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家風建設的公共財政政策思考

2021-10-23 16:31賈詩涵李秉坤
國際商務財會 2021年8期
關鍵詞:家風建設公共財政財政政策

賈詩涵 李秉坤

【摘要】家風就是家庭的風氣、風格和風尚。家風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體現,也是社會風氣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文章梳理了有關家風建設的公共財政政策內容,發現目前促進家風建設的財政政策存在一定不足和缺憾,提出完善農村消費制度、健全消費稅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等促進家風建設的財政政策建議。

【關鍵詞】家風建設;財政政策;公共財政

【中圖分類號】 F810

家風,既映襯著家庭的生活格局,也折射著社會整體的道德風貌。新時代家風的建設和傳承已然成為迫切的現實需求,而滿足這個需求要從政府財政政策方面進行改革。

一、現行公共財政政策關于家風建設的內容

(一)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培育良好家風傳承人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從農村帶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壯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城鎮人口81 347萬人,比2016年增長2049萬人,農村人口57 661萬人,比2016年減少1312萬人。排除生老病死等客觀性因素,可推得我國農村人口在向城市轉移,其中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由51 957萬人增長到53 095萬人,農村建設主力軍不斷流失,經濟建設失去了依托,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有所缺失。我國財政部發布的財稅文件中規定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對保險公司為種植業、養殖業提供保險業務取得的保費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2020年宣布該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2020年農產發〔2020〕3號文件《關于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大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對首次創業、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對入駐創業示范基地、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的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創辦的企業,可對廠房租金等相關費用給予一定額度減免。此類政策的實施有效激活了農村市場,為農村留住了人才,也就有利于造就良好家風的傳承主體—人。

(二)出臺消費稅政策,遏制奢靡家風

為了引導合理消費,促進節能減排,2016年11月30日,在“小汽車”稅目下增設超豪華小汽車子稅目。對超豪華小汽車,在生產、進口環節按現行稅率征收消費稅基礎上,在零售環節加征消費稅,稅率為10%。該項政策有助于遏制攀比奢靡家風,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在2018年12月7日,秉承著構建生態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理念,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廢礦物油再生油品免征消費稅的通知》實施期限延長5年,有助于減少國家能源損耗,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形成社會良好風氣,促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家風建設。

(三)增加公共教育投資,傳承良好家風

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2 562.01億元;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6 14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8.17%;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0 175億元,比2018年增長8.74%。我國的財政政策不斷向教育傾斜,2020年5月14日,財政部部長劉昆提出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2020年應進一步優化教育支出結構,鞏固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動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問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2020年7月10日,中央財政投入59.2億元,比上一年增加5億元,增長7.2%,支持貧困地區改善普通高中學?;巨k學條件。增加公共教育投資,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傳遞社會文明,傳承良好家風。

二、現行促進家風建設財政政策的不足

(一)助推農村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力度不夠

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消費需求增長乏力。當前我國農村消費市場,雖然是中國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農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在中國消費市場中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目前,財政政策的有效引導激發金融機構惠農、支農的內生動力,同時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給農民創新創業開拓了新局面,迎來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另外,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優惠制度的完善,為農村創業者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農村創業已然成為我國的新趨勢和新發展[1]。農村創業人才技能培訓和職業培訓、國家政策的導向機制、農村消費市場的消費潛力等吸引一大批人才返鄉入鄉,掀起了下鄉創業的熱潮,留住了農村的青年壯士,留住了新時代的新興力量。經濟的依附,人才主體力量的回歸,使得傳承良好家風的“傳承人”在家庭建設中不再缺位。同時,激活農村消費市場的價值也在現代化建設中得到體現,重構農村市場結構的意義日益凸顯,促進了良好家風的建設。但這些政策還有待完善,部分地區和環節存在不健全、不配套、不落實的問題,助推農村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力度不大,有所缺失。

(二)征稅范圍調整滯后

隨著中國經濟多元化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悄然變化。上千家國際知名奢侈品牌進入中國消費市場,中國也逐漸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最強增長極。投資銀行高盛集團的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境內奢侈品消費高達65億美元,連續三年全球增長量第一。2020年中國對奢侈品盲目不理智的消費可歸因于消費稅制度不完善,現行的消費稅的稅目和稅率依據的是1994年中國的經濟具體情況,但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在不斷豐富,征稅范圍“缺位”的情況日益凸顯出來,如啤酒、化妝品等消費品已經逐步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私人飛機、高檔服飾箱包應該限制消費的商品卻沒有納入征稅范圍。征稅范圍的“缺位”減少了財政收入,加大了貧富差距,容易形成奢靡、攀比的社會風氣。奢侈品的盛行帶來更多的是虛榮,影響一個家庭家風的建設和社會良好風氣的構建。家的興衰在于此,國的興亡亦在于此。當今我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而在滿足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精神層面的升華,要秉承艱苦樸素的作風,堅守與弘揚儉和廉的優秀品德。

