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發展與鄉村居民幸福感關系的實證研究

2021-09-27 16:52張燕李玲
安徽農業科學 2021年18期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鄉村旅游

張燕 李玲

摘要 南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卻蘊涵巨大的旅游發展潛力。旅游業是惠及民生的“幸福產業”,旅游業發展助力南疆脫貧攻堅。為探究旅游發展與鄉村居民幸福感的關系,以澤普金湖楊長壽村為案例地進行問卷調查(N=94),基于居民感知視角采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旅游發展背景下鄉村居民幸福感外部因素的影響機理。結果表明,旅游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影響是鄉村居民幸福感的外部影響因素,旅游發展獲益感知顯著影響居民幸福感,且社會公平在旅游發展獲益感知與居民幸福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結果為解答“旅游發展如何影響鄉村居民幸福感”提供了經驗證據,對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民族社區;鄉村旅游;居民感知;主觀幸福感;有序Logit模型

中圖分類號 F 3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8-0135-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3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sidentsHappiness—Taking Zepu Jin Populus Longevity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ANG Yan,Li Ling

(School of Tourism,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1)

Abstract Southern Xinjiang lags behin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so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outhern Xinjiang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sidents happines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 N = 94 ) was conducted in Zepu Jin Populus Longevity Villag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perception, the ordered Logit model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external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s well-being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socio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are the 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s happiness. Tourism development benefit percep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residents happiness, and social justice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enefit and residents' happiness.? The results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how tourism development affects rural residents happiness, and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Ethnic community;Rural tourism;Resident perception;Subjective well-being;The ordered Logit model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761117)。

作者簡介 張燕(1995—),女,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旅游。*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鄉村振興及社區旅游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2-03;修回日期 2021-03-02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此時突發的新冠疫情是對按時實現全面脫貧的重要考驗。南疆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之一,是新疆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南疆地區雖然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但是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扶貧”是南疆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幸福生活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九大報告均提到要為人民謀幸福,提升幸福感既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目標,也是黨和政府未來的第一要務[1]。旅游業應是“幸福產業”,游客因“行走”而快樂已是社會共識,但是旅游發展能否提升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尚待考證。旅游業對目的地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各方面均會產生影響。一方面,居民通過加強經濟活動、升級娛樂設施、組織節日、開設餐館、振興當地文化和投資環境基礎設施等方式從旅游中受益;另一方面,旅游可能會增加生活成本,造成噪音污染、擁擠、交通、乞討和犯罪問題,破壞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導致環境退化[2]。旅游是否改善了目的地居民生活雖已有研究,但并未達成一致的結論。目的地居民的心理感受直接影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只有目的地居民切實體會到旅游業發展為其帶來的實質性利益和幸福感受時,才會進一步支持和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3]。探究旅游發展和居民幸福感的關系,對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所以該研究的重點是厘清旅游發展背景下鄉村居民幸福感外部因素的影響機理。

為了從更全面的角度衡量旅游業對目的地居民福祉的影響,近來學者開始討論旅游業對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其各種表現形式,如居民幸福感。旅游發展能否提升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從理論上講是可以的,然而,作為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居民的幸福感是復雜多變的。旅游發展帶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外部因素的變化,包括個人收入、環境質量和社會發展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居民的幸福感。旅游發展與居民幸福感的關系已經受到學者的關注,然而旅游發展背景下鄉村居民幸福感外部因素的影響機理研究較少。

澤普縣屬于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澤普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是南疆唯一一家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國家5A級景區,長壽民俗文化村是金湖楊景區里的古樸村落,是以長壽而聞名,因旅游而發展的南疆村莊。該研究以澤普金湖楊長壽村為案例地,從旅游發展視角探究影響鄉村居民幸福感的外部因素,通過實證分析如何有效控制旅游影響提升鄉村居民幸福感。

1 研究概況

1.1 居民幸福感的內涵

幸福這個詞有多層內涵。在古典哲學中,它通常被用作一個涵蓋美好生活各個方面的術語;社會科學家越來越多地使用“幸?!弊鳛橹饔^生活愉悅感受的同義詞,在心理學領域它被稱為主觀幸福感;而經濟學家稱之為“效用”體驗。簡單地說,幸福就是人的重大需要和欲望得以滿足。居民幸福感是居民的一種主觀感受,是由其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需求、價值、情感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有關快樂和滿足的積極的心理體驗[3]。

