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021-10-25 10:56陳燕
廣西教育·A版 2021年8期
關鍵詞:科學知識科學素養課文

陳燕

【摘要】本文論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法:借助信息媒體,拉近與科學的距離;依據文本特點,滲透科學知識;開放語文課堂,進行科學實踐;基于科學內容,開展語用訓練。

【關鍵詞】統編語文 科學素養 課文 科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9-0056-02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提出:在教學中要實現學科融合,體現學科之間的交叉性,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統編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與科學有關的課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借助這些課文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滲透,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依托教材中與科學相關的課文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滲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借助信息媒體,拉近科學距離

在語文教材中,對于跟科學相關的知識大都是一帶而過或者點到為止。小學生仍以形象思維占主導,理解這些科學知識存在一定的困難。鑒于此,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呈現相關的科學場景,輕松地實現語文與科學的融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理解科學知識。

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一文主要講了在紙發明之前人們怎樣記錄文字以及東漢時期蔡倫造紙術的發明。對學生而言,課文中出現的竹片、青銅器、帛等距離他們的生活較遙遠,單憑朗讀課文他們很難感受到文本所涉及的科學知識的真正意思。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信息共享的優勢,通過多媒體播放在紙發明之前人們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竹片和木片上,以及在帛上寫字的視頻資料,再播放蔡倫造紙術的發明過程。這樣借助視頻資料不僅可以還原當時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我國在東漢時期就擁有這樣的發明的確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不由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以及對科學技術的崇敬與向往之情。又如,在四年級上冊《蝙蝠和雷達》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飛機裝上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被雷達接收到信息的視頻資料,使學生清晰直觀地進一步了解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從中感受到科學的神奇,甚至激發探索科學的愿望和信心。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借助信息技術再現科學場景,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科學知識的距離,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從小養成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的習慣。

二、依據文本特點,滲透科學知識

統編語文教材中編排的與科學相關的課文是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的,有些課文涉及的科學知識較深,有些涉及的科學知識較淺,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的特點適當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滲透,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教學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課的時候,如果教師不對趙州橋的有關科學知識進行挖掘,那么,學生的閱讀只是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梳理和對文本語言的賞析品味上,他們在感嘆趙州橋堅固、雄偉、美觀的同時根本不會考慮為什么這座橋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還能傲然地屹立在那里。為了幫助學生補上這方面的科學知識,在學生對趙州橋堅固、美觀特點有所了解,以及對文本語言進行賞析品味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李春設計的趙州橋為什么能夠那么結實堅固?促使學生再次閱讀課文,明白正是因為李春設計的橋是拱形的,中間有大橋洞,兩邊有小橋洞,這樣不僅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而且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當教師引導學生以科學的視角來看待趙州橋的設計時,學生對趙州橋的設計是建橋史上的偉大創舉感受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再如,教學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時,在學生賞析、品味文本語言,感受錢塘江大潮壯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所描述的錢塘江的壯觀這一特點,提出問題:“為什么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為什么把觀潮的日子定在農歷八月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借機向學生滲透錢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與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有關等知識。

教師根據課文特點,挖掘其中隱含的科學知識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滲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可以讓學生從小養成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習慣,以及養成探索科學的習慣。

三、開放語文課堂,進行科學實踐

傳統的語文教學以灌輸為主,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實踐,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存在一定的困難。新課改倡導開放教學,而構建開放的課堂,拓寬學習空間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筆者認為,對于語文教材中涉及的科學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課堂實踐操作的形式來增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以降低閱讀難度,在收獲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科學素養。

統編語文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一文中寫烏鴉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把瓶子旁邊的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這是真的嗎?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如果沒有親自看到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他們是很難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的。為了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分發一定數量的小石子和一個瓶子,然后讓學生做實驗,先在瓶子里倒入少量的水,再往瓶子里一顆顆地添加小石子,看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通過實踐操作,學生明白了瓶子里水位的升高是與小石子的物理占位有關。又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畫楊桃》一課時,教師可以拿出需要觀察的物品讓學生從教室的前后左右等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使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形狀不同。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學生通過這種實踐操作提升了科學素養。

筆者認為,在教學與科學知識有關的課文時,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引入實踐操作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科學原理的認識和理解,既能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基于科學內容,開展語用訓練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課程標準強調了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性。統編語文教材中涉及的科學知識大都是基于學生接受能力進行編排的,教師應該根據這些科學知識的特點,把相關的科學內容與語文教學巧妙融合,開展相關的語用訓練,以達到利用科學內容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目的。

統編語文一年級下冊《要下雨了》一文中寫了許多小動物在要下雨的時候會有哪些舉動(燕子低飛、小魚游到水面上、螞蟻搬家),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一些下雨前小動物們變化的資料,比如蜻蜓低飛、鳥兒捉蟲等,然后讓學生以“要下雨了,……”的形式進行說話訓練,使學生在無形中既了解一定的科學知識,又提升了語用能力。又如,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主要講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的資料,并在學完課文后仿照課文的形式進行創作表達,從而促使學生利用課前所了解到的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文中科學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搜集科學資料,并仿照課文的形式進行創作表達,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含有科學知識的課文時,教師需要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課文內容的特點,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實現語文教學與科學滲透的完美融合,最終使學生在增長語文能力的同時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提升科學素養。

【作者簡介】陳 燕(1972— ),女,廣西陸川人,大學??茖W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陸川縣馬坡鎮靖東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

猜你喜歡
科學知識科學素養課文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蝸??囱泪t
如何培養學生真實記錄的科學素養
踐行美好教育 培養科學素養
背課文的小偷
如何在日記寫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滑雪運動研究可視化分析
關注實驗數據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2000-2017國外關系從句研究動態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
社會化知識及其客觀性探析——兼議朗基諾的科學知識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