(三)財政教育投入分配不合理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的總支出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育對經濟增長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技術進步是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教育是技術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教育改革,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大公共教育投資,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但財政教育支出存在區域失衡和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三級教育之間的公共教育投資比例分配相差懸殊,高等教育的投資過高,擠占了部分中、初等教育經費。

如今我國接受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群偏多,高等教育受益的人口很少。這種投資傾向會導致基礎、義務教育難以貫徹實施,而高等教育產生的收益甚微?;A教育對提高青少年的知識水平和加強道德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缺少辨認是非的能力,需要學校積極地引導和規范。我國基礎教育的投資相對較少,師資力量投入不足,對青少年的道德培育有所缺失,難以通過學校方面促進家風建設。家風的建設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努力,學校作為價值觀培養的重要基地以及與家庭并駕齊驅的德育實施主體,應當在促進良好家風建設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學校作為引導價值觀主體,應該規范學生的價值觀,落實家風的建設,使學生在家庭中培養和踐行優良家風。

三、完善促進家風建設財政政策的建議

(一)加大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農村消費制度

近年來大量農民工、企業主甚至一些大中專畢業生下鄉返鄉產業蓬勃發展,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農村新興產業發展非常迅猛。國家也為此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對農民工創業給予場地、信貸、技術、項目審批、稅收優惠等全方位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截至2020年,全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超過2000萬人,但開發深度還存在差距,鄉村本土人才存在水平不高、結構不夠優化以及培訓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針對現行發展趨勢,我國應加大對農民工再就業培訓和返鄉創業的支持,出臺更多的財政政策,發揮財政投入的乘數和引導效應,助推農村經濟發展;應盡快推出農村創業人才技能和職業培訓政策,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農村、扎根農村。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出臺本土人才激勵政策及人才引進特殊補貼、創業支持等政策,將安置費、農村補貼、購房補貼等納入人才收入結構,并在資金、稅收方面予以支持,鼓勵鄉村人才以資金參股、貿易合作等形式推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的發展。[2]積極引導農民就業創業,鼓勵電商進農村,提高農村消費水平,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完善農村消費制度,留住人才留住青年力量,促進家風建設。[3]

(二)健全稅收制度,縮小貧富差距

“營改增”以來,增值稅的范圍擴大到了所有商品和服務,但消費稅沒有依據當前消費者消費方式和消費欲望的改變做出調整,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出現缺口。因此消費稅的征稅范圍應根據當前市場消費狀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將一些高檔消費服務納入進來,如在高檔會所、高檔美容院等場所的消費,需在增值稅的基礎上進一步限制和控制人們消費,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政府在征稅對象的選擇上也需在矯正負外部性和收入之間找到有機動態的平衡,不能矯枉過正。積極發揮消費稅征收作用,讓高收入人群稅收負擔高于低收入人群,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產生正效應,縮小貧富差距,充分發揮消費稅稅制的調節作用。[4]當矯正負外部性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產生負效應時,應積極從人文層面尋求解決措施,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進而形成勤儉節約的家風。

(三)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加強道德建設

基礎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在國家教育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義務教育階段,公共教育投資是教育事業主要的資金來源。但由于基礎教育投資收益慢,是一項長遠投資,某些地方政府過于看重當前的經濟效益,導致對基礎教育投資不足,投資觀念弱。近十多年來高等教育突飛猛進式發展,基礎教育卻顯現出滯后狀態。為此我們應該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基礎教育傾斜,保障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我國教育資源總量從表面上看非常大,但是我國人口不斷增長,平均到每個人或者每個學生的教育資源并不多。因此,我們應轉變基礎教育投資觀念,提高基礎教育投資占公共教育總投資的比重,明確義務教育在教育經費中的優先地位,對教育資金進行合理的運用和分配,探討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可行性。同時,基礎教育的投資也不能盲目化,要經過相應的考察論證再做出相應的決策,通過對基礎教育投資力度的改變,進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培育新時代人才,傳承新時代家風。

四、總結

家風是流淌在血液中的高尚品德,是穿越時代所傳遞的精神力量,是深入骨髓的民族信仰,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歷史朝代優秀品質的延續,更是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傳承。在家風的影響下,時空可以跨越,記憶可以留存,親情可以守望。新時代背景下,構建良好家風更需要有公共財政政策作為支撐,在政府的引導下促進良好家風建設,彰顯時代內涵,傳承優良文化。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懷英.農村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機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2-98.

[2]蘇毅鴻.財政與貨幣政策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的功效研究[J].北方經貿,2020,(9):50-52.

[3]丁超勛. 流通創新促進農村消費需求增長的機理和路徑[J].上海商業(理論版),2017,(11):21-26.

[4]郭雪蕊.消費稅征稅范圍調整問題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21,(2):32-34.

猜你喜歡
家風建設公共財政財政政策
區域
論習近平家風建設思想
領導干部家風建設與黨內政治生態凈化
論公共財政與市場機制關系問題研究
央行不能逃避責任
基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分析經濟增長的動因
蕭條經濟學、惡性通貨膨脹和赤字研究
陳云的家風建設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探析中國共產黨人的家風建設
正確理解財政政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