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中高校教師形象建構研究

2021-10-12 07:05鄭堅羅影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5期
關鍵詞:媒介形象微博高校教師

鄭堅 羅影

摘要:當今正是“萬物皆媒”的時代,微博中的新聞報道所建構的高校教師媒介形象正在祛魅化,各種負面標簽影響了公眾的認知,高校教師社會聲望有所下沉,某種程度的污名化風險存在于微博輿論場。本文梳理當下微博對高校教師形象的呈現,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并探討高校教師正向媒介形象的塑造路徑。

關鍵詞:微博;媒介形象;高校教師;污名化;標簽;輿論場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06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重點資助項目“互聯網時代教育輿情與教師形象的影視建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K17AGD001

一、引言

從古至今,教師在公眾心中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崇高存在,高校教師更是博學多才、才望兼隆的。當今正是“萬物皆媒”的時代,不可否認的是高校教師也已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但從學術層面到生活層面的種種爆料,讓高校教師媒介形象正從象牙塔下沉到市民廣場?!皵M態環境”——媒體構建的“象征性現實”影響著受眾對客觀現實的判斷。微博等媒介更是促進了高校教師媒介形象的祛魅化。本研究揭示微博中高校教師形象建構出現的污名化風險,解析其內外成因,并提出其職業形象建構的策略和路徑。

二、微博中高校教師形象的認知偏差

新浪微博是當前重要的新媒體社交平臺,也是實時信息及時分享、傳播互動的話語場?!皹撕灮钡谋磉_手段在微博信息傳播中屢見不鮮,與高校教師形象相關的一些負面標簽屢屢出現,如“叫獸”“磚家”等。高校教師群體與這些標簽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捆綁在一起,產生了形象遷移,會造成公眾對高校教師的認知偏差,從而產生誤解和偏見。盡管當前高校教師的形象大體上是正面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高校教師的污名跡象存在于輿論場域,這一現象在微博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傳播力也更為顯著,所帶來的風險不可小覷。

微博中具有污名化色彩的“叫獸”“磚家”“老濕”等網絡衍生詞,均是對高校教師的污蔑性標簽?!敖蝎F”與“教授”諧音,在網絡傳播已久,起初是用來諷刺因個人利益或仰賴自身權威而不顧真相的學者,也包含那些因為判斷錯誤而妄下結論的學者,常與“磚家”(“專家”)二字合稱,之后逐漸成為一種調侃稱呼?!敖蝎F”現在也被用于形容作風惡劣、道德敗壞、行為不端的高校教師。這種個體化的作風不良、道德敗壞的高等知識分子形象在微博中被強化凸顯。

“理性中立客觀”的“沉默的大多數”,較少在微博中參與討論發表觀點,因此在輿論場域中失語。而少數極化思維的微博用戶,也就是所謂的“鍵盤俠”,反而用其非理性觀點占領評論區,形成了微博中的極化“輿論”。具體來看,在微博場域中,高校教師有著“學術不端”“道德敗壞”等劣性標簽,這加深和鞏固了受眾的標簽記憶,強化了高校教師的負面形象。

當污名化演進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時,個體成員便會失去安全感,羞于在公開場合表明其身份,害怕被劃分為“異類”[1]。帶有污名的個人會被疏離歧視。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高校教師還沒有處于這種污名化境地,但是在微博場域中,許多高校教師公開顯示自己職業身份時,會擔憂受到各種網絡“噴子”攻擊,這是職業形象受到侵害的風險癥候。

三、微博對高校教師的報道與用戶反應

本文以微博新聞媒體官方賬號(官微)為主要研究對象,選取人民日報、央視新聞、頭條新聞、新浪新聞、新京報、澎湃新聞6家熱點媒體的官微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專業數據分析平臺知微,對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高校教師新聞”展開研究,分析所選取的新聞媒體微博發布內容中有關高校教師議題的報道,探究其內容構建、傳播特征、用戶情緒。6家媒體中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京報的官微是根植于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形式,頭條新聞、新浪新聞、澎湃新聞則是發源于網絡時代的知名新媒體品牌。