1.2 居民幸福感的測度

在對居民幸福感的測度上,以往文獻主要采用了主觀幸福感測量居民對幸福的感知。不同學者對幸福感的測量不盡相同,有的從整體幸福感出發,多方面、多維度地測量幸福[5];有的通過分析居民的生活滿意度來測量居民的主觀幸福[6-8];還有的通過對居民情緒評價來測量幸福[9]。居民幸福感由認知部分和情感部分組成,認知部分即居民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情感部分包括居民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該研究將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相結合,以生活滿意度和情緒情感測量居民幸福感。

1.3 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目前,許多學者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方面研究影響居民幸福感的因素。

1.3.1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經濟狀況、社會支持、文化因素、環境因素4個部分。①經濟狀況。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生活質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滿意度,進而提升居民幸福感[10],不過旅游發展可能引起居民收入不穩定的風險,甚至拉大貧富差距[11]。②社會支持。人們的生活起居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完善的基礎設施與娛樂設施,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便利和保障,使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有所提升[12-13]。③文化因素。文化價值觀是社會資本的組成部分,社會資本可以促進居民的自我認同和情感交流,使得居民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更有感情,從而提升幸福感[14]。④環境因素。經濟的發展使得居民日益關注環境和生態問題,生態環境和居民的健康密切相關。居民認為環境因素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對其關注度也持續增加[15]。居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源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的環境質量會使人感到身心愉悅,隨之提高居民的幸福感[16]。

1.3.2 內部因素。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居民自身的特性和人口統計因素。①人格和態度。人格特質對居民幸福感有較大影響,外向型與主觀幸福所呈現的關系是正相關,神經質與主觀幸福所呈現的關系是負相關[17]。居民對待世界的態度也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產生。認知方式因人而異,用平和的心態來面對人生會減少內心的糾結和掙扎。②人口統計因素。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標準不同,它與個人需求、目標的實現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等都影響人的幸福感知。一旦鄉村社區成為旅游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就會從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改變居民生活并影響其幸福感。居民幸福感無論對個人還是對鄉村旅游發展都至關重要,但是很少有研究從居民感知的視角研究鄉村旅游發展與居民幸福感的關系[18]。

2 旅游發展與居民幸福感關系模型構建

2.1 理論基礎:溢出理論

居民主觀幸福感和居民生活質量、居民生活滿意度在文獻中往往交互使用。已有研究對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形成機制進行了多視角的探討,基于溢出理論探究居民生活滿意度形成機制的研究最為常見[19]。自下而上溢出理論的基本前提是,生活滿意度與生活所有領域和子領域的滿意度在功能上相關。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由生活領域滿意度(如對社區、家庭、工作、社會生活、健康等的滿意度)溢出形成,對特定生活領域(如社會生活)的滿意度反過來又受到該領域較低層次生活關注的影響(如旅游對社區社會活動的影響感知),即旅游對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旅游在物質生活、社區生活、情感生活、健康安全等特定生活領域的影響評價而產生間接影響。

2.2 研究假設

2.2.1 旅游發展與居民幸福感。

(1)旅游積極影響感知。旅游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得越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越多,幸福感也就越高[20-21]。旅游發展完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和娛樂設施,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使居民在醫療衛生、教育、養老保險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從而提升幸福感。旅游會使居民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對當地傳統習俗的傳承,進而增強居民的幸福感。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還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優美的環境使人們心曠神怡,幸福感倍增。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H 1):旅游正面影響(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感知越強,居民幸福感越高。

(2)旅游消極影響感知。旅游發展也給旅游目的地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交通擁擠、社會治安案件增多、傳統文化遭到破壞。同時,隨著旅游經濟的增長,貧富兩極化現象也逐漸增多,加之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居民的幸福感有所下降。若是旅游發展過程中不注重可持續發展,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居民每天生活在“滿目瘡痍”的自然環境中,人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幸福感更是蕩然無存。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H 2):旅游負面影響(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感知越強,居民幸福感越低。

