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需要理論視角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研究

2021-09-14 21:01馮艷陽
大學·課外閱讀 2021年8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

馮艷陽

摘? 要:馬克思需要理論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論依據。少數民族學生作為青年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培養質量事關民族團結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局。在新時代,高校應高度重視,繼續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培養工作,以提升育人效果。文章基于馬克思需要理論視角,通過實地調研,分析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需要情況和高校的教育工作現狀,探索出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包括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鼓勵發展需要;關注實際需求,堅持服務導向;實施精準資助,緩解經濟壓力;創新育人機制,促進全面發展等方面,以期有效提升育人工作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馬克思需要理論;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2-0101-03

一、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內涵

馬克思針對人的本性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這種需要是與生俱來的,是人向外界索取生存發展資料以實現“自由全面發展”根本目標的心理傾向。人的需要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且通過社會實踐得到滿足,是促進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動力[1]。人的需要在內容層次上包含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生存需要是維持人生存下去的關于吃穿用住的最原始需要,是人產生社會行為的根本動力;享受需要是在滿足基本生存的條件之外,對更優質的生產資料和生活方式的追求;發展需要偏向精神層面,是指實現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最終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值得注意的是,表面上這三種需要在邏輯上由低到高,但事實上人的三種需要是同時存在的[2],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將會有不同的需要凸顯出來,主導人的思想和行為。同時,需要還具有相應的特點,如,多樣性——人有多種需要,且不同人的需要也會存在差異;社會歷史性——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歷史環境下,人的需要不會一成不變,是會隨之調整變化的;發展性——人在社會實踐中,根據需要被滿足的情況,會交替產生新的優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生活質量提升和思想行為進步。

二、馬克思需要理論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的啟示

(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生產應滿足人的需要,而教育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群眾中的佼佼者,承擔著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高校應以為少數民族培養輸送高素質人才為使命,堅決貫徹以人為本和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切實了解學生的訴求,關注學生的現實困難,在經濟幫扶、學業提升、就業指導、心理疏導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綜合發力,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克服困難,完成學業,著力塑造其腳踏實地、自強自立的優秀品質,幫助其提升綜合素質,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堅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差異

需要具有社會歷史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人、同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需要都是不一樣的[3]。這提示高校在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中要拒絕千篇一律和“一刀切”,應該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優良個性的發展。除了一般學生的共性決定的相同需要之外,由于受教育的背景差異、文化環境和風俗習慣等不同,少數民族學生的個性比較明顯,存在一些特殊需求。因此,高校應更加關注他們的特殊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管理服務,引導學生在合理范圍內釋放個性,營造積極向上、活潑的良好校園氛圍,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人性化,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合理需求。

三、少數民族學生的需要現狀分析

以東部高校JM學院為例,本文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該校少數民族學生的需要狀況,內容主要包含生存需要:經濟來源、消費水平、環境適應等方面;享受需要:專業學習、校園活動、人際交往、師生關系等方面;發展需要:自我價值、個人成就等方面。調查分析結果如下:

(一)生存需要依然是關注重點

少數民族學生大都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較低的家庭收入與較高的消費水平形成反差,給學生及其家庭帶來較大負擔。尤以藏族學生為甚,80%以上家庭為因病、單親或收入單一導致的經濟貧困。因此,為了順利完成學業,他們迫切希望得到相關資助扶持,也愿意通過勤工儉學和課余兼職獲取酬勞。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存在不健康的生活和消費習慣,這也是導致他們增加日常開支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在文化環境和自然氣候等方面,他們還需要慢慢適應。

(二)享受需要體現內心矛盾

享受需要是學生能充分享受大學生活、獲得個人成長的需求,如取得好成績、參加豐富的校園活動、與同學和睦相處、得到老師的關注與幫助等。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差異,少數民族學生在以上方面確實比漢族學生有更強烈的需求,但其在校期間的現實表現卻反映出內心的矛盾。比如,少數民族學生希望通過學習增長學識,但又希望降低考試難度,以便課程通過;希望在校園活動中展現個人特長,卻要跟同鄉結伴,例如有一名擅長足球的藏族學生,希望加入校隊為校爭光,卻因同鄉沒有被選拔上而要放棄機會;希望能融入集體,和漢族同學成為好朋友,卻常和家鄉同學活動;希望得到老師和其他人的關注和肯定,但在課堂上和活動中的積極性還需提升。

(三)積極引導學生的發展需要

少數民族學生不約而同地都希望能獲得展現自我的機會和平臺,發揮個人潛力,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我價值。高校應繼續強化對他們價值觀的教育引導,鼓勵學生將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實踐青春夢想,在支援家鄉的發展建設中拼搏奮進,努力成長成才。