經搜集、篩選和整理新聞后發現,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6家官方媒體賬號總共發布了946篇關于高校教師的微博新聞報道。由此可見,微博新聞媒體樂于對此議題進行報道,用戶也易于在微博使用過程中獲取到高校教師相關信息。

這些報道中的態度傾向會影響受眾的情感態度。本文依據樣本的議題性質把報道分為正面報道、中性報道和負面報道。依據報道傾向統計5年的數據,6家媒體中,人民日報微博報道100篇,其中負面報道11篇。央視新聞微博報道103篇,其中負面報道12篇。這兩個主流媒體微博多以正面報道為主。頭條新聞共198篇報道,其中負面報道71篇,正面報道74篇,中性報道53篇,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持平。新浪新聞209篇報道中負面報道111篇,正面報道51篇;新京報157篇報道中,負面報道85篇,正面報道33篇;澎湃新聞179篇報道中,負面報道91篇,正面報道56篇。這三家屬于更傾向于市場化的媒體,對于高校教師均以負面報道為主。整體來看,6家媒體的官微中,對教師的負面報道略多于正面報道。

這些負面報道主要聚焦于兩個方面:高校教師的學術不端與生活作風問題,這也是造成高校教師形象偏差的兩個重要原因。

據統計,以上6家媒體的相關負面報道共381篇,其中與“學術不端”有關的報道數量為78篇。例如2018年10月24日頭條新聞在微博發布報道《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講述某青年長江學者的論文與他人論文存在大面積雷同的事件。與此類似的新聞相當多。學術不端本來是學術界內部關注的職業操守問題,卻在微博輿論場成為公眾話題。微博媒體對這類事件的高頻報道,會影響受眾對教師的認知,使其產生負面判斷,使得學術不端演變為高校教師群體形象的一種污名化標簽。

在這381篇負面報道中,談及高校教師生活作風問題的共有162篇。極少數高校教師個人生活作風不端的行為,或者有違社會常規認知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一旦在微博曝光,非常容易成為熱點。在早期的高校中,師生戀被視為一種可以接受的情感關系,例如魯迅、沈從文等著名作家與學生的戀愛還被視為文人的雅事,或反抗封建婚姻的勇敢行為。而在當前的輿論場,師生戀被視為老師利用不平等權力地位與學生發生的不當關系。高校教師的私人生活“被窺視”,與學生有關的生活作風、性騷擾的報道,成為微博中高校教師負面形象的另一污名化標簽。

以上微博新聞樣本大多是在文字基礎上加入其他的形式,包括圖片、視頻、鏈接等,大大增強了報道的沖擊力和傳播力。例如2018年7月10日頭條新聞發布一篇報道《中大教授性騷擾受害女生:他說抱女生是在“稱猴”》,報道中使用了人與猴的合照,與文字所呈現出的內容相呼應,造成視覺沖擊。

微博客戶端具有強大的反饋功能,用戶不僅傳遞信息,同時也傳遞情緒和態度,內容與情緒融合成為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迅速擴散。以2019年12月6日發生的“網曝上財一教授猥褻學生”事件為例,利用文本挖掘工具得出相關數據,微博中該事件的情緒判斷正面指數為0.14,負面指數達0.86,負面情緒占據了絕大部分用戶的情感態度。受眾的負面情緒必然也會影響到受眾對事件的判斷與理解。將該報道相關用戶觀點中出現的高頻詞按照從高到低依次排序,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涉事老師的姓名,第二是“副教授”與“上海財經大學”,是涉事教師的職稱以及所在高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詞語,諸如“性騷擾”“開除”“師德”“師風”“舉報”等等。從微博用戶的情緒反應來看,個別高校教師的惡劣表現通過微博的強化傳播,影響了高校教師的群體形象,造成高校教師群體形象和職業聲望的受損。