(3)旅游發展獲益。旅游發展獲益是居民對旅游發展影響感知的綜合評價?;谏鐣粨Q理論,旅游地居民若從旅游發展中獲益,則會積極地投入到旅游發展中去,享受旅游帶來的幸福生活;如果居民沒有從旅游發展中得到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相對應的利益,沒有從旅游發展中感受到幸福,那么他對旅游發展的態度則會變得消極。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3(H 3):旅游發展獲益顯著正向影響居民幸福感。

2.2.2 社會公平的中介作用。公平是為了實現公正的交換關系而對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因此公平感知是對成本和收益比較之后的主觀評價。不可避免的,隨著旅游發展貧富差距也會不斷拉大。在貧富差距較大的背景下,人們會對收入現狀產生不公平感,而居民收入公平的感知對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影響[22]。邁克洛斯的多重差異理論認為,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認知不是基于某生活領域得到改善,而是基于與過去、與他人之間的比較差距[23]。在實地調研時,居民經常會對照過去的生活狀況或附近社區居民的生活,如果人們認為自己在收入、地位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和他人同等的對待,那么他們心中就會相對有平衡感,內心會更加平和,對生活的滿意度會相對地提高,幸福也會有所增強。反之,如果居民認為社會不公平,那么他們則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映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他們生活質量很高,也不會產生相應程度的幸福。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4(H 4):社會公平在旅游發展獲益與居民幸福感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2.3 研究方法

居民對幸福感的主觀評價是一個有序變量,且數據滿足有序Logit模型的假設,它在實際操作中無法直接測量,加之影響居民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所以選用有序Logit模型[24]。

因變量y表示居民幸福感,因為它是主觀變量,故引入潛在變量y i*回歸方程的表達式為:

y i*=α 0+α 1x 1+α 2x 2+…+α ix i

=xα+ε i(i=1,2,3,…,n)(1)

式中,i代表觀測數值,α代表待估計的參數變量值,ε i為隨機干擾項。實際觀測到的居民幸福感評價為y,y為潛變量y i*的對應關系如下:

y=1,當y i*≤β 1

2,當β 1

3,當β 2

4,當β 3

5,當β 4

式中,y是居民幸福感,其取值為多元有序離散變量,1~5表示非常不幸福到非常幸福的5個層次,β i是臨界值,當y i*低于β 1時,居民主觀表達為非常不幸福,以此類推。

將研究模型的回歸方程設定為:

lnp(y≤j)p(y≥j)=nk=0δ ix i+φTI+γ j(3)

式中,j=1,2,3,4,5,表示李克特量表中居民幸福感評價;p為概率;TI為核心解釋變量旅游影響感知;φ為TI的回歸系數,表示旅游影響感知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方向,如果φ顯著,則表示旅游影響感知對于居民幸福感存在顯著影響;x i為控制變量指標;δ i為x i的回歸系數,表示解釋變量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方向;γ j為模型的截距參數。

3 旅游發展與居民幸福感關系實證分析——以澤普金湖楊長壽村為例

3.1 研究對象

澤普縣處于新疆喀什地區西南部(圖1)。澤普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澤普縣西南36 km外的亞斯墩林場附近,2003年金湖楊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亞斯墩林場屬于澤普縣的國營林場,金湖楊是亞斯墩林場的一個大隊。長壽村是景區里的古樸村落,有86戶居民共386人,其中98%是維吾爾族,2%是漢族。在金湖楊尚未被開發為景區之前,村民的收入基本來源于務農和林場的補貼。發展旅游以來,居民們在景區內開“農家樂”,銷售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等,從事旅游相關活動,在家門口就能工作,靠自己的勞動致富。截至2017年,在金湖楊旅游發展的帶動下,每家帶動就業3~6人,有75戶126人實現就業,占總戶數的87%;家中有小汽車的有56戶,占總戶數的65%。

