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1-09-22 15:15王曉華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1年28期
關鍵詞:方法途徑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學

王曉華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體育素養培養,都尤為關鍵。但是傳統小學體育教學實施過程中,通常是注重技能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為了學生終身發展,本文從當前小學體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現狀入手,結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成長的作用,從而探索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徑

體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倍】凳侵敢粋€人的身體和心理都處于正常的狀態,并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是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要求,學校體育教學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調查研究表明,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存在自私、虛榮、軟弱、易沖動、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問題。一方面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他們面對復雜的現實生活時,缺乏心理準備,一旦有了困難和挫折,容易產生退縮心理,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偏多,他們從小到大的家庭生活優越感,一帆風順的成長環境,容易使其產生依賴和自私的心理,不能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別人的進步﹔再者,小學生生理上的急速發育也給學生心理上帶來一定的影響,他們窖易急躁、發脾氣,不能夠換位思考。

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社會、家庭應該共同承負的責任,而學校是培養學生健康素質的主陣地,承載著更多的教育導向功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學生正確認知能力,形成優良意志品質和良好人際關系,以健康的心態面對成敗得失,著眼于未來,以正確的方式去展現自我,提升自我。

二、體育教學中學生不良心理的現狀分析

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的身體發展為物質基礎,體有教師可以通過直觀教學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體育活動對身心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在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賴心理、④焦慮心理、⑤孤獨心理、⑥自責心理、⑦過敏心理、⑧沖動心理、⑨反感心理等。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體質和學習成績以及不良個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學生身材矮小、肥胖、體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殘疾等,他們在練習中因怕做不好動作被別的同學譏笑而產生對運動的恐懼感,導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又如在考核或成績評定時,有的學生總覺得教師給別的同學的分數與評價比自己的高,懷疑教師不公正、有偏向行為。在進行集體項目的比賽時,有的學生總認為自己的技術水平對取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現自己為中心,這樣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師的肯定。這些學生內心無法平衡,又難以從正常途徑宣泄,從而使其在學習時心理極不穩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體育教學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體育活動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所謂自我意識,即學生對自己的理性認識,包括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以及對自己思想、情感的評價。體育活動大多是運動技能的訓練,而不少學生因為自身原因(身體肥胖、動作不協調等)產生自卑心理,從而不喜歡體育,甚至對體育活動有抵觸情緒。作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引導學生互相尊重、互相鼓勵,努力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自信心。在體育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指導練習技巧,并進行積極有效的自我暗示,長期下去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就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2、體育活動有利于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意志品質是一個人在行為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且鮮明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堅強.拼搏、自覺、自制等方面的內涵。實踐證明,越是在困難的情境下,學生的意志品質也表現得越明顯。體育活動有著一定的運動量,尤其在對抗性和競爭性體育活動中,學生容易疲勞、緊張,有豐富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主導了學生的意志行為。因此,初中體育教學中,設置有一定困難的運動項目,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意志力鍛煉,有助于其培養勇敢頑強、堅持不懈、不怕吃苦、團結互助等方面的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3、體育活動有利于學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交往能力是新時期人才的必備素養。體育活動要求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尤其是集體體育活動,學生在運動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這樣的過程離不開學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聯系,良好的溝通,讓學生學會了信息交流,懂得了寬容熱情,改善了學生的情緒障礙,促進了活動效果的提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如在進行峨眉武術教學時,我讓學生在班內自由組隊,利用課余時間相互比賽,學生在活動中漸漸意識到集體力量的強大,為了贏得比賽,每隊的成員都要適時溝通,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在體育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

1、分析學生,調整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分析學生的共性和個性特征,并根據學生的共性和個性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方法,并積極鼓勵全員參與到體育課的學練中。

2、以快樂為先導,創設教學場景

運用自己的創意和想象,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來設計體育教學場景,盡力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場景之下進行學習,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互相幫助的欣慰。在愉快的場景之中,團結共進的學習生活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技巧,樹立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相互依存的態度。

3、妙用“教具”,克服障礙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器材及自身身體素質的影響,學生會產生恐懼心理,采用條件作業的誘導練習,有助于學生消除情緒障礙、循序漸進的掌握動作技能,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心理障礙,增強學生自信心和頑強拼搏的勇氣。

4、互幫互助,共同提高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明確責任,落實保護與幫助是克服學生心理障礙的重要措施,通過保護與幫助,不但消除了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增強學生關愛同學,珍惜生命的意識。

5、欣賞、鼓勵增強自信

教師運用精煉準確的語言提醒學生動作用力時機和要點,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提供正確學練方法,使學生心理活動與動作完成在速度、力量、節奏相一致,轉移和分散學生的情緒障礙。通過教師的積極鼓勵和肯定鞭策,增強學生愉悅感和成就感。

五、加強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營造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

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努力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為學生營造愉快的體育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心理的形成。

2、因材施教,展示學生才能

教學要有針對性,同樣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和特長,開展學生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讓學生在活動中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對于在活動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教師要學會包容,用鼓勵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心理。

3、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素養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體育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充實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從而便于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主導功能,引領學生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要。體育教學的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特殊的作用。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應利用教學藝術,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要充分結合體育教學內容,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優化教學過程,豐富教學手段,時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猜你喜歡
方法途徑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作用
小學體育教學中游戲的有效運用
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和途徑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游戲融入教學建構靈動式體育課堂研究
體育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
體育教學中的競爭意識培養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