四、微博中高校教師形象的成因分析

在微博場域內高校教師群體的某種污名化跡象已是不爭的事實,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強化了高校教師學術不端、道德敗壞等污名形象。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個別教師越軌行為

之所以出現大量負面報道,根源在于高校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任何群體中都會出現越軌者,高校教師個體越軌行為為新聞報道提供了素材。教師職業的獨特性質以及高度的社會期待也令教師更易蒙受污名,過分的“精神光環”更易遭到輿論的注意與挑戰[2]。盡管自媒體在傳播時存在故意夸大的現象,但夸大事實的前提條件是確有其事。此外,高校教師媒介形象污名化現象與高校教師自身回應媒體不力、缺乏公關意識、集體失語也有著很大的關聯。

(二)管理部門舉措不當

高校教師形象正面臨污名化的風險,可一些主管部門沒有很好地處理危機。每當校園出現程度不等的負面事件時,校方或教育主管部門或為了平息輿情,急忙處理教師,而沒有嚴格依法依規劃定責任;相關部門或反應遲鈍,坐等輿情發酵。近幾年教育部門針對教師進行各種整治活動,本意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但在輿論中沒有強化正面宣傳,反而容易造成公眾對教師群體形象認知的偏差。

(三)媒體迎和與受眾的民粹心理

微博中媒體競爭高度白熱化,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從事微博端傳播的媒體從業者在進行報道時,追求流量、點擊率,以滿足受眾需求為出發點,高校教師的真實整體狀況不能展現在公眾面前,而其負面事件則容易成為報道和傳播的焦點。媒體迎合了部分公眾的心理,建構出高校教師形象的虛假“擬態現實”,促成了高校教師聲望的下沉。

新媒體場域中極易滋生民粹心理。人們對于高校教師高聲望的形象認知一旦被打破,民粹心理就會占據上風。高校教師個體出現種種不良行為,便會迅速引起媒體和公眾的聚焦圍獵。難以靜心思考辨識的用戶,對社會進行認知理解會采取最短途徑,即認知簡化,這導致受眾容易陷入偏見的誤區[3]。高校教師這一曾經在道德和學識上具有優越感的群體被拉下圣壇,甚至被丑化、矮化,這也就迎合了網絡中“群氓”性的污名化暴力和極化思維。

(四)高等教育大眾化與象牙塔世俗化

自古以來,教師都被視為“圣人賢者”的化身,社會地位高,是具有崇高品格、豐富文化知識的一類人。高校更是精英化的少數人才能進入的象牙塔,因此高校教師更成為遠離普通公眾的、具有崇高社會聲望的、道德和知識上高不可攀的群體。而當前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多元化社會,個體及群體都受到多元環境的影響。謙讓、奉獻等精神是社會大眾對高校教師的一貫認識,多元市場經濟具有的競爭性與教師傳統的謙讓精神相悖,利益性與教師一貫的無私奉獻相沖,這種現狀會給高校教師帶來心理矛盾沖突,并蠱惑他們的現實行為[4]。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使得高校教師與普羅大眾的距離被消解,高校教師從象牙塔下沉到市民廣場,光環喪失后必然面臨祛魅化,接受更多的審視。他們更容易成為被公眾街頭巷尾熱議的群體,只要個別教師行為不端,便會引來媒體與公眾的聚焦與批判。

五、微博中高校教師形象的正向建構和傳播策略

微博中建構的高校教師形象與現實中高校教師群體的偏差,公眾對高校教師群體的偏見,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公眾對高等教育和社會正義的信念,對于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有著消極影響。高校教師媒介形象固然不可能再高不可攀,但是消除偏差和污名化風險,建立對這一群體客觀公正的正向認知仍然迫在眉睫。

(一)高校教師個體的自我規范與提高素養

承認微博中新聞媒體所報道的一些負面事件確實發生在某些高校教師身上,認識到媒體對個別丑惡現象的曝光,有助于高校教師群體規范自我,強化自身的職業道德規范,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公眾對高校教師的角色期待及教師的職業特性,更催動高校教師必須抵制各種不良誘惑,不斷完善自我,立德樹人,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建構個體和群體的正面形象和社會聲望。