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有20個左右,其中最年長的阿吾孜·阿迪力老人今年已有93歲高齡。平時這些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有勞動能力的還在景區趕馬車,農忙的時候下地幫忙干農活。這些老人常年勞作,心態樂觀積極,可能是老人長壽的主要原因[25]。

3.2 訪談和問卷設計

3.2.1 訪談設計。首先采用半開放式訪談了解金湖楊景區居民參與旅游情況,對旅游發展的感知(圖2)。景區內居民參與旅游的方式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景區上班,例如開區間車、趕馬車、當保安,酒店工作人員等。另一種則是自己參與旅游經營工作,辦“農家樂”、開商店、開手工藝品作坊等。此次訪談共選取了10戶人家,為了保證訪談的可靠性,訪談對象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在景區上班的居民3家,自己參與旅游經營的居民3家,未參與旅游發展的居民3家;為了解旅游發展與長壽村居民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選擇了長壽村中最長壽的老人——93歲的阿吾孜·阿迪力一家作為訪談對象。

3.2.2 問卷設計及變量定義。由于澤普金湖楊景區內的居民大部分是維吾爾族,考慮到大部分居民可能漢語水平較差,無法理解問卷內容,故準備了漢語和維吾爾語兩個版本的問卷。為方便居民理解,將問卷的部分內容用更簡潔易懂的語句代替,再翻譯成維吾爾語。問卷由3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人口統計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健康狀況等。第二部分為旅游態度量表,基于訪談結果和已有文獻確定測量旅游發展積極感知和消極感知測項,旅游獲益采用單一測項“我從旅游發展中獲益”。第三部分為主觀幸福感量表,從認知、情感兩個維度來測量。認知維度用生活滿意度“我對生活感到滿意”單一題項;情感維度由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構成。另外社會公平采用單一測項 “總的來說您認為當今社會公不公平”。問卷變量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來測量,包含“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5個選項,分別賦值為1~5。

3.3 數據收集

由于疫情原因,訪談和問卷發放從2020年3月17日持續到4月9日。景區內居民86戶,共386人,以小孩和老人居多;三四月正值春耕時節很多人在田間勞作,加上居民文化水平限制增加了調研難度。為了確保問卷的有效性,問卷調查保證每家每戶都有人填寫問卷,發放對象排除了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文盲群體。共發放問卷97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有效率為97%。問卷數量約占居民總人數的25%,在填寫過程中都是一對一甚至多對一,從而保證了問卷的質量。

4 計量結果與分析

4.1 旅游發展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運用有序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使用SPSS 22.0軟件得到的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回歸結果表明,旅游積極、消極影響感知,旅游發展獲益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顯著。其中積極影響的系數為2.531,旅游積極影響感知顯著提升居民幸福感。通過訪談可知,金湖楊購買養老保險的居民較少,大部分年輕人沒有養老保險。表示“我沒有(養老保險),老人才有”,而旅游發展使居民養老保險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使居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金湖楊的居民世代生活在“天然公園”中,具有淳樸的生態觀,早已經把“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生態觀念融合到日常生活中,認為“野生動物本來就在這里生活,我們應該和諧共處”“我們從來沒想過破壞”。旅游發展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居民表示“旅游發展之后,大家更加保護環境”。旅游消極影響系數為-1.879,訪談中發現部分居民認為旅游發展帶來了不良的社會風氣,認為“有的人就想著賺錢”。

旅游發展獲益的影響系數為0.404,從訪談中得知當地居民對旅游發展持有不同的態度,根據社會交換理論,這與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程度和是否在旅游中獲益有很大關系,在旅游發展中獲益的家庭普遍都認為旅游發展沒有拉大貧富差距,表示“沒有,大家都掙錢了”“家家戶戶都富了”“掙多掙少都一樣,錢夠用身體健康就行”“有的人家里掙得錢多,開的小汽車,我們家只有電動車,我們家還是要好好努力”;沒有參與到旅游發展的居民的態度則有些消極,表示“他們從游客那里掙了很多錢,我們家沒有掙上錢”。

從其他變量看,居民的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和居住年限對居民幸福存在顯著性影響: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居民幸福感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從事旅游經營工作的居民隨著旅游發展幸福感反而降低,這可能和淡季收入減少有一定關系。

