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的造型與造意

2021-10-22 13:37高星宇
魅力中國 2021年30期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中國畫

高星宇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院,北京 100105)

一、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藝術起源

中國工筆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一個種類,其藝術發展歷程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期,原始人就開始在陶器上繪制人物形象,現存1955 年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人面魚紋》彩陶盆和1973 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出土的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上面都有很清晰的人物形象,極具想象力和概括力。

《說苑·反質篇》引《墨子》佚文云:殷紂時期“宮墻文畫”、“錦繡被堂”。先秦時期,中國出現了以人物肖像為主的繪畫,有史料記載的壁畫也很多,相傳孔子曾經參觀過周代的名堂,看到墻壁上繪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面部表情善惡分明。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壁畫創作日益盛行,內容日益豐富,有據可考的例子也很多。

中國畫產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禮教,內容主要具有興衰借鑒、褒功撻過之意。1949 年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和1973 年長沙子彈庫號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這是至今能夠看到的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的兩幅完整的獨立繪畫。戰國帛畫整體氣韻和畫面格調高雅脫俗,充滿現實與幻想相結合的浪漫主義傾向,人物比例均勻,儀態莊重,線條挺拔流暢,說明當時用線描進行人物造型已是主要的手段。歷代用單線平涂和渲染的方法設色,已成為人物畫的基本表現方法由此已經確立下來。

中國畫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想象,造型造意源于生活又超于生活,歷史考古實證表明意象性造型造意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中國人物畫的主要特點。其后的歷朝歷代雖各有不同的發展,漢代的墓室帛畫《軼侯妻墓帛畫》較前代的線描技法、構圖能力和想象力都強。魏晉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楊子華的《北齊校書圖》;蕭逸的《職貢圖》各自有著不同的繪畫風格以及豐富多彩的表現技法。唐代時期中國人物畫大發展,吳道子素有“吳帶當風”的美譽,張萱、周昉用線細勻典雅,顧愷之、曹不興被譽為“行龍之筆”。藝術家人才倍出,提高了中國人物畫的形式美價值,而且敦煌藝術在唐代達到鼎盛時期。宋代是山水畫發展的盛期,人物畫在保持前代繪畫傳統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張擇端為后人留下了《清明上河圖》,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王居延的《紡車圖》、李嵩的《貨郎圖》等都是這個時期的優秀作品。元代人物畫因受到社會政局的變化和審美情趣的影響而進入了衰落期,但壁畫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山西永樂宮壁畫是民間道教繪畫的典范。明代的人物畫沿襲了前代的風尚,以宋代為宗,此期唐寅、仇英、陳洪綬是代表性畫家。唐寅的《秋風紈扇圖》以莊重典雅的風格反映了繼承宋元的成就。到了清代,人物畫的發展呈現了多元化的局面,晚清人物畫家改琦和費丹旭都以仕女畫著稱,其畫風對后世的仕女畫和民間年畫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王文亭的《王母慶壽圖》線描筆法多樣,設色勾填、沒骨渲染的技法游刃有余,此畫代表了清末至明國初年工筆人物和花鳥的水平。歷朝歷代數不勝數的藝術家千錘百煉,把中國畫之工筆人物畫的藝術水準一次次推向更高的審美境界中,但工筆人物畫始終保持早期繪畫中內在的形式美法則向前延傳發展著,為我們后人提供了一條系統的脈絡清晰的發展線索。

二、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與造意

傳統工筆人物畫的造型特點是意象性造型?!兑讉鳌分凶釉唬骸啊畷槐M言、言不盡意?!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边@段話將意象的關系明了闡述。意象性的造型遵旨是“以形傳神”、“不似之似”、“遷想妙得”、“遺貌取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也是傳統工筆人物畫的造型特點。

以線塑形是工筆人物畫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從魏晉到唐宋初,人物畫造型表現大多以寫實為主,從宋代開始一直到明清時期,將文人畫追求神似而不重形似成了人物畫的主要價值取向,注重“以神寫形”。很多畫家們個人情感的抒發和畫面人物內在精神個性的特征表現。如:隋唐五代時期閻立本所畫《步輦圖》,描繪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明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祿東贊的情景。作者在造型上抓住了內容的主次關系,特意進行了夸張的描繪。還有;明末清初著名的人物畫家陳洪綬(陳老蓮),所畫作品風格獨特,其人物形象,面容奇古,身形偉岸,衣紋排疊遒勁有序,很擅長“易圓以方,易整以散”的裝飾變化手法,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超凡脫俗的藝術表現力。他的一幅《九歌圖—屈子行吟圖》對后世影響非凡。

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造意是站在造型完美的基礎上進行的,造意就是塑造意境。畫面上的人物和配景等各種表現元素無論大小都要追求形象的完美,而且要依據以一定的形式美法則進行畫面的布局構圖,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構圖講究取舍關系、賓主關系、藏和露的關系、呼應的關系、輕重排布的關系、遠近和層次的關系、黑白與虛實的關系、大空和小空以及疏密等關系,以上各類形式美的分寸把握好,才能使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與造意完美結合,產生成熟又經得起推敲的畫面藝術效果。每一種關系的處理都很重要,處理得好不好在于畫家的審美修為和各種關系的應用能力。但畫面是否生動傳神,是否形成美好的意境,處理好主體人物之間或人物與配景之間的呼應關系很重要,如五代時期著名畫家顧閎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體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和“畫意詩情”的藝術效果。宋代李唐的《村醫圖》、金代畫家張瑀《文姬歸漢圖》、明代劉像《雪夜訪普圖》等都有相同的特點。

進行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創作,只有把握造型與造意的內在形式美法則,使二者兼具,才能畫出意境和神韻。

三、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創作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現象