面對媒體中的負面報道,高校教師群體也不能無所作為、回應遲滯,淪為新媒體場域的話語弱勢群體。應當積極維護自身媒介形象,理性看待新聞報道,樹立公關意識,提高媒介素養,在完善和加強自身行為的同時,積極回應媒體的相關報道,逐漸消除加之于自身的污名化風險。

(二)管理部門的網絡治理與正面宣傳

污名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要緩解和消除污名化風險,相關管理部門必須完善體制機制,形成良好的微博輿論治理態勢。有關部門必須時刻把握輿情發展動向,防止失語和缺位,靈活運用微博發布信息、回應問題、引導評論,搭建與公眾及媒體溝通的橋梁,形成積極輿論強勢引領,緩解受眾焦慮負面的情緒。教育、新聞主管單位應嚴格監督管理,制定并執行合理健全的教師職業規章制度,實現教育和新聞部門的緊密協作,攜手打造尊師重教的輿論環境。高校方面應針對事件積極回應,還原事件真相,落實有訴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復。高校應主動與媒體開展常態化合作,加強微博中高校教師的正面形象宣傳,提高社會大眾對教師這一群體的認同感。

(三)媒體的輿論引導與真實建構

主流媒體作為微博空間中輿論的引導者,應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致力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以打造和諧的社會大環境。主流媒體必須注重價值導向,宣揚主流價值觀,遵守基本的道德底線。媒體對高校教師中的負面事件進行報道,目的應該是懲惡揚善,樹正義之風,敲響高校教師心中的警鐘,使高校教師群體能夠不斷完善自我,而并非為追求流量和點擊率。媒體應該如實、全面、真實地反映高校教師群體的現狀,避免為抓住受眾眼球而故意借涉事者“教授”身份進行炒作,使負面形象占據受眾認知心理。

(四)公眾刻板印象的破除與媒介素養提升

高校教師一直被定義為有崇高人格、豐富文化知識并致力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群體,這也導致高校教師稍有不慎便會引來公眾的圍觀與指責。由于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化轉為大眾化,高校教師職業不再高不可攀,教師規模在不斷擴大,也日益走出象牙塔,其形象必然祛魅化,不可能再那么神圣。因此,公眾也需要抱著更寬容的心態認知這一群體,將其看成一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社群,認識到高校教師群體中嚴格遵守自身職業操守者是主體,害群之馬少之又少。當前的新媒體場域,理性健康的公眾是知識結構和媒介素養不斷提升的公眾,是法制意識和網絡文明意識不斷增強的公眾。微博中高校教師形象傳播得以正向發展,也需要社會的包容性和公眾媒介素養的不斷提升。

六、結語

近年來,高校教師群體的正面形象未能在微博中得到很好的呈現,反而因為高頻率、高熱度的負面新聞報道,招致公眾對其產生認知偏差。高校教師個體需要規范自我言行;公眾需要糾正獵奇心理,提高媒介素養;媒介需要遵守職業道德底線,如實、全面、真實報道;相關部門需要把握輿情發展動向,建立健全合理的規章制度。微博中高校教師正面形象的建構與傳播,需要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萬珺.微博語境中“女權主義”污名化研究[D].??冢汉D蠋煼洞髮W,2019.

[2] 肖正德,谷亞.國內教師污名研究:價值意蘊、主要內容及未來走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11):73-80.

[3] 陶欣龍.網絡新聞中高校教師媒介形象的污名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3.

[4] 皮武.教師身份受損:“污名化”的風險及應對[J].當代教育科學,2019(05):43-46.

作者簡介:鄭堅(1972—),男,湖南長沙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羅影(1999—),女,湖南郴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猜你喜歡
媒介形象微博高校教師
傳統媒體所辦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分析
幸福從“心”開始
高校教師黨建參與的“四度”模型研究
新時期境外媒體對中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研究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事實與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發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化及其促進機制探討
神回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