4.2 中介作用的檢驗

檢驗中介效應時以往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是逐步回歸法,而以Sobel檢驗作為逐步回歸方法的補充。但目前Bootstrap法檢驗逐漸取代逐步回歸法,其檢驗結果更加精確,是中介效應檢驗時更受認可的方法。研究運用Bootstrap方法使用Process程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以年齡、收入來源、健康和居住時間作為協變量,TI代表旅游發展獲益,FA代表社會公平,HAP代表居民幸福感。分析結果為:直接效應為TI→HAP,直接效應為0.121,直接效應置信區間為(0.002,0.242),間接效應量為0.283,間接效應為TI→FA→HAP,間接效應置信區間為(0.101,0.534)。

旅游發展獲益對居民幸福感影響中,社會公平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沒有包含0(LLCI= 0.101,ULCI=0.534),表明社會公平的中介效應顯著,且中介效應大小為0.283;旅游發展獲益對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響效應檢驗結果沒有包含0(LLCI=0.002,ULCI=0.242),且直接效應大小為0.121,表明社會公平部分中介了旅游發展獲益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

Process程序也可以生成Sobel檢驗結果。社會公平對旅游發展獲益與居民幸福感之間關系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為:旅游發展獲益通過社會公平對居民幸福感的間接影響效應為0.283,Z=4.689,P<0.01。研究結果支持了假設4,即社會公平在旅游發展獲益與居民幸福感之間有中介作用。

4 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對策分析

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為凸顯鄉村旅游扶貧的引領作用,應將提升居民幸福感納入旅游發展規劃中,實現居民幸福與旅游發展的共贏。

4.1 經濟方面

4.1.1 加深居民旅游參與程度,帶領全村走向幸福。旅游發展雖然使大部分居民都得到了益處,但是仍有部分居民未感受到旅游發展的好處。因此,要構建居民深入參與旅游發展的平臺,增加居民就業崗位,讓居民們都從旅游發展中獲益,走向致富的幸福之路。讓旅游發展“雨露均沾”,惠及長壽村每家每戶,縮小貧富差距,讓居民公平地享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福利,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4.1.2 豐富居民旅游參與方式,夯實居民幸?;A。長壽村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方式主要是“農家樂”或者開商店銷售干果等特產,形式比較單一。雖然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意識和積極性很強,但是通過旅游增收的方式就那么幾種,沒辦法滿足居民的需求。因此要豐富居民參與旅游的方式,拓寬居民增收的渠道,夯實居民幸福的物質基礎。

4.1.3 規范旅游經營、提升服務質量,練就掌握幸福的能力。隨著金湖楊旅游的發展,長壽村的居民紛紛參與到旅游經營中。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缺乏專業知識,服務水平較低。人崗不匹配可能導致服務質量低下,居民也很難在自己的崗位上獲得成就感。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和獎懲制度,規范旅游經營以及加強旅游從業者的素質培訓不僅有利于提升景區的服務水平,還能提升居民的個人能力,使得他從工作中得到認可和尊重,進而提升幸福感。

4.2 社會文化方面

4.2.1 引導居民樹立正確旅游發展觀,構建和諧的旅游發展環境。長壽村民風淳樸,居民們熱情善良,白天去地里干農活甚至都不鎖門。但是旅游發展給當地帶來了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比如部分居民唯利是圖,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要積極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旅游發展觀:發展旅游不僅僅是為了增收,還要傳承和發揚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家鄉的魅力。努力構建和諧的旅游發展環境,讓居民更加幸福地參與到旅游發展中去。

4.2.2 挖掘幸福的長壽文化,開發相關旅游產品。長壽村是澤普縣打造長壽健康、休閑養生的“長壽文化勝地”示范區,長壽老人的長壽秘訣和幸福的奧秘可以提煉成長壽文化供大家深挖和學習。打造和宣傳長壽文化不僅能提升當地居民的幸福感,還可以開發一系列旅游產品,增加金湖楊的旅游吸引力。