四、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提升策略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目前高校在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還應加強對馬克思需要理論指導作用的重視,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還需繼續優化,應加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對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文關懷等。因此,基于馬克思需要理論視角,本文提出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策略,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鼓勵發展需要

馬克思需要理論認為,在多種多樣的需要中,那些“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是合理的,是“真正的需要”[4],是可以促進社會生產向前發展的,而其他人本性之外的、不合理的需要則不需要滿足。當前,小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容易產生“等靠要”的思想。針對這些不合理需要,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端正學習第一的態度,不怕吃苦、自強奮斗,不盲目攀比,真正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未來。同時,教師不能拘泥于學生基本生存需要的滿足,應鼓勵學生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需要,注重精神世界的滿足,以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要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人生目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著眼長遠,腳踏實地,努力學習,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不斷奮斗中實現個人價值。

(二)關注實際需求,堅持服務導向

需要的社會歷史性和多樣性要求應滿足人的真實的、變化著的需求。目前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和校園活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矛盾性,充分說明了部分高校沒有從少數民族學生內心訴求和實際情況出發,工作效果還需加強。因此,高校應轉變工作作風,以服務導向代替硬性管理,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置于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上,建立學生個人檔案,了解掌握每名學生的特殊性,根據個人優劣勢,制定個性化指導幫扶方案,提供展現其強項的平臺以增強自信心,針對其弱項提供專門的幫扶以補足短板。同時,高校應增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了解學生在學習、交友、環境適應等方面的困難,開展民族特色活動、老師談話交流、優秀學生結對幫扶等,給予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鼓勵和關愛,以此拉近師生關系,擴大學生的朋友圈,提升他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其全身心投入校園學習活動中。

(三)實施精準資助,緩解經濟壓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下,我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但部分民族地區整體發展基礎薄弱,少數民族學生在東部高校求學,家庭收入和消費水平懸殊。為保障少數民族學生基本的吃穿用住,以確保其順利完成學業,高校要在精準資助上下功夫,并提升資助的育人功效。高校應在學生入學前通過背景調查,了解每位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情況,入學后詳細了解家庭收入來源、突發情況等,在平時生活中,借助校園大數據了解其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關注其有無購買奢侈品、娛樂消遣支出和其他高消費情況。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精準識別家庭真正困難的學生以及困難的程度和特殊情況,進行科學分類,給予心理上的關懷輔導,申請國家、企業助學金、學費減免和物品資助等,設立勤工儉學崗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消費習慣,倡導勤儉節約,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安心享受精彩的大學生活。當然,在滿足正常生活需要之外,高校更要發揮經濟資助的激勵功能,定期表彰優秀學生,以獎促學,鼓勵學生認真學習,以更好的成績回報學校和社會。

(四)創新育人機制,促進全面發展

高校應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創新性地開展工作:第一,打造專業的工作隊伍,增加民族教師和有民族生活經驗的教師比例,加強對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相關工作技巧,提高工作的專業性和有效性。第二,成立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心,整合校內外多方資源,常態化開展思政教育、學習輔導、團學活動、就業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安全法治教育和民族特色活動等,打造班級之外的第二集體和平行空間,將碎片化的人、事、物串聯起來,形成教育閉環,增強協同育人效果。第三,創設校園宣傳微媒體,定期推送品牌活動和榜樣故事,傳遞正能量,擴大宣傳效果。第四,實行文化育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期主流文化融入進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加大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加速對當前環境的適應,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第五,做好實踐育人,開展豐富的志愿服務、企業實習等專項活動,拓展育人環境,通過實踐,一方面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增強他們對所學專業的認知和理解,提高其動手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做好準備[5]。

五、結語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應以馬克思需要理論為指導,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貫徹服務學生的理念,增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從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滿足其合理正常的需求,解決影響其正常學習生活的困難,增強他們主動學習進步的內驅力,使其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邵燕飛. 論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5(01):8-11.

[2] 楊峰,李麗麗. 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理論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大慶社會科學,2020(04):87-92.

[3] 王紅琳,王建東,常婉婷. 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視角下大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析[J]. 高等農業教育,2016(02):32-35.

[4] 唐海波,郭穎芳. 馬克思需要理論研究綜述[J]. 西部學刊,2020(124):45-47.

[5] 尚彥. 馬克思需要理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8.

(薦稿人:高虹,河海大學副編審)

(責任編輯:胡甜甜)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
雙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少數民族大學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的思考
互聯網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影響的調查
淺談提高高職院校法律事務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成績的路徑
伊犁師范學院“民考民”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焦慮研究
論職業學校教學管理中的賞識教育
ERP系統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應用分析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應用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