“五四”以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思想和舊民主主義的文化思想對美術界產生很大影響,國內開始興辦西方模式的美術學校,并派學生出國留學,推動了西方美術在中國的流行。三十年代初興起左翼文藝運動使許多藝術家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揭開了美術史嶄新的一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美術界已逐漸形成各類畫種百花齊放的新局面,中國工筆人物畫也隨之蓬勃發展,一些杰出的工筆人物畫家如王淑暉、賀友直、華三川等前輩創作出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工筆人物畫作品來。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文革時期受到巨大沖擊,我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人群,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洪流中成長,沒有先入為主地接受學校系統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教育,社會和家庭對傳統文化和教育產生斷代狀況,也體現出其無視或根本不了解中國的傳統吉祥文化觀念。

(二)實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直到現在,中國繪畫的教育體系可以說仍然是以西方的繪畫觀念和技法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多數教師總是強調學生畫面的造型與表現對象的形像之間準不準確。對于中國畫來說,繪畫中人物的造型是以主觀感覺上的準確為標準的,而不能依賴于客觀對象直接描摹,僵化再現客觀對象的形象,作品創作的效果很可能是用中國的紙墨筆硯表現的寫生速寫,或照片臨摹的效果,傳統文化之情韻無處可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原則,不能以偏概全,以個人的喜好或流行樣式作為教學的唯一方式和標準。在繪畫過程中注重對傳統材料和現代新材料的學習,在前人的基礎上創作出新的表現技法。如此才能將傳統工筆畫的內涵拓展延伸,避免偏重對物象的再現,做到:“纖不傷雅,富麗而不俗惡”。

國畫的系統化教學不足,不僅是學技法,國學知識更需要大力充實加強。很多大專院校的國畫教研室師資缺乏,種種原因保證不了學生的基礎教學質量。

四、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創作的基本要義

好的工筆人物畫作品一定是具有情韻與詩境的。例如:當代著名工筆人物畫家劉金貴先生的作品《節日》,畫面以厚重的紅色為背景,四位苗族女子背對觀者相簇低語,她們的服飾在大塊的黑色上面飾以精美紛繁的圖案,畫面中紅和黑的對比給人的視覺效果強烈,畫面色彩響亮,華而不膩。畫面意境幽遠,充滿詩意和思想性,令人回味無窮。

好的工筆人物畫作品一定是具有精、氣、神的內在力量的。中國畫之寫實的意趣在于寫真,落筆設色全在于表現人物內在的精、氣、神,用大寫意的手法,進行以少勝多的畫面布局。而不是單純的描摹對象。齊白石先生曾說過:“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而很多作品因為沒有重視應該持守的形式美變化規律造成“彼得形似而氣韻不生”狀況。這種現象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很多畫家所畫人物造型僵硬,擺脫不了解剖結構的寫實構架,沒有能力提煉人物應該具備的神韻,難于在形似之處求神似。而神似所指就是畫家對人物精神、思想、情感的認識??茖W的解剖在工筆人物畫的造型造意方面顯然是有很大局限的。這樣的畫作特點是畫面表現意識還停留在寫生的基礎上,沒有完全脫離速寫階段的表現手法,給人夾生飯的感覺。好的工筆人物畫作品一定是謹遵古法又千錘百煉的。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最早的肖像畫家謝赫提出了中國畫理論的“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他的理論對中國書畫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創作工筆人物畫的時候,不僅要充分利用傳統筆墨的“骨法用筆”,即輕重快慢、疏密濃淡、提按頓挫、聚散轉折的節奏韻律,而且在神情、氣息、風度、儀態等方面要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如陳孟昕先生、劉泉義先生的作品都謹遵古法又有自己獨特的造型造意的表現。

中國畫的學養是長期修煉而形成的,其基本功應從摹習故人繪畫作品入手。中國畫之博大在于其詩、書、畫、印為一體,學習中國畫的人,無論學習工筆或者學習寫意,都要具有古代詩詞歌賦的學養,能寫詩或做文章的評述更見功夫,功在畫外,飽讀詩書、文化底蘊深厚扎實,而且精通金石之學,這些能力長期積累才會體現在畫作上,畫作的造型造意之和諧引人入勝的意境才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開闊的視野、廣博的心胸,是造就藝術家的天成素養,人曰:胸中有丘壑,畫中見才情。做一位行者,身心終身行走在路上,苦中有樂,也自在瀟灑。

由此可見,中國工筆畫的創作既要解決造型,也要解決造意的問題。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真、善、美啟迪的意義,自古以來中國畫的精髓也在于此,脫離了這一根本,就違背了中國畫發展的初衷。

五、結語

中國畫濃縮了漢文化的傳統理念,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之中,傳遞著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它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進行中國工筆畫的藝術創作非一日之功,這里包含各種生活的積累和文化的長期儲備,需要耐心堅持和不斷地努力進取。優秀的工筆人物畫作品應該具有超越時代、超越過度的永恒魅力,我們應當在不斷學習前人,在他們所取得成就的基礎上不斷前行。

推陳出新,但要有度,把握中國工筆畫造型造意的內在尺度,在內容上、材料上、以及表現技法上要有新的嘗試和突破,不破不立,從二者矛盾中得到合理的駕馭,才能擔當起時代謳歌的責任。譜寫藝術的新篇章。

作為當代中國人物畫的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要使理性與感性兼顧,積極建構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和我們自己的繪畫表現語言。

猜你喜歡
工筆人物畫中國畫
張鵬國畫作品
高原秋
吳思穎工筆花鳥畫作品
豐谷秋歌(中國畫45cm×33cm 2022年)
中國畫
談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寫意性
《遠方》中國畫
李湘《紅樓夢》人物畫選
首屆“工筆新經典”全國名家邀請展作品選登
張翔洲中國人物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