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吳讓之篆刻中的代刀現象

2021-10-21 03:09陳卿
科教創新與實踐 2021年32期
關鍵詞:泰州篆刻弟子

陳卿

摘要:關于開展吳讓之(1799—1870)的篆刻研究,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對于其存世篆刻作品的甄別問題。甄別一般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偽作的甄別,第二是代刀作品甄別。這二者大多都與吳讓之在某一時間段的真實作品風格存在一些差異,所以可以進行相應的判斷。對于吳讓之篆刻作品真偽問題的甄別,學術界早有關注,而對于其代刀現象的研究卻沒能引起重視。因此,筆者將試圖通過對吳讓之的疑似代刀作品進行挖掘與比較研究,對這類作品的代刀人,及其作品風格等進行相應的探討。

關鍵詞:吳讓之;吳樣初;篆刻;弟子;代刀;泰州

關于篆刻中的“代刀”現象,孫慰祖先生在《吳昌碩篆刻創作的代刀現象》一文中解釋道:“時間相同或者接近,但風格和技法特點上存在一些距離的創作現象,這種距離當然是指超出了作者一定時間尺度內和相似條件下創作面貌變化的一般尺幅,表現為非規律性的技法個性特征的弱化或變異。則,如果排除偽品,而又沒有其他特殊主、客觀因素可以考慮,就有必要探究代刀的可能性?!钡^的代刀一般都是由篆刻家本人直接授權,或者由篆刻家本人篆寫印稿,甚至最后的修葺也由自己完成。所以,一般的代刀都是完成篆刻中的刻制階段,而篆寫印稿與印章的收尾工作大多由篆刻家本人完成,仿制者則不在代刀人之列。

晚清吳昌碩的代刀情況就比較突出,如在“景張所得金石文字”一印的邊款中有云:“老否篆,新州刻?!笨梢?,此印是由吳昌碩篆寫印稿,由弟子徐星州所刻。再如,上海博物館藏“一亭之子”朱文印,其邊款云:“乙卯冬,家大人為季眉篆,令臧刻?!贝擞∫酁閰遣T篆寫印稿,而由其次子吳涵捉刀刻制的。又如,由其篆寫印稿,夫人季仙操刀的“保初”印,其邊款中有云:“君遂索刻,臂痛不能應,乞季仙為之,尚無惡態。壬辰八月,缶廬記?!边@些代刀作品均有明確記錄,而印人采取代刀情況的原因一般也都是健康問題,如眼疾,臂病等,但這類代刀情況均是由篆刻家本人篆寫印稿。

四知堂藏有《吳讓之自鈐印存》一冊,此冊為吳讓之自鈐印存,所鈐均為其自刻之印,也有收錄幾方古印朱痕,但均有其注釋,如“永固”白文小印,印下有其自批“‘永固’,漢玉印,談巽夫藏?!痹偃纭坝勒妗卑孜挠?,印下有“此宋瓷印,巽夫所藏?!庇秩纭澳糯呵锛讶杖ァ敝煳挠?,印旁有“小湖物”三字注。但在印譜中有幾處不同于以上的吳讓之自批,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如在“梅亭心賞”朱文印旁有其所書“汪宏甫捉刀”五字行書;“家丞”朱文印旁有“此黃仲稱作”五字行書;“身作孫枝又報孫”白文印旁有“錢文熊”三字行書;“苕花館主”朱文印旁有“□刻”,“刻”字上字有殘損,應為某人姓名。這些印花既非吳讓之本人篆刻,又非古印印蛻,而出現在自鈐印譜中,且風格均是吳氏之面貌,是否為吳讓之代刀之人所作,值得我們思考。