4.2.3 完善公共服務,打造宜居宜游的旅游目的地。調研時發現,發往金湖楊景區的公交車班次不固定,往返景區的交通不是很便利。長壽村沒有醫院,也沒有診所和藥店,居民看病基本都是去隔壁的鄉鎮或者去縣醫院。另外,村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養老保險,可見當地的社會保障不是很到位。完善公共服務不僅能讓居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也給游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有利于打造宜居宜游的旅游目的地。

4.3 環境方面

4.3.1 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旅游發展道路。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給居民提供了優美的環境,使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還有利于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監管,制定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3.2 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發揮旅游生態優勢。盡管金湖楊的生態環境保護得較好,也不能因此放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要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游客和居民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金湖楊的旅游發展優勢。

參考文獻

[1] 陳剛,李樹.政府如何能夠讓人幸福?——政府質量影響居民幸福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2(8):55-67.

[2] KIM K,UYSAL M,SIRGY M J.How does tourism in a community impa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ommunity residents?[J].Tourism management,2013,36:527-540.

[3] 景秀艷,TYRRELL T J.旅游發展與社區居民幸福之關聯:基于泰寧縣三個旅游社區的實證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0(1):79-83.

[4] 張俊,程勵.旅游發展與居民幸福: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J].旅游學刊,2019,34(8):12-24.

[5] 趙振斌,朱文婷.西部民族旅游社區女性幸福感人群差異:以四川桃坪羌寨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6(1):57-63.

[6] 王垚,年猛.中國民族地區居民幸福感研究:以新疆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37(11):69-75.

[7] 陳浩彬,苗元江.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與社會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2,5(4):46-52.

[8] IVLEVS A.Happy hosts?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and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urop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7,56(5):599-612.

[9] CHI C G Q,CAI R Y,LI Y F.Factors influencing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t World Heritage Sites[J].Tourism management,2017,63:209-222.

[10] 胡亮梓,譚益民,張雙全,等.集體林區生態旅游發展與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以常寧市塔山鄉西江村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4,34(4):121-124.

[11]

于偉,張鵬,李雪麗.旅游的幸福增進效應:來自CGSS2015的經驗證據[J].旅游科學,2019,33(1):71-83.

[12] 樊勝岳,王曲元.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評價[J].甘肅社會科學,2009(3):74-78.

[13] 徐秀美.基于農牧民幸福感與滿意度的西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績效評價[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5,27(1):1-9,21.

[14] 高園.旅游目的地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外在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實證調查[J].生態經濟,2012,28(11):86-90.

[15] 崔巍.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時代演變[J].經濟問題,2019(10):19-25.

[16] 羅心慧,周晨.環境質量、環境認知與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3)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19,35(2):55-62,104.

[17] GURSOY D,KENDALL K W.Hosting mega events:Modeling Locals Supp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3):603-623.

[18] NAWIJN J,MITAS O.Resident attitudes to tourism and their effe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case of Palma de Mallorca[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2,51(5):531-541.

[19] 粟路軍,唐彬禮.旅游地居民生活質量:研究回顧與未來展望[J].旅游學刊,2020,35(6):78-95.

[20] 葉小青.民族旅游社區居民主觀幸福感實證研究:以浙江畬族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6):38-43.

[21] 時吉光.基于鄉村居民幸福感視角的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0):164-165,186.

[22] 黃婷婷,劉莉倩,王大華,等.經濟地位和計量地位:社會地位比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年齡差異[J].心理學報,2016,48(9):1163-1174.

[23] 梁增賢.旅游地社區居民生活質量評估——檢驗多重差異理論的適用性[J].旅游學刊,2018,33(2):38-47.

[24] 葛傳路,梁虎,牛曉冬.貧困代際傳遞對主觀幸福感影響機制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9,34(12):58-66.

[25] 王舒媛,白凱.西安回坊旅游勞工移民的地方依戀與幸福感[J].旅游學刊,2017,32(10):12-27.

猜你喜歡
主觀幸福感鄉村旅游
關于體育參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檔案工作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學生自我概念與主觀幸福感的特點
安順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范式
鄉村旅游供應鏈優化探析
鄉村旅游環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護措施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