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開展情況調研與思考

2021-10-14 22:47王藝
成長 2021年10期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教學課程思政

王藝

摘 要:“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一概念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具有科學性和整體性等特征,為高校育人工作提出新挑戰和新要求。 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應該將課程思政貫穿于專業課堂、日常管理和社會實踐等多個環節。文章以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為研究對象,了解學科開展“課程思政”的實際情況及現存問題,旨在探討優化推進課程思政的新方法和新舉措。

關鍵詞:課程思政 新聞傳播 教育教學

高校應該適應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變化,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在育人主體、內容和形式等方面不斷優化,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站位和思想意識。

1 “課程”與“思政”的辯證關系

高校在教育教學方面,要想充分認識并有效運用“課程思政”環節,首先應該把握好“課程”與“思政”間的關系。

1.1 “課程”是前提,是教書育人的基礎

“課程思政”不單屬于某一學科,而是一種具有全局觀和大局觀的教育理念,應當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得以合理運用。只有符合學生多元化需求和個性化發展的教學內容,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的課程設置,才能實現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載體功能。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可以在學生管理中與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課程興趣和性格特點,形成分類意識并做好詳細記錄。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專業老師的交流,將學生需求有針對性的反饋給任課教師,包括課前內容互通和課后教案優化等,也可以通過旁聽或參與課程討論的方式,集思廣益,因材施教,與學生共同學習進步。

1.2 “思政”是重點,是育德育才的使命

課程教學如果一味地強調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丟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知識傳授與獲取之間就會存在明顯斷層。因此,應該打破思政教師“單兵作戰”、大學思政課“孤島化”的思想壁壘,明確各門課程承擔的育人責任,并將其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作為輔導員,我們可以結合個人專業專長,利用新媒體互聯互通的載體優勢,與專業課程教師進行對接。

2 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現狀——以新聞傳播學專業為例

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教師,應該在校園以第一課堂為載體,幫助學生堅定政治理想信念,培養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提升業務能力水平。結合所學專業及教育教學管理實際,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學為樣本,以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為調研對象,以問卷調查法調研該校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開展情況,發現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調研結果和實踐經驗提出改善的對策,為未來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參考。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以上海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教師為研究對象,旨在發現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設計了關于“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思政開展情況”的不記名調查問卷。問卷共設置16道題目,涉及教師基本信息、對課程思政的認知、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的內容。應用問卷星線上問卷系統,于2021年1月9日對上海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專業35名專業教師發放問卷進行調研。

2.2 研究結果

2.2.1 教師基本情況

本次共發放35份調查問卷,截至2021年1月10日24時共計有效回收問卷33份,回收問卷全部有效。33名參與答卷的教師中有男性12人(36.36%)、女性21人(63.64%);教齡分層方面,5年教齡及以下者5人(15.15%)、6-10年教齡者有8人(24.24%)、11-15年教齡者有5人(15.15%)、16年教齡及以上者14人(45.45%);職稱方面,助教1人(3.03%),講師13人(39.39%),副教授13人(39.39%),教授6人(18.18%)。

2.2.2 新聞傳播學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與理解

超過九成的教師認為自己非常了解(12人,36.36%)或比較了解(18人,54.55%),逾八成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總體評價持樂觀態度(29人,87.88%),絕大多數教師(30人,90.91%)認為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堂是有必要的;此外,據教師們了解,多數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持積極接受(5人,15.15%)或比較接受(22人,66.67%)態度。在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意義認知方面,28名教師(84.85%)認為有助于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和政治覺悟,22名教師(66.67%)認為有助于學生提高職業素養。

2.2.3 “課程思政”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超過七成教師(24人,72.72%)認為學校開展課程思政相關的培訓不足;多數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最應該發揮的功能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引領(27人,81.81%),而對課程思政的其他功能(如激發愛國主義和政治認同、普及法律法規和執業規范、傳播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等)關注較少;四成教師(14人,42.42%)認為“課程思政”對專業教學帶來“增加教學指標和考核要求,增加教學壓力”的負面影響,13名教師(39.39%)認為所教授學科性質與思政相差較大,課程思政內容植入比較牽強和生硬。此外,課程思政開展形式較為單調,集中于“講授專業理論同時融入課程思政內容”(25人,75.76%)與“結合專業理論與課程思政內容剖析案例”(19人,57.58%)兩種形式,課程思政以其他形式開展較少。

3 新聞傳播學專業推進“課程思政”的具體舉措

3.1 加強頂層設計,量化考核標準

學校要建立量化、可操作的課程思政考核標準,嚴格教學要求,建構科學、公平的督導評估機制。組織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教學評比,要與時俱進、靈活應變,確保課程思政的推行與各學科的特點適應,在貫徹課程思政要求的同時不增加專業教師的工作負擔,真正做到以考促教。此外,積極探索“新工科、新文科”等交叉授課新模式,搭建各學科之間的合作平臺,盡量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實現課程間的交叉互通,種好課程思政的責任田。

3.2 重視教師培訓,提升授課水平

學校要加強對教師課程思政教育的培訓,深化教師們對課程思政功能的認知,不斷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豐富課程思政教育開展的內容和方式方法。定期開展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講座,邀請思政專業教師或在課程思政方面有所心得的其他專業教師作為主講嘉賓為授課教師們講解自己對課程思政的理解與體會、傳授課程思政實踐中的經驗。

3.3 發揮學生力量,實現以學促教

堅持環境育人,激勵學生參與課程思政,在學生活動、互助學習與翻轉課堂教學中主動形成以點帶面的課程思政格局,如上海理工大學開展的“新時代中國說”活動,各學院學生代表隊從各自所學專業出發,講述本學科領域的中國故事、傳承新時代的中國精神,使課程思政成為學生們積極參與的教學改革。發揮班委、黨員等意見領袖的積極作用,選擇思想政治領域感興趣的選題,組建學生團隊,創建“思政特色品牌”,優秀項目和作品可以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報道,擴大覆蓋范圍,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 董慧,杜君.課程思政推進的難點及其解決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21(05).

[2] 黃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內涵、依據與實踐路徑[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1,37(03).

[3] 景莉,李惠清.“課程思政”視閾下協同育人實踐探索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05).

猜你喜歡
新聞傳播教育教學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當傳播遇上新技術,媒體人需怎樣的新聞堅守?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傳播力
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產學對接路徑重構
論將中醫學納入大學教育教學領域中的重要性
醫學院校臨床藥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關于開展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