吳讓之曾為泰州好友康發祥刻制過一方“有詩千首,有酒一斗,有田百畝,有丁廿口,行年七十三,日事牛馬走”白文大印,印中有邊款云:“伯山老兄屬刻,目力昏秏,未定似酬雅愛也。庚申五月十八日,弟熙載,年六十二?!痹偃?,吳讓之曾為好友姚正鏞刻制“蓋平姚正鏞仲聲詩詞書畫之章”朱文印,其邊款云:“咸豐七年秋八月,坐轉蓬吟館,近日讀仲海之作,興會既集,為作此小印而鈐之,惜目力昏秏,不能工也,熙載記?!庇秩?,吳讓之為魏錫曾篆刻的“鑒古堂”白文印,其款云:“讓之今年六十有五,目力昏秏,已近于瞽。責以刻印,無乃老苦?稼孫一笑,棄之如土。癸亥立秋日記?!庇纱丝梢?,吳讓之應有目疾之患。咸豐三年(1853),吳讓之因避兵亂流寓泰州,來到泰州后,吳讓之的篆刻創作十分頻繁,在寓泰十余年的時間,吳讓之創作了大量的篆刻作品。而刻印是十分費眼的事情,吳讓之在目力不濟之時,偶有代刀現象是非常有可能的。而印存中所說之“汪宏甫”、“黃仲稱”、“錢文熊”與“苕花館主”朱文印旁殘損之姓名者,極有可能是吳讓之的代刀人,這些代刀人,或為其好友,或為其弟子,因未留下任何資料,故難以考證。

吳讓之所遺留下的資料不多,其弟子的資料更加少見,一些弟子更是鮮為人知,如耿廷瑾,字光奇,清代揚州人,居耿家港。工草書,精篆刻,為吳讓之弟子。家傳醫學,復得鮑方珍、初唐珍及東臺夏雨田之傳,醫術尤精。吳讓之之子吳樣初,字雪陶,亦工篆刻,西泠印社藏有其所篆刻的“江都潘氏伯子名杰字梓卿畫印”白文印,其款云:“甲子正月,吳雪陶刻漢碑意,惟法家正之?!痹偃纭抖〕蠼儆嘤∽V》中所著錄的“家有余歡始愛閑”白文印,蘭樓舊藏的“言易招尤不可說”朱文印等,均是其代表作品。印學史上父子皆擅篆刻者不多,明代有汪關、汪弘度父子;清代有吳昌碩、吳涵父子;黃士陵、黃少牧父子等,其文風、家風皆一脈相傳。吳讓之與其子吳樣初亦是,吳樣初的篆刻作品雖存世不多,但從印風來看,為典型的家父風貌,且深得其神韻,用刀流暢勁健,爽朗圓活。邊款的刻制也多以行書入印,筆中有刀,刀中見筆。同觀父子二人的印作,非內行者難以進行分辨。

泰州圖書館藏有明萬歷三年(1575)顧氏蕓閣刻朱印本《集古印譜》六卷,此書原為泰州戈嘉德望岳樓的藏書,書中鈐有“曾在泰州戈秉直家”白文藏書印,此印入眼即為吳讓之印風。戈嘉德(1899—1951),字秉直,世居泰州城南西打漁灣,為泰州著名藏書家。1940年,戈秉直仿照鐵琴銅劍樓之制,興建藏書樓于泰州打漁灣。藏書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各五間,四廂房,共計十四間。樓上西面一間西山墻開一門,出陽臺便可看到城西之岳墩,故名“望岳樓”。戈秉直出生時吳讓之早已作古,所以此印絕非吳讓之所治,但是此印的風格是明顯的吳氏遺風,且篆刻老到成熟,功力深厚??梢?,在吳讓之去世的幾十年后,其篆刻藝術在泰州的影響依舊十分深遠,而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就是吳讓之篆刻在泰州的傳承者,這些傳承者極有可能就是其當年的代刀人,或是再傳人。

和歷史上書法、繪畫的代筆現象一樣,吳讓之篆刻中的代刀現象也不是個案,只不過是歷史上不同的藝術家所促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各不相同罷了。鑒于目前的資料有限,我們還不能將吳讓之的所有代刀作品一一挖掘出來。但是,僅通過目前這些現有的印作來看,吳讓之的篆刻影響力,在當時社會與其去世后的幾十年間,乃至今日,一直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及巨大的影響力。

猜你喜歡
泰州篆刻弟子
泰州港—重慶港集裝箱直航航線正式開啟
泰州古韻
弟子規
弟子規
掃凈心塵
泰州學案芻議
養生八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