遷出區植被覆蓋,提升區域生態功能。棄耕的部分河灘地土地肥沃,土層深厚,適宜發展山區經濟林,依據市場需求和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樹種和優良品種,建立生態經濟園,側重在干果、藥材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當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佚名.土地復墾條例[N].人民日報,2011-12-08.

[2] 郭鋒,張艦.山西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復綠[J].華北自然資源,2020(4):137.

[3] 張吉慶,賈麗娟.重慶市九龍坡區廢棄礦山修復工作經驗及啟示[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1):223-225.

猜你喜歡
水土流失
小流域綜合治理方法
水土保持對防治水土流失的關鍵
吉林省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與評價
北方農田土壤有機農藥污染現狀及修復技術綜述
桐柏縣小